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育质量的优劣以什么衡量?是知识教育的深浅宽窄程度?抑或背后的人才观、价值观?本文正是围绕人才素质教育观念这个教育思想的重大问题展开论述。通过对认识人才素质教育观、创新思维培养观、教育模式改革观等方面的阐述,认为现代人才的教育目的就是要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 人才 素质 教育
教育质量的优劣以什么衡量?是知识教育的深浅宽窄程度?抑或背后的人才观、价值观?纵观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轨迹,社会制度的不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对人才素质有不同的要求,均会反映在教育的具体培育目标上,同时也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观和价值观。人才质量观显然是教育思想观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大数据的今天,各领域面临着科学技术剧烈竞争带来的冲击,而在各种竞争的背后,人才素质的竞争是基石。教育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富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因此,有必要探讨现代人才素质的教育问题,从而树立创新人才培养全面素质质量观。
一、人才素质教育观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了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性。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将会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挑战。该《意见》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而易见,文化素质无疑是整体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土壤。如果大学生文化素质不高,要想获得很高的创业创新能力是不现实的,倘无一定的文化支撑,亦无法在专业上获得更高层次的拓展。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构筑学生的文化功底是第一要务。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历史哲、艺术、国内外文化的精品、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等。大学生通过对文、史、哲及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阅读和学习,接受的不仅是知识的本身,更重要的是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通过人文精神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执著、严谨、坚忍不拔的治学作风,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态度。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将会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有学者说:“一个人的成就与他所继承的文化传统也有关,要培养现代科技人才,我们还应考虑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
二、创新思维培养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主动去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实践证明创新能力已然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因素。创新创业虽不是一项独立的教育学科类别,然而却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素质教育,应该作为教育的新常态。
人才需求对各门学科的共同要求是:通常专业的高度分化及细化要趋向合理的融合;创意的设计与理论探索应与可实际应用两相结合。以此发掘人的巨大潜能并激发创造力。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也应该是提高民族创新能力的教育。展望世界发展趋势,当前及未来国际竞争的核心依然是人才的竞争;毋庸置疑思维活力及创新意识定是现代人才能力的核心。
高等教育要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就必须找到有利于创新教育实施的新型教育模式。即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树立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相对传统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超越传统的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更好地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创造力与创造潜能。相对应试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健全人格,强化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体意识,以及自律、自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其实质是更好地完善人格素质和挖掘创造潜能,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三、教育模式改革观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人在教育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个人的需要、兴趣、价值、尊严、人的发展特性和规律以及个人的合法权益等都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当今教育的人性化、主体化和个性化愈来愈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这是因为人的个性化與社会化是辩证统一的,教育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也是趋同的。然而,现有某些教学模式看似理论实训兼具,但多用所谓统一的规范标准去塑造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群体,势必会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另外,课堂课时固定,教师自身受限少有机会走出去导致教学内容鲜活更新较慢进而影响教改等问题依然存在。从总体上讲教学比较僵化。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的教育必须要有实质性的改革举措:
(一)教改观念要解放
我们有必要敢于打破陈规旧习,转变以应试教育作业次数来检测学习成绩优劣的传统方式。在教学中,既要坚持和继承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思想观念,也要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用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指导教学实践。
尤其对于高职教育而言,进入了必须突显教育质量和以特色办学求生存、开拓进取谋发展的新阶段。作为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尤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点,必须与社会需求接轨,逐步形成自己独特加优质的和富有创新性的办学风格及特性。
借鉴国外教育的先进经验,目的在于摸索在我国高校开展教育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近年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做学”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显示出日益强盛的生命力。它突破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学观,建立“教”、“做”、“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机制。“做学”的本质是边做边学在做的过程中学习,通过“做”来达到学的目的;并且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学会做成事即锻炼实际应用动手能力。做与学是一种学以致用突出能力的培养,融知识能力和素质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这是对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做是能动地学,更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二)科学教育要重视
科学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教育重视人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侧重强调对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这既有利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才,又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当下,我国的科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当然的一部分,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也不平衡,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科学教育的差异很大;国家也缺少宏观指导,没有可供操作的科学教育标准。
(三)师资素质结构要多元
教师素质是指教师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的品质、学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结合体。不同的时代对教育的不同要求,决定了不同的教师素质构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传承功能,决定了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由于过去长期沿袭传统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多的是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大数据表明,人才素质教育的重点已落锤在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强调了教育在知识创新的应用中的功能。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学科性极强,集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信息传播学等以及相关专业知识于一体,可以说已经超越了纯理论性学科,附有更强的实践性;其不仅需要授课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讲授技能,同时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对此,教师自身的素质结构也必须在继承中进行相应的改造与扬弃。一个现代教师应具备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多面立体的能力结构、高远全新的教育观念三方面的素质结构,以适应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值得借鉴并行之有效的经验之一是:走出去-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请进来-企业师傅进校兼职,或共同举办工作室定期宣讲行业新动态,让校内专职教师贴近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 05/13/content_9740. htm,2015- 5- 13.
[2]薛红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3]葛玉良,韩丽丽.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6).
关键词 人才 素质 教育
教育质量的优劣以什么衡量?是知识教育的深浅宽窄程度?抑或背后的人才观、价值观?纵观社会文明发展的历史轨迹,社会制度的不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会对人才素质有不同的要求,均会反映在教育的具体培育目标上,同时也决定着教育的质量观和价值观。人才质量观显然是教育思想观念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大数据的今天,各领域面临着科学技术剧烈竞争带来的冲击,而在各种竞争的背后,人才素质的竞争是基石。教育改革的目标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富有创新能力的一代新人。因此,有必要探讨现代人才素质的教育问题,从而树立创新人才培养全面素质质量观。
一、人才素质教育观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教育部就颁布了《关于加强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强调了人文素质教育对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性。文化素质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将会给传统的教育模式带来挑战。该《意见》指出:“大学生的基本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心素质,其中文化素质是基础,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显而易见,文化素质无疑是整体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土壤。如果大学生文化素质不高,要想获得很高的创业创新能力是不现实的,倘无一定的文化支撑,亦无法在专业上获得更高层次的拓展。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校,构筑学生的文化功底是第一要务。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历史哲、艺术、国内外文化的精品、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等。大学生通过对文、史、哲及自然科学基础知识的阅读和学习,接受的不仅是知识的本身,更重要的是那个时代的人文精神。通过人文精神的渗透,有助于培养学生执著、严谨、坚忍不拔的治学作风,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态度。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将会形成持久的学习动力。有学者说:“一个人的成就与他所继承的文化传统也有关,要培养现代科技人才,我们还应考虑我国的传统文化底蕴”。
二、创新思维培养观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要求,教育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理念,主动去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实践证明创新能力已然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重要因素。创新创业虽不是一项独立的教育学科类别,然而却是真正意义上的综合素质教育,应该作为教育的新常态。
人才需求对各门学科的共同要求是:通常专业的高度分化及细化要趋向合理的融合;创意的设计与理论探索应与可实际应用两相结合。以此发掘人的巨大潜能并激发创造力。素质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提高国民素质的教育,也应该是提高民族创新能力的教育。展望世界发展趋势,当前及未来国际竞争的核心依然是人才的竞争;毋庸置疑思维活力及创新意识定是现代人才能力的核心。
高等教育要培养适应时代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就必须找到有利于创新教育实施的新型教育模式。即必须改革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树立现代教育思想理念。国务院《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举措。相对传统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超越传统的教育,必须“以人为本”,更好地发挥教师与学生的创造力与创造潜能。相对应试教育而言,创新教育是健全人格,强化素质和能力的教育,必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主体意识,以及自律、自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其实质是更好地完善人格素质和挖掘创造潜能,从而培养出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
三、教育模式改革观
现代教育思想认为,人在教育中具有崇高的地位,个人的需要、兴趣、价值、尊严、人的发展特性和规律以及个人的合法权益等都应得到充分的尊重。当今教育的人性化、主体化和个性化愈来愈成为教育发展的潮流,这是因为人的个性化與社会化是辩证统一的,教育的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也是趋同的。然而,现有某些教学模式看似理论实训兼具,但多用所谓统一的规范标准去塑造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群体,势必会压抑学生个性的发展。另外,课堂课时固定,教师自身受限少有机会走出去导致教学内容鲜活更新较慢进而影响教改等问题依然存在。从总体上讲教学比较僵化。针对这些问题,我们的教育必须要有实质性的改革举措:
(一)教改观念要解放
我们有必要敢于打破陈规旧习,转变以应试教育作业次数来检测学习成绩优劣的传统方式。在教学中,既要坚持和继承正确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思想观念,也要结合当前的形势和今后的发展趋势积极吸收借鉴世界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积极探索,勇于创新,用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指导教学实践。
尤其对于高职教育而言,进入了必须突显教育质量和以特色办学求生存、开拓进取谋发展的新阶段。作为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高职院校,尤以创新创业教育为切入点,必须与社会需求接轨,逐步形成自己独特加优质的和富有创新性的办学风格及特性。
借鉴国外教育的先进经验,目的在于摸索在我国高校开展教育改革的途径和方法。近年来,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做学”开始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并显示出日益强盛的生命力。它突破传统的课程观和教学观,建立“教”、“做”、“学”三位一体的教学机制。“做学”的本质是边做边学在做的过程中学习,通过“做”来达到学的目的;并且学习的目的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学会做成事即锻炼实际应用动手能力。做与学是一种学以致用突出能力的培养,融知识能力和素质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这是对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教学改革。做是能动地学,更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
(二)科学教育要重视
科学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具有可操作性。科学教育重视人的科学态度,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思想的教育,侧重强调对人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特别是科技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这既有利于培养适应未来社会所需的人才,又具有明显的可操作性。当下,我国的科学教育作为素质教育当然的一部分,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发展也不平衡,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科学教育的差异很大;国家也缺少宏观指导,没有可供操作的科学教育标准。
(三)师资素质结构要多元
教师素质是指教师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的品质、学识、能力等要素构成的有机结合体。不同的时代对教育的不同要求,决定了不同的教师素质构成。传统的中国教育的传承功能,决定了教师的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由于过去长期沿袭传统教育,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多的是道德素养和文化素养。大数据表明,人才素质教育的重点已落锤在提高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上,强调了教育在知识创新的应用中的功能。创新创业教育的综合学科性极强,集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信息传播学等以及相关专业知识于一体,可以说已经超越了纯理论性学科,附有更强的实践性;其不仅需要授课教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和讲授技能,同时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创新创业实践指导能力。对此,教师自身的素质结构也必须在继承中进行相应的改造与扬弃。一个现代教师应具备合理完善的知识结构、多面立体的能力结构、高远全新的教育观念三方面的素质结构,以适应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值得借鉴并行之有效的经验之一是:走出去-教师下企业顶岗锻炼;请进来-企业师傅进校兼职,或共同举办工作室定期宣讲行业新动态,让校内专职教师贴近行业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 05/13/content_9740. htm,2015- 5- 13.
[2]薛红燕.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研究[J].青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3]葛玉良,韩丽丽.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