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位四年级学生因为不愿意参加学校运动会和家长发生了争执。老师发现后询问原因,学生说不愿意和同学一块参加活动,在班级中没有朋友。同学们也向老师反映,该同学总是觉得班里的同学庸俗、幼稚,所以同学们都不和他一起玩。
从这个学生的回答和同学们的反映中,我们发现这个学生在处理与同学的关系时,背离了孩子本身的思维方式,更多地体现了成人思维。成人思维和孩子应有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首先,对人评价的深度不同。孩子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变化,有时好有时不好,原因都很简单。不会从一个点联想到一条线,再联想到一个面,不会对同学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分析与判断。成人则有更加理性的思考、全面的分析和精准的判断,会联想到对方之前的表现和之后的可能,容易做出定性的判断。
其次,记忆持续的时间不同。孩子之间的矛盾往往不会持续很久,有时上午发生矛盾,下午就已经化解了。成人之間发生矛盾,可能过很长时间都历历在目,并不容易就言归于好。
第三,解决矛盾的方式不同。孩子之间的矛盾有时不用刻意解决,往往在某个活动中自然而然就和解了。成人之间如果没有真正解决矛盾,往往只是表面上的和解。
由此可见,孩子之间的关系最好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去处理,如果加入了成人思维,对孩子的成长反而是不利的。
在亲子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用更科学、更全面、更深刻的思维看待事情。但是,在处理同学之间关系的时候,更应该用孩子的思维来处理。那么,在发现孩子之间矛盾的时候,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
多听孩子说,少给孩子讲。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家长的主要任务是倾听,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让孩子倾诉。这个过程是孩子理清自己思维、完善自己认知的过程,家长要少讲,不要干扰孩子的思考和认识。
多创造环境,少给措施。同学关系有问题,家长的任务是多为孩子创造磨合的环境,提供磨合的渠道,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少给或者不给措施、方法。因为,家长给出的措施、方法,会习惯性地加入成人思维,这样,往往不利于孩子之间问题的解决。
多与老师沟通,少直接参与。指导孩子处理同学关系,家长要做的不是代办和包揽,亲自找到各方去解决问题,参与到孩子的矛盾中,而是要多和教师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在全面掌握孩子情况的基础上,客观地做出判断,形成家庭与学校一致的、和谐的、有利于孩子之间交往的环境。
编辑 _ 于萍
从这个学生的回答和同学们的反映中,我们发现这个学生在处理与同学的关系时,背离了孩子本身的思维方式,更多地体现了成人思维。成人思维和孩子应有的思维方式有什么不同?
首先,对人评价的深度不同。孩子之间的关系很容易变化,有时好有时不好,原因都很简单。不会从一个点联想到一条线,再联想到一个面,不会对同学进行全面的、深入的分析与判断。成人则有更加理性的思考、全面的分析和精准的判断,会联想到对方之前的表现和之后的可能,容易做出定性的判断。
其次,记忆持续的时间不同。孩子之间的矛盾往往不会持续很久,有时上午发生矛盾,下午就已经化解了。成人之間发生矛盾,可能过很长时间都历历在目,并不容易就言归于好。
第三,解决矛盾的方式不同。孩子之间的矛盾有时不用刻意解决,往往在某个活动中自然而然就和解了。成人之间如果没有真正解决矛盾,往往只是表面上的和解。
由此可见,孩子之间的关系最好用孩子的思维方式去处理,如果加入了成人思维,对孩子的成长反而是不利的。
在亲子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导孩子用更科学、更全面、更深刻的思维看待事情。但是,在处理同学之间关系的时候,更应该用孩子的思维来处理。那么,在发现孩子之间矛盾的时候,家长可以做些什么呢?
多听孩子说,少给孩子讲。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家长的主要任务是倾听,给孩子充足的时间,让孩子倾诉。这个过程是孩子理清自己思维、完善自己认知的过程,家长要少讲,不要干扰孩子的思考和认识。
多创造环境,少给措施。同学关系有问题,家长的任务是多为孩子创造磨合的环境,提供磨合的渠道,引导孩子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少给或者不给措施、方法。因为,家长给出的措施、方法,会习惯性地加入成人思维,这样,往往不利于孩子之间问题的解决。
多与老师沟通,少直接参与。指导孩子处理同学关系,家长要做的不是代办和包揽,亲自找到各方去解决问题,参与到孩子的矛盾中,而是要多和教师沟通,了解孩子的情况,在全面掌握孩子情况的基础上,客观地做出判断,形成家庭与学校一致的、和谐的、有利于孩子之间交往的环境。
编辑 _ 于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