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崩崖乱坠”之“坠”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j6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版课标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有《游恒山记》(选自《徐霞客游记》)一文,其中有这样一句话:“时日色澄丽,俯瞰山北,崩崖乱坠,杂树密翳。”句中的“坠”没有注释,不少老师把它理解为“坠落”,笔者以为这种理解不妥。
  “坠”确实可解释为“坠落”。《尔雅·释诂》:“坠,落也。”《说文解字》:“坠,陊也。”“陊,落也。”《广韵》:“坠,落也。”但是,我们以为此句中的“坠”是“下垂”“垂挂”之义,理由如下:
  首先,从文意看,此句描写的是作者俯瞰山北所见之景,“杂树密翳”写的是优美的静态景象,而“山崖崩裂的石块纷纷坠落”写的却是令人战栗、恐怖的动态图景,试想,作者怎么会对这种景象动心呢?再说,如果真的“山崖崩裂的石块纷纷坠落”,那么游客还敢再游恒山吗?如果把“坠”训成“下垂”“垂挂”,“崩崖乱坠”就可直译成“众多崩裂的山崖垂挂着”,也就是说,众多山崖看起来好像垂挂在空中,极言山崖之陡峭险峻,这是一种静态的美,能与后句“杂树密翳”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卷。
  其次,“坠”本身有“下垂”“垂挂”之义,各种大型字典、词典均收此义。《管子·形势》:“坠岸三仞,人之所大难也,而猿猱饮焉。”《管子校正》:“猿遇坠岸而能饮,喻智者逢祸而能息也。”“坠岸”就是看起来往下倒、往下垂的崖岸,言岸之陡险。《南齐书》:“故坠叶垂荫,明月为之隔辉;堂宇留光,兰灯有时不照。”“坠叶”与“垂荫”对举为文,“坠叶”很明显应为“下垂的枝叶”。北周庾信《象戏赋》:“月落桂垂,星斜柳坠。”“柳坠”即柳垂,柳叶下垂。南唐冯延巳《谒金门》:“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写发髻蓬松,玉簪歪斜下垂:形容一种懒散的情态。
  “坠”的“坠落”“垂挂”二义都含“往下掉”这一动作,但二者的侧重点不同,“坠落”侧重动作的结果——已经落地,“垂挂”是可持续性动词,侧重动作的过程——似掉非掉,即下垂着。“崩崖垂挂”可形容山崖非常陡峭险峻。
其他文献
近来,随着建立节约型社会成为大家的热门话题,“力行节约”与“厉行节约”频频出现在媒体中,比如:  (1)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倡导生产企业,在该标准正式实施之前的生产过程中就按照标准要求,减少不必要的包装,力行节约,减少浪费。(《东南快报》2005年9月5日)  (2)要严格执行厉行节约、制止奢侈浪费的规定,狠刹单位、部门之间相互宴请等不正之风,严禁在各类场所参与任何形式的赌博活动。(《河南电力
[摘要]语言习得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基础。克拉申认为“人们使用语言的能力(包括使用外语的能力),主要不是通过学习获得的,而是习得的。”学习英语指的是学习语音、词汇、语法、句型等语言及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实践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能促进多种感官的协调活动,提高学生对感知对象的理解程度,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提高英语口语的交际能力。  [关键词]中学英语 英语教学 培养语言能力    语言是人
运用阅读对话理论读解《守财奴》现代阅读理论告诉我们,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平等对话,是一种生命运动.读的意义是读者和文本双方视界交融的结果.《守财奴》中留有许多空白点和
本文从温州鼓词的起源、音乐特点、语言特点几个方面对温州鼓词这种说唱音乐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使读者对这种音乐形式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以期望更多的人来关注这朵浙南奇葩
纵观近几年的高考,语言表达题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检测:(1)语言简明、连贯、得体;(2)扩展语句与压缩语段;(3)选用、仿用、变换句式;(4)运用修辞。学生在这种题型上得分不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失误分析  1.审题偏差。学生在做语言表达题时,要认清题目的类型,了解题目的内容,领会题目的要求,才能提高答题的准确度。但有一些学生在做题时,草率行事,没细看题目的要求和限制就匆匆下笔,
[关键词]英语教学 创新尝试 教育观念    当今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旋律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课堂教学应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阵地。转变教育观念,弃旧扬新,培养出新一代有扎实基础,有创新精神,有开拓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当今教师的首要任务。那么应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呢?    一、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古人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学的
学生在英语语音学习中常犯一些读音错误和连读、重读、节奏等发音技巧方面的错误。本文试图分析这些错误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意在帮助学生消除语音学习障碍,迅速提高英语语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