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代汉语的研究中,方言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研究领域,中国分为七大方言区,每一个方言区又都有自己的若干不同的地方方言,方言的研究不仅可以促进地方文化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我们了解地方传统文化的特色,甚至可以了解地理环境的特点,这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关键词:四川方言;传统文化;特色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1
一、四川方言该说
在中国12万多平方米的土地上,有许多地区城市,每个地方都有属于各自的家乡话。经过语言学家多年的研究,他们根据中国的地理环境和语言特色,将中国的方言分成了七大区域,其中使用人口最多的当属北方方言。我们的四川话虽然在音调上跟普通话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从总体上说来,发音习惯还是基本一致的,所以四川话也是属于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
四川话,也称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地区官话,清康熙年间,因为“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又使得多地的语言与旧派四川方言相融合,形成如今四川地区人民所说的四川话,当然四川话并不在所有地区都说,他属于四川方言的一种,除它之外,四川方言还包括了客家话等。
二、四川话的形成过程
(一)上古时期
这段时期蜀族与巴族于四川盆地建国,其所说语言与华夏语截然不同,又称作“古蜀语”。
战国时期,秦国相继灭掉巴蜀,打开了巴蜀两国对中原紧闭的大门,推行华夏制度,向其移民,促成了古蜀语和华夏语相互交流,相互渗透。
西汉年间,蜀话正式成为汉语族的一个独立分支,相较于其他汉语族分支,蜀语吸收了来自非汉语的古蜀语词汇,非常独特。
(二)中古时期
此时蜀地正值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故蜀语独立性很强,与蜀地区以外的语言较难沟通。同西漢年间相同,当时的蜀语仍留有大量特有词汇,其中有一些甚至沿用至今,例如客话中所讲的“蚕豆”于川地又作“胡豆”这一说法。
因此,中古时期蜀语可谓是现今四川话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近古时期
宋末元初;由于抗元战争,蜀地各方面受创严重。在此背景之下,元末明初,历史上第一次“湖广填四川”运动开始,现今四川话也由此开始逐步形成。虽然当时蜀地的土著人民扔占多数,但蜀语已变得同如今川南、川西一带的老派四川话较为相近。
明末清初,蜀地再次陷入战乱,人口锐减,于是促成了第二次“湖广填四川”运动。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这次的移民运动使得四川人口结构产生了巨变,蜀地土著居民人口急剧下降。但同其他地区相比,川南地区却又影响甚微,因而以宋无蜀语为基础的明代四川话得到了保留。至此,四川方言的内部划分成了新、老两派。
三、四川话的分布及各自特点
成都地区:四川话的分布以成都为中心,成都人的说话方式比较中性化,嘴巴发音也成扁平状态,突出了成都地区的四川话个性。最典型的发音就是单韵母a,在成都话中的发音就是/?/。
广安地区:广安人说话比较爽快,口音易懂。我国前领导人邓小平先生的家乡便是广安,其.祖上是由江西移民至四川生活。以此来看,自然的,广安话也承载着自江西移民过来的江西风味。
南充:在地理位置上南充与广安相距较近,南充口音与广安口音的分界线位于高坪区阙家镇地带,以嘉陵江一江相隔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南充人说话调比较高,方言中各种词汇音调也比较重。
巴中地区:巴中人口音很好辨认。其发音的特色在于比较偏重音调的后音,卷舌音较重。例如,一般普通话所说的“吃饭”由巴中人口罩念出则成了“启饭”。
凉山州地区:凉山州地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彝族聚集地,该地区所说的四川话也融入了他们自己的民族语言特色,其音调较其他地区相比听起来较为细腻。在他们的方言发音中跟云南地区的方言发音很接近,没有/?/的发音习惯,撮口呼的发音也很困难。
除了以上几个地区,四川话在雅安,绵阳,达州和泸州等地也同样有分布。
四、四川话的自带幽默感
许多其他地区的人,听了四川话都觉得很幽默。但要解释说四川话自带幽默效果,正面解释稍显生硬,改变下角度,直接看看川话川字、字释及例句,其幽默即可窥见一二。
举几个例子:
Rua(二声)
词语:Rua灰面、Rua奶娃、Rua宠物
本地人无需要多解释,因为不是Rua过就是被Rua过。对非川人多说一句,之所以说极富神韵,因为捏,揉,抓都不足以表现其状态,其强调的就是一种动态感。
Dia(一声)
词语:Dia东西、Dia不动
有关这个字有多种解释,可以理解为“提,拿东西”,也可以理解为“买”的意思。
Huo(一声)
高频用词。例如:哪个Huo(一声)你。指我不会骗你,此为直意。
因为四川话有相对较多的非官话元素,所以有反差萌,也就是自带的幽默效果。同等比如东北话,是闯关东的汉人自带的胶东方言混合了相当的俄语、满语和朝鲜语元素。而四川话里很多字也能反应地理环境的特点,如“坝”,意思就是平地,方言中有沙滩,沙洲的意思,成都平原的地理特色就从“坝”字显示出来。语言文字的运用,从某种意义上真的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比如我们可以从老舍先生的字里行间读出老北京的味道,我们也可以从李劼人的《死水微澜》中读出弄弄的老成都味道,语言和文字不仅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更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载体。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 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年06月第六版。
关键词:四川方言;传统文化;特色
[中图分类号]: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5--01
一、四川方言该说
在中国12万多平方米的土地上,有许多地区城市,每个地方都有属于各自的家乡话。经过语言学家多年的研究,他们根据中国的地理环境和语言特色,将中国的方言分成了七大区域,其中使用人口最多的当属北方方言。我们的四川话虽然在音调上跟普通话有很多不同的地方,但从总体上说来,发音习惯还是基本一致的,所以四川话也是属于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
四川话,也称巴蜀方言,属汉语西南地区官话,清康熙年间,因为“湖广填四川”大移民运动,又使得多地的语言与旧派四川方言相融合,形成如今四川地区人民所说的四川话,当然四川话并不在所有地区都说,他属于四川方言的一种,除它之外,四川方言还包括了客家话等。
二、四川话的形成过程
(一)上古时期
这段时期蜀族与巴族于四川盆地建国,其所说语言与华夏语截然不同,又称作“古蜀语”。
战国时期,秦国相继灭掉巴蜀,打开了巴蜀两国对中原紧闭的大门,推行华夏制度,向其移民,促成了古蜀语和华夏语相互交流,相互渗透。
西汉年间,蜀话正式成为汉语族的一个独立分支,相较于其他汉语族分支,蜀语吸收了来自非汉语的古蜀语词汇,非常独特。
(二)中古时期
此时蜀地正值经济文化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故蜀语独立性很强,与蜀地区以外的语言较难沟通。同西漢年间相同,当时的蜀语仍留有大量特有词汇,其中有一些甚至沿用至今,例如客话中所讲的“蚕豆”于川地又作“胡豆”这一说法。
因此,中古时期蜀语可谓是现今四川话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基础。
(三)近古时期
宋末元初;由于抗元战争,蜀地各方面受创严重。在此背景之下,元末明初,历史上第一次“湖广填四川”运动开始,现今四川话也由此开始逐步形成。虽然当时蜀地的土著人民扔占多数,但蜀语已变得同如今川南、川西一带的老派四川话较为相近。
明末清初,蜀地再次陷入战乱,人口锐减,于是促成了第二次“湖广填四川”运动。与第一次不同的是,这次的移民运动使得四川人口结构产生了巨变,蜀地土著居民人口急剧下降。但同其他地区相比,川南地区却又影响甚微,因而以宋无蜀语为基础的明代四川话得到了保留。至此,四川方言的内部划分成了新、老两派。
三、四川话的分布及各自特点
成都地区:四川话的分布以成都为中心,成都人的说话方式比较中性化,嘴巴发音也成扁平状态,突出了成都地区的四川话个性。最典型的发音就是单韵母a,在成都话中的发音就是/?/。
广安地区:广安人说话比较爽快,口音易懂。我国前领导人邓小平先生的家乡便是广安,其.祖上是由江西移民至四川生活。以此来看,自然的,广安话也承载着自江西移民过来的江西风味。
南充:在地理位置上南充与广安相距较近,南充口音与广安口音的分界线位于高坪区阙家镇地带,以嘉陵江一江相隔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南充人说话调比较高,方言中各种词汇音调也比较重。
巴中地区:巴中人口音很好辨认。其发音的特色在于比较偏重音调的后音,卷舌音较重。例如,一般普通话所说的“吃饭”由巴中人口罩念出则成了“启饭”。
凉山州地区:凉山州地区作为中国最大的彝族聚集地,该地区所说的四川话也融入了他们自己的民族语言特色,其音调较其他地区相比听起来较为细腻。在他们的方言发音中跟云南地区的方言发音很接近,没有/?/的发音习惯,撮口呼的发音也很困难。
除了以上几个地区,四川话在雅安,绵阳,达州和泸州等地也同样有分布。
四、四川话的自带幽默感
许多其他地区的人,听了四川话都觉得很幽默。但要解释说四川话自带幽默效果,正面解释稍显生硬,改变下角度,直接看看川话川字、字释及例句,其幽默即可窥见一二。
举几个例子:
Rua(二声)
词语:Rua灰面、Rua奶娃、Rua宠物
本地人无需要多解释,因为不是Rua过就是被Rua过。对非川人多说一句,之所以说极富神韵,因为捏,揉,抓都不足以表现其状态,其强调的就是一种动态感。
Dia(一声)
词语:Dia东西、Dia不动
有关这个字有多种解释,可以理解为“提,拿东西”,也可以理解为“买”的意思。
Huo(一声)
高频用词。例如:哪个Huo(一声)你。指我不会骗你,此为直意。
因为四川话有相对较多的非官话元素,所以有反差萌,也就是自带的幽默效果。同等比如东北话,是闯关东的汉人自带的胶东方言混合了相当的俄语、满语和朝鲜语元素。而四川话里很多字也能反应地理环境的特点,如“坝”,意思就是平地,方言中有沙滩,沙洲的意思,成都平原的地理特色就从“坝”字显示出来。语言文字的运用,从某种意义上真的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生活环境,比如我们可以从老舍先生的字里行间读出老北京的味道,我们也可以从李劼人的《死水微澜》中读出弄弄的老成都味道,语言和文字不仅是沟通交流的工具,更是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载体。
参考文献:
[1]现代汉语. 黄伯荣/廖序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7年06月第六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