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对12所高师院校的学科地理教学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进行比较分析,并从课程结构类别、实践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以期更好地实现学科地理教学专业硕士的培养目标。
关键词:学科地理教育;培养方案;专业硕士
1.引言
地理学课程是中学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地理教师专业素养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我国学科地理教学硕士专业学位在发展改革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何切实突出应用性、实践性、职业性,仍是我国全日制地理学科教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综合对比分析12所高校的培养方案,发现其异同点,揭示其优势与不足,从而改进与完善学科地理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2.培养方案现状分析
选取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以下皆称“师大”)、广州大学、河南大学这12所高校全日制学科地理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2.1培养目标分析
对比12所院校学科地理专业培养方案,虽目标定位有些许不同,但总体目标均包括: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地理基础教育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有良好的地理学科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胜任地理教育教学工作,能够分析解决地理教育实际问题;掌握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德才兼备,身心健康。
2.2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分析
专业必修课中,比之地理学类课程,教育类及地理教育教学类课程数量最多,地理专业知识方面学生可能存在欠缺;专业选修课就数量而言,各校差异较大,华东师大12门,首都师大、东北师大、湖南师大仅3门,就种类而言,北师大侧重地理专业知识的学习,陕师大侧重教育教学类知识的掌握,其他10所则分布较均匀。整体来看,华东师大和西南大学选修课课程设置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课程数量丰富,种类分布较均匀,课程设置较合理。
2.3培养方案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分析
12所高校实践教学环节都采取教育实习的形式,尽可能采取顶岗、代课的实习方式进行。但是了解到学生由于实习期短,实习基地不到位,各校的实践课程总体完成度不高,实践效果不够理想,双导师制度未能落到实处。
3.培养方案改革对策
3.1调整地理类必修课结构,增加选修课类别
对比分析各校专业必修课程种类和比例,发现多数高校较侧重培养教育教学能力,忽略了地理类专业知识。因此,各校应调整必修课程的结构,适当增加纯地理类专业课程的种类和数量,也可增加一些教师礼仪、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与探讨等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2减少内容重复率较大的课程设置,引进不同研究方向硕导
了解到很多高校课程尤其是教育教学类存在内容重复率较大的现象,导致课程综合性不强,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因此,高校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尽量减少内容重复率较大的课程设置,引进更多不同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的导师,完善研究生导师指导团队,更好完善专业课程设置。
3.3重视教育实践,完善实践课程安排
直接顶岗、代课实习往往在开始阶段会出现许多问题,因此可以通过多环节来衔接,进而提高实践课程质量。学生研一适当减少一些内容重復率较大的课程,安排一些见习、微课教学等实践课,而后学习相关课程,从而对于课堂所学知识有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此外,学校要落实双导师制度,尽量统一安排实习学校,以便对学生具体实习情况管理和评价,使实习效果更佳。
4.结论
各高校在培养目标上没有明显区别,但必修课和选修课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差异明显且存在不足,应在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实践教学的效果上不断改进,职前职后一体化,更好适应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子江. 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的学术化倾向及改革对策[J]. 高等教育研究,2010,31,05:62-66.
[2]张广花,邹宁,王晓俊. 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硕士课程设置优化探讨[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07:76-78.
[3]路书红,魏薇,许士国. 基于共同体模式: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教学的探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2:03- 05.
[4][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译. 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6-22.
[5]杨明全,时花玲,王艳玲. 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07:57-61.
作者简介:吕殿青(1975-),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教授,从事地理教学的研究。
本文由湖南师范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15JG06)“全日制学科教育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资助。
关键词:学科地理教育;培养方案;专业硕士
1.引言
地理学课程是中学科学文化基础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地理教师专业素养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高,但我国学科地理教学硕士专业学位在发展改革阶段还存在许多问题,如何切实突出应用性、实践性、职业性,仍是我国全日制地理学科教学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通过综合对比分析12所高校的培养方案,发现其异同点,揭示其优势与不足,从而改进与完善学科地理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方案。
2.培养方案现状分析
选取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以下皆称“师大”)、广州大学、河南大学这12所高校全日制学科地理教育专业硕士培养方案,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2.1培养目标分析
对比12所院校学科地理专业培养方案,虽目标定位有些许不同,但总体目标均包括: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地理基础教育的高层次专门人才;具有良好的地理学科素养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具有较强的教育实践能力,胜任地理教育教学工作,能够分析解决地理教育实际问题;掌握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德才兼备,身心健康。
2.2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分析
专业必修课中,比之地理学类课程,教育类及地理教育教学类课程数量最多,地理专业知识方面学生可能存在欠缺;专业选修课就数量而言,各校差异较大,华东师大12门,首都师大、东北师大、湖南师大仅3门,就种类而言,北师大侧重地理专业知识的学习,陕师大侧重教育教学类知识的掌握,其他10所则分布较均匀。整体来看,华东师大和西南大学选修课课程设置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课程数量丰富,种类分布较均匀,课程设置较合理。
2.3培养方案实践教学课程设置分析
12所高校实践教学环节都采取教育实习的形式,尽可能采取顶岗、代课的实习方式进行。但是了解到学生由于实习期短,实习基地不到位,各校的实践课程总体完成度不高,实践效果不够理想,双导师制度未能落到实处。
3.培养方案改革对策
3.1调整地理类必修课结构,增加选修课类别
对比分析各校专业必修课程种类和比例,发现多数高校较侧重培养教育教学能力,忽略了地理类专业知识。因此,各校应调整必修课程的结构,适当增加纯地理类专业课程的种类和数量,也可增加一些教师礼仪、课堂突发事件的处理与探讨等课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2减少内容重复率较大的课程设置,引进不同研究方向硕导
了解到很多高校课程尤其是教育教学类存在内容重复率较大的现象,导致课程综合性不强,学生学习兴趣下降。因此,高校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尽量减少内容重复率较大的课程设置,引进更多不同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的导师,完善研究生导师指导团队,更好完善专业课程设置。
3.3重视教育实践,完善实践课程安排
直接顶岗、代课实习往往在开始阶段会出现许多问题,因此可以通过多环节来衔接,进而提高实践课程质量。学生研一适当减少一些内容重復率较大的课程,安排一些见习、微课教学等实践课,而后学习相关课程,从而对于课堂所学知识有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此外,学校要落实双导师制度,尽量统一安排实习学校,以便对学生具体实习情况管理和评价,使实习效果更佳。
4.结论
各高校在培养目标上没有明显区别,但必修课和选修课设置、实践环节等方面差异明显且存在不足,应在课程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实践教学的效果上不断改进,职前职后一体化,更好适应基础教育教师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李子江. 我国教育硕士培养的学术化倾向及改革对策[J]. 高等教育研究,2010,31,05:62-66.
[2]张广花,邹宁,王晓俊. 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硕士课程设置优化探讨[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9,07:76-78.
[3]路书红,魏薇,许士国. 基于共同体模式:全日制教育硕士实践教学的探索[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2:03- 05.
[4][美]伯顿·克拉克,王承绪译. 研究生教育的科学研究基础[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6-22.
[5]杨明全,时花玲,王艳玲. 我国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教育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10,07:57-61.
作者简介:吕殿青(1975-),湖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博士,教授,从事地理教学的研究。
本文由湖南师范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改项目(15JG06)“全日制学科教育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研究”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