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父母骂哭后,为什么还伸手要“抱抱”?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ibianni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岁的涛涛被骂哭了,还伸手要“抱抱”,是自讨没趣吗?
  吃午饭时,妈妈给三岁儿子涛涛的碗里夹了一块西红柿。涛涛立刻不乐意了,嚷道:“我不吃西红柿——”妈妈只好把西红柿又从他的碗里夹走,可涛涛不依不饶:“饭里有西红柿的味儿,我不吃了!”妈妈觉得孩子无理取闹,就想教训他一下:“不吃一边去!”
  涛涛马上委屈地哭起来,边哭边像牛皮糖一样黏住妈妈:“妈妈抱抱,妈妈抱抱。”然而,妈妈正在气头上,一巴掌推开他,让他去客厅门口面壁思过。涛涛顿时大哭起来,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还出了一身汗,结果被风一吹,当晚就发烧了。
  这下,涛涛妈后悔了。她一边愧疚地照顾着孩子,一边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要说孩子索抱也不算啥事,自己为什么不答应呢?结果害得孩子生病。另外,她也搞不明白,孩子都被骂哭了,为什么还伸手要“抱抱”,这不是自讨没趣吗?
  看到父母生气,孩子会本能地讨好父母,用拥抱向父母认错、服软
  孩子犯错后被父母骂哭,却不忘伸手让父母“抱抱”,这是因为——
  1.本能地向父母寻求安慰
  对小孩子来说,他最依赖的人是父母。所以当父母生气时,有的孩子虽然不会立刻妥协,但心里其实是害怕的、焦虑的。这时,他本能地希望得到父母的安慰。
  2.试探父母是否还爱自己
  都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其实孩子对父母的爱也是无私的。哪怕父母因为工作压力大或者其他原因,无缘无故地对他发火,把他骂哭,但只要父母能俯身抱他,他马上就会原谅父母。也就是说,不管父母做过什么,只要孩子确定父母爱他,那他就是开心的。
  3.孩子缺乏安全感,害怕被抛弃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父母就是天,比一切好玩、好吃的都重要。所以父母一旦發火,孩子的内心就非常恐惧,他害怕自己被父母讨厌或者抛弃。
  4.拥抱是道歉的一种表现
  父母生气时,不管是谁的错,孩子都能清楚地感知父母愤怒的情绪。于是,他会本能地讨好父母。即使他无法迅速调整好情绪,也会用拥抱向父母认错、服软。
  不要小看拥抱,亲子关系中,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不要小看拥抱,一个简单的拥抱可以帮助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更好的亲子关系。比如,护士会把刚出生的宝宝抱来放在妈妈的胸口上——这是宝宝来到人世间的第一个拥抱。拥抱意味着包容和接纳,亲子关系中,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
  1.肢体接触,让宝宝知道自己是被爱的
  幼儿时期,父母的抚摸和拥抱,在亲子关系的建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给孩子讲道理,孩子未必能理解,但只要父母伸出手臂给他一个拥抱,那孩子马上就能感受到父母的爱和包容。
  2.与父母有充分肢体接触的孩子更自信
  无论是抚触还是拥抱,都能增强孩子内心的自信。在成长早期,父母与孩子有充分的肢体接触,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非常有益。
  3.温暖的拥抱可以消除沮丧
  不只是成年人有心事,小孩子也会有心事,丢了小石子的宝宝和丢了钱包的你一样沮丧。而当宝宝沮丧时,父母给他一个拥抱,是安抚他的最好方法。
  孩子犯了错,父母的打骂只能让他感到恐惧,而不能让他认识错误。不妨亲亲抱抱,安抚他不安的情绪,等他平静下来后再讲道理
  就算孩子犯了错误,也依然是父母的宝贝。看到宝宝眼泪汪汪地伸手求抱,父母有心放孩子一马,可又担心这样会纵容孩子。那么,面对前面犯错后面索抱的孩子,家长怎么做才好呢?
  1.给孩子一个温暖的拥抱,等他平静下来再讲道理
  还是那句话,一个拥抱胜过千言万语。有的父母会问,明明孩子犯了错,不骂他,还抱他,这不是溺爱和纵容吗?当然不是。孩子犯了错,父母的打骂只能让他感到恐惧,而不能让他认识到错误。不妨亲亲抱抱,安抚他不安的情绪,等他平静下来后再讲道理。
  2.对倔强的孩子,可以采用“冷处理”
  有的小朋友犯错后被批评,会表现得非常不服气,撒泼打滚也是有的。这时,父母不要自顾自地给孩子讲道理,孩子在情绪崩溃时是听不进任何道理的。不如“冷处理”,给孩子时间、空间,等他平静下来后再和他沟通。这样,孩子比较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而父母也不至于被孩子气得半死。
  3.给孩子讲道理,避免程式化的说教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犯了错,既然不让打骂,那就只能给他讲道理了。但是给孩子讲道理,不能像给大人讲道理一样长篇大论、滔滔不绝,因为孩子根本听不懂。给孩子讲道理,要举身边的例子,以方便他理解;或者把孩子做的事编到故事里,讲给他听。
  4.批评孩子后,别忘了再给他一个拥抱,以修复亲子关系
  我们不提倡打骂孩子,但不意味着对孩子放任自流。孩子犯了错,父母要给予必要的批评,但目的不是让孩子惧怕,而是让他知道自己做错了。当孩子认识到错误后,父母不要忘了给他一个拥抱,以此告诉他:“你虽然做了错事,但不要紧,我们会帮你改正。我们永远爱你、关心你。”
  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让他即使被父母打骂,也依然对父母心怀爱意。面对这样全心全意爱着我们的孩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温柔地对待他呢?
  【编辑:杨子】
其他文献
问:不久前,我在泡温泉时被人用手机偷拍裸露视频并发给他人,导致该视频在微信朋友圈中传播。请问,我是否能要求温泉经营者承担责任?  劉女士(广东顺德)  律师意见:我国《侵权责任法》第37条规定:“宾馆、商场、银行、车站、娱乐场所等公共场所的管理人或者群众性活动的组织者,未尽到安全保障义务,造成他人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因第三人的行为造成他人损害的,由第三人承担侵权责任;管理人或者组织者未尽到安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孩子任性、重复犯错等,当道理讲不通,或者孩子不长记性,性急的家长就会大声吼孩子。有的家长认为,吼孩子可以让孩子有醍醐灌顶的感觉,促其醒悟,是好办法;有的家长却认为,吼孩子,尤其是在公共场合吼孩子是一种暴力,容易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吼孩子这种行为究竟妥当不妥当?本期,我们邀请教育心理学教授李厚铭先生,与家长朋友们一起座谈这个话题。吼娃是语言暴力 
邓亚萍是20世纪80年代的乒坛名将,14年夺得18个世界冠军,世界女子排名第一保持了8年。身为母亲,在育儿方面,她秉持自己的原则:保持低调,不将儿子笼罩在自己的光环之下,以至于儿子很“佛系”;说服儿子改练乒乓球后,她用独特的方法激发出儿子对胜利的渴望……  她刻意低调教育孩子——儿子到了小学三年级,竟然不知道老妈会打乒乓球,更不知道她在世界乒坛上有多么厉害  邓亚萍曾在乒坛叱咤风云,在育儿方面,她
某 国外媒体曾就各国小学生每天家务劳动时间披露过这样一组数据:美国1.2小时,韩国0.7小时,英国0.6小时,法国0.5小时,日本0.4小时,而中国仅0.2小时,即每天12分钟,城市里的孩子家务劳动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  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们在进行了二十多年的跟踪研究之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结论: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
问:在小学生的作业里,有一道语文阅读题,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题问:“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学生写“我不会让”,结果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请问,老师这么做合适吗?   席杭  答:“孔融让梨我不让”被判错,之所以被家长质疑,大概是因为家长觉得让与不让都是个人做法,没有对错之分。这有一定道理。但是,如果能够理清事实与价值这两个概念之后,再来分析这件事会更好。  事实与价值,是哲学中的两个
我的妈妈是一名教師。她一直默默无闻地工作,用无私的奉献精神阐释着人民教师的内涵。她从未停止过前进的脚步,用自己的智慧教育了一届又一届学生,还没退休就已经桃李满天下了。母亲节快到了,很多在外地的学生和妈妈视频聊天,妈妈高兴得合不拢嘴,如数家珍地告诉我他们的名字和发生在他们身上的故事。我从小就对教师职业充满憧憬,长大后我也要当一名人民教师!  (指导老师:王邦普)   【编辑:陈彤】
意大利:严查学校食堂,一年超百人被司法调查  意大利政府对儿童食品的检查相当严格,一旦发现学校食堂所用食品不符合国家规定,会立即下令整改。意大利学校的管理者和学生家长都有关注孩子饮食的责任和监督权利。  意大利教育部门在2015年和2016年的全国普查中,发现了4000多公斤不符合卫生和健康标准的食材。这些食材分属670个学校食堂,食材包括鱼类、肉类和奶酪等。虽然总体来看,平均每个食堂所存的数量不
我在美国大学教书好几年了,每个新学年开始都会看到美国父母们送儿女上学的情景。  我接触过的中国父母,归纳起来,他们的叮嘱都比较一致:第一,要孩子注意与老师和同学搞好关系;第二要孩子努力学习,争取考出好成绩;第三要注意饮食,一日三餐要吃好。  美国父母的叮嘱,则没有这么一致。  第一位与我交谈的美国母亲说,她叮嘱的是要女儿向她保证:每天睡够8小时。她解释,如果他们睡眠低于7小时,开车出事故的危险程度
江洪主动提出离婚,我坚决不同意。不是我有多爱他,而是我不想让他称心如意  发现丈夫江洪的婚外情后,我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报复。江洪主动提出离婚,说对不起我。我坚决不同意,不是我有多爱他,而是我不想让他称心如意。但他态度坚决,把个人衣物收拾收拾,就搬走了。  江洪搬走那天,我突然感到莫名的恐慌,坐在地板上一声不吭。9岁的儿子进来,见我坐在地板上,不敢说话。看他可怜的样子,我先开了口:“以后,你就当没这
问:我发现跟孩子沟通有障碍。比如,我问他:“作业多吗?”他回答:“多。”后面就没话了。还有,我总感觉我家孩子很多时候根本不听我的。请问,这是怎么回事?  答:感觉跟孩子沟通不畅或者感觉孩子不听家长的话,很可能是家长与孩子的沟通方式出了问题。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很多家长容易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或者在无意中给孩子施加了压力。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不愿意再跟家长沟通了。比如,很多家长经常这样问孩子:今天在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