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一些学校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一些缺位的现象,主要是因为观念陈旧,认识不够造成的。应该改变观念,提高认识,探索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美术课程的首要价值体现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方面,但是,时至今日,初中美术教学仍然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挤压,很难真正发挥出其艺术教育的功能,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初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缺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观念滞后。应试教育长期将初中美术教学挤压在“副科”的位置,学校重视不够,师资力量薄弱,很少有科班出身的专职初中美术教师,因此,初中美术教学基本上只进行简单的绘画技术教学,形成学生审美能力的美术欣赏课难得一见。其实,不仅仅是那些对于美术有着特殊爱好的少数学生,处于青春发展期的初中学生,对于艺术的审美愿望都较为强烈。为了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作为一线美术教师,应该要注重对初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和方法。那么,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培养策略有哪些呢?
一、感受自然,强化审美意识
审美情趣,源于对美好事物的充分感受。大自然蕴含着无穷的美,动植物以及各种生态形式,存在许多新奇而又美丽的形状和色彩,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大课堂,美术教师要善于利用校园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各种生物的丰富色彩,感知变化万端而神奇的各种物体的形状,比如观察感受校园绿化植物美丽色彩和校园建筑物的美观造型,激发其审美情趣。笔者的花卉写生课,都会提前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校园内不同花卉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变化,从叶、花、果到纤维的木质肌理,无不强调亲自观察和体验,用意就在于促进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提高学生对形体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对美术写生课的兴趣。学生在充分感受大自然之美时,会获得一种愉悦的感受,这种愉悦长期占据心灵,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就会水到渠成。
二、欣赏佳作,培养审美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在初中学段开辟了重要的“欣赏·评述”教学环节,用于指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美术欣赏作为一种主动接受艺术的审美过程,其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对艺术形式的审美鉴赏能力。
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其内容包括对美术作品的构成因素和艺术表现特点的赏析、评价,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学生首先要了解美术按照不同的功能标准可以分为实用艺术和观赏艺术两个类别,又可分为绘画、工艺美术、雕塑、建筑四个大块,绘画又分为西方绘画、东方绘画两大类,还可分为中国画、版画、水彩画、油画、水粉画、素描等等。从流派上可以分为写实、抽象、象征等不同流派。其次还要能够分析评述作者在作品中具体应用的一些艺术手法,如色彩、明暗和透视等绘画语言,避免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泛泛而评。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以自身的审美经验为出发点,对美术作品进行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获得深层次的感受,升华情绪情感和提升思想境界。
笔者教学中国山水画欣赏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中国古代山水画几种常见笔墨皴法的画稿,一一介绍各种画法的丰富表现力,然后让学生自主欣赏具体的中国山水画作品,并作出评述。以此完成对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从感知到理解再到实践运用的欣赏教学。在欣赏法国画家米勒《拾穗》的教学中,就是首先让学生从美术技法的角度去分析作者的用光和用色,然后根据画面人物及其行为表现,揣摩作品的主题。每一个环节基本都是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和讨论,具体的问题如下:为什么画面背景出现了一个坐在马车上的工头?为什么三个拾穗的农妇安排得疏密有致?作品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既欣赏到了世界名画的艺术技巧,也提高了对美丑、善恶的认识,升华了对劳动这一伟大行为的情感态度。
三、 创作实践,提高审美能力
对美的创造,是审美能力的最高要求。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创造能力培养,是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丰富想象力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美术教学不能仅仅要有理论的学习,更应重视对技法的学习和模仿,在美术技法的教学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到诸如线条、色彩、构图、比例、透视等造型方法以及剪、撕、拼、贴等制作方式等各种美术技法,并应用到创作的实践中去。让学生从模仿开始,通过反复地练习形成创造的能力。学生在亲自参与的创作实践中,对艺术魅力的体会会更深刻,对美术创造能力的提高更有效,对艺术创造活动的苦乐感悟体验更真切。在学生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他们的审美理解能力也就能获得提升,没有生命的事物会被赋予多种意蕴,彩虹会成为通往幸福的桥梁,弯弯的月亮情意款款,垂柳则充满柔情蜜意。学生们就能将心中的想象,运用美术技法,变成具体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这一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美术造型能力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敢于表现,勇于创新。在写生教学环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独立思考,选用合适的美术创作形式,设计最优的构图,画出最美的线条,创造出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美术作品。学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也相应地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当然,初中美术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其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教师不断地积累和探索。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的综合性人才,传统的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已经无法承担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美术教学的重任,除了多媒体的应用之外,美术教师更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文化的、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哲学的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朝闻.审美与人生: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建设的思考[M].沈阳:辽
宁大学出版社,2012.
[2]李红梅.谈中学生美术欣赏的审美能力培养[J].音体美教学,2009(5).
[3]彭西东.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J].周口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审美能力;培养策略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美术课程的首要价值体现在“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能力”方面,但是,时至今日,初中美术教学仍然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挤压,很难真正发挥出其艺术教育的功能,很多学校尤其是农村初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仍然存在缺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教育观念滞后。应试教育长期将初中美术教学挤压在“副科”的位置,学校重视不够,师资力量薄弱,很少有科班出身的专职初中美术教师,因此,初中美术教学基本上只进行简单的绘画技术教学,形成学生审美能力的美术欣赏课难得一见。其实,不仅仅是那些对于美术有着特殊爱好的少数学生,处于青春发展期的初中学生,对于艺术的审美愿望都较为强烈。为了满足他们的学习需要,作为一线美术教师,应该要注重对初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积极探索培养和提高初中学生审美能力的途径和方法。那么,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能力培养策略有哪些呢?
一、感受自然,强化审美意识
审美情趣,源于对美好事物的充分感受。大自然蕴含着无穷的美,动植物以及各种生态形式,存在许多新奇而又美丽的形状和色彩,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一个天然的大课堂,美术教师要善于利用校园各种资源,引导学生走进大自然,感受春夏秋冬不同季节的各种生物的丰富色彩,感知变化万端而神奇的各种物体的形状,比如观察感受校园绿化植物美丽色彩和校园建筑物的美观造型,激发其审美情趣。笔者的花卉写生课,都会提前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校园内不同花卉在不同季节的生长变化,从叶、花、果到纤维的木质肌理,无不强调亲自观察和体验,用意就在于促进学生养成仔细观察的习惯,提高学生对形体的认识和感受,激发学生对美术写生课的兴趣。学生在充分感受大自然之美时,会获得一种愉悦的感受,这种愉悦长期占据心灵,学生审美意识的形成和提高就会水到渠成。
二、欣赏佳作,培养审美能力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在初中学段开辟了重要的“欣赏·评述”教学环节,用于指导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美术欣赏作为一种主动接受艺术的审美过程,其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艺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对艺术形式的审美鉴赏能力。
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其内容包括对美术作品的构成因素和艺术表现特点的赏析、评价,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学生首先要了解美术按照不同的功能标准可以分为实用艺术和观赏艺术两个类别,又可分为绘画、工艺美术、雕塑、建筑四个大块,绘画又分为西方绘画、东方绘画两大类,还可分为中国画、版画、水彩画、油画、水粉画、素描等等。从流派上可以分为写实、抽象、象征等不同流派。其次还要能够分析评述作者在作品中具体应用的一些艺术手法,如色彩、明暗和透视等绘画语言,避免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泛泛而评。这就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指导和启发,使他们以自身的审美经验为出发点,对美术作品进行创造性的联想和想象,获得深层次的感受,升华情绪情感和提升思想境界。
笔者教学中国山水画欣赏课时,首先向学生展示中国古代山水画几种常见笔墨皴法的画稿,一一介绍各种画法的丰富表现力,然后让学生自主欣赏具体的中国山水画作品,并作出评述。以此完成对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从感知到理解再到实践运用的欣赏教学。在欣赏法国画家米勒《拾穗》的教学中,就是首先让学生从美术技法的角度去分析作者的用光和用色,然后根据画面人物及其行为表现,揣摩作品的主题。每一个环节基本都是设置问题,让学生思考分析和讨论,具体的问题如下:为什么画面背景出现了一个坐在马车上的工头?为什么三个拾穗的农妇安排得疏密有致?作品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讨论问题的过程中,既欣赏到了世界名画的艺术技巧,也提高了对美丑、善恶的认识,升华了对劳动这一伟大行为的情感态度。
三、 创作实践,提高审美能力
对美的创造,是审美能力的最高要求。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创造能力培养,是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丰富想象力和提高形象思维能力的过程,因此,美术教学不能仅仅要有理论的学习,更应重视对技法的学习和模仿,在美术技法的教学中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能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到诸如线条、色彩、构图、比例、透视等造型方法以及剪、撕、拼、贴等制作方式等各种美术技法,并应用到创作的实践中去。让学生从模仿开始,通过反复地练习形成创造的能力。学生在亲自参与的创作实践中,对艺术魅力的体会会更深刻,对美术创造能力的提高更有效,对艺术创造活动的苦乐感悟体验更真切。在学生经历了这一切之后,他们的审美理解能力也就能获得提升,没有生命的事物会被赋予多种意蕴,彩虹会成为通往幸福的桥梁,弯弯的月亮情意款款,垂柳则充满柔情蜜意。学生们就能将心中的想象,运用美术技法,变成具体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这一教学目标,以提高学生的美术造型能力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勤于思考,敢于表现,勇于创新。在写生教学环节,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独立思考,选用合适的美术创作形式,设计最优的构图,画出最美的线条,创造出具有个性和创造性的美术作品。学生在创造美的过程中,也相应地提高了自己的审美能力。
当然,初中美术教学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并没有固定的模式,其途径和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关键在于教师不断地积累和探索。现代社会需要的是知识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的综合性人才,传统的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已经无法承担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美术教学的重任,除了多媒体的应用之外,美术教师更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文化的、历史的、民族的、时代的、哲学的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朝闻.审美与人生:当代中国美学理论建设的思考[M].沈阳:辽
宁大学出版社,2012.
[2]李红梅.谈中学生美术欣赏的审美能力培养[J].音体美教学,2009(5).
[3]彭西东.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J].周口
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