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腹股沟疝临床治疗中不同术式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腹股沟疝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平均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采取无张力疝修补术进行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取传统修补术进行手术治疗,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术后复发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复发率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腹股沟疝临床治疗中,无张力修复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发生率低、下床活动时间早、术后复发率低的显著优势,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复术;疗效对比
腹股沟疝是疝中常见病例,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类型,其中以腹股沟斜疝比例较高,从腹壁下动脉外侧腹股沟管内环突出,随着病情发展斜行穿越腹股沟管,出腹股沟管外环形成,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临床一般采取腹股沟疝修补术开展手术治疗,本文主要针对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以及无张力修补术两种术式疗效进行分析对比,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病例来自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合计100例,其中男性患者96例,女性患者4例,年龄跨度18-76岁,平均年龄44.5岁。患者中腹股沟斜疝92例,腹股沟直疝8例。按照随机、平均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观察组患者采用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进行手术治疗。
1.2.2对照组患者采用无张力修补术进行手术治疗,术中运用国产善释和美国巴德充填网塞及定型补片。患者仰卧位,运用硬脊膜外麻醉方式实施麻醉,取常规疝切口,向内侧延伸适当距离到达耻骨结节部位。在将疝囊返入内环之前将腹横筋膜细心地游离出来,如存在粘连组织难以分开的情况,可以从外缘着手,探求能够容易进入腹膜前间隙的突破点,利用腹横筋膜和疝囊的腹膜层间隙将其纳回到腹腔。接下来将聚丙烯材质的成形網塞置入内环之中,增加腹压并确定没有腹腔内容物在腹壁缺损处、内环和网塞间膨出症状,使用1-0不可吸收合成缝线将网塞和内环周围腹横筋膜或其他较为坚强的组织进行固定。固定缝合之后要求患者提高腹压,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耻骨上区合并腹股沟直疝。患者腹股沟直疝手术时,从腹壁缺损处隆起包块基底部周围着力将腹横筋膜切开,将疝囊从腹横筋膜实施游离,营造腹膜前间隙空间,能够顺利将网塞置入,置入之后将其与周边坚强组织进行固定,予以精索复位,使用可吸收合成缝线对腹外斜肌腱膜进行连续缝合,并将皮下组织和皮肤缝合,结束手术。[1]
1.3观察治疗与统计学处理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术后复发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对比数据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腹股沟斜疝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原因与腹横筋膜先天发育不全以及后天性破坏性因素等方面有关,采取手术治疗是较为科学的方式,手术在维护腹股沟正常解剖生理前提下,将腹横筋膜与联合肌腱缝合到腹股沟韧带,对腹股沟管实施修补,在手术过程中尽可能减轻张力。传统的手术方式存在张力较大的情况,会在手术中对患者的局部组织进行牵拉,导致患者产生强烈的疼痛感,对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影响,也容易出现病情复发,并且在手术时间、并发症以及下床活动时间等方面效果不佳[2]。
近年来不断普及推广的无张力疝修补术相对于传统术式具有较大的优势。无张力疝修补术最大限度地兼顾到了生物力学和解剖生理学原理,注重在无张力状态下恢复患者生理功能。当前临床同行做法是运用网塞对疝囊颈进行填塞,运用网片对腹股沟后壁进行加固处理,主要原理是将腹股沟管后壁实施覆盖,整个补片要大于后壁的边界,和组织进行全面充分的接触,一直到没有张力为止,对其进行与周边组织的有效缝合。医学研究显示,无张力疝修补术运用内环充填物对缺损部位进行填补,可以借助于填充物对腹内压力分散传递到腹壁,并运用补片强化了对薄弱筋膜的修补效果。补片材质为聚丙烯,具有孔径大、不吸收、相容好的显著优势,能够保持中性粒细胞进出的良好效果,抗感染能力显著[3]。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治疗中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术式,治疗组运用无张力修补术和观察组运用传统修补术对比,两组在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复发率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具有手术时间短、下床活动时间早、并发症发病率低、术后复发率低的显著优势。另外要注意的是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中要保护精索中神经血管,在切断提睾肌过程中一定要准确无误。保证容纳精索的补片“匙孔”和内环固定较好,防止出现新的疝环。综上所述,在腹股沟疝临床治疗中,无张力修复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发病率低、下床活动时间早、术后复发率低的显著优势,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刚.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92例报告[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12(11):85-86.
[2]朱胜平.腹股沟疝临床治疗不同术式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8(3):154.
[3]张为.无张力疝修补腹股沟疝181例临床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0,9(5):136-137.
【关键词】腹股沟疝;无张力修复术;疗效对比
腹股沟疝是疝中常见病例,分为斜疝和直疝两种类型,其中以腹股沟斜疝比例较高,从腹壁下动脉外侧腹股沟管内环突出,随着病情发展斜行穿越腹股沟管,出腹股沟管外环形成,对患者生活质量影响较大。临床一般采取腹股沟疝修补术开展手术治疗,本文主要针对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以及无张力修补术两种术式疗效进行分析对比,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病例来自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腹股沟疝患者,合计100例,其中男性患者96例,女性患者4例,年龄跨度18-76岁,平均年龄44.5岁。患者中腹股沟斜疝92例,腹股沟直疝8例。按照随机、平均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观察组患者采用传统腹股沟疝修补术进行手术治疗。
1.2.2对照组患者采用无张力修补术进行手术治疗,术中运用国产善释和美国巴德充填网塞及定型补片。患者仰卧位,运用硬脊膜外麻醉方式实施麻醉,取常规疝切口,向内侧延伸适当距离到达耻骨结节部位。在将疝囊返入内环之前将腹横筋膜细心地游离出来,如存在粘连组织难以分开的情况,可以从外缘着手,探求能够容易进入腹膜前间隙的突破点,利用腹横筋膜和疝囊的腹膜层间隙将其纳回到腹腔。接下来将聚丙烯材质的成形網塞置入内环之中,增加腹压并确定没有腹腔内容物在腹壁缺损处、内环和网塞间膨出症状,使用1-0不可吸收合成缝线将网塞和内环周围腹横筋膜或其他较为坚强的组织进行固定。固定缝合之后要求患者提高腹压,重点检查是否存在耻骨上区合并腹股沟直疝。患者腹股沟直疝手术时,从腹壁缺损处隆起包块基底部周围着力将腹横筋膜切开,将疝囊从腹横筋膜实施游离,营造腹膜前间隙空间,能够顺利将网塞置入,置入之后将其与周边坚强组织进行固定,予以精索复位,使用可吸收合成缝线对腹外斜肌腱膜进行连续缝合,并将皮下组织和皮肤缝合,结束手术。[1]
1.3观察治疗与统计学处理对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下床活动时间以及术后复发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对比数据运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腹股沟斜疝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原因与腹横筋膜先天发育不全以及后天性破坏性因素等方面有关,采取手术治疗是较为科学的方式,手术在维护腹股沟正常解剖生理前提下,将腹横筋膜与联合肌腱缝合到腹股沟韧带,对腹股沟管实施修补,在手术过程中尽可能减轻张力。传统的手术方式存在张力较大的情况,会在手术中对患者的局部组织进行牵拉,导致患者产生强烈的疼痛感,对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影响,也容易出现病情复发,并且在手术时间、并发症以及下床活动时间等方面效果不佳[2]。
近年来不断普及推广的无张力疝修补术相对于传统术式具有较大的优势。无张力疝修补术最大限度地兼顾到了生物力学和解剖生理学原理,注重在无张力状态下恢复患者生理功能。当前临床同行做法是运用网塞对疝囊颈进行填塞,运用网片对腹股沟后壁进行加固处理,主要原理是将腹股沟管后壁实施覆盖,整个补片要大于后壁的边界,和组织进行全面充分的接触,一直到没有张力为止,对其进行与周边组织的有效缝合。医学研究显示,无张力疝修补术运用内环充填物对缺损部位进行填补,可以借助于填充物对腹内压力分散传递到腹壁,并运用补片强化了对薄弱筋膜的修补效果。补片材质为聚丙烯,具有孔径大、不吸收、相容好的显著优势,能够保持中性粒细胞进出的良好效果,抗感染能力显著[3]。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治疗中效果明显优于传统术式,治疗组运用无张力修补术和观察组运用传统修补术对比,两组在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复发率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具有手术时间短、下床活动时间早、并发症发病率低、术后复发率低的显著优势。另外要注意的是腹股沟斜疝手术治疗中要保护精索中神经血管,在切断提睾肌过程中一定要准确无误。保证容纳精索的补片“匙孔”和内环固定较好,防止出现新的疝环。综上所述,在腹股沟疝临床治疗中,无张力修复术具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发病率低、下床活动时间早、术后复发率低的显著优势,具有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刚.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92例报告[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12(11):85-86.
[2]朱胜平.腹股沟疝临床治疗不同术式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1,8(3):154.
[3]张为.无张力疝修补腹股沟疝181例临床分析[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10,9(5):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