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美术史课程较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美术的发展史,是一门以历代美术作品和现象阐述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审美趣味和审美理想,帮助学生了解不同风格流派,提高艺术修养和艺术分析能力的基础课程。
教师能否科学有效地上好这门信息量大、内容繁杂的理论性课程,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艺术修养和艺术实践能力的提高。就教学目的而言,该课的主旨是提高学生理论修养和鉴赏能力。它的具体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清中国美术发展的大体脉络,熟悉本民族珍贵的美术遗产,掌握中国美术审美鉴赏体系的基本评判标准,从传统美术遗产中汲取有益营养。
一、重视美术史中人文性质与历史文化的融合
开课伊始本打算按一般教学程序,依历史框架学习美术史,然后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教学媒介欣赏历代名作,最后进行理论考试。但在上课后发现,一方面学生历史文化知识的缺乏,闹出许多笑话,令人啼笑皆非。如我讲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认为音乐和绘画应对社会起到积极、健康的引导作用,要有益于美和善,有益于教化与人伦。我随口问了句:孔子被后人尊称什么?学生们一脸茫然。我大吃一惊,忙公布答案:大圣先师孔子被后人尊称为“文圣”。同时列举“诗圣”、“医圣”、“画圣”等,刚说“武圣”,有同学踊跃发言:“我知道,武圣肯定是孙悟空。”如此等等,不一一列举。另一方面我思索,在以往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主,没有积极的课堂讨论,学生语言与思维等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学考核也偏重知识点的记忆,没有讨论的小结、考察报告或论文写作等其他必要的考核形式。无形中引导学生偏重记忆知识而忽视相关能力的提高。有鉴于此,我改变过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和分析上,重视美术史中人文性质与历史文化的融合。从绘画、书法、雕塑、工艺美术及建筑五大领域,选取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美术成果有重点地进行阐述。同时选择符合“重点突出”、“少而精”的内容讲授。
二、抓典型例子透彻讲析,为课程深化做好铺垫
如相传早在魏晋三国时期,孙权的画师曹不兴便有高超的写实能力,误墨成蝇,使孙权疑为真,以手弹之。宋徽宗“孔雀升高,必先举左”、“月季鲜有能画者,盖四时朝暮,花蕊叶皆不同,此作春时日中者,无毫发差……”等故事,把握这些典型例子,为学生讲得透彻一些,为课程的深化做好铺垫。课程教学以人文为中心,阐述美术背后的文化含义。如解释中国画提款天干地支记年法时,具体介绍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既解决了学生对题画记年的困惑,又普及了传统文化。
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艺术情操
美术史课程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陶冶艺术情操。作为基础教育的美术史课,一定要让学生认识中国古代美术、中国古代画论、中国古代美学在世界艺术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尤其重要的是通过对美术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结。我引用的典型例子是展子虔《游春图》失而复得。展子虔是隋朝著名的山水画家,活跃于隋文帝时期,他创作的《游春图》(纵43厘米横80.5厘米)是件继往开来的历史杰作。一扫隋以前中国画“人大于山”、“水不泛舟”的幼稚画法,作品山水树石,人物房舍皆合乎比例,把山水画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对后世影响巨大。这件国宝级画作流传经历十分传奇:北宋时赵估题“展子虔游春图”六字。贾似道以权谋私,加盖“悦生”葫芦章及“封”字等收藏印记。宋亡,元成宗命冯子振、赵岩、张畦等人在画卷后赋诗。元亡,归明朝内府所有。后经严嵩,韩世能收藏。韩死,传子韩朝延,此人不喜收藏,被鉴藏家张丑侄子张诞嘉买去。清初,经叶清标、安岐等人之手,归清内府。乾隆曾题诗一首。民国,散乱出宫。被琉璃厂商人获得,居为奇货,欲运国外。收藏大家张伯驹洽谈,对方开价240两黄金。张伯驹变卖家产,得黄金220两,又借20两,才将此画买成。国民政府秘书长张群闻讯,由南京专程赴北京,出价450两黄金,张伯驹“贵贱不卖”。抗战期间,北京沦陷。张伯驹将此画缝在衣被里,携往西安,始终没离身。1941年,大汉奸丁锡山在上海绑架张伯驹索画,张伯驹夫人潘素遵照先生意志,宁死不动一件书画,后经京沪各界朋友帮助,花40万大洋,赎回张伯驹。1956年,张伯驹将珍藏了近20年的《游春图》——我国古代最早的山水卷轴画,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学生听后,普遍反响强烈,既增长了知识,又受到熏陶。
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尝试调动一切手段,来引发学生对美术史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情趣。主要方法有:
(一)演绎法。学生往往非常偏爱专业上的实践练习,而轻视或厌倦理论性的东西。所以,美术史教学绝不能局限于课本理论,课堂上演绎一些著名艺术家成长经历、轶事传奇能够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学习美术史课程的现实意义,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
(二)观摩法。美术史教学中应以教科书为主,辅以画册、图片、作品及相关的视听、影像资料或网络资源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增强对文字内容的理解。我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要与南京“三馆”结缘(“三馆”指:南京博物院,江苏省美术馆,江苏省图书馆)提倡利用三馆资源来开阔视野,使学生通过上述途径了解了一些美术作品的市场价值及艺术价值。在传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了一些现代艺术的观念、方法,来开拓眼界和思路。
(三)实践法。鼓励学生利用当地资源,结合史实,探访本地名胜。注重课程内涵的拓展与实践结合,可有效引导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以促使学生进行思考,释放自身的思维潜能。让学生“学”与“思”相结合,产生“乐学”的效果。我先后布置过“绘制南京宗教名刹旅游图”“南京历史名胜线路图”作业,学生兴致很高,参与热情。较好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四)感染法。俗话说言传身教。在美术史的教学中,美的作品可以熏陶学生;美术家的道德情操、人格风范可以感染学生。作为美术专业的任课教师,我非常注重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理论修养。以自己创作的作品为题材,说明美术理论对专业创作的重要。能使学生信服,增强专业教师的号召力,为美术史论课程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教学中力图将美术史论与绘画实践相结合,并不断地自我完善,研究并创新“中国美术史”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引导和组织同学开展各种有利于提高艺术赏析和创作能力的学术活动。这将是我在中国美术史教学活动中努力探寻的主要方向。我深信,随着教学思路的拓宽,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主客体的不断互动,中国美术史课程的教学成果将会迎来一个灿烂的明天。
教师能否科学有效地上好这门信息量大、内容繁杂的理论性课程,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生艺术修养和艺术实践能力的提高。就教学目的而言,该课的主旨是提高学生理论修养和鉴赏能力。它的具体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清中国美术发展的大体脉络,熟悉本民族珍贵的美术遗产,掌握中国美术审美鉴赏体系的基本评判标准,从传统美术遗产中汲取有益营养。
一、重视美术史中人文性质与历史文化的融合
开课伊始本打算按一般教学程序,依历史框架学习美术史,然后通过幻灯片或其他教学媒介欣赏历代名作,最后进行理论考试。但在上课后发现,一方面学生历史文化知识的缺乏,闹出许多笑话,令人啼笑皆非。如我讲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认为音乐和绘画应对社会起到积极、健康的引导作用,要有益于美和善,有益于教化与人伦。我随口问了句:孔子被后人尊称什么?学生们一脸茫然。我大吃一惊,忙公布答案:大圣先师孔子被后人尊称为“文圣”。同时列举“诗圣”、“医圣”、“画圣”等,刚说“武圣”,有同学踊跃发言:“我知道,武圣肯定是孙悟空。”如此等等,不一一列举。另一方面我思索,在以往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则始终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课堂教学以讲解为主,没有积极的课堂讨论,学生语言与思维等能力得不到培养。教学考核也偏重知识点的记忆,没有讨论的小结、考察报告或论文写作等其他必要的考核形式。无形中引导学生偏重记忆知识而忽视相关能力的提高。有鉴于此,我改变过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艺术家及其作品的介绍和分析上,重视美术史中人文性质与历史文化的融合。从绘画、书法、雕塑、工艺美术及建筑五大领域,选取不同时期有代表性美术成果有重点地进行阐述。同时选择符合“重点突出”、“少而精”的内容讲授。
二、抓典型例子透彻讲析,为课程深化做好铺垫
如相传早在魏晋三国时期,孙权的画师曹不兴便有高超的写实能力,误墨成蝇,使孙权疑为真,以手弹之。宋徽宗“孔雀升高,必先举左”、“月季鲜有能画者,盖四时朝暮,花蕊叶皆不同,此作春时日中者,无毫发差……”等故事,把握这些典型例子,为学生讲得透彻一些,为课程的深化做好铺垫。课程教学以人文为中心,阐述美术背后的文化含义。如解释中国画提款天干地支记年法时,具体介绍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既解决了学生对题画记年的困惑,又普及了传统文化。
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艺术情操
美术史课程的学习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陶冶艺术情操。作为基础教育的美术史课,一定要让学生认识中国古代美术、中国古代画论、中国古代美学在世界艺术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尤其重要的是通过对美术事件的学习,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和爱国主义情结。我引用的典型例子是展子虔《游春图》失而复得。展子虔是隋朝著名的山水画家,活跃于隋文帝时期,他创作的《游春图》(纵43厘米横80.5厘米)是件继往开来的历史杰作。一扫隋以前中国画“人大于山”、“水不泛舟”的幼稚画法,作品山水树石,人物房舍皆合乎比例,把山水画推进到一个崭新阶段,对后世影响巨大。这件国宝级画作流传经历十分传奇:北宋时赵估题“展子虔游春图”六字。贾似道以权谋私,加盖“悦生”葫芦章及“封”字等收藏印记。宋亡,元成宗命冯子振、赵岩、张畦等人在画卷后赋诗。元亡,归明朝内府所有。后经严嵩,韩世能收藏。韩死,传子韩朝延,此人不喜收藏,被鉴藏家张丑侄子张诞嘉买去。清初,经叶清标、安岐等人之手,归清内府。乾隆曾题诗一首。民国,散乱出宫。被琉璃厂商人获得,居为奇货,欲运国外。收藏大家张伯驹洽谈,对方开价240两黄金。张伯驹变卖家产,得黄金220两,又借20两,才将此画买成。国民政府秘书长张群闻讯,由南京专程赴北京,出价450两黄金,张伯驹“贵贱不卖”。抗战期间,北京沦陷。张伯驹将此画缝在衣被里,携往西安,始终没离身。1941年,大汉奸丁锡山在上海绑架张伯驹索画,张伯驹夫人潘素遵照先生意志,宁死不动一件书画,后经京沪各界朋友帮助,花40万大洋,赎回张伯驹。1956年,张伯驹将珍藏了近20年的《游春图》——我国古代最早的山水卷轴画,捐献给故宫博物院。学生听后,普遍反响强烈,既增长了知识,又受到熏陶。
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尝试调动一切手段,来引发学生对美术史课程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情趣。主要方法有:
(一)演绎法。学生往往非常偏爱专业上的实践练习,而轻视或厌倦理论性的东西。所以,美术史教学绝不能局限于课本理论,课堂上演绎一些著名艺术家成长经历、轶事传奇能够让学生切身体验到学习美术史课程的现实意义,从而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当中。
(二)观摩法。美术史教学中应以教科书为主,辅以画册、图片、作品及相关的视听、影像资料或网络资源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兴趣,增强对文字内容的理解。我鼓励学生在学习期间要与南京“三馆”结缘(“三馆”指:南京博物院,江苏省美术馆,江苏省图书馆)提倡利用三馆资源来开阔视野,使学生通过上述途径了解了一些美术作品的市场价值及艺术价值。在传统学习的基础上掌握了一些现代艺术的观念、方法,来开拓眼界和思路。
(三)实践法。鼓励学生利用当地资源,结合史实,探访本地名胜。注重课程内涵的拓展与实践结合,可有效引导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问题,以促使学生进行思考,释放自身的思维潜能。让学生“学”与“思”相结合,产生“乐学”的效果。我先后布置过“绘制南京宗教名刹旅游图”“南京历史名胜线路图”作业,学生兴致很高,参与热情。较好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
(四)感染法。俗话说言传身教。在美术史的教学中,美的作品可以熏陶学生;美术家的道德情操、人格风范可以感染学生。作为美术专业的任课教师,我非常注重教师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理论修养。以自己创作的作品为题材,说明美术理论对专业创作的重要。能使学生信服,增强专业教师的号召力,为美术史论课程营造良好的氛围。
在教学中力图将美术史论与绘画实践相结合,并不断地自我完善,研究并创新“中国美术史”教学的策略和方法,引导和组织同学开展各种有利于提高艺术赏析和创作能力的学术活动。这将是我在中国美术史教学活动中努力探寻的主要方向。我深信,随着教学思路的拓宽,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学主客体的不断互动,中国美术史课程的教学成果将会迎来一个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