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作人的启蒙文学观

来源 :丝路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mxfyz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五四启蒙时代,各种思潮层出不穷,周作人作为“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家和批评家之一,倡导“人的文学”。他将人、生活、文学紧密结合,发现了生活本真之中的艺术美,倡导在生活中发现艺术,在艺术中品味生活,凸显对日常生活感性的关注。他这种平民立场的文化启蒙方式,有力推动了“人”的发现和解放,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国的文学启蒙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对当代文学仍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启蒙主义;周作人;人的文学;生活;艺术
  启蒙主义文学思潮是现代文学中重要的一环。在西方,启蒙任务的完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了几个世纪的发展和完善。在我国,启蒙思潮虽起步晚,但是发展迅速。但是现代中国的文化启蒙不是西方文化启蒙的简单复制和横移,而是在融合多要素的基础之上,加入了中国本土传统文化的演化和发展。其中,理论家和批评家周作人在我国启蒙文学的发展历程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他从人们平凡的生活中发现艺术,真正推动了“人”的解放和发展。
  一、灵肉合一的健全人性
  周作人“人的文学”思想关注的是自然人性的重新确立。他认为自然人性本来就是自然存在:“譬如现在说‘人的文学’,这一句话,岂不也像时髦。却不知世上生了人,便同时生了人道。无奈世人无知,偏不肯体人类的意志,走这正路,却迷入兽道鬼道里去,旁皇了多年,才得出来。”[1]然后,他又从弱势人群人群——儿童和妇女角度,提出在中国那种古已有之的人性长期被压制的现实:妇女被看做是男人的附庸和工具,甚至长期被认为是没有独立灵魂的物种,在成人世界里,儿童的价值和尊严也不被重视。周作人认为只要成为了“人”,便具有人性,应该被看作有独立意识的个体。关于“人性”,周作人认为它是动物性和神灵性的和谐统一,两者之间不是非黑即白的激烈对抗状态,而是混合在一起才构成了复杂的人性。一个完整的人,有合理的欲望,也有独立自主的意识,有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有精神生活的追求,肉体和精神是分不开的。这不同晚清时期的启蒙主义,他否定那种知识精英高高在上布道式的启蒙姿态,而是俯下身子启蒙他人的同时启蒙自我,提倡人的主体性的发挥,将人本精神深入到每个人的层面,可以说是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启蒙。这种人道主义指导下的文学创作,才称得上是“人的文学”。
  二、真实朴素的理想生活
  与周作人灵肉统一的人性观密不可分的,是他对理想生活的理解。他认为,那种把神性发挥到极致的禁欲主义或者兽性发挥到极端的享乐主义都算不上是真正的生活。在周作人看来,人的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消遣劳作等,都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状态,人的生活方式没有高下等级之别。这就跳出了传统封建礼教野蛮凶残的禁锢,倡导每个现代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方式的自由,享受并且热爱自己的生活。
  在周作人看来,中国人已经被吃人的封建礼教束缚了几千年,头脑里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一时难以改变,本来自然简单的生活本身被圣人们用仁义道德划分为三六九等,使得人们很难真正享受生活。他把平民日常的饮食起居抬到文学殿堂上来,使启蒙思想潜移默化而又深入人心,这是周作人式启蒙的独特思路。周作人自己的小品文创作可以很好的说明他的这种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生活况味的思想:“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我们看夕阳,看秋河,看花,听雨,闻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饱的点心,都是生活上必要的——虽然是无用的装点,而且是愈精炼愈好。”[2]
  这精神的消遣和无用的空想建构起来的是抵御苦涩孤独人世的堡垒,指向的是对自由人生的热爱。在他这里,生活就是一门艺术,艺术来源于生活,保持着对生活诗意的理解有助于形成他平淡冲和又不乏激情的散文风格。
  三、简单自然的艺术美感
  周作人把文学的审美情致引人了日常生活,还原了它的人间性。他反对那种只重雕饰、修辞、繁冗、华丽的形式艺术,反对只写才子佳人、王侯将相的贵族文学,推崇展现平凡人真性情真感情的文学创作。他认为,文学不是贵族精英独享的艺术,而是每个普通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产生创作冲动,继而化为文字,成为文学艺术。需要注意的是,他并不是反对文学的形式美,而是更强调来自于生活的真性情的价值。而过于强调文学艺术形式的创作可能使文学成为无病呻吟的无本之木,削弱艺术真实感人的力量。所以,他强调从日常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哪怕是看到刮风下雨产生的一瞬间的感受或者是看到某个情境引起的一段忘我的幻想,甚至是一段不加雕饰的粗野民歌,都可以成为文学艺术。人们通过文學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通过文学理解他人的情感状态,进而产生精神上的共鸣和愉悦,这才是文学的价值。这里可以看出周作人跳出了文学的功利诉求,强调了它无实用目的的审美价值。他强调,文学不是统治者推行政治教化的工具,而是表达自我理解他人的艺术。
  关于如何捕捉生活中的艺术美感,周作人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认为生活就是艺术,艺术的冲动就是一瞬间的感触,不必刻意挖掘其实用价值,也不必放弃自我追求去迎合大众趣味,推崇文学的“涩味”与“简单味”。他虽然重视生活的艺术,但是却反对当时“为人生”的价值取向,目的是防止文学滑向功利主义的流弊中去。“文学根本不必‘为什么’,只是用‘艺术的方法’,表现作者对于‘人生的情思’。”[3]他既反对为艺术的文学,又反对为人生的文学,主张“人生的艺术派”,既重视发挥创作者的个性,要有坚持在自己的园地里创作的勇气,又强调要对功利性文学保持足够的警惕。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周作人“人的文学”观念,重新构建了灵肉合一的人性观,发现生活本真的艺术,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审美趣味,在思想理论和创作实践上都深深影响了我国启蒙主义文学的发展。但是由于时代和自身的局限,也应该看到他在艺术创作上的不足之处——理论构架稍显薄弱,由于过度重视直观感情的抒发,语言稍显得不够纯净,不仅夹杂文言,还有各种外文,有掉书袋的余气,影响了后来读者的阅读体验。不过,不能超越历史条件对前人求全责备,总体来讲,周作人的文学思想和创作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文学启蒙,为我国的文学启蒙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在当代仍然具有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1]周作人:《人的文学》,《新青年》,第5卷第6号,1918年12月15日.
  [2]周作人:《雨天的书·北京的茶食》,收入止庵校汀:《周作人自编文集》,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第1 版,第52页.
  [3]钱理群,温儒敏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第18页.
  作者简介:
  席新蕾,女,在读研究生,郑州大学文学院,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当代文学。
其他文献
摘 要:诗歌鉴赏虽然不是高考的重头戏,但确是广大师生的老大难,得分率低,教学推进困难。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经历,结合教辅材料以及他人的优秀教学经验,对高中生诗歌鉴赏教学进行初探,从诗歌鉴赏存在的问题,到诗歌鉴赏教学环节的推进,希望为广大师生提供宝贵经验。  关键词:诗歌鉴赏;教学;高考  唐詩、宋词,可谓是中华文化最光彩夺目的珍珠,作为传统文化的巅峰,唐诗、宋词凭借其变化多端的表达方式,华丽精致的艺
期刊
摘 要:在当前藏汉两族文化交流中,藏汉翻译充当了桥梁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文化传播而言,翻译属于一种特别重要的载体,同时翻译和文化之间存在深层次的内在联系,换而言之,脱离文化因素的翻译往往是苍白无力,甚至漏洞百出的本文基于藏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进行了系统论述,首先阐述了藏汉翻译的意义,然后重点分析了藏汉翻译中文化差异及其形成原因,旨在为业内人士提供有益参考。  關键词:藏汉翻译;文化差异;分
期刊
1.“凡事牵涉到快乐的授受上,就犯不着斤斤计较了”  1920年的上海,9月30日,张爱玲出生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她的祖父张佩纶是晚清的大学士,祖母李菊藕是李鸿章之女。张爱玲的父亲张廷重沉迷鸦片,挥霍无度,母亲黄逸梵受“五四”新文化运动影响,是那个时代的新女性,两人不可避免地争吵。  张爱玲8岁时,父母最终协议离婚。“乱世的人,得过且过,没有真的家”。张爱玲如是说。张爱玲上中学的时候,张廷重再婚
期刊
中国新疆的哈萨克族,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少数民族,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地区,那里有着美丽的那拉提大草原,其丰富多彩的舞蹈特点也来源于长期在大草原上的生活及劳作,哈萨克族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对大自然十分崇拜,受地域文化之影响,加之多元文化的渗透,在漫长的舞蹈文化发展进程中,哈萨克族有着自身独特的舞蹈风格,同时反映着哈萨克族人民的生活风貌和思想感情。  一、动律风格特
期刊
近代是一个极为独特的历史阶段,国内民生凋敝,国际上强敌环伺,曾经无限辉煌的王朝,如今锈迹斑斑、垂死挣扎。特殊的社会环境和民族心理使得“忧愤”成为一种集体情绪,而文学创作,会有意无意地将这种情感体验诉诸于笔端,并常常与作者的生平遭际、家国之思相融合在一起,给人以不同感受,而龚自珍的诗作就有此特点,《己亥杂诗》的忧愤含有悲感、矛盾、崇高的多层次意蕴。  一 以“悲感”为底色  “忧愤”一般指忧虑而愤慨
期刊
摘 要:被归为英雄传奇小说的《水浒传》,塑造了一批“全忠仗义”的男性形象,“替天行道”的好汉在悖谬的现实中用“朴刀”展开了血的“狂欢”,给予读者一幅幅男性刚健肉体的力量,在作者的笔下,人体和肉体生命都被强烈地夸张化了,在这背后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及趣味。  关键词:狂欢化;人体美;文化内蕴  《水浒传》的文本充斥着力量的狂欢,血的暴力盛筵,这样的创作在很大程度上颠覆了当时的主流价值体系中对主流的男
期刊
摘 要:《逸周书·王会解》在早期并非是单篇流传的文本文献,而是一篇图文共存文献。在后世的描摹及流传过程中,经过了后人多次加工改写,后来图画失传,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王会解》。  关键词:《逸周书》,图文共存文献,《王会解》  在文字尚未普及和通行的上古时代,图画很少用于纯粹的装饰,唐兰先生在《文字学导论》中有言:“文字的起源是图画。”图画在先秦时代,大都具有纪念、教化、礼仪等实用功能,一些图
期刊
我国对交响作品发展与推广可以追溯到清朝,但壮大和大量优秀作品的涌现是从新中国的50年代开始的。  在2014年,四川爱乐乐团的委约作品《锦绣天府》也是描写四川自然风光的。这首作品是四川爱乐乐团委约当代著名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纲先生担纲创作的《锦绣天府》。  其中有一首乐曲叫《我的四川》,这首乐曲从一开始就沁人心脾的纯净,是《锦绣天府》的结尾之曲,在经历了山山水水、人文情怀后,回归到了心灵
期刊
摘 要:中国的艺术歌曲创作从20 世纪20年代就具有借鉴国外艺术歌曲的表现手法,与我国的民族语言、民族气质和民族情感表达方式相结合。随着多元化的兴起和发展,觉醒本土音乐的文化意识,肯定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主体性已成为必然。因此,中国艺术歌曲的创作一定要在学习西方艺术歌曲的精华的同时,也同时继承和发展本民族音乐的优秀传统,挖掘其本土性的精髓。  关键词:艺术歌曲;演唱;技法  引言  艺术歌曲这一新的音
期刊
摘 要: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之下,中西方的文化与艺术展开了多方面的交流与融合。在这个过程中,哥特艺术风格的视觉元素被逐渐地运用在中国服装设计、平面设计、家具设计、游戏原画设计等各个艺术设计领域,在此其中,哥特风格对中国游戏原画设计更是有着显著的影响。哥特风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中国游戏原画的建筑造型表现、人物造型表现、花纹装饰表现等方面,这种融合哥特元素的游戏原画视觉形象创作方式,开拓了中国游戏原画设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