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部俄美合资的电影是一个异种,剧情就是典型电影工业的流水车间产物,典型的好莱坞节奏。一阵狂轰滥炸,一阵儿女情长,二者轮番上阵,最后狂轰滥炸戛然而止,一个冷清长镜头结束影片。”这段尖锐的评论来自豆瓣论坛,其所说的电影就是10月31日开始在中国上映的俄罗斯首部IMAX 3D战争影片《斯大林格勒》。该影片在中国上映5天就斩获5270万元的票房,成为在中国票房最高的俄罗斯电影。当然,正如网友的观影感受所说,这部影片的质量并非票房所呈现出来的那么上乘,只是恰好其上映时间赶在了中国电影贺岁档到来前夕的空白期。
不过在俄罗斯国内,《斯大林格勒》引起了不同凡响,既赢得了票房又收获了口碑。自10月10月在俄罗斯开始上映,两周后票房达12.24亿卢布(约合2.5亿元人民币),已成为俄罗斯最卖座的影片,并且已确定将代表俄罗斯入围201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选。得知影片在中国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后,俄罗斯的多家媒体津津乐道地报道了这一消息。作为俄罗斯首部3D影片,《斯大林格勒》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俄罗斯电影工业开始崛起。
电影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今年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70周年。这场战役是纳粹德国遭遇的第一次重大失败,也为第三帝国的崩溃铺平了道路,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战役持续6个月,双方参战人数近350万,约有200万士兵和平民伤亡,无论是投入的兵力、伤亡损失还是战争的激烈程度,都堪称近代历史上最著名也最惨烈的战役之一。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让那些因西班牙共和国失败以及纳粹德国与苏联签署条约而失去信心的人重新振奋起来,画家、雕塑家、小说家、诗人等用各种方式向苏联人民表示钦佩,像智利诗人聂鲁达就写下《献给斯大林格勒的情歌》。无论是过去的苏联还是现在的俄罗斯抑或是战败的德国一方,都曾将这场战争搬上银幕:1949年斯大林亲自参与剪辑了《斯大林格勒大血战》、1958年根据维克托·涅克拉索夫的著作改编的《士兵》、1958年德国导演弗兰克·维斯巴尔拍摄的《斯大林格勒:狗,你可想永生?》、1989年尤里·奥泽洛夫拍摄的《斯大林格勒》、1993年德国导演约瑟夫·维尔斯麦尔的《决战斯大林格勒》,还有2001年美国电影《兵临城下》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残酷与荣光。
过去有关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文艺作品,大都将重点放在战斗本身。由于在最激烈的战斗打响前,大多数非战斗人员已经撤离斯大林格勒,因此人们很少关注围城之下人们的日常生活。1949年的苏联电影《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不见了朱可夫将军,斯大林成为这场战役力挽狂澜的主角,流露出对领袖的歌功颂德。1993年的德国电影《决战斯大林格勒》传达的是反战情结,重点讲述德国军队在苏联军队和俄罗斯严寒冬季的双重夹击下如何解体。2001年美国导演让-雅克·阿诺的《兵临城下》则带有明显的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风格,他试图传递给观众的是狙击手瓦西里的个人壮举赢得了胜利,而不是更被广泛认同的是全体苏联人员的共同努力打败了德国。而且影片中既没有提及斯大林格勒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也没有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描摹,因此算不上一部真正的历史战争电影。相对来说,《决战斯大林格勒》在刻画日常状态下的德国士兵在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方面下了很多工夫,以此来反思战争。但是导演维尔斯麦尔的努力并没有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是英国和美国观众拒绝认同这种对德国步兵团人性化的解读,特别是德国士兵对一些苏联士兵和平民的怜悯。而在1989年的《斯大林格勒》影片中担任演员的费多尔·邦达尔丘克,在20多年后亲自导演了首部3D版《斯大林格勒》,还邀请在1993年德国版《决战斯大林格勒》中饰演过纳粹军官的托马斯·克莱舒曼继续在这部3D影片中扮演纳粹军官。
俄式3D的美国烙印
费多尔·邦达尔丘克,一个苏联电影导演的儿子,他的父亲谢尔盖·邦达尔丘克于1968年拍摄了改编自列夫·托尔斯泰名著《战争与和平》的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89年《斯大林格勒》拍摄时,费多尔·邦达尔丘克还只是格拉希莫夫电影学院的一名学生,受导师邀请出演了这部电影。他执导的第一部电影是反映苏联入侵阿富汗的《第九连》,2005年创下俄罗斯最高票房纪录。2009年,他又拍摄了《有人居住的岛屿》。对军事、历史题材有浓厚兴趣的邦达尔丘克将自己的第三部电影选择了采用IMAX技术的《斯大林格勒》。
由于过去俄罗斯国内还没有自行拍摄过3D电影,邦达尔丘克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非常大,因此他选择了与好莱坞的技术人员合作,该片后期的IMAX3D专制和特效加工都由索尼旗下的数字特效工作室完成。邦达尔丘克坦言曾担心用3D技术拍摄伟大的卫国战争会引起老一辈人的反感,幸好呈现出来的效果更好地展现了当时的历史事件。
那些有名的导演在拍摄历史题材的影片时都非常重视历史考据,比如斯皮尔伯格拍摄的《拯救大兵瑞恩》,每个士兵头盔上的徽章都经过认真考证。《斯大林格勒》的故事改编自苏联作家瓦西里·格罗斯曼的小说《生活与命运》,邦达尔丘克和他的团队考察了博物馆的大量档案以及战役亲历者留下的日记,并到如今的伏尔加格勒与参战的老人一起交谈。为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邦达尔丘克下了不少工夫。影片共投资3000万美元,其中1/6的成本花费在场景设置方面。像影片主人公5个苏联士兵和卡嘉坚守的巴甫洛夫大楼所在的街区,本可以用电脑特技制作完成,但邦达尔丘克硬是按照一比一的比例重建起来,造价400万美元。斯大林格勒的地标建筑“儿童与鳄鱼”喷泉也根据1942年留下的照片重建还原;影片中出现的汽车、报纸、张贴画、烟头等物品都与那个年代相吻合,在细节上力求做到逼真、唯美,让观众能身临其境感受战争氛围。
邦达尔丘克在电影创作上的野心不小,《斯大林格勒》在内容上避开了以往的苏联战争电影模式,没有塑造一群苏联必胜的英雄肖像,而是以小见大,将叙述视角放在一群普通的苏联士兵和一个纳粹军官身上,描述了战争状态下普通士兵与平民的日常生活。1942年秋,苏联军队向盘踞在伏尔加河左岸的德国军队发起反攻失败,一支5人的侦察兵小分队成功渡河,他们奉命驻守在一座名叫巴甫洛夫的大楼里,那里唯一没有撤走的住户是19岁的年轻女孩卡嘉。他们决定不惜任何代价来保护这个女孩和这座大楼,于是一段围绕战争与爱情的故事就在这里展开。 但是,正如豆瓣网友所述的“狂轰滥炸”与“儿女情长”轮番上阵的叙述模式,打上了过多好莱坞的浪漫主义烙印,成为这部影片最为人诟病之处。卡嘉与5名苏联士兵都表现暧昧,在那期间她怀孕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几十年后出现在日本3·11大地震的救援现场,他向受困者讲起了自己的母亲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故事。这就是影片开头的画面。但是影片从头到尾都没有透露到底谁是卡嘉孩子的父亲,于是引发了不少网友关于“爸爸在哪儿”的讨论。与之相反,一个纳粹军官强暴并爱上了一个与妻子相像的苏联女人玛莎,最后玛莎被红军狙击手当做德国人枪杀了,从而引发了纳粹军官对战争的痛苦控诉。听上去是不是太过浪漫主义化了?由于影片对纳粹官兵的人性有美化的嫌疑,俄罗斯国内有不少人在网上请愿要求禁止播放该片。邦达尔丘克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的电影需要采用好莱坞电影的所有套路,但是我还是希望通过画面让人们深入了解在斯大林格勒到底发生了什么。”
俄罗斯电影复苏缓慢
作为一部俄美合资片,《斯大林格勒》确实做了不少尝试,除了在技术上与美国合作,就连影片的海外发行也交予了索尼影业公司。在乌克兰和中国,《斯大林格勒》的票房成绩都超出原来的预想,特别是中国电影市场,给俄罗斯电影带来了不少惊喜。在今年9月俄罗斯文化部部长与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代表团会晤后签署的协议中,《斯大林格勒》将为中国市场制作3200份电影拷贝,而俄罗斯国内的拷贝数量仅为1500份。到了10月25日,索尼影视中国分公司称需要大幅增加拷贝数量,将增加到7000份。这种放映规模在俄罗斯电影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
因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俄罗斯国内动荡不安,造成俄罗斯电影一蹶不振。虽然自2000年起俄罗斯政府对电影业不断增加财政拨款补助,到2013年累计达580亿卢布,其中2013年就有66亿卢布,但是俄罗斯电影却没有真正得到复苏。今年5月,总统普京主持召开了“如何发展俄罗斯电影事业”座谈会,他说:“人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国家既然对电影业给予了如此巨大的财政支持,观众理所应当地能够观看到更多的国产影片,而且这些影片也应该符合国家发展的要求和社会的期盼。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距离这些目标还相差很远。”在俄罗斯电影市场,进口影片成为当之无愧的霸主,国产影片的市场份额还不到1/5。2012年,尽管俄罗斯国产电影数量增加了17.4%,但是国产电影十年来首次跌出了本国十大电影票房排行榜。不过2013年,俄罗斯国产电影的市场情况略有好转,本土电影的总票房比去年增加了43.2%,再加上《斯大林格勒》的成功,俄罗斯本土电影复苏的势头可能不会受阻。
尽管那个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苏联已经解体,但是俄罗斯的“大国情结”从未消失,体现在文化上就是通过拍摄战争电影激起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俄罗斯政府曾规定从2002年起每季度要拍出一部有关二战的电影。俄罗斯文化部今年也下达了相关决议,对包括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一战胜利100周年等题材的电影优先考虑。邦达尔丘克的《斯大林格勒》也得到了俄罗斯文化部的资助。
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在英国文化中,它可能被称为斯大林格勒英雄传奇,但是在俄罗斯,它就是斯大林格勒的故事。”邦达尔丘克希望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语言——电影,让那些不知道俄罗斯在二战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年轻一代和外国人了解这段历史。
不过在俄罗斯国内,《斯大林格勒》引起了不同凡响,既赢得了票房又收获了口碑。自10月10月在俄罗斯开始上映,两周后票房达12.24亿卢布(约合2.5亿元人民币),已成为俄罗斯最卖座的影片,并且已确定将代表俄罗斯入围2014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评选。得知影片在中国取得不俗的票房成绩后,俄罗斯的多家媒体津津乐道地报道了这一消息。作为俄罗斯首部3D影片,《斯大林格勒》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着俄罗斯电影工业开始崛起。
电影中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今年是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70周年。这场战役是纳粹德国遭遇的第一次重大失败,也为第三帝国的崩溃铺平了道路,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战役持续6个月,双方参战人数近350万,约有200万士兵和平民伤亡,无论是投入的兵力、伤亡损失还是战争的激烈程度,都堪称近代历史上最著名也最惨烈的战役之一。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让那些因西班牙共和国失败以及纳粹德国与苏联签署条约而失去信心的人重新振奋起来,画家、雕塑家、小说家、诗人等用各种方式向苏联人民表示钦佩,像智利诗人聂鲁达就写下《献给斯大林格勒的情歌》。无论是过去的苏联还是现在的俄罗斯抑或是战败的德国一方,都曾将这场战争搬上银幕:1949年斯大林亲自参与剪辑了《斯大林格勒大血战》、1958年根据维克托·涅克拉索夫的著作改编的《士兵》、1958年德国导演弗兰克·维斯巴尔拍摄的《斯大林格勒:狗,你可想永生?》、1989年尤里·奥泽洛夫拍摄的《斯大林格勒》、1993年德国导演约瑟夫·维尔斯麦尔的《决战斯大林格勒》,还有2001年美国电影《兵临城下》等,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残酷与荣光。
过去有关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文艺作品,大都将重点放在战斗本身。由于在最激烈的战斗打响前,大多数非战斗人员已经撤离斯大林格勒,因此人们很少关注围城之下人们的日常生活。1949年的苏联电影《斯大林格勒大血战》不见了朱可夫将军,斯大林成为这场战役力挽狂澜的主角,流露出对领袖的歌功颂德。1993年的德国电影《决战斯大林格勒》传达的是反战情结,重点讲述德国军队在苏联军队和俄罗斯严寒冬季的双重夹击下如何解体。2001年美国导演让-雅克·阿诺的《兵临城下》则带有明显的好莱坞个人英雄主义风格,他试图传递给观众的是狙击手瓦西里的个人壮举赢得了胜利,而不是更被广泛认同的是全体苏联人员的共同努力打败了德国。而且影片中既没有提及斯大林格勒城市的自然地理特征,也没有对人们日常生活的描摹,因此算不上一部真正的历史战争电影。相对来说,《决战斯大林格勒》在刻画日常状态下的德国士兵在身体和精神上的痛苦方面下了很多工夫,以此来反思战争。但是导演维尔斯麦尔的努力并没有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是英国和美国观众拒绝认同这种对德国步兵团人性化的解读,特别是德国士兵对一些苏联士兵和平民的怜悯。而在1989年的《斯大林格勒》影片中担任演员的费多尔·邦达尔丘克,在20多年后亲自导演了首部3D版《斯大林格勒》,还邀请在1993年德国版《决战斯大林格勒》中饰演过纳粹军官的托马斯·克莱舒曼继续在这部3D影片中扮演纳粹军官。
俄式3D的美国烙印
费多尔·邦达尔丘克,一个苏联电影导演的儿子,他的父亲谢尔盖·邦达尔丘克于1968年拍摄了改编自列夫·托尔斯泰名著《战争与和平》的电影,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1989年《斯大林格勒》拍摄时,费多尔·邦达尔丘克还只是格拉希莫夫电影学院的一名学生,受导师邀请出演了这部电影。他执导的第一部电影是反映苏联入侵阿富汗的《第九连》,2005年创下俄罗斯最高票房纪录。2009年,他又拍摄了《有人居住的岛屿》。对军事、历史题材有浓厚兴趣的邦达尔丘克将自己的第三部电影选择了采用IMAX技术的《斯大林格勒》。
由于过去俄罗斯国内还没有自行拍摄过3D电影,邦达尔丘克要面对的困难和挑战非常大,因此他选择了与好莱坞的技术人员合作,该片后期的IMAX3D专制和特效加工都由索尼旗下的数字特效工作室完成。邦达尔丘克坦言曾担心用3D技术拍摄伟大的卫国战争会引起老一辈人的反感,幸好呈现出来的效果更好地展现了当时的历史事件。
那些有名的导演在拍摄历史题材的影片时都非常重视历史考据,比如斯皮尔伯格拍摄的《拯救大兵瑞恩》,每个士兵头盔上的徽章都经过认真考证。《斯大林格勒》的故事改编自苏联作家瓦西里·格罗斯曼的小说《生活与命运》,邦达尔丘克和他的团队考察了博物馆的大量档案以及战役亲历者留下的日记,并到如今的伏尔加格勒与参战的老人一起交谈。为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邦达尔丘克下了不少工夫。影片共投资3000万美元,其中1/6的成本花费在场景设置方面。像影片主人公5个苏联士兵和卡嘉坚守的巴甫洛夫大楼所在的街区,本可以用电脑特技制作完成,但邦达尔丘克硬是按照一比一的比例重建起来,造价400万美元。斯大林格勒的地标建筑“儿童与鳄鱼”喷泉也根据1942年留下的照片重建还原;影片中出现的汽车、报纸、张贴画、烟头等物品都与那个年代相吻合,在细节上力求做到逼真、唯美,让观众能身临其境感受战争氛围。
邦达尔丘克在电影创作上的野心不小,《斯大林格勒》在内容上避开了以往的苏联战争电影模式,没有塑造一群苏联必胜的英雄肖像,而是以小见大,将叙述视角放在一群普通的苏联士兵和一个纳粹军官身上,描述了战争状态下普通士兵与平民的日常生活。1942年秋,苏联军队向盘踞在伏尔加河左岸的德国军队发起反攻失败,一支5人的侦察兵小分队成功渡河,他们奉命驻守在一座名叫巴甫洛夫的大楼里,那里唯一没有撤走的住户是19岁的年轻女孩卡嘉。他们决定不惜任何代价来保护这个女孩和这座大楼,于是一段围绕战争与爱情的故事就在这里展开。 但是,正如豆瓣网友所述的“狂轰滥炸”与“儿女情长”轮番上阵的叙述模式,打上了过多好莱坞的浪漫主义烙印,成为这部影片最为人诟病之处。卡嘉与5名苏联士兵都表现暧昧,在那期间她怀孕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几十年后出现在日本3·11大地震的救援现场,他向受困者讲起了自己的母亲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故事。这就是影片开头的画面。但是影片从头到尾都没有透露到底谁是卡嘉孩子的父亲,于是引发了不少网友关于“爸爸在哪儿”的讨论。与之相反,一个纳粹军官强暴并爱上了一个与妻子相像的苏联女人玛莎,最后玛莎被红军狙击手当做德国人枪杀了,从而引发了纳粹军官对战争的痛苦控诉。听上去是不是太过浪漫主义化了?由于影片对纳粹官兵的人性有美化的嫌疑,俄罗斯国内有不少人在网上请愿要求禁止播放该片。邦达尔丘克在接受采访时说:“我们的电影需要采用好莱坞电影的所有套路,但是我还是希望通过画面让人们深入了解在斯大林格勒到底发生了什么。”
俄罗斯电影复苏缓慢
作为一部俄美合资片,《斯大林格勒》确实做了不少尝试,除了在技术上与美国合作,就连影片的海外发行也交予了索尼影业公司。在乌克兰和中国,《斯大林格勒》的票房成绩都超出原来的预想,特别是中国电影市场,给俄罗斯电影带来了不少惊喜。在今年9月俄罗斯文化部部长与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代表团会晤后签署的协议中,《斯大林格勒》将为中国市场制作3200份电影拷贝,而俄罗斯国内的拷贝数量仅为1500份。到了10月25日,索尼影视中国分公司称需要大幅增加拷贝数量,将增加到7000份。这种放映规模在俄罗斯电影史上也是史无前例的。
因上世纪90年代苏联解体、俄罗斯国内动荡不安,造成俄罗斯电影一蹶不振。虽然自2000年起俄罗斯政府对电影业不断增加财政拨款补助,到2013年累计达580亿卢布,其中2013年就有66亿卢布,但是俄罗斯电影却没有真正得到复苏。今年5月,总统普京主持召开了“如何发展俄罗斯电影事业”座谈会,他说:“人们完全有理由认为,国家既然对电影业给予了如此巨大的财政支持,观众理所应当地能够观看到更多的国产影片,而且这些影片也应该符合国家发展的要求和社会的期盼。但遗憾的是,我们现在距离这些目标还相差很远。”在俄罗斯电影市场,进口影片成为当之无愧的霸主,国产影片的市场份额还不到1/5。2012年,尽管俄罗斯国产电影数量增加了17.4%,但是国产电影十年来首次跌出了本国十大电影票房排行榜。不过2013年,俄罗斯国产电影的市场情况略有好转,本土电影的总票房比去年增加了43.2%,再加上《斯大林格勒》的成功,俄罗斯本土电影复苏的势头可能不会受阻。
尽管那个能与美国相抗衡的超级大国苏联已经解体,但是俄罗斯的“大国情结”从未消失,体现在文化上就是通过拍摄战争电影激起人民的爱国主义热情,俄罗斯政府曾规定从2002年起每季度要拍出一部有关二战的电影。俄罗斯文化部今年也下达了相关决议,对包括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一战胜利100周年等题材的电影优先考虑。邦达尔丘克的《斯大林格勒》也得到了俄罗斯文化部的资助。
关于斯大林格勒战役,“在英国文化中,它可能被称为斯大林格勒英雄传奇,但是在俄罗斯,它就是斯大林格勒的故事。”邦达尔丘克希望用大家都能理解的语言——电影,让那些不知道俄罗斯在二战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年轻一代和外国人了解这段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