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高中历史的“细” 成就课堂中的精彩

来源 :学子·教育新理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hu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局”的历史知识是历史的“骨干”,是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要内容,“细节”的历史知识是历史的“血肉”,是贯穿骨干,使骨干更显丰满的必需品。教学细节看似平常,却在课堂教学过程和促进学生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注细节、捕捉细节,才能使课堂魅力无穷。
  一、“细问”历史概念
  学生在进入高一阶段的历史学习中,一般都面临缺乏知识、能力基础差的问题,即通史基础薄弱,没有基本的历史知识储备。教师在“用教科书”教的过程中也更多的是重视教科书文本中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叙述,就历史概念来说要么随意解读一番,要么视概念为一般表述而不作特别处理。
  如必修二《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这一课,在讲授“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情况”这一子目时,我曾在课上提问学生“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之间有何关系,学生留给我的几乎都是茫然的眼神,由此我发现学生对 “一五计划”、“三大改造”两个概念是相当模糊的。课后也有如下练习题:
  1953年实行的三大改造,其实质是( )
  A.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
  B.个体手工业者互相合作
  C.优先发展重工业,促进农业和手工业共同发展
  D.变革生产关系
  很多学生此题答案选择C,错误认为三大改造中也包含工业化建设,把工业化措施也归为三大改造的范围,没有很好地理解一五计划中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的关系。这就启迪我在讲解知识点时必须理清这两个概念,告知学生:“一五计划是”1953—1957年中共制定的第一个五年计划,它主要包含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建设 和三大改造;而“三大改造”仅是1953—1956年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三大改造,其任务主要是变革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学生在明确两个知识点的概念后就能顺利得出D结论。
  历史教学涉及很多绕不过去的重要概念,解释错了,教学必然失败。然而,有些概念迄今难以见到完整的解读,纵使有,也难免丢三落四或似是而非,这就给历史教学造成了不少麻烦。
  二、“细化”历史知识
  历史试题的情境创设,包括通过文献记载、时政热点、学生生活、图表照片、乡土故事、活动探究等素材营造一个具体生动的特定历史背景,将知识点考查融入其中,形成情景交融、立意新颖、题面活泼的历史试题。
  如《必修二》教材第7课在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时,有这样论述:促进两大对立阶级的形成和对立,可是为什么会出现阶级对立?对立的程度如何?学生理解是模糊的。为帮助他们加深对阶级对立的认识,教师可补充如下史料:
  1835年,在棉纺织厂219000工人中,13岁以下的儿童占49000,13—18岁的少年占66000,成年妇女占67000。……怀孕女工为了不被克扣工资或解雇,不得不进行堕胎,或在机器旁分娩,产后一个星期就要上工。工人们的子女六七岁就得进厂做工。在花边行业,“……九岁到十岁的孩子,在大清晨2、3、4点钟就从肮脏的床上被拉起来,为了勉强糊口,不得不一直干到夜里10、11、12点钟。他们四肢瘦弱,身躯萎缩,神态呆痴,麻木得像石头人一样,使人看一眼都感到不寒而栗。”根据1840年的调查,利物浦工人的平均寿命只有15岁,曼彻斯特工人的孩子57%以上不到5岁就死亡,1867年,2%的最富有者所聚敛的财富占国民收入的40%。
  据以上材料的补充,学生对两大对立阶级的认识一定可以丰满起来,可以了解当时大量使用童工和未成年人,工人工作时间很长;缺乏劳动保障,寿命很短,由此分析工人的社会地位极低,及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资本家的剥削。在学生对工人的社会地位有了直观认识的基础上,也能更好地认识到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人(包括妇女和儿童)肯定不满于资本家,反抗斗争势必将在所难免,为以后的教学内容作铺垫。
  三、“细观”学生眼神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一切教育离开学生那必将是无源之水,教育关注教材更要关注学生。要了解学生,关注学生的眼神是必不可少的一项途径。 用眼光的无声语言和学生思想的交流,既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既见书本,又见学生,能及时掌握了解学生学习状态的需要。上课开始时,关注学生眼神,是在和学生进行“你们准备好了吗?”的思想交流,是对学生的认知准备状态的观察;上课过程中始终关注学生眼神,是对学生学习的情感变化状态的观察,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的感情交流,教师始终正视学生的存在,教师的“教”因学生的“学”而被赋予了存在的意义;上课结束时关注全体学生眼神,是一种激励和期望的情感交流,也是对学生学习效果及教师教学效果的直接观察。
  综上所述,抓住一个细节,就能生成一个精彩的环节;忽视一个细节,就可能毁掉精彩的课堂。愿我们都能关注细节,成就精彩课堂!
  (作者单位:江苏省吴江高级中学)
其他文献
近年国内外时有因服用关木通或服用关木通复方而导致肾功能损伤的病例报道,国外某些学者把该现象冠名为"中草药肾病".[1-5]美、英、日等国拒绝含有关木通的中成药进入他们国
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目标所设定的,适合学习主体并作用于学习主体,产生一定情感反应,能够使其主动积极建构性学习的具有学习背景、景象和学习活动条件的学习环境。它虽不是整节课的主体,但它却在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段好的情境不仅是一节课的开端,也是学生集中精神、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一种行为方式。他还是一节好课的亮点。  一、游戏入手,激发
期刊
小学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探究能力的学科,素质教育和新课改注重学生数学素养的提升,在培养学生基本数学运算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是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主渠道。因此,本文从教师教学方法的创新和学生学习模式的改变两个层面深入探讨小学数学的创新教学,旨在提高教学成效。  一、兼收并蓄,以生为本,
由于现行英语考试的评价制度还只看一纸分数,使得英语教学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十分困难.学英语的目的是为了掌握和运用该门语言,因此,英语教师应把英语教学方法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