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藕断丝连”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中,我们经常能听到类似这样的朗读声:“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学生在朗读时或一字一顿地读,或一个字一个字地指读,但不会把词与词连起来读。
究其原因,是因为小学生刚开始朗读时,注意的范围较狭小,随着他们朗读技能的不断提高,渐渐地眼动较快,看先于读,就能逐步把一个词组作为认读单位,进而达到连贯、流利地朗读的要求,但这个过程是较长的。实验观察表明:如果只是教师带领学生反复机械地练读,而不注意创新的方式方法,启发、帮助他们如何理解什么是词语连读?该怎样才能读得好听?就会抹煞学生的朗读热情,而且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所以,在小学低年级这个培养语感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以人为本,带领学生找到文字的韵律之美,促其语感的形成。
在对比研究的教学中,我把“藕断丝连”这一现象迁移至句子的朗读中,这样形象地引导学生:“小朋友,看见过‘藕断丝连’吗?藕切成一片一片后,当中有丝连着(出示实物演示),这些词儿就像这一片片‘藕’,读的时候我们要把它们连在一起才好听。一个词一个词分开读就等于把这些藕片间的丝儿扯断了(实物演示)。”这样,学生看到“藕断丝连”画面,再把心中的感受加至朗读中,很快就获得读好句子、读好课文的法宝了。久而久之,他们感悟到了朗读的节奏、韵味,语感明显增强。
“蜻蜓点水”
低年级学生,除了不会词儿连读,还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不会朗读“的、了、着”等轻声字,朗读时经常会出现重读、拖调现象,这也是语文教师非常担忧的问题。尽管大家经常提醒学生注意这些轻声字的朗读,不断地强调读时要“轻轻地”,但因为学生的语感还不强,一拿起书本,他们很快又会忘得一干二净,只顾凭着自己的感觉朗读起来。
为了改进原有的教学,我在对比教学研究中,引入了成语“蜻蜓点水”。“蜻蜓点水”是学生都能描绘的画面,依据他们对这一现象的已有认识,我先让他们说说蜻蜒是怎样点水的,并用手轻轻地做做动作,“对,蜻蜓点水就是这样轻轻地在水面上碰一下(做动作),这个‘的’是轻声,读的时候也应该轻轻的,就像蜻蜓点水一样。”然后,指导学生边读边用手做动作。几次练下来,学生就基本能掌握对轻声的朗读了,课堂中也就减少了许多不和谐的朗读语调。
另外,为加强教师“指导执行力”的落实,提升训练效益,教师还要对轻声的读法从严要求。遇到学生重读轻声,应立即予以纠正,千万不可姑息迁就,听之任之,否则,一旦坏习惯养成,即为痼疾,到那时再想“治疗”就十分困难了。
“鹦鹉学舌”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大多受家长、长辈宠爱,是家庭“一言堂”的“小堂主”。而到了学校,进入了新班级,有了新环境,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实现角色转换,不能认清自己的学生身份,不能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于是,在课堂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讲课或同伴发言时,学生以“自我中心”,不认真听讲;教师要他回答问题时,学生“鹦鹉学舌”,喜欢重复别人的语言。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一只只“小鹦鹉”。
赶跑“小鹦鹉”的最佳方法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因为善于倾听是学习态度积极的外在表现。怎样才能不做“小鹦鹉”呢?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倾听比发言更重要”;要让学生记住:“你听别人的,大家才会听你的!”;要让学生知道:“回答问题的时候,要说自己的想法,不要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在课堂这个文化知识学习的主阵地上,学生只有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倾听教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开启智慧的大门,进发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否则再详细的讲解、再精彩的讨论,如果学生没能认真地听,效果就等于零。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倾听习惯养成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还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要使同学们学会倾听、善于表达,不是几节课引,导就能奏效的,它需要教师增强意识,时刻提醒。
“添油加醋”
小学低年级是写话教学的起步阶段,教学发现学生写出来的内容虽然有童趣,但语言不够生动,读来让人感觉很苍白。
有一次,在“师生共享日记”的环节中(我们每天抽时间一起交流日记,共同畅游精彩缤纷的日记世界),一个小朋友刚读到:“春姑娘来了,柳树发芽了,小蜜蜂在花丛中飞……”就听到下面响起了一个嫩嫩的声音:“没劲,就像是吃了一盘没有味道的菜。”哦,原来写话是有“味道”的。我灵机一动,让全班同学一起来讨论,怎样让他的日记有“味道”?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要加上几个成语;有的说把他笔下的柳树当作小姑娘的长辫子来写;还有的说:“把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改成“小蜜蜂在花丛中快乐地跳舞”……学生说完后,我让那位同学当堂修改,再大声朗读,结果,惊喜从学生们的脸上流淌了出来。“现在的写话还没有味道吗?”“不了,好像加了调料,有味道了。”“味道好极了。”从那天起,学生们在写完日记后,总要先自己读读找找,是否加入了“调料”?是否让读者有“美味”的感觉?是否让读者有“吃”了还想“吃”的感觉?无形中,“添油加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话热情,提高了写话水平,同时也让学生自己修改日记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蹒跚学步“趣”为先,面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如果教师能蹲下身子,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敏锐地发现,充分地关注,智慧地解决,不懈地引领,就一定能在教学的“草根改造”中,倾听到学生们健康快乐的“生命拔节”的声音。
(作者单位:无锡市新区实验小学)
在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中,我们经常能听到类似这样的朗读声:“春笋——裹着——浅褐色的——外衣,像——嫩—生—生的——娃娃。”学生在朗读时或一字一顿地读,或一个字一个字地指读,但不会把词与词连起来读。
究其原因,是因为小学生刚开始朗读时,注意的范围较狭小,随着他们朗读技能的不断提高,渐渐地眼动较快,看先于读,就能逐步把一个词组作为认读单位,进而达到连贯、流利地朗读的要求,但这个过程是较长的。实验观察表明:如果只是教师带领学生反复机械地练读,而不注意创新的方式方法,启发、帮助他们如何理解什么是词语连读?该怎样才能读得好听?就会抹煞学生的朗读热情,而且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所以,在小学低年级这个培养语感的关键时期,教师应该以人为本,带领学生找到文字的韵律之美,促其语感的形成。
在对比研究的教学中,我把“藕断丝连”这一现象迁移至句子的朗读中,这样形象地引导学生:“小朋友,看见过‘藕断丝连’吗?藕切成一片一片后,当中有丝连着(出示实物演示),这些词儿就像这一片片‘藕’,读的时候我们要把它们连在一起才好听。一个词一个词分开读就等于把这些藕片间的丝儿扯断了(实物演示)。”这样,学生看到“藕断丝连”画面,再把心中的感受加至朗读中,很快就获得读好句子、读好课文的法宝了。久而久之,他们感悟到了朗读的节奏、韵味,语感明显增强。
“蜻蜓点水”
低年级学生,除了不会词儿连读,还有一个很突出的问题就是不会朗读“的、了、着”等轻声字,朗读时经常会出现重读、拖调现象,这也是语文教师非常担忧的问题。尽管大家经常提醒学生注意这些轻声字的朗读,不断地强调读时要“轻轻地”,但因为学生的语感还不强,一拿起书本,他们很快又会忘得一干二净,只顾凭着自己的感觉朗读起来。
为了改进原有的教学,我在对比教学研究中,引入了成语“蜻蜓点水”。“蜻蜓点水”是学生都能描绘的画面,依据他们对这一现象的已有认识,我先让他们说说蜻蜒是怎样点水的,并用手轻轻地做做动作,“对,蜻蜓点水就是这样轻轻地在水面上碰一下(做动作),这个‘的’是轻声,读的时候也应该轻轻的,就像蜻蜓点水一样。”然后,指导学生边读边用手做动作。几次练下来,学生就基本能掌握对轻声的朗读了,课堂中也就减少了许多不和谐的朗读语调。
另外,为加强教师“指导执行力”的落实,提升训练效益,教师还要对轻声的读法从严要求。遇到学生重读轻声,应立即予以纠正,千万不可姑息迁就,听之任之,否则,一旦坏习惯养成,即为痼疾,到那时再想“治疗”就十分困难了。
“鹦鹉学舌”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入学之前,大多受家长、长辈宠爱,是家庭“一言堂”的“小堂主”。而到了学校,进入了新班级,有了新环境,这些学生往往不能实现角色转换,不能认清自己的学生身份,不能明确自己的学习任务。于是,在课堂上经常能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讲课或同伴发言时,学生以“自我中心”,不认真听讲;教师要他回答问题时,学生“鹦鹉学舌”,喜欢重复别人的语言。于是,课堂上就出现了一只只“小鹦鹉”。
赶跑“小鹦鹉”的最佳方法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因为善于倾听是学习态度积极的外在表现。怎样才能不做“小鹦鹉”呢?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倾听比发言更重要”;要让学生记住:“你听别人的,大家才会听你的!”;要让学生知道:“回答问题的时候,要说自己的想法,不要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在课堂这个文化知识学习的主阵地上,学生只有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倾听教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开启智慧的大门,进发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否则再详细的讲解、再精彩的讨论,如果学生没能认真地听,效果就等于零。更重要的是,良好的倾听习惯养成对学生以后的学习还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当然,要使同学们学会倾听、善于表达,不是几节课引,导就能奏效的,它需要教师增强意识,时刻提醒。
“添油加醋”
小学低年级是写话教学的起步阶段,教学发现学生写出来的内容虽然有童趣,但语言不够生动,读来让人感觉很苍白。
有一次,在“师生共享日记”的环节中(我们每天抽时间一起交流日记,共同畅游精彩缤纷的日记世界),一个小朋友刚读到:“春姑娘来了,柳树发芽了,小蜜蜂在花丛中飞……”就听到下面响起了一个嫩嫩的声音:“没劲,就像是吃了一盘没有味道的菜。”哦,原来写话是有“味道”的。我灵机一动,让全班同学一起来讨论,怎样让他的日记有“味道”?大家议论纷纷:有的说要加上几个成语;有的说把他笔下的柳树当作小姑娘的长辫子来写;还有的说:“把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改成“小蜜蜂在花丛中快乐地跳舞”……学生说完后,我让那位同学当堂修改,再大声朗读,结果,惊喜从学生们的脸上流淌了出来。“现在的写话还没有味道吗?”“不了,好像加了调料,有味道了。”“味道好极了。”从那天起,学生们在写完日记后,总要先自己读读找找,是否加入了“调料”?是否让读者有“美味”的感觉?是否让读者有“吃”了还想“吃”的感觉?无形中,“添油加醋”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写话热情,提高了写话水平,同时也让学生自己修改日记的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
蹒跚学步“趣”为先,面对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常出现的问题,如果教师能蹲下身子,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敏锐地发现,充分地关注,智慧地解决,不懈地引领,就一定能在教学的“草根改造”中,倾听到学生们健康快乐的“生命拔节”的声音。
(作者单位:无锡市新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