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探讨母亲孕前BMI及孕期增重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方法2016年6-11月,以广州市4 303名3~5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WHO标准和中国成人肥胖标准分别判断儿童和母亲孕前体重状态,参照美国医学研究所孕期增重推荐值判断母亲孕期增重情况。应用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和协方差分析母亲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结果矫正混杂因素后,logistic
【机 构】
: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保健部 51062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保健部 510623,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保健部 510623,广州医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母亲孕前BMI及孕期增重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
方法2016年6-11月,以广州市4 303名3~5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根据WHO标准和中国成人肥胖标准分别判断儿童和母亲孕前体重状态,参照美国医学研究所孕期增重推荐值判断母亲孕期增重情况。应用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和协方差分析母亲孕前BMI和孕期增重与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
结果矫正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母亲孕前超重肥胖的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是母亲孕前体重正常儿童的1.820倍(OR=1.820,95%CI:1.368~2.422);与母亲孕期增重适宜的儿童相比,母亲孕期增重过度的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增加(OR=1.296,95%CI:1.007~1.667)。协方差分析结果也显示,母亲孕前体重超重肥胖和母亲孕期增重过度均增加儿童BMI Z值。根据母亲孕前BMI分为3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不同孕期增重组间儿童超重肥胖发生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母亲孕前BMI适宜且孕期增重适宜组相比,母亲孕前超重肥胖且孕期增重过度组的儿童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增加(OR=1.574,95%CI:1.029~2.409)。
结论母亲孕前超重和孕期增重过度均增加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的风险,且母亲孕前超重较孕期增重过度对学龄前儿童超重肥胖发生的影响更大。
其他文献
患儿女,6岁,存在智力低下、学习障碍、行为性格异常、喂养困难、便秘、特殊外观、杵状指、难治性癫痫等特殊表现,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发现WAC基因编码蛋白序列的第1373位的碱基胞嘧啶缺失,最终确诊为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DeSanto-Shinawi综合征(DESSH)。
目的观察青蒿琥酯对哮喘小鼠气道反应性和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30只6~8周龄雌性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哮喘组和青蒿琥酯组。哮喘组和青蒿琥酯组分别在第0、14天给予卵白蛋白(OVA)20 μg与氢氧化铝2 mg混悬液0.2 ml腹腔注射致敏,第21~28天给予溶于无菌磷酸盐(PBS)缓冲液的1%OVA 10 ml行雾化激发30 min,对照组第0、14天用氢氧化铝2 mg混悬液0.
目的分析女性压力性尿失禁(SUI)合并膀胱颈梗阻(BNO)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1月至2018年4月17例于北京朝阳医院泌尿外科住院的女性SUI合并BNO患者临床资料,患者均Ⅰ期行膀胱颈电切术,Ⅱ期行耻骨后尿道中段吊带术。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手术疗效和预后。结果共纳入17例患者,年龄(60.3±2.6)岁,体质指数(23.8±0.5)kg/m2。与术前相比,膀胱颈电切术后
目的探讨腹腔镜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穿刺孔种植转移瘤的外科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浙江省人民医院收治的5例腹腔镜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后穿刺孔种植转移患者资料和随访资料。结果3例腹壁穿刺孔种植转移瘤出现在术后6个月(含6个月),1例出现在术后10个月,1例出现在术后30个月。排除腹腔及远处转移,5例穿刺孔种植转移瘤患者均行手术切除,术后恢复良好,无切口感染和切口疝发生。随访
目的了解经皮肾穿刺肾活检术存在安全风险的患者,使用腹膜后腹腔镜术进行肾穿刺活检的优势。方法我们总结了4年(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间,中日友好医院进行腹膜后腹腔镜肾活检术的43例不同程度肾功能异常患者,尤其一些超声下肾脏结构较差或观察不清的患者;包括以下特殊情况:需进行肾脏替代治疗(10例)、严重肥胖(5例)、聋哑人(2例)、其余合并难以控制的高血压。以上患者使用3孔法腹腔镜,由腹膜后路径
军团菌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体之一。免疫抑制患者易感军团菌肺炎,且病死率高,但临床表现常不典型,在临床工作中难以早期确诊。本文报道1例无明确环境接触史的免疫抑制合并军团菌肺炎病例,分析其可能的感染途径、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以期帮助临床医生早期诊断、有效治疗,降低病死率。
目的探讨神经内分泌瘤(NETs)的临床病理特点,分析其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0月至2017年10月病理确诊为NETs的488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原发部位、发病年龄、性别、转移部位、初诊症状、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结果共488例患者,男女之比为1∶1.1,年龄(51.0±15.8)岁,病灶位于消化系统370例,肺63例,纵隔14例,其他部位34例,原
目的回顾分析全身型重症肌无力(gMG)患者在停用溴吡斯的明(PB)时间差异下(8 h和18 h以上)进行肌电图检测结果的不同特点。方法收集2016年6月至2018年5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的因疑诊为gMG进行肌电图检测,最终确诊为MG的患者111例,其中36例因病情危重仅停服PB 8 h,75例停服PB 18 h以上,对两组的临床资料及肌电图检测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两组在首发部位(P=0
报道二例成人发病的散发型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认知功能减退,且临床症状均存在波动,出现一过性的认知功能急剧下降或精神行为异常,头部MRI DWI显示皮髓质交界区带状高信号,最后经皮肤活检确诊为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
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LGLL)是一种慢性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它起源于细胞毒性T细胞及自然杀伤细胞两大细胞系,以克隆性淋巴细胞胞质中含有粗大嗜苯胺蓝颗粒为特征。其中T细胞LGLL(T-LGLL)通常表现出经典的CD8+CD4-大颗粒淋巴细胞(LGL)的克隆扩增,而CD4+者极为少见,既往国内外文献报道CD4+T-LGLL约200余例。本文报告CD4+CD8-T-LGLL 1例,并结合既往文献对其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