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永远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推动力量。农业高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级农业人才的神圣使命。加强农科专业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既是我国农业院校肩负的历史使命和时代重任,也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密切关注和切实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锻炼农科大学生创新思想;探索行之有效的创新教学模式;制定相关政策,激发教师、学生的创造热情。
关键词: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195-02
如今,创新已经渗透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创新的推动下,人类20世纪所创造的财富和科技成就,远远多于以往任何一个世纪,而21世纪依然是属于创新的世纪。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对当前复杂的改革环境、艰巨的发展任务,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驱动、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可见创新对一个企业、民族、国家甚至是人类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教育方式的不断改革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创新的春风早已吹进大学的校园,而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的高级人才,创新便成了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主线。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早在1912年提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是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为此,开展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1]。然而经济的发展,甚至是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业的支持,农业是安身立命之本,社会稳定之源,没有发达的农业基础作为坚强的后盾,那么社会的发展定会存在诸多隐患,所以农业是大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产业。建设现代化农业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摆在农科高等学校面前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2]。但是如今农科专业学生的创新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学生没有创新的意识
农科专业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对于刚刚经过高中那种每天做题讲题的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还没有完全明白大学是如何学习的,更不明白大学教育的作用是什么,许多学生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学习方式,老师讲学生听,整个课堂完全是老师展示自己学术的舞台,而学生仅仅作为一名观众,如果没有老师的讲解,那么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学习,很多学生把知识拘泥于课本无法进行实践操作。
(二)学校和老师缺乏创新培养的意识
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本身就缺乏创新意识,本应该在大学中进行改变,但是缺乏创新环境和引导,导致创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奢望,国家和学校虽有不少的创新项目,但是学校鼓励和宣传不够深入人心,使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校内许多教师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教育观念,以至于“独霸”课堂,根本没有给学生创新的空間,而且面对生活和职称的压力,部分教师也无力顾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没来得及产生便被扼杀。
(三)农科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没有完全结合
农科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农业高技术人才不仅能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付诸实践过程中,这样才能将知识转变为物质和经济。而现在教学大多仍然无法完全走出教室,这样导致学生的视野局限于书本,本该在实践中掌握的经验和知识被课本几句话所替代。指导教师很少甚至没时间深入基层对学生进行管理,未能充分实现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融合到相关的生产实践中[3]。知识本来就应该为实践服务,而在这种脱离实践下所学的知识是不牢靠的,是不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从某种角度来说农科的最好课堂便是田地,现在许多学校却缺乏农科的实习基地,没有实践的物质基础,学生只能与实践而失之交臂。
二、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性及必要性
农业是我国人才资源最为缺乏的产业。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为万分之一,而发达国家是万分之三十到四十。人才缺乏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缺乏已明显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培养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需要,是为国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如2015年10月的“南理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这颗卫星便是由南京理工大学一群平均年龄为23岁的90后所完成的。如今各领域的高科技人才都趋于年轻化,许多工厂和企业都注重与高校的联系,纷纷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和实习基地等,这都极大地促进和丰富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特征、意义和作用。
从大学文化角度看,科技创新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和学校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各种各样的创新比赛充斥着大学校园,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增添了不少色彩。大学的教育本身就是围绕着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和创新存疑的学习态度而进行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大学教育的主线,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高等教育以高深、专门、实践性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因此其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多种活动形式相结合的过程,教育内涵是最基本的内涵,这是由活动的主体(学生)所决定的[4]。从经济角度来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将数量庞大的大学生转化为最有力的生产力,将大学的科技创新产物转化为产品,从单纯的知识转变为具有社会效益的实物,这样可以极大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农业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在整个社会都将创新当作主流的前提下,作为农科专业的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加入创新的潮流是必由之路,拥有科技创新能力便是拥有核心竞争力,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是与创新紧密相连的,如果失去创新能力早晚会被社会甩在后面,被社会淘汰。农科学生作为农业高新技术的掌握者和运用者,是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主体,对其实施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能直接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5]。因此,培养农科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对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作用。 (一)要培养锻炼农科大学生创新思想
长期传统教育培养下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严重依赖老师和教材,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要从转变原有的思想开始。尤其应该加强对一年级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使学生能够打好科技创新的基础,使他们正确了解科技创新的目标,不同领域的研究方法、各层次各专业参与科技创新的途径,克服对科技创新思维误区和畏难情绪,树立创新意识,挖掘自身的创新兴趣点。着力培养对科技创新有浓厚兴趣和较强能力的创新人才,给予大学生更專业、更深入的创新教育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启迪学生学会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探索新知[6]。
(二)探索行之有效的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的课堂应该属于老师和学生,并不单单属于老师一个人,教师应该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升教育质量,将学生从单纯听的课堂中释放出来,学生才会有思考和创新的空间。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学校应该尽量多地组织学生们进行各种创新项目,大力宣传使得创新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给大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参与其中,创新不应该是某些优秀学生或是教师的独角戏。学校应设立奖励机制,对获得成果的同学进行奖励表扬,这样既让同学从第一次体验创新中获得乐趣和经验,也给了同学信心和勇气,为以后工作学习中的继续创新提供基础和动力。作为农科院校,应该多建立实习基地和实验田地,为想创新的同学提供条件,以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为其创新的坚实后盾。
(三)制定相关政策,激发教师、学生的创造热情
将创新活动与学生学业成绩和就业挂钩,将教师的评奖、晋职与指导学生创新活动结合起来,按教师指导学生人数和效果,折算课时工作量,解决好指导教师的课时调剂,解决好活动的场地安排、资金保障、成果奖励等问题,形成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从师资队伍方面,学校要让教师认识到,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能否有效发挥指导作用,是衡量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引导教师投身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同时鼓励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聘请业界知名人士担任导师,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校园文化方面,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创新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育人环境和学术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从经费保障方面,继续多渠道争取资金,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保证创新基金持续增长,实现创新基金按基地划拨,满足活动场地建设和耗材购置等各项经费需求,为创新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培养高等人才既是一个艰难的充满挑战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着欣慰和感动的过程。最初的培养一定是充满困难的,但是通过学校和老师的培养,孕育出一代代优秀的能为社会国家做出贡献的高技术人才,这也是学校和老师的骄傲和光荣。通过实践的检验来调整培养模式和具体方法,通过努力我们农科专业的大学生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贾双双,金光明,陆晓民,胡友军,张雪平,李慧敏,周玉丽.浅析农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00-102.
[2]毕建杰,叶宝兴,王建华,等.培养农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5):80-82.
[3]李大平,徐文修.农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与创新精神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212-213.
[4]邹海贵,常立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特征及价值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3-15.
[5]耿广汉.浅谈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农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9):228-230.
[6]杨青.农业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
关键词: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6)06-0195-02
如今,创新已经渗透到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创新的推动下,人类20世纪所创造的财富和科技成就,远远多于以往任何一个世纪,而21世纪依然是属于创新的世纪。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面对当前复杂的改革环境、艰巨的发展任务,今天的中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创新驱动、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说过“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可见创新对一个企业、民族、国家甚至是人类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一、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教育方式的不断改革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创新的春风早已吹进大学的校园,而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精神的高级人才,创新便成了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主线。著名经济学家熊彼得早在1912年提出,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源泉,是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为此,开展创新教育,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在知识经济时代有着特殊而重要的意义[1]。然而经济的发展,甚至是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农业的支持,农业是安身立命之本,社会稳定之源,没有发达的农业基础作为坚强的后盾,那么社会的发展定会存在诸多隐患,所以农业是大国发展的重要战略产业。建设现代化农业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和高素质的农业从业人员,因此,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摆在农科高等学校面前有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2]。但是如今农科专业学生的创新现状却不容乐观。
(一)学生没有创新的意识
农科专业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对于刚刚经过高中那种每天做题讲题的学习方式的学生来说,还没有完全明白大学是如何学习的,更不明白大学教育的作用是什么,许多学生依然保持着原有的学习方式,老师讲学生听,整个课堂完全是老师展示自己学术的舞台,而学生仅仅作为一名观众,如果没有老师的讲解,那么学生无法独立完成学习,很多学生把知识拘泥于课本无法进行实践操作。
(二)学校和老师缺乏创新培养的意识
对于刚刚步入大学的学生来说,本身就缺乏创新意识,本应该在大学中进行改变,但是缺乏创新环境和引导,导致创新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奢望,国家和学校虽有不少的创新项目,但是学校鼓励和宣传不够深入人心,使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不高,再加上校内许多教师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教育观念,以至于“独霸”课堂,根本没有给学生创新的空間,而且面对生活和职称的压力,部分教师也无力顾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得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没来得及产生便被扼杀。
(三)农科专业理论教学与实践没有完全结合
农科专业是一个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农业高技术人才不仅能掌握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付诸实践过程中,这样才能将知识转变为物质和经济。而现在教学大多仍然无法完全走出教室,这样导致学生的视野局限于书本,本该在实践中掌握的经验和知识被课本几句话所替代。指导教师很少甚至没时间深入基层对学生进行管理,未能充分实现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融合到相关的生产实践中[3]。知识本来就应该为实践服务,而在这种脱离实践下所学的知识是不牢靠的,是不容易被学生接受的。从某种角度来说农科的最好课堂便是田地,现在许多学校却缺乏农科的实习基地,没有实践的物质基础,学生只能与实践而失之交臂。
二、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性及必要性
农业是我国人才资源最为缺乏的产业。据有关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农业科技人员在人口中的比例为万分之一,而发达国家是万分之三十到四十。人才缺乏特别是创新型人才的缺乏已明显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而培养农科专业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高级科技人才的需要,是为国家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如2015年10月的“南理工一号”卫星成功发射,这颗卫星便是由南京理工大学一群平均年龄为23岁的90后所完成的。如今各领域的高科技人才都趋于年轻化,许多工厂和企业都注重与高校的联系,纷纷建立人才培训基地和实习基地等,这都极大地促进和丰富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内涵、特征、意义和作用。
从大学文化角度看,科技创新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国家和学校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各种各样的创新比赛充斥着大学校园,为校园文化的建设增添了不少色彩。大学的教育本身就是围绕着培养大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方式和创新存疑的学习态度而进行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是大学教育的主线,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高等教育以高深、专门、实践性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因此其教学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多种活动形式相结合的过程,教育内涵是最基本的内涵,这是由活动的主体(学生)所决定的[4]。从经济角度来看,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将数量庞大的大学生转化为最有力的生产力,将大学的科技创新产物转化为产品,从单纯的知识转变为具有社会效益的实物,这样可以极大地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三、农业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策略
在整个社会都将创新当作主流的前提下,作为农科专业的学生改变传统学习方式,加入创新的潮流是必由之路,拥有科技创新能力便是拥有核心竞争力,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是与创新紧密相连的,如果失去创新能力早晚会被社会甩在后面,被社会淘汰。农科学生作为农业高新技术的掌握者和运用者,是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发主体,对其实施有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利于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能直接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5]。因此,培养农科专业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对于社会的稳定、国家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作用。 (一)要培养锻炼农科大学生创新思想
长期传统教育培养下的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严重依赖老师和教材,所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想要从转变原有的思想开始。尤其应该加强对一年级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使学生能够打好科技创新的基础,使他们正确了解科技创新的目标,不同领域的研究方法、各层次各专业参与科技创新的途径,克服对科技创新思维误区和畏难情绪,树立创新意识,挖掘自身的创新兴趣点。着力培养对科技创新有浓厚兴趣和较强能力的创新人才,给予大学生更專业、更深入的创新教育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启迪学生学会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解决问题,探索新知[6]。
(二)探索行之有效的创新教学模式
教学的课堂应该属于老师和学生,并不单单属于老师一个人,教师应该大胆尝试新的教学方式,并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不断改进教学方法,这样才能提升教育质量,将学生从单纯听的课堂中释放出来,学生才会有思考和创新的空间。作为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场所,学校应该尽量多地组织学生们进行各种创新项目,大力宣传使得创新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中,给大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参与其中,创新不应该是某些优秀学生或是教师的独角戏。学校应设立奖励机制,对获得成果的同学进行奖励表扬,这样既让同学从第一次体验创新中获得乐趣和经验,也给了同学信心和勇气,为以后工作学习中的继续创新提供基础和动力。作为农科院校,应该多建立实习基地和实验田地,为想创新的同学提供条件,以强大的物质基础作为其创新的坚实后盾。
(三)制定相关政策,激发教师、学生的创造热情
将创新活动与学生学业成绩和就业挂钩,将教师的评奖、晋职与指导学生创新活动结合起来,按教师指导学生人数和效果,折算课时工作量,解决好指导教师的课时调剂,解决好活动的场地安排、资金保障、成果奖励等问题,形成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科学合理的长效机制。从师资队伍方面,学校要让教师认识到,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这是教师的职责所在,能否有效发挥指导作用,是衡量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指标,引导教师投身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同时鼓励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聘请业界知名人士担任导师,提高指导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从校园文化方面,把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创新活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育人环境和学术文化氛围,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从经费保障方面,继续多渠道争取资金,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保证创新基金持续增长,实现创新基金按基地划拨,满足活动场地建设和耗材购置等各项经费需求,为创新活动创造一个良好的条件。
培养高等人才既是一个艰难的充满挑战的过程,也是一个体验着欣慰和感动的过程。最初的培养一定是充满困难的,但是通过学校和老师的培养,孕育出一代代优秀的能为社会国家做出贡献的高技术人才,这也是学校和老师的骄傲和光荣。通过实践的检验来调整培养模式和具体方法,通过努力我们农科专业的大学生一定会创造出更多的科技成果,更好地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
参考文献:
[1]贾双双,金光明,陆晓民,胡友军,张雪平,李慧敏,周玉丽.浅析农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2015(2):100-102.
[2]毕建杰,叶宝兴,王建华,等.培养农科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5):80-82.
[3]李大平,徐文修.农科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与创新精神培养[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212-213.
[4]邹海贵,常立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内涵、特征及价值探析[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13-15.
[5]耿广汉.浅谈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农科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建设策略[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9):228-230.
[6]杨青.农业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