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山村埋下大梦想
李姗姗上世纪80年代出生于四川省旺苍县的一个小村庄,小村四周都耸立着高高的大山。童年的她无疑是快乐的,她和所有乡下的孩子一样,去森林,去小河边,去每一个能找到乐趣的地方玩上一整天。
不幸的是,在她6岁的时候,母亲因重病离开了她。母亲的离去给她小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她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候好几天不说话,有时候则对着一棵树、一朵花、一条菜青虫说好久好久的话,有时候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下来了,直到天边的云霞散尽,她才慢悠悠地往家走。
就在这个时候,她的“四姑”走进了他们的生活,成为了她的母亲。李姗姗上学了,失去母亲的悲痛才开始一点一点地消散。
小时候每次写完作文,李姗姗都会跑到正在劳作的父亲面前,给他念作文。父亲一边干活,一边细致地听,听到有些句子不合适,还会建议她换成另外一种写法。她的父亲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却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总是能把很多人生道理一点一点地输送给她,并且告诉她一定要多读书。
可家中债台高筑,李姗姗还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家中的境况一日不如一日,更别说能看到一本书了。于是她就把所有时间都集中在校园里,拼了命地找书看,看同学的书、老师的书、借来的书。有一次她在家中的米缸里找到一本工具书,就像捡到宝贝一样,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读着。
“李姗姗,你看那么多书有用吗?”有一天她正坐在田边一边等父亲一边看书,一位同学正拉着他母亲的手甜蜜地往街上去。她合上书,眼泪无声地落了下来。
因为有父亲的耐心指导和书籍的浸润,从小学起,她的作文就被老师当作范文来读。读中学后,语文老师更是邀请她去家里一起批阅同学们的试卷,把她的意见作为参考。她也担任起学校广播室的“小编审”,批改同学的来稿。她的语文老师孙老师则毫不吝啬地为她的多篇作文打了满分。
正是这一个个满分,在她的心里埋下了文学的种子。
推广阅读,
回母校设立作文奖
“爸,我考上了!我考上了!”当李姗姗拿到大学通知书的那一刻,她激动地跑回家告诉父亲。
“孩子,爸爸对不起你啊,家中还有债要还,你妹妹弟弟还要上学……”父亲叹了口气,深深地垂下了头。她在那一刻突然明白,不是父亲不爱她,而是爱不起。她捧着通知书跑进屋里哭了起来。
谁能想到她没日没夜地读书就是为了考上大学?曾经她一直想要走出大山去看看山的那边是什么,无助的她只能躺在床上默默地流泪。午夜梦回,她突然想,何不给录取她的大学校长写一封信呢?
于是她鼓起勇气,含着眼泪地给大学校长写了一封信。令她沒想到的是,大学校长居然很快就给她回信了:“孩子,你来读书吧!大学的校门永远为你敞开。”捧着信的那一刻,她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在大学里,别人用十分努力去学习,她则用一百分的努力,因为她深知这求学的机会来之不易。她加入文学社团,大量阅读书籍,好多时候都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她所学专业是学前教育,所以毕业后,她留在了一所幼儿园里做老师。
每天她都喜欢和孩子们待在一起,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很多时候都会被他们的童真稚拙所感动。她想:“为什么不写写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呢?”
从2000年起,李姗姗开始创作和发表了一系列广受好评的儿童文学作品,如《袜子上的洞》《我们吵架吧》《太阳小时候是个男孩》《美丽世界》等。
“文学创作就像将麦粒种进土里,只有扎根泥土才能发芽,青涩的麦苗经过阳光的抚摸,雨水的滋润,大雪的覆盖,时间的孕育,才能结出果实。”李姗姗觉得,家乡大山的厚重,溪水的温柔,浓郁的人文风情,都是她美学积累的源泉。她的作品多次获奖,她自己也成为以“优才计划”入驻香港的儿童文学作家,并在香港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
2015年,为了感恩母校,李姗姗在旺苍县朗诗五权希望小学设立了“李姗姗优秀作文奖”。每年她都亲自回到母校为获奖的孩子们颁发“李姗姗优秀作文奖”,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创作经验,鼓励孩子们通过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成长经历。平常,她致力于儿童公益阅读推广,在重庆享有很高的人气,小读者们亲切地称她为“姗姗姐姐”。
每个字,都是一粒种子
李姗姗的笔下总是环绕着一个天真智趣的小孩子,她的叙事也总是以这个孩子为聚焦。她与这个孩子总是贴合得很紧密,她大概是属于那种很少的、能真正进入到“遥远”的童年世界中的大人。这一路走来,正如她自己时常提醒自己的:“一个好作家写出的每个字,都应该是一粒种子,静静地储存在孩子的精神仓库里!”
如果说李姗姗的文字是一粒粒种子,就不得不说说这些种子灵感的来源。李姗姗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妈妈。很多时候,作为一名作家要耐得住寂寞,必须得花大量的时间在写作上。可儿子出生后,李姗姗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停止了写作,因为她想亲自参与儿子的成长,她也很享受和儿子在一起的每一寸光阴。但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看着儿子胖乎乎的可爱劲儿,她忍不住再一次拿起了手中的笔。
她书中有很多形象的原型就是她的儿子,里面很多对话也是她跟儿子日常生活的提炼,非常贴近生活,因此能引起小读者的共鸣。比如获得“2016年中国好书”桂冠的长篇童话《面包男孩》,里面“小面包”的形象就是她与儿子共同完成的。“小面包”看上去七八岁的模样,腰上穿着纸杯蛋糕的模具,就像小“短裤”。他的皮肤是小麦色的,眼睛像两粒杏仁,鼻子像红樱桃,牙齿光滑饱满,像两排整齐的玉米粒,头顶上是一团浓密的卷发,轻盈、柔软,就像一团“金色的肉松”。
李姗姗始终认为,儿童处于涉世之初,虽看似稚嫩,却拥有真诚、纯粹、可爱、清澈、幽默等最可贵的品质。他们看似简单,却正处于人生智慧的高处,有着值得反复揣摩的深刻。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魔法师,有一根自己的魔法棒,那就是爱。爱让我们在苦难中坚强,爱让我们在希望中成长。”李姗姗想将这根爱的魔法棒传递给所有的孩子们,让他们拥有一个美好而智慧的童年!
李姗姗上世纪80年代出生于四川省旺苍县的一个小村庄,小村四周都耸立着高高的大山。童年的她无疑是快乐的,她和所有乡下的孩子一样,去森林,去小河边,去每一个能找到乐趣的地方玩上一整天。
不幸的是,在她6岁的时候,母亲因重病离开了她。母亲的离去给她小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她把自己封闭在自己的世界里,有时候好几天不说话,有时候则对着一棵树、一朵花、一条菜青虫说好久好久的话,有时候说着说着,眼泪就流下来了,直到天边的云霞散尽,她才慢悠悠地往家走。
就在这个时候,她的“四姑”走进了他们的生活,成为了她的母亲。李姗姗上学了,失去母亲的悲痛才开始一点一点地消散。
小时候每次写完作文,李姗姗都会跑到正在劳作的父亲面前,给他念作文。父亲一边干活,一边细致地听,听到有些句子不合适,还会建议她换成另外一种写法。她的父亲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农民,却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总是能把很多人生道理一点一点地输送给她,并且告诉她一定要多读书。
可家中债台高筑,李姗姗还有一个妹妹一个弟弟,家中的境况一日不如一日,更别说能看到一本书了。于是她就把所有时间都集中在校园里,拼了命地找书看,看同学的书、老师的书、借来的书。有一次她在家中的米缸里找到一本工具书,就像捡到宝贝一样,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读着。
“李姗姗,你看那么多书有用吗?”有一天她正坐在田边一边等父亲一边看书,一位同学正拉着他母亲的手甜蜜地往街上去。她合上书,眼泪无声地落了下来。
因为有父亲的耐心指导和书籍的浸润,从小学起,她的作文就被老师当作范文来读。读中学后,语文老师更是邀请她去家里一起批阅同学们的试卷,把她的意见作为参考。她也担任起学校广播室的“小编审”,批改同学的来稿。她的语文老师孙老师则毫不吝啬地为她的多篇作文打了满分。
正是这一个个满分,在她的心里埋下了文学的种子。
推广阅读,
回母校设立作文奖
“爸,我考上了!我考上了!”当李姗姗拿到大学通知书的那一刻,她激动地跑回家告诉父亲。
“孩子,爸爸对不起你啊,家中还有债要还,你妹妹弟弟还要上学……”父亲叹了口气,深深地垂下了头。她在那一刻突然明白,不是父亲不爱她,而是爱不起。她捧着通知书跑进屋里哭了起来。
谁能想到她没日没夜地读书就是为了考上大学?曾经她一直想要走出大山去看看山的那边是什么,无助的她只能躺在床上默默地流泪。午夜梦回,她突然想,何不给录取她的大学校长写一封信呢?
于是她鼓起勇气,含着眼泪地给大学校长写了一封信。令她沒想到的是,大学校长居然很快就给她回信了:“孩子,你来读书吧!大学的校门永远为你敞开。”捧着信的那一刻,她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在大学里,别人用十分努力去学习,她则用一百分的努力,因为她深知这求学的机会来之不易。她加入文学社团,大量阅读书籍,好多时候都是在图书馆里度过的。她所学专业是学前教育,所以毕业后,她留在了一所幼儿园里做老师。
每天她都喜欢和孩子们待在一起,观察孩子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很多时候都会被他们的童真稚拙所感动。她想:“为什么不写写这些可爱的孩子们呢?”
从2000年起,李姗姗开始创作和发表了一系列广受好评的儿童文学作品,如《袜子上的洞》《我们吵架吧》《太阳小时候是个男孩》《美丽世界》等。
“文学创作就像将麦粒种进土里,只有扎根泥土才能发芽,青涩的麦苗经过阳光的抚摸,雨水的滋润,大雪的覆盖,时间的孕育,才能结出果实。”李姗姗觉得,家乡大山的厚重,溪水的温柔,浓郁的人文风情,都是她美学积累的源泉。她的作品多次获奖,她自己也成为以“优才计划”入驻香港的儿童文学作家,并在香港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
2015年,为了感恩母校,李姗姗在旺苍县朗诗五权希望小学设立了“李姗姗优秀作文奖”。每年她都亲自回到母校为获奖的孩子们颁发“李姗姗优秀作文奖”,并与他们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以及创作经验,鼓励孩子们通过手中的笔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成长经历。平常,她致力于儿童公益阅读推广,在重庆享有很高的人气,小读者们亲切地称她为“姗姗姐姐”。
每个字,都是一粒种子
李姗姗的笔下总是环绕着一个天真智趣的小孩子,她的叙事也总是以这个孩子为聚焦。她与这个孩子总是贴合得很紧密,她大概是属于那种很少的、能真正进入到“遥远”的童年世界中的大人。这一路走来,正如她自己时常提醒自己的:“一个好作家写出的每个字,都应该是一粒种子,静静地储存在孩子的精神仓库里!”
如果说李姗姗的文字是一粒粒种子,就不得不说说这些种子灵感的来源。李姗姗不仅是一位作家,还是一位妈妈。很多时候,作为一名作家要耐得住寂寞,必须得花大量的时间在写作上。可儿子出生后,李姗姗有很长一段时间都停止了写作,因为她想亲自参与儿子的成长,她也很享受和儿子在一起的每一寸光阴。但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看着儿子胖乎乎的可爱劲儿,她忍不住再一次拿起了手中的笔。
她书中有很多形象的原型就是她的儿子,里面很多对话也是她跟儿子日常生活的提炼,非常贴近生活,因此能引起小读者的共鸣。比如获得“2016年中国好书”桂冠的长篇童话《面包男孩》,里面“小面包”的形象就是她与儿子共同完成的。“小面包”看上去七八岁的模样,腰上穿着纸杯蛋糕的模具,就像小“短裤”。他的皮肤是小麦色的,眼睛像两粒杏仁,鼻子像红樱桃,牙齿光滑饱满,像两排整齐的玉米粒,头顶上是一团浓密的卷发,轻盈、柔软,就像一团“金色的肉松”。
李姗姗始终认为,儿童处于涉世之初,虽看似稚嫩,却拥有真诚、纯粹、可爱、清澈、幽默等最可贵的品质。他们看似简单,却正处于人生智慧的高处,有着值得反复揣摩的深刻。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魔法师,有一根自己的魔法棒,那就是爱。爱让我们在苦难中坚强,爱让我们在希望中成长。”李姗姗想将这根爱的魔法棒传递给所有的孩子们,让他们拥有一个美好而智慧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