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作文教学中,多媒体技术能够起到再现情境、激发学生情感、协助教师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为写作提供素材等作用;同时,它也为指导学生修改文章带来便利,从而能切实增加作文课的含金量。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表达真情;观察想象
七年级的学生从小学迈入初中,在教学难度增加的前提下,如果教师还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就很难调动学生写作热情。写作是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的综合思维训练,多媒体以其丰富的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成为作文课的羽翼,能有效改变学生写作文难以入手的状况。
● 有助于优化作文教学新模 式
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而多媒体恰恰具备了生成这四大要素的模式构成,能够充分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从而建构作文教学新模式。
多媒体的引入使教师的授课形式发生了变化,由单一的讲授转化为引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随之发生变化,由看题目、听技巧学范文的被动地位转变为个人的主动参与,充分表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的共享资源特点,能够丰富学生经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开拓学生视野。
● 有助于激发学生表达真情
七年级的第一、二单元强调,作文要有感而发,说真话,抒真情。学生只有在真实感情的驱动下,才可能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所以,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写作情感的激发。
多媒体的光、声、像,能极大地渲染景、情、境等的写作氛围,确保学生进入角色,“我”手写“我”心。在七年纪上册第二单元的作文教学课上,我抓住刚进初一的学生不适应中学紧张的生活、非常怀念小学生活的情感因素,辅导学生写《那一天,我哭了》这篇文章。教室里,随着《同一首歌》悠扬的旋律,屏幕上出现了编辑过的学生提供的小学毕业时老师为孩子们刻录的录像。一幕一幕画面缓缓流过,拨动着孩子们的心弦。这次课设计得很成功,学生作文中流露出的怀念老师及小学生活的情感跃然纸上。
● 有助于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作文课上学生最苦恼的是不知写什么。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然而,多数学生对生活的印象是零乱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而借助多媒体引导写作,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他们提供鲜活的作文素材。在指导学生写《暑假中难忘的一件事》时,我将假期带的研究性学习小组活动的摄像及班内学生暑期活动的视频资料、照片等剪辑成专题,学生观看后提炼中心,进行选材,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有血有肉了。在另一次作文课上,我要求学生将《妈妈,我等了你二十年》这首诗歌改写成一篇以“英雄”为话题的文章,效果不好。第二天,我改变了课程引导思路,要求另一个班的学生先欣赏烈士年轻英俊的脸庞,然后播放英雄母亲悲怆欲绝的哭泣影片,同时配上慷慨深情的朗读。这样,通过一个5分钟多媒体课件的引导,学生习作言之有物,感情也充沛了。
● 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下册的第一、三、四单元,都有观察训练。景物的特点、人物的特点、建筑物的特点、动物的特点,这么多写作知识点,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观察,学生可以做到,但那样的观察只是浮于表面的看,而不是有规章可循并有利于文字表达的观察。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正确有效的指导。
教师需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我在指导写《美丽的秋季》时,播放了有关秋天的一段录像:金秋的美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有果园,有麦田,有田野,有庄稼,有水果……看完录像,再引导他们一幅一幅地观察,利用媒体技术引导学生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到本质进行观察,一点点地指导学生,使观察有序而细致。习作中出现了美的画面:秋天的美在于成熟。我来到果园,那里是黄澄澄的梨;我来到田野,那里是红红的辣椒;我来到葡萄园,那里是泛黄的鸭掌型叶片和紫的发黑的串串沉甸甸的葡萄……美丽的秋天色彩缤纷、香气满园。我在播放关于啄木鸟的资料时,按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向学生显示,并充分利用特写镜头、慢镜头、定格、重播等功能指导学生观察,把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要求学生学会用形容词、动词、比喻句、拟人句,逐一地用生动的语言介绍画面中啄木鸟的每部分。我剪辑电影《音乐之声》让学生选取片中喜欢的人物并对之观察,教会学生“人物描写的三板斧”。在媒体协助下,教师有序而细致地引导学生观察,学生的习作基本可以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在这几个单元的作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合理利用为作文教学的成功提供了条件。
●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七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的作文训练主题是想象。有位教育家说过,“凡是别人没有想到而孩子想到了就是一种奇迹;凡是孩子在原先或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的,就是创造。”想象力是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多媒体提供的视听、动态、动画的作文情境,图、文、音并茂,交互呈现于多种感官,多向刺激学生写作的兴奋点,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充分激发、调动他们的想象力。
多媒体可以多角度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借助计算机提供的生动画面,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化静态为动态、化平面为立体、化无声为有声,以此为基础,投入个人情感,诉诸文字,从而写就形象鲜明生动的文章;教师也可剪辑教学资料视频片段,把它处理得不连贯、不完整,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联想、想象,通过续写或改写,形成合理、完整的故事。例如,在上为《孔乙己》一文写续的作文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电影孔乙己被打断腿到酒店的情景片段,让学生仔细观看。然后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孔乙己的长衫到哪里去了?”根据课文作者的态度和影片信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写出“长衫”的去向。在《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中,教师可以利用媒体的帮助引导学生展开主题为“‘世上没有的珍奇’会是什么”的讨论,这么做,一是针对想象力差的学生,能框定他们的想象空间,使他们不至于浮想联翩,显得漫无目的;二是针对想象能力好的学生,媒体的声、像让他们向更广阔的空间想象,进一步拓宽他们想象空间,从而增强其思维创造能力。
● 优化作文评讲课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作文训练是修改文章的专题训练。鲁迅先生曾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要求。有了多媒体的协助,作文评讲课既民主又轻松。
以往,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把有些写得好的作文在班级里让学生朗读,或者是教师朗读,读过之后让学生来谈一谈作文中的优点和缺点。学生往往是泛泛而谈,因为声音稍纵即逝,学生记不准确。只是凭着自己的记忆说上几句,并不能很准确地评价。如果运用多媒体,在作文课上,对优秀作文进行投影,学生发言不再凭借印象,可以直接针对文章说出哪里好,哪里有问题,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把抽象的文字与图像、声音等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合起来,弥补了文字的缺陷,从而增加了作文课堂的含金量。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表达真情;观察想象
七年级的学生从小学迈入初中,在教学难度增加的前提下,如果教师还仅凭一张嘴、一支粉笔就很难调动学生写作热情。写作是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的综合思维训练,多媒体以其丰富的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激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成为作文课的羽翼,能有效改变学生写作文难以入手的状况。
● 有助于优化作文教学新模 式
认知发展理论的核心内容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调动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而多媒体恰恰具备了生成这四大要素的模式构成,能够充分优化学生的学习环境,从而建构作文教学新模式。
多媒体的引入使教师的授课形式发生了变化,由单一的讲授转化为引导,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同时,学生的学习方式随之发生变化,由看题目、听技巧学范文的被动地位转变为个人的主动参与,充分表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多媒体的共享资源特点,能够丰富学生经历,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开拓学生视野。
● 有助于激发学生表达真情
七年级的第一、二单元强调,作文要有感而发,说真话,抒真情。学生只有在真实感情的驱动下,才可能写出情真意切的文章。所以,作文教学中教师必须重视对学生写作情感的激发。
多媒体的光、声、像,能极大地渲染景、情、境等的写作氛围,确保学生进入角色,“我”手写“我”心。在七年纪上册第二单元的作文教学课上,我抓住刚进初一的学生不适应中学紧张的生活、非常怀念小学生活的情感因素,辅导学生写《那一天,我哭了》这篇文章。教室里,随着《同一首歌》悠扬的旋律,屏幕上出现了编辑过的学生提供的小学毕业时老师为孩子们刻录的录像。一幕一幕画面缓缓流过,拨动着孩子们的心弦。这次课设计得很成功,学生作文中流露出的怀念老师及小学生活的情感跃然纸上。
● 有助于为学生提供写作素材
作文课上学生最苦恼的是不知写什么。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然而,多数学生对生活的印象是零乱的。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而借助多媒体引导写作,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人、事、物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他们提供鲜活的作文素材。在指导学生写《暑假中难忘的一件事》时,我将假期带的研究性学习小组活动的摄像及班内学生暑期活动的视频资料、照片等剪辑成专题,学生观看后提炼中心,进行选材,这样写出来的文章就有血有肉了。在另一次作文课上,我要求学生将《妈妈,我等了你二十年》这首诗歌改写成一篇以“英雄”为话题的文章,效果不好。第二天,我改变了课程引导思路,要求另一个班的学生先欣赏烈士年轻英俊的脸庞,然后播放英雄母亲悲怆欲绝的哭泣影片,同时配上慷慨深情的朗读。这样,通过一个5分钟多媒体课件的引导,学生习作言之有物,感情也充沛了。
● 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观察力
观察是写好作文的第一步。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下册的第一、三、四单元,都有观察训练。景物的特点、人物的特点、建筑物的特点、动物的特点,这么多写作知识点,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观察,学生可以做到,但那样的观察只是浮于表面的看,而不是有规章可循并有利于文字表达的观察。对学生观察力的培养需要教师正确有效的指导。
教师需要多方面、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按顺序、有重点地观察。我在指导写《美丽的秋季》时,播放了有关秋天的一段录像:金秋的美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有果园,有麦田,有田野,有庄稼,有水果……看完录像,再引导他们一幅一幅地观察,利用媒体技术引导学生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整体到部分、从表面到本质进行观察,一点点地指导学生,使观察有序而细致。习作中出现了美的画面:秋天的美在于成熟。我来到果园,那里是黄澄澄的梨;我来到田野,那里是红红的辣椒;我来到葡萄园,那里是泛黄的鸭掌型叶片和紫的发黑的串串沉甸甸的葡萄……美丽的秋天色彩缤纷、香气满园。我在播放关于啄木鸟的资料时,按从整体到部分或从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向学生显示,并充分利用特写镜头、慢镜头、定格、重播等功能指导学生观察,把观察顺序和写作顺序有机地统一起来,同时,要求学生学会用形容词、动词、比喻句、拟人句,逐一地用生动的语言介绍画面中啄木鸟的每部分。我剪辑电影《音乐之声》让学生选取片中喜欢的人物并对之观察,教会学生“人物描写的三板斧”。在媒体协助下,教师有序而细致地引导学生观察,学生的习作基本可以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在这几个单元的作文教学中,多媒体的合理利用为作文教学的成功提供了条件。
● 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七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的作文训练主题是想象。有位教育家说过,“凡是别人没有想到而孩子想到了就是一种奇迹;凡是孩子在原先或别人的基础上做得更好的,就是创造。”想象力是认知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多媒体提供的视听、动态、动画的作文情境,图、文、音并茂,交互呈现于多种感官,多向刺激学生写作的兴奋点,适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能够充分激发、调动他们的想象力。
多媒体可以多角度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借助计算机提供的生动画面,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化静态为动态、化平面为立体、化无声为有声,以此为基础,投入个人情感,诉诸文字,从而写就形象鲜明生动的文章;教师也可剪辑教学资料视频片段,把它处理得不连贯、不完整,让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充分的联想、想象,通过续写或改写,形成合理、完整的故事。例如,在上为《孔乙己》一文写续的作文课时,教师可以先播放电影孔乙己被打断腿到酒店的情景片段,让学生仔细观看。然后有意识地启发学生思考:“孔乙己的长衫到哪里去了?”根据课文作者的态度和影片信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写出“长衫”的去向。在《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歌中,教师可以利用媒体的帮助引导学生展开主题为“‘世上没有的珍奇’会是什么”的讨论,这么做,一是针对想象力差的学生,能框定他们的想象空间,使他们不至于浮想联翩,显得漫无目的;二是针对想象能力好的学生,媒体的声、像让他们向更广阔的空间想象,进一步拓宽他们想象空间,从而增强其思维创造能力。
● 优化作文评讲课
七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作文训练是修改文章的专题训练。鲁迅先生曾说:“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了“要培养学生修改作文能力”的要求。有了多媒体的协助,作文评讲课既民主又轻松。
以往,我们在作文教学中,把有些写得好的作文在班级里让学生朗读,或者是教师朗读,读过之后让学生来谈一谈作文中的优点和缺点。学生往往是泛泛而谈,因为声音稍纵即逝,学生记不准确。只是凭着自己的记忆说上几句,并不能很准确地评价。如果运用多媒体,在作文课上,对优秀作文进行投影,学生发言不再凭借印象,可以直接针对文章说出哪里好,哪里有问题,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多媒体在作文教学中的运用,对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它把抽象的文字与图像、声音等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合起来,弥补了文字的缺陷,从而增加了作文课堂的含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