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08年五部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上市公司自2009年7月1日起应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这是我国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建设重大创新。本文主要研究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制的建立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 困难 对策
内部控制是指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职员共同作用,以实现企业经营合法、高效,财务报告真实公允,并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制的建立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有重大突破,特别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出台更是推进了内部控制体制建设的进程。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面临的困境
1.成本高,自愿披露动机不足
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涉及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监督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企业内部建设更是包含很多细节问题。美国自《萨班斯法案》实施以来,内控成本过高的问题一直显露。很多公司出于成本效率原则的考虑不愿自愿披露内部控制状况,只有少数经营状况好的大型企业自愿披露其内部控制信息。
通过德勤2008年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调查发现只有44%的受访公司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机制,其中多数公司又是为了应付监管的需要而建立的。李明辉(2003)对我国上市公司2001年年报中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进行研究,认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很大程度尚无实质性内容,只是局限于形式,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机不足。
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认识和理解不统一,基础薄弱
我国公司内部控制起步较晚,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体制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管理层认识不足、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缺乏理解等问题。加之企业处于自身成本考虑及相关专业人员缺乏等原因,使得企业这一主体发挥作用受到限制。
我国上市公司体制结构及发展水平不同,不同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难度不同。基础好的企业,其内部管理体制健全,内控体系建设相对容易。但对于基础薄弱、管理松弛的企业来说,内控建设无疑是一大难题。要实现大范围的内控体系建设尚需时日。
3.监管部门统一协调能力有待加强
随着内部控制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相应出台了内控政策。但由于制定部门不同,不同规范之间存在不一致甚至冲突的地方,亟需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基本规范》也存在与其他政策相抵触的地方,需要更广范围内的协调统一。
刘秋明(2002)对2001年实施配股的34家A股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研究,认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缺乏统一要求,进而使公司披露信息不全面,大部分是对公司有利的信息,且没有统一格式,是信息使用者无法有效对比并最终做出决策。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建议
1.促使企业管理层意识转变
企业作为推进内部控制建设的主体发挥重要作用。企业管理层应充分重视内部控制体制建设的重要性,转变思想观念,由不披露到披露,由强制披露到自愿披露。内控体系建设有利于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减少舞弊事件的发生,提高公司效率和业绩,并进一步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最终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和长远发展。企业应当将内控建设纳入企业日常管理中,将全体员工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具体的内控流程。
外部监管机构要加强《企业控制基本规范》的宣传,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对企业提供必要的帮助,降低内控建设成本,促使管理层意识转变。
2.加强监管部门的统一协调,形成监管合力
健全法律法规控制,形成统一的具体的内部控制标准,给公司提供指导。从法律角度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出统一标准,限制管理层行为,建立持续有效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作用,发挥各监管部门的职能,形成监管合力。同时明确相关机构各自的职权范围,避免监管重叠,促进有效沟通,形成科学合理、相互配合的监管体系。
完善各方参与机制,最终形成以企业实施为主体,以政府监管为促进,以独立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各方参与机制。
3. 借鉴国外内部控制建设的先进经验,促进国际趋同
美国内部控制体系较为完善,制度建设一直处于领先。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经过内部牵制理论、内部控制系统理论、内部控制结构理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四个阶段,最终形成了以COSO报告为核心"立法管制、评价严格、标准明确、措施配套"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体系。虽然存在一定缺陷,但仍是各国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重要的参照对象。
我国相关政策部门和理论界应当吸收内部控制的国际先进理念的同时充分体现我国内部控制的现实环境要求。以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内控水平,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走出去"战略。同时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吸引国外投资者,实现"引进来"战略。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李明辉.信号传递理论对会计的启示.广西会计,2001(4):6-7
[3]刘秋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问题与改进.证券市场导报,2002(6).
作者简介:王小丹,199107 ,女, 山东日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本科。
关键词:上市公司 内部控制 困难 对策
内部控制是指受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职员共同作用,以实现企业经营合法、高效,财务报告真实公允,并促进企业目标的实现。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体制的建立起步较晚,但近些年来有重大突破,特别是《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出台更是推进了内部控制体制建设的进程。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面临的困境
1.成本高,自愿披露动机不足
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涉及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及监督等诸多方面的内容,企业内部建设更是包含很多细节问题。美国自《萨班斯法案》实施以来,内控成本过高的问题一直显露。很多公司出于成本效率原则的考虑不愿自愿披露内部控制状况,只有少数经营状况好的大型企业自愿披露其内部控制信息。
通过德勤2008年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调查发现只有44%的受访公司已经建立了内部控制机制,其中多数公司又是为了应付监管的需要而建立的。李明辉(2003)对我国上市公司2001年年报中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进行研究,认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很大程度尚无实质性内容,只是局限于形式,自愿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机不足。
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认识和理解不统一,基础薄弱
我国公司内部控制起步较晚,许多企业的内部控制体制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存在管理层认识不足、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缺乏理解等问题。加之企业处于自身成本考虑及相关专业人员缺乏等原因,使得企业这一主体发挥作用受到限制。
我国上市公司体制结构及发展水平不同,不同企业内部控制建设难度不同。基础好的企业,其内部管理体制健全,内控体系建设相对容易。但对于基础薄弱、管理松弛的企业来说,内控建设无疑是一大难题。要实现大范围的内控体系建设尚需时日。
3.监管部门统一协调能力有待加强
随着内部控制的不断发展,近年来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相应出台了内控政策。但由于制定部门不同,不同规范之间存在不一致甚至冲突的地方,亟需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出台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基本规范》也存在与其他政策相抵触的地方,需要更广范围内的协调统一。
刘秋明(2002)对2001年实施配股的34家A股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进行了研究,认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缺乏统一要求,进而使公司披露信息不全面,大部分是对公司有利的信息,且没有统一格式,是信息使用者无法有效对比并最终做出决策。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的建议
1.促使企业管理层意识转变
企业作为推进内部控制建设的主体发挥重要作用。企业管理层应充分重视内部控制体制建设的重要性,转变思想观念,由不披露到披露,由强制披露到自愿披露。内控体系建设有利于企业加强内部管理,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减少舞弊事件的发生,提高公司效率和业绩,并进一步树立企业良好的社会形象,最终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和长远发展。企业应当将内控建设纳入企业日常管理中,将全体员工情况纳入绩效考评体系,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具体的内控流程。
外部监管机构要加强《企业控制基本规范》的宣传,对企业相关人员进行培训,对企业提供必要的帮助,降低内控建设成本,促使管理层意识转变。
2.加强监管部门的统一协调,形成监管合力
健全法律法规控制,形成统一的具体的内部控制标准,给公司提供指导。从法律角度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提出统一标准,限制管理层行为,建立持续有效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作用,发挥各监管部门的职能,形成监管合力。同时明确相关机构各自的职权范围,避免监管重叠,促进有效沟通,形成科学合理、相互配合的监管体系。
完善各方参与机制,最终形成以企业实施为主体,以政府监管为促进,以独立审计为重要组成部分的各方参与机制。
3. 借鉴国外内部控制建设的先进经验,促进国际趋同
美国内部控制体系较为完善,制度建设一直处于领先。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经过内部牵制理论、内部控制系统理论、内部控制结构理论、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理论四个阶段,最终形成了以COSO报告为核心"立法管制、评价严格、标准明确、措施配套"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体系。虽然存在一定缺陷,但仍是各国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重要的参照对象。
我国相关政策部门和理论界应当吸收内部控制的国际先进理念的同时充分体现我国内部控制的现实环境要求。以提高我国上市公司的内控水平,提高风险防范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与国际接轨,提高国际竞争力,实现"走出去"战略。同时改善国内投资环境,吸引国外投资者,实现"引进来"战略。
参考文献:
[1]财政部等.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李明辉.信号传递理论对会计的启示.广西会计,2001(4):6-7
[3]刘秋明.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问题与改进.证券市场导报,2002(6).
作者简介:王小丹,199107 ,女, 山东日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大学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