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10月10~14日,由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举办的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士生导师论坛在山西太原召开。来自中央编译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武汉大学、山东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华尔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以及河北师范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单位的学科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开幕式由山西大学与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邸敏学教授主持,山西大学校长郭贵春教授、副校长刘维奇教授到会祝贺并讲话,山西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臻荣教授致开幕词。本次会议围绕“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这一主题,深入讨论了四个问题:
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边界问题。会议认为,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边界问题,需要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这个学科本身的本质、内涵和特征,还需要我们在我国的学科目录里面或者说在这个学科群里面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学科与其他哲学社会学科之闻的关系,使其与其他哲学社会学科之间的关系保持“独立而不孤立”的状态。首先,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间的关系。一是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二是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五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三是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五个二级学科内部的关系。有专家主张二级学科招生,一级学科培养;有专家主张一级学科招生,一级学科培养。其次,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有专家主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健康发展,必须联系中国发展改革的实际,突破马克思主义体系本身,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建立密切联系,避免学科封闭。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内容问题。与会专家认为,新的形势和新的情况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内容与时俱进。有专家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应当实现“四个转变、一个比较”。第一个转变是从对形式的关注转为对内容的关注。对形式,也就是学科本身如何建设的问题的关注已经足够多了,而对内容的关注则十分不够。对问题的关注,就是要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应用马克思主义、培养马克思主义五个方面作出标志性的贡献,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第二个转变是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注转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并重。第三个转变是从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注转向对全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注。第四个转变是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视为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学科转为把它看成足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平台。“一个比较”,就是强化乌克思主义理论国际化的研究。强化马克思主义在各国传播过程中的本土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比较研究,注重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与时代话语的结合问题,尤其要注重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传人中国的过程中,二次创造,二次加工所造成的信息传递和流失问题,以及政治家和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的特点和个性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国际影响的研究,比如国外如何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化研究苏联东欧剧变前后的历史,吸取其经验教训。
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队伍建设问题。与会专家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团队的建设,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平台。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同时,还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关系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主要力量,或者说主体,尚需下大决心,花大气力进行培养,眼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学科规训问题。
4、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问题。与会专家认为,如果沿用简单的文本诠释,文本漫游,很难挖掘出有新意的东西。在研究方法上。要注意整体性研究与具体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一个理论流变过程,涉及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如理论的社会化、理论向政策的转化,因此,我们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许多问题都需要给予关注并加以研究。与此同时,研究领域也必须拓宽,即注重马克思主义献学的研究、注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注重当代和近现代政治思潮与社会思潮研究。
责任编辑:吕 楠
1、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边界问题。会议认为,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边界问题,需要我们更好地认识、理解马克思主义这个学科本身的本质、内涵和特征,还需要我们在我国的学科目录里面或者说在这个学科群里面更好地把握马克思主义学科与其他哲学社会学科之闻的关系,使其与其他哲学社会学科之间的关系保持“独立而不孤立”的状态。首先,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之间的关系。一是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二是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与五个二级学科之间的关系;三是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五个二级学科内部的关系。有专家主张二级学科招生,一级学科培养;有专家主张一级学科招生,一级学科培养。其次,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其他社会科学之间的关系。有专家主张,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健康发展,必须联系中国发展改革的实际,突破马克思主义体系本身,与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建立密切联系,避免学科封闭。
2、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内容问题。与会专家认为,新的形势和新的情况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研究内容与时俱进。有专家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应当实现“四个转变、一个比较”。第一个转变是从对形式的关注转为对内容的关注。对形式,也就是学科本身如何建设的问题的关注已经足够多了,而对内容的关注则十分不够。对问题的关注,就是要在研究马克思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应用马克思主义、培养马克思主义五个方面作出标志性的贡献,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发展的重要支撑。第二个转变是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注转向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教育并重。第三个转变是从对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注转向对全社会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关注。第四个转变是从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视为一个相对完整、独立的学科转为把它看成足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平台。“一个比较”,就是强化乌克思主义理论国际化的研究。强化马克思主义在各国传播过程中的本土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比较研究,注重马克思主义本土化与时代话语的结合问题,尤其要注重研究在马克思主义传播和传人中国的过程中,二次创造,二次加工所造成的信息传递和流失问题,以及政治家和理论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理解的特点和个性对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强化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国际影响的研究,比如国外如何评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强化研究苏联东欧剧变前后的历史,吸取其经验教训。
3、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队伍建设问题。与会专家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学术团队的建设,应当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平台。留住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同时,还要处理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关系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主要力量,或者说主体,尚需下大决心,花大气力进行培养,眼下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学科规训问题。
4、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方法和研究领域问题。与会专家认为,如果沿用简单的文本诠释,文本漫游,很难挖掘出有新意的东西。在研究方法上。要注意整体性研究与具体研究相结合、历史研究与现实研究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其中,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形成与发展过程是一个理论流变过程,涉及到理论向实践的转化,如理论的社会化、理论向政策的转化,因此,我们在实践过程中面临的许多问题都需要给予关注并加以研究。与此同时,研究领域也必须拓宽,即注重马克思主义献学的研究、注重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研究、注重当代和近现代政治思潮与社会思潮研究。
责任编辑:吕 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