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实话,语言是基本功,无法速成,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的能力属于技术范畴,可以通过短期的强化训练得以提高,唯独语言是门艺术,绝非一日之功。但是语言是如此重要,它具有初始性和过程性,一篇文章,语言就像是整个人的外观,如果语言干瘪、无味、缺乏表现力,整篇文章就“形容枯稿”,这样的丑陋是其他任何装饰所无法掩饰的。语言,可以一好遮百丑,其他文章技巧却达不到这样的功效。古人云:“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语言就是“功”——基本功,所有想写出好作文的考生,都必须在提高语言修养上狠下工夫。一旦过了语言关,你就掌握了作文的制高点,而且不必担心会被其他人在短时间内超越,因其难得,所以难成。
语言学习的第一境界是积累,将阅读中碰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熟读成诵,即便是写作时直引,只要用得恰当,恰如金豆豆放在银盘子里,使文章顿时生色。第二境界是模仿,仿词、仿句,这就有创新的意味了。比如你觉得“他脸上蒙上了一层严霜”句子好,你可以依葫芦画瓢,造出“他满脸霜花”“他的脸上像是结了一层冰”这样的句子来,这就比“他满脸不高兴”要有表现力。语言的最高境界是创新,创新基于积累和模仿,是模仿的升级,它摆脱了语言“母版”的制约,化蛹为蝶,臻于化境。到了这个境界,一般情况下,你就能得心应手,意到笔随,写作就不再是苦差而是乐事。但在这之前,你可能一直要经受“词不达意”“难以言表”的煎熬;如果你从未受这样的苦恼,那就说明你从未尽力,想提高语言修养,无非是痴人说梦。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这样的话:“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感情。”这样看来,只要你努力,与你的语言修养同步提高的还有你的思想认识水平。这就是关系到整个思维品质升级换代的大事,所以无论在语言的锤炼上花多少工夫都是值得的。
语言是一门艺术,但任何艺术都有技术基础。下面笔者就语言的锤炼问题在技术层面上做一些探究。
一、善用修辞。
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保证语言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手段。各种修辞手法中,有这样三种手法最为常见,应该重点关注:
1 排比
排比形式整齐,语言凝练,气势充沛。文中适当使用排比句,能有效地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
当毕达哥拉斯选择阳光而抛弃恺撒时;当庄周选择“曳尾于涂”而抛弃宫阙时:当张狂的阮籍笑傲山林,潇洒的嵇康轻抚《广陵散》,淡泊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时——两个重逾千斤的方块字浮出历史:个性。
几个排比句环环相扣,引出“个性”的话题,一气呵成,很有气势,也很有感染力。
2 比喻
比喻因为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可感,从而能让诗文电的描写、议论、抒情形象生动。
雾如壁,挡在车前,我有一种没有出路的感觉,车头与雾相撞,我似乎能听到雾被撕裂又黏合的声音。我想,我们是在一只巨茧里蠕动。
设喻新颖,夸张离奇。但谁又敢说写得不真切呢?
3 引用
在文中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诗词名句、人物典故等,是提升文章内蕴,增加文字可读性的捷径。
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渔父悠悠漾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株妩媚的苍凉。在水一方,有衣香影丽的少女踏波而来,从竹简木牍上,从“兼葭苍苍,白露如霜”的千古绝唱中。而弄篙荡丹,采兰撷芷的少年,映衬着青青芦苇,定格成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这段文字巧妙地引用、化用古代诗文,使芊芊芦苇和美丽的诗行交相辉映,既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又增添了文采。
修辞之于文章,正如白云之于蓝天、星光之于夜空,因其美好点缀而使文字容光焕发。如果不讲究修辞,只满足于磨磨叽叽的叙述、干巴巴的描写、不咸不淡的抒情、不痛不痒的议论、如此作文也就是码字而已,算不上是写文章。
二、炼字炼句
契诃夫说:“写作的技巧,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要想写得一手好文章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不断地推敲语言,锤炼语言,反复修改,文字才能渐趋完美。炼字炼句一般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 求准
力求语言的准确无误是写好文章的关键之一。古人推敲文字的典故可谓俯拾即是,不必列举。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最准确的形容词,最准确的动词,最准确的名词,……只有一个,也就是最准确的那一个。”这就是大家的炼字风范。
在话剧《屈原》中,郭沫若经人指点把“宋玉,你是个无耻的文人!”改为“宋玉,你这无耻的文人!”指斥的力道就迥然不同。
不仅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有时甚至一个标点符号,也需要仔细斟酌一番。比如一个同学作文开头第一句话写道:“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在升起。”他的语文老师在“的”字后面加了个逗号,变成了“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在升起。”这样一改,原本平淡的陈述顿时因为语速的舒缓而变得生动起来。
2 求简
语言是否干净利索、简洁明了是衡量语言表达能力高下的重要标准。那些啰里啰嗦、不得要领、不知所云的文字是毫无价值的,也是写作时要坚决摒弃的。在这一点上。契诃夫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说:“描写海是很艰难的。我在一个中学生的练习簿上读到,你知道他是怎样描写海的吗?‘海大’,别的什么也没有。依我看来,好得很。”这就是说,写作的要领就是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切不可拖沓冗长,令人不能卒读。在学生的习作中我们经常会读到这样的文章:长篇累牍援引事例以证明一个论点;浓墨重彩陈述了好几个段落才引出要谈的话题;甚或是在通篇絮絮叨叨的叙述之后戛然而止,竟没有一句画龙点睛的语句……诸如此类,皆不可行。要想维护语言的简洁。我们需要一手拿笔一手拿“刀”(竹简木牍上写错了字,要改正的话,得先用小刀将错字刮去)大刀阔斧、“忍痛割爱”,将语言森林里那些藤蔓、灌木毫不犹豫地砍尽伐绝。当然,最省事的是不要将头脑中那些自己都觉得可说可不说,不着边际的废话、赘言落在纸上。
3 求新
创新的文字总是因为鲜活而魅力四射。语言的新鲜灵动是成就一篇优秀考场作文至关重要的一环。不难想象,如果你翻开一篇篇作文,发现屈原、司马迁、爱因斯坦、爱迪生……一个个老面孔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张口又是类似“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的陈词滥调,(要命的是这样的文章在应试作文中占相当的比例)你感觉如何?“陈”自然是“陈”的,只是并无酒香,有的倒是扑鼻的霉味。这时,你要是阅卷老师,我想,你会和我一样,希望能尽快结束这次“受难”的旅程,可正当此时,有一篇文章,不,哪怕只有一段新鲜活泼的文字,也会让你眼前蓦然闪出一抹亮色,这种发现的愉悦绝不亚于你在一望无垠的黄土高原看见一株傲然屹立的白杨树。所以,每个想写出像样的文章来的人。都应该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在积累和模仿的基础上,追求创新。
4 整散结合。长短搭配,摇曳生姿
词要炼,句式也要炼。整散句结合,长短句搭配,错落有致,摇曳生姿,音韵铿锵,富有节奏感,凸现底蕴。
整句如仪仗队行进,整齐划一;散句如闲庭信步,雍容自如。整中有散,散中有整,语言摇曳多姿,舒卷自如,既有整齐之美,又有参差之美。
如作家梁衡的《把栏杆拍遍》中: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辛弃疾想为国杀敌,可武途政道又不通的悲愤心情。
又如冰心在《观舞记》里的一段: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急转,舞蹈出离合悲欢。
句式长短富于变化,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节奏韵律美不胜收。
长句严密细致,气势畅达,短句简洁有力,生动活泼。长短句交替使用,错落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再如考场作文《昭君的选择》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
宫廷的猜忌、冷漠、倾轧、空虚像阴影死死揪住她的心,让她颤抖;异域的寂寞、无助、排挤、思乡却又像寒流时时侵袭她的心,让她惊骇。和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待嫁的少女举目无亲,戍边的将士浴血奋战:无辜的父兄喋血沙场。
前面两个长句。成功地渲染了昭君进退两难矛盾犹豫的心理,后面的几个短句准确地描绘了战争造成的一幅幅惨状,而这些正是促使昭君痛下决心的推动力量。整个片段准确表现了昭君面对心灵选择的心路历程。
语言学习的第一境界是积累,将阅读中碰到的好词佳句摘抄下来,熟读成诵,即便是写作时直引,只要用得恰当,恰如金豆豆放在银盘子里,使文章顿时生色。第二境界是模仿,仿词、仿句,这就有创新的意味了。比如你觉得“他脸上蒙上了一层严霜”句子好,你可以依葫芦画瓢,造出“他满脸霜花”“他的脸上像是结了一层冰”这样的句子来,这就比“他满脸不高兴”要有表现力。语言的最高境界是创新,创新基于积累和模仿,是模仿的升级,它摆脱了语言“母版”的制约,化蛹为蝶,臻于化境。到了这个境界,一般情况下,你就能得心应手,意到笔随,写作就不再是苦差而是乐事。但在这之前,你可能一直要经受“词不达意”“难以言表”的煎熬;如果你从未受这样的苦恼,那就说明你从未尽力,想提高语言修养,无非是痴人说梦。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过这样的话:“从来没有一句话,换一个说法而意味仍完全不变。”“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感情。”这样看来,只要你努力,与你的语言修养同步提高的还有你的思想认识水平。这就是关系到整个思维品质升级换代的大事,所以无论在语言的锤炼上花多少工夫都是值得的。
语言是一门艺术,但任何艺术都有技术基础。下面笔者就语言的锤炼问题在技术层面上做一些探究。
一、善用修辞。
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保证语言富有文采的一个重要手段。各种修辞手法中,有这样三种手法最为常见,应该重点关注:
1 排比
排比形式整齐,语言凝练,气势充沛。文中适当使用排比句,能有效地增强语言的美感和表现力。
当毕达哥拉斯选择阳光而抛弃恺撒时;当庄周选择“曳尾于涂”而抛弃宫阙时:当张狂的阮籍笑傲山林,潇洒的嵇康轻抚《广陵散》,淡泊的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时——两个重逾千斤的方块字浮出历史:个性。
几个排比句环环相扣,引出“个性”的话题,一气呵成,很有气势,也很有感染力。
2 比喻
比喻因为能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可感,从而能让诗文电的描写、议论、抒情形象生动。
雾如壁,挡在车前,我有一种没有出路的感觉,车头与雾相撞,我似乎能听到雾被撕裂又黏合的声音。我想,我们是在一只巨茧里蠕动。
设喻新颖,夸张离奇。但谁又敢说写得不真切呢?
3 引用
在文中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诗词名句、人物典故等,是提升文章内蕴,增加文字可读性的捷径。
这白发苍苍的芦苇,是渔父悠悠漾起的一缕秋光,是村姑眉宇间挥之不去的一株妩媚的苍凉。在水一方,有衣香影丽的少女踏波而来,从竹简木牍上,从“兼葭苍苍,白露如霜”的千古绝唱中。而弄篙荡丹,采兰撷芷的少年,映衬着青青芦苇,定格成三千年文明古国最优美的诗行。
这段文字巧妙地引用、化用古代诗文,使芊芊芦苇和美丽的诗行交相辉映,既极大地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又增添了文采。
修辞之于文章,正如白云之于蓝天、星光之于夜空,因其美好点缀而使文字容光焕发。如果不讲究修辞,只满足于磨磨叽叽的叙述、干巴巴的描写、不咸不淡的抒情、不痛不痒的议论、如此作文也就是码字而已,算不上是写文章。
二、炼字炼句
契诃夫说:“写作的技巧,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地方的技巧。”要想写得一手好文章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只有不断地推敲语言,锤炼语言,反复修改,文字才能渐趋完美。炼字炼句一般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 求准
力求语言的准确无误是写好文章的关键之一。古人推敲文字的典故可谓俯拾即是,不必列举。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最准确的形容词,最准确的动词,最准确的名词,……只有一个,也就是最准确的那一个。”这就是大家的炼字风范。
在话剧《屈原》中,郭沫若经人指点把“宋玉,你是个无耻的文人!”改为“宋玉,你这无耻的文人!”指斥的力道就迥然不同。
不仅一句话,一个词,一个字,有时甚至一个标点符号,也需要仔细斟酌一番。比如一个同学作文开头第一句话写道:“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在升起。”他的语文老师在“的”字后面加了个逗号,变成了“远远的,东方,太阳正在升起。”这样一改,原本平淡的陈述顿时因为语速的舒缓而变得生动起来。
2 求简
语言是否干净利索、简洁明了是衡量语言表达能力高下的重要标准。那些啰里啰嗦、不得要领、不知所云的文字是毫无价值的,也是写作时要坚决摒弃的。在这一点上。契诃夫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说:“描写海是很艰难的。我在一个中学生的练习簿上读到,你知道他是怎样描写海的吗?‘海大’,别的什么也没有。依我看来,好得很。”这就是说,写作的要领就是简洁明了,言简意赅,切不可拖沓冗长,令人不能卒读。在学生的习作中我们经常会读到这样的文章:长篇累牍援引事例以证明一个论点;浓墨重彩陈述了好几个段落才引出要谈的话题;甚或是在通篇絮絮叨叨的叙述之后戛然而止,竟没有一句画龙点睛的语句……诸如此类,皆不可行。要想维护语言的简洁。我们需要一手拿笔一手拿“刀”(竹简木牍上写错了字,要改正的话,得先用小刀将错字刮去)大刀阔斧、“忍痛割爱”,将语言森林里那些藤蔓、灌木毫不犹豫地砍尽伐绝。当然,最省事的是不要将头脑中那些自己都觉得可说可不说,不着边际的废话、赘言落在纸上。
3 求新
创新的文字总是因为鲜活而魅力四射。语言的新鲜灵动是成就一篇优秀考场作文至关重要的一环。不难想象,如果你翻开一篇篇作文,发现屈原、司马迁、爱因斯坦、爱迪生……一个个老面孔你方唱罢我登场,一张口又是类似“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的陈词滥调,(要命的是这样的文章在应试作文中占相当的比例)你感觉如何?“陈”自然是“陈”的,只是并无酒香,有的倒是扑鼻的霉味。这时,你要是阅卷老师,我想,你会和我一样,希望能尽快结束这次“受难”的旅程,可正当此时,有一篇文章,不,哪怕只有一段新鲜活泼的文字,也会让你眼前蓦然闪出一抹亮色,这种发现的愉悦绝不亚于你在一望无垠的黄土高原看见一株傲然屹立的白杨树。所以,每个想写出像样的文章来的人。都应该在平时的写作训练中,在积累和模仿的基础上,追求创新。
4 整散结合。长短搭配,摇曳生姿
词要炼,句式也要炼。整散句结合,长短句搭配,错落有致,摇曳生姿,音韵铿锵,富有节奏感,凸现底蕴。
整句如仪仗队行进,整齐划一;散句如闲庭信步,雍容自如。整中有散,散中有整,语言摇曳多姿,舒卷自如,既有整齐之美,又有参差之美。
如作家梁衡的《把栏杆拍遍》中:
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
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辛弃疾想为国杀敌,可武途政道又不通的悲愤心情。
又如冰心在《观舞记》里的一段: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急转,舞蹈出离合悲欢。
句式长短富于变化,整散结合错落有致,节奏韵律美不胜收。
长句严密细致,气势畅达,短句简洁有力,生动活泼。长短句交替使用,错落有致,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再如考场作文《昭君的选择》一文中有这样的一段:
宫廷的猜忌、冷漠、倾轧、空虚像阴影死死揪住她的心,让她颤抖;异域的寂寞、无助、排挤、思乡却又像寒流时时侵袭她的心,让她惊骇。和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待嫁的少女举目无亲,戍边的将士浴血奋战:无辜的父兄喋血沙场。
前面两个长句。成功地渲染了昭君进退两难矛盾犹豫的心理,后面的几个短句准确地描绘了战争造成的一幅幅惨状,而这些正是促使昭君痛下决心的推动力量。整个片段准确表现了昭君面对心灵选择的心路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