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研究

来源 :企业文化·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nc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校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是基于社会分工产生的群体文化。以旅游专业为例,国内的校企文化对接过程中存在教师实践能力不足、学生实践安排欠合理、课程建设脱离岗位实际等诸多问题,致使双方难以共享价值观。我国旅游院校要借鉴国外成功经验,在政府引导下,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在观念、制度和物质多层面推进校企文化的有机融合。
  关键词:校企文化;冲突与融合;高等旅游教育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发展前景广阔,其蓬勃势态需要一大批训练有素的高技能人才作为支撑。近年来,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对口就业率持续走低、人才严重流失的现象已引起各界广泛关注。据调查,校企文化的冲突是造成学生转行就业的重要原因。学校需要加强与企业的互动,促进文化融合,使学生顺利完成角色转变。
  一、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比较
  按照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定义,“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的成员或其群体的生活方式,包括他们的服饰、婚俗和家庭生活、工作模式、宗教仪式及休闲方式等。”一个社会的文化既包括文化内容本身,如无形的信仰、观念和价值;也包括表现其内容的有形载体,如实物、符号或技术。文化就类型言,大体可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不同群体在各自长期相对封闭的交往过程中会形成独特的文化。高校校园文化和旅游企业文化正是基于教育与职业、学习与劳动相分离前提而产生的典型群体性文化。
  从价值取向看,校园文化是一种以公益性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以传播知识、培养技能、输送人才为基本功能、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使命的高校,恪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理念,不追求办学利润,也不以短期内的效益衡量成败,师生的市场竞争意识、经济效益意识远弱于旅游企业员工。校园文化特别关注学生的自主发展,着力营造一种宽松、自由、平等和民主的氛围。学校虽然也有严格的规章制度,但其保障主要来自教与学活动本身的内在激励。旅游企业文化是一种经营性的文化,企业若经营不善就会有倒闭危机。因此它要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具有强烈的成本观念和效益意识。在外在的社会效益与自身经济效益相冲突时,企业往往选择后者。从生产过程上看,企业的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原料采购、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各个环节密切相关,因此要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要执行奖惩机制。所以企业特别强调各岗位员工的通力合作,强调纵向的控制与权威。这和校园里学生学习行为、教师工作行为的相对独立性形成鲜明对比。从物质文化层面看,二者也存在巨大差距。校园建筑景观的设计旨在陶冶学生情操、激发灵感和使命感,其重心在以学生为本。企业建筑设施则多以实用主义为指导,秉持顾客为本的理念。从交往对象看,学生在校园中面对的是熟人社会和程式化的生活,一切基本在预测之中;步入旅游企业后,面对的是不特定、复杂的客户群体,加班加点打乱了原有的生活节奏,陌生人社会所带来的压力令其倍感困惑。总之,由于社会分工的影响,学校与企业文化在观念、制度和物质三个层面均有较大差别,这增加了学生毕业后适应社会的难度。
  二、国内旅游管理专业校企文化对接中存在的问题
  国内高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多界定为“培养适应旅行社、风景区、饭店等单位需要的一线管理人才”,人才规格介于纯操作岗位和研发岗位之间。要求“学生毕业时应具备从事旅游服务的基本知识和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意识强,能吃苦耐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然而实践中这样的理想目标却很难实现。从文化融合的角度看,存在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主导和主体的关系。作为主导者的教师的价值观及工作能力如何,对校企文化融合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调查发现,旅游院校的师资队伍的来源所限,对企业文化的认同感普遍不高。旅游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但在我国开设的历史却并不长,其师资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一是由高校内部的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中文、地理等学科背景教师改行,二是新招聘的对口专业的应届研究生。前者既没有受过正规的旅游专业理论教育,也没有旅游企业的实践经历。后者的理论功底扎实,知识面比较广,但由于缺乏足够实践经验,往往难以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近年来高校招生竞争日趋激烈,教师整体学历层次无疑是招生宣传的亮点。为此,学校在招聘教师时一般设置了硕士以上学历的门槛,这等于把兼具本科学历和丰富实务经验的应聘者挡在了门外。兼有高学历和企业经验的人深受学校欢迎,但这样的人才少之又少。于是整个师资队伍的特征表现为“实践能力与学术研究能力严重不对称”。
  实践环节训练的安排违背认知规律也是造成文化冲突的重要原因。文化冲突指不同文化的性质、特征、功能和力量释放过程中由于差异而引起的互相冲撞和对抗的状态。文化融合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加强群体间的交流与对话,各自获得对方的认同。二是文化适应,即具有不同文化的群体通过不断接触,使双方最初的文化类型发生变化。无论上述何种途径,异质文化的融合都需要足够时间。文化差异越大,在促进融合时越应该采取一种循序渐进式的、谨慎的态度。从国内旅游专业的实践训练环节来看,多数学校在时间安排上采用了一种集中理论学习加上集中实习的方式,即一般安排在最后一年实习。由于实习前与企业的接触较少,教师的实习指导流于形式,学生突然面临巨大的文化冲突,心理上没有准备,无所适从,最终多数学生离开了旅游行业。
  旅游专业课程文化未充分体现专业的应用性特征,亦加大了校企文化融合难度。旅游业的服务性质决定了其需要的人才为应用性的人才,课程设置必须考虑旅游业本身的状况。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包括了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宗教等不同性质的活动,其形式有参观、游览、度假、休闲、疗养、探亲等,涵盖了“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旅游业的综合性意味着学校在开发课程时必须首先考虑岗位能力的需要,而不能完全遵循学科的逻辑。若完全按照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组织教学内容,势必严重脱离工作实际。旅游教材是是实施教学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有个别院校出版了一些精品教材,但总体上质量不高,表现为理论性知识较多,操作性知识较少,未反映旅游实践方面的创新。   在校园物质环境文化融合方面,少数专门的旅游院校有成功的举措,如开设有校办旅行社、酒店等,为学生近距离感受企业文化提供了良好条件。但多数旅游专业学生就读于综合性或多科性院校,除一些简单的实训室外,尚无机会耳濡目染式的体验旅游企业的真实情景。学校寻求一种脱俗的学术性环境可以理解,与外界物质文化的过度割裂并不利于技能的培养及职业精神、职业理念的形成。
  和其他所有应用性专业一样,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离开了企业支持,将很难实现培养目标。这要求企业树立大教育观,将自身和学校并列,同为育人主体。现实中,我们看到却是另一番景象:企业要么拒绝学生实习,要么无视学生全面提升技能的正当诉求,将其固定简单的操作岗位上。企业不愿意适当抑制其营利文化、利用廉价劳动力的动机,折射的是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后果是学生从此远离行业。
  校企文化的融合需要双方的频繁互动,基于各自利益计算,当前总的形势是学校一边热、企业一边冷。由于政府政策引导的缺位,利益平衡和协调机制难以建立,师生和企业员工难以共享相同的价值观。例如多年来学校一直在呼吁解决学生实习难问题,但鲜有鼓励企业接受实习生方面的法律规定。事实上,旅游教育本身是一项正外部性相当明显的事业,在自发的市场机制无法实现经济学上的帕累托改进时,政府的干预是很有必要的。一些地方校企合作的成功实践已经证明了这点。
  三、国外旅游管理专业校企文化融合的实践
  旅游教育发轫于欧洲,一般认为创建于1893年的瑞士洛桑旅馆学校(现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是世界上第一所培养旅馆管理人员的学校。旅游教育自产生后,经过多年发展演化,目前典型的人才培养方式主要有瑞士洛桑、美国康奈尔、德国双元制、澳大利亚 TAFE 等模式。
  瑞士的旅游教育侧重于酒店管理专业,洛桑酒店管理学院是其中的佼佼者,其办学质量蜚声全球,据称和美国的康奈尔大学并列第一。洛桑模式之特点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强调校企物质文化的紧密结合。店校合一,“学校即酒店,酒店即学校”,学生处于一种“上学如上班、上课如上岗”的仿真环境中。在课程设置方面不拘泥于学科体系,而是强调各个岗位的实际需要,以客户管理为例,设置了基于操作程序的5门相关课程。通常每学完一门理论课程,随之就要进行一段时间的实习,以巩固理论学习成果。二是精神与制度文化的融合贯穿于学习过程的始终。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行为习惯和接人待物能力,如对学生的着装提出严格要求,在读期间应以职业人的标准形象出现,包括整齐利落的发型、清洁的指甲、规范的职业装等。从进校之日即培养服务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新生要从事5个月的酒店基本工作训练,以小组为单位,每周一项工作内容,完成厨房餐饮备料、酒吧管理、客房整理、迎宾等一整套实践。为吸纳企业精神,学校要求任课教师一般具备5年以上酒店工作经验。事实上,不少教师还曾经担任过著名酒店的高层管理职务。三是行业中介机构发挥了重要的桥梁纽带作用,促进了校企合作。如作为官方组织的瑞士饭店协会(SHA),负责调节、整合行业发展和行业教育,其成员包括多个学校及2000余家酒店。
  在美国,创建于1922年的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被公认为业内的卓越代表。校企文化对接的具体实践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强调教师的实践能力,要求其与企业人士共享价值观。聘任的教师除具有博士学位外,还须获得美国饭店协会(AH&LA)对其资历及能力的认证,应在一流酒店担任过资深职务。二是对实习进行严格管理,四年制本科生在实习时长上不得少于800小时。实行“酒店学院合一”的教学模式,学院拥有自己的教学酒店。三是产学交往密切。学院牵头成立了酒店管理研究中心,研究成员来自学界和产业界管理层。每年举办多次圆桌会议,共同商讨酒店业发展、酒店教育改革的重大议题。
  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联邦政府建立了非常完善的职业资格体系,并规定证书是上岗的条件。为此各学校在课程设置上都重视与国家职业能力标准的对接。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企业每年会接受教师工作一段时间,以保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学校也邀请企业人士担任兼职教师、教学顾问等。兼职教师的比例一般在50%左右。
  德国以实践为导向的双元制模式举世闻名。该模式强调学习过程直通生产岗位,突出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为:学习者同时具备在校学生和企业学徒两种身份;教师包括学校的理论教师和企业的实训教师两类;学习内容分为校内的专业理论教学和企业的职业技能培训;考试分为企业组织的实训技能考试和学校组织的专业知识考试两种。教育与产业的无缝对接在该国表现尤为明显。为确保校企合作顺利运转,德国政府出台了以《职业教育法》为核心的一系列法规制度,对企业、行业协会、学校等各方主体的权利义务进行了界定。政府的强力支持与引导被公认为该国教育成功的重要原因。
  四、促进国内旅游管理专业校企文化融合的对策
  从对有关国家考察可以看出,国外旅游院校和企业的关系从某种程度上说可谓浑然一体、水乳交融,这与国内两者界限泾渭分明的现象形成对比。由于两个群体互动频繁,逐渐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谐、宽容局面,因此在这些国家,文化冲突并不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反观国内,一方面绝大多数毕业生不在业内就业,另一方面旅游企业虽用工需求量极大,却难以招到合适员工。这种浪费旅游教育资源的遗憾局面需要学校、企业、政府等多方共同努力予以改变,促成文化适应和文化认同是一个根本思路。
  教师的文化认同是校企文化融合之关键,因此在旅游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要大力推行“双师”制。这里的“双师”针对学校专职教师而言,这部分人既要受过系统的旅游理论教育,取得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也要通过旅游行业的任职资格考试并具备一定年限的实务工作经历。要杜绝任《导游业务》课教学的教师没当过一天导游,上《饭店管理》课的人没在饭店工作过一天的现象。为把握行业的发展动态,教师每年都要抽出一定时间到企业挂职锻炼,例如在寒暑假。为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在职称评审方面,不能仅依据学术成就,行业实务成果也应成为必备条件。同时从提高授课效率、节省教学成本出发,加强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兼职者必须是具备长期工作经历的实务专家,如旅行社、酒店、风景区的中高层管理人员。
  旅游企业实践是连接校企文化的重要纽带,要加强和改善学生实践环节的管理。学校要将旅游企业视为办学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一些办学规模较大的院校,可考虑在校园附近自办或与社会力量联办旅游企业(如酒店),让学生有固定、方便的实习基地。同时,就近与所在地的旅游企业签订实习基地共建协议,通过人员互聘加强双方的联系,即教师聘为企业兼职管理层或顾问,企业管理层聘为学校兼职教师。文化认同尤其是精神文化的融合有着复杂的机理,需要较长的时间。为减低文化冲突的强度,要对当前理论课结束后集中实习的做法进行改革。本文主张一种与教学交替进行、螺旋式开展的实习模式,即实习从大一结束即开始,分三段分别在放在三个年度进行。实习过程中,学生心理状况会发生巨大变化,因此教师要加大指导力度,力戒放任式、自由式实习。
  旅游企业也要转变观念,尊重学校的非营利性文化,从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自觉将自身视为大教育系统中的一员,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活动,履行社会责任。例如,与学校一道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教材、制定学生毕业考核标准、积极接纳学生实习并为其全面发展创造条件。当然,学校也要正视旅游企业的营利诉求,如在旅游的旺季对教学内容做适当调整,为企业输送紧缺的人手。
  政府要出台鼓励校企合作的规章制度,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例如举办旅游产学论坛;组建旅游教育合作委员会,成员包括旅游企业和旅游院校;对接纳学生实习的旅游企业予以政策优惠;鼓励学校开展“订单式”培养;支持行业协会开展校企合作等。
  在课程文化建设方面,在满足通识教育基本要求的前提下,要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根本,适当增加实践课的比重。传统的学科中心主义指导下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科学性、系统性、连贯性,其便于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原理,学会科学思维,易于设计和编排,也方便教师教学。但其忽视教学内容的横向联系和纵向应用,呈现轻视操作技能的倾向。从文化融合角度出发,本文主张学校应重点开发以任务为中心的课程,即以学生能解决工作中的问题为中心,把多门学科知识及技能围绕解决问题交织起来。
  作者简介:成华,男,汉族,湖北荆州人,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旅游教育。
其他文献
摘 要:低碳转型特有的时段中,各领域范畴以内的工程,都潜藏了偏多风险。本文明辨了低碳经济架构下的这些风险,摸索出未来时段中的进展路径。  关键词:低碳经济;工程经济风险;防范管理  一、概要的管控思路  低碳经济延展中,面对着多层级的疑难。工程经济这一范畴的潜藏风险,包含不适宜特性的能源构架。为此,有必要明辨这种构架之中的弊病,着力限缩风险。累积着的资源状态,凸显出煤多油少、储备着的气体缺失。未来
期刊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而人们对水资源的利用及管理工作的要求却越来越高,本文针对这一现象,分析了我国现阶段水资源的现状及问题,同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关键词:水资源;合理利用;管理策略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一个严肃的课题,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所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能对后代人的需要构成威胁。加强水资源管理、保护、合理开发利
期刊
摘 要:科技预算松弛现象普遍存在于预算管理之中。笔者就科技预算松弛问题,调查了辽宁、河北、山西三省的预算过程,调查结果表明,每一个省或多或少地存在着预算松弛的问题。科技预算松弛有助于单位或部门实现目标,因此它能能够激发出执行者的工作热情和自信,然而其消极的影响更是巨大。科技预算松弛在科研经费经营管理过程中是不可忽视的一种现象,虽然有很多的不利因素,但我认为任何现象都应该一分为二来看待,科技预算松弛
期刊
摘 要: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下的工程预算是办理竣工结算及工程索赔的重要依据之一,它的编制质量对整个项目的造价控制起到重要作用。对工程预算进行审核是保证工程预算编制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本文通过对预算常见问题的分析,较为全面的介绍了预算审核的主要内容及应注意的事项,具有一定有参考意义。  关键词:工程量清单;工程预算;预算审核  工程预算是施工图设计完成后,依据设计图纸、现行预算定额(或工程量清单计价表
期刊
摘 要:本文就会计信息的重要性,失真的具体表现,解决的办法进行探讨,并对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作一分析。  关键词:会计信息;重要性;信息失真;措施  会计信息的失真已成为当前会计工作领域中最为突出的问题。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所带来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失真的会计信息将引起投资决策失误,财务收支失控,国家财产严重流失,企业破产等等。因此,治理会计信息失真是多年来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界研究的主题。  一、
期刊
摘 要: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建立以财务管理为主体的企业自行承担财务风险的财务管理模式。为此,设计一套适应企业自身特点和规范企业的财务行为的内部控制制度,发挥财务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应有的作用,就尤为重要。本文在对企业财务管理内部控制的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目前财务管理过程中内部控制现状,。对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完善进行探讨,提出了系统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  一、企
期刊
摘 要:对于企业来说,对职工开展成人教育是发挥人力资源开发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可以让人力资源开发在企业中的效用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从而促进企业经济的迅速增长。我国的企业在经济全球化的脚步之下,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知识和人才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是最重要的资源,而企业员工正是接受成人教育的主体,如何在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中将成人教育的作用完全地体现出来,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成人教育;企
期刊
摘 要:随着现在国内经济高速的发展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逐渐转向国际化,企业制度在我国也逐步向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推进,各行各业都在进行着制度的改革,企业审计作为现代企业内部制度重要的做成部分,内部审计制度面临的形式非常严重。本文主要是对我国企业审计法律制度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针对现在存在的情况提出一些改进措施。  关键词:企业审计;法律制度;措施  自从我国在1983年成立国家审
期刊
摘 要:文章指出在征收范围上,应按照不同类型的水土保持设施分别建立不同的收费标准,使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的征收更加合理;生产建设项目在运行期按产品产量、销售量或弃渣量征收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没有科学依据,建议按照运行期新破坏的水土保持设施数量来征收。  关键词:水土保持;补偿费;标准  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具有法律合理性,对保护水土资源、促进当地水土流失治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时值水利部和国务院法制办正
期刊
思想政治教育取得预期的实效性必须联系相关的各种社会因素,并且从相关的各种社会现实环境下加以考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置于社会性考察。充分考察各种相关社会性因素,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前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完善的重要前提。  一、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社会文化与价值取向因素  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前者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后者是指社会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