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一种陶醉。陶冶学生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语文教师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
[关键词]教师语言 情景鉴赏 朗读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3(a)-0070-01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陶冶学生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那么,教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语言文字审美感受力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1 用活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2 创设情景鉴赏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如教学八年级《三峡》一课时,可创设情景,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优美的“三峡景区”。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随着语言文字的描绘,运用移情想象,学生把自己置身于三峡的山山水水中。音乐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之中。
这样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3 引导朗读领略意境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迭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
如教学七年级上册《春》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体会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学生自悟的机会和空间。接着指名读、评议、复读,让读得不好的学生再读。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看着老师读,注意老师读时的语气、语调、限神、体态的变化等。最后,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使他们置身于其中,充分感受春天来临之时的喜悦场面。
4 利用多媒体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中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发展很不均衡,有的学生表象储存贫乏,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这些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多媒体,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
如《斑羚飞度》一文中写道:“突然,一个我做梦都无法想象的镜头出现了,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老班羚的跳跃能力显然要比半大班羚略胜一筹,当它的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半大斑羚的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在半大班羚的猛力踢蹬下,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这半大班羚的第二次跳跃力度虽然远不如第一次,高度也只有地面跳跃的一半,但足够跨越剩下的最后两米路程了。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啡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单靠这样的描述,学生很难形成清晰的意象,唤起美感。教学时,通过对课件中动画的欣赏,能使学生获得老斑羚的形象感知,体会包含其中的壮美和崇高,受到心灵的震撼,这样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将同时受到良好的训练而发展起来。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审美感受力。
[关键词]教师语言 情景鉴赏 朗读 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3(a)-0070-01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种享受,一种乐趣,一种陶醉。陶冶学生美感,培养审美感受力是中学语文教学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从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从课本中学到美。那么,教师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中学生的语言文字审美感受力呢?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1 用活语言揭示艺术美
教学语言是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时最重要工具。著名的教育家斯霞曾指出:对于教师来说,他的语言恰似一面镜子,通过它,可以看出教师思维的逻辑性、感情的丰富性、知识的广阔性、认识的深刻性、表达的艺术性以及反映问题的敏捷性。可以想象,教师语言缺乏美感,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教师语言深奥,学生就难以接受和理解。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语言应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在课堂上要尽量做到语言准确、鲜明、生动、形象,富有逻辑性,富有吸引力,有条有理,声音抑扬顿挫。只有这样,才能使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思想性和情感性如润物无声的丝丝春雨自然地与学生交融。语文教师虽然不是演员,但总还是一个有感情的人,只要感情真实,语言动人,就永远给学生一种艺术的美。
2 创设情景鉴赏语言文字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大部分课文的情感是十分丰富的。但如果教师不能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只作为旁观者,作一般的叙述,学生是不能很好地受到美的感染。因为文学作品是用形象来反映生活的,而形象又是借助语言塑造出来的。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具体的,感性的典型形象。只有我们身临其境,与作品息息相通,才可能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如何发挥自己的情感去激发、感染学生,这是教学艺术的更高层次。为此,教师可以通过设计意境,制造气氛,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多种艺术手段,以情动情,使语文教学达到一个更完美的境界。
如教学八年级《三峡》一课时,可创设情景,学生随着轻柔的音乐来到优美的“三峡景区”。通过画面的展示,再加上生动的配乐朗诵,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随着语言文字的描绘,运用移情想象,学生把自己置身于三峡的山山水水中。音乐会让学生情不自禁地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之中。
这样教学唤起了学生的情感活动,做到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相伴相随,使得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得以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神奇”与“美丽”,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获得理解语言文字和塑造心灵相统一的效果。
3 引导朗读领略意境美
瑞士思想家阿米尔说过“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的结晶”。外在的自然风景与内在的心灵互相迭印,相融为一,这即是意境。为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意境,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教师可根据课文的特点,运用范读、自读、引读、议读、齐读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深入感悟文中的意境美。
如教学七年级上册《春》一课时,首先让学生体会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给学生自悟的机会和空间。接着指名读、评议、复读,让读得不好的学生再读。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看着老师读,注意老师读时的语气、语调、限神、体态的变化等。最后,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使他们置身于其中,充分感受春天来临之时的喜悦场面。
4 利用多媒体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但是,由于中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发展很不均衡,有的学生表象储存贫乏,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这些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多媒体,把文字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
如《斑羚飞度》一文中写道:“突然,一个我做梦都无法想象的镜头出现了,老斑羚凭着娴熟的跳跃技巧,在半大斑羚从最高点往下降落的瞬间,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的蹄下。老班羚的跳跃能力显然要比半大班羚略胜一筹,当它的身体出现在半大斑羚蹄下时,刚好处在跳跃弧线的最高点,就像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了对接一样,半大斑羚的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了一下,……在半大班羚的猛力踢蹬下,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这半大班羚的第二次跳跃力度虽然远不如第一次,高度也只有地面跳跃的一半,但足够跨越剩下的最后两米路程了。瞬间,只见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山峰上,兴奋地啡叫一声,钻到磐石后面不见了。”单靠这样的描述,学生很难形成清晰的意象,唤起美感。教学时,通过对课件中动画的欣赏,能使学生获得老斑羚的形象感知,体会包含其中的壮美和崇高,受到心灵的震撼,这样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将同时受到良好的训练而发展起来。
总之,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教师除了让学生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的审美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感性到理性,才能更好地在教学中进行美育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审美感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