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捕捉和倾听幼儿角色游戏中出现的话语,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思考,能够从中觉察出幼儿游戏时的语言不单纯是模仿别人的语言、假装成角色,还反映出幼儿游戏时的心理和真实状况,帮助我们从不经意的话语间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要,从而对角色游戏主题的确立、玩具材料的更替、游戏的水平与现状有进一步的了解,为如何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如何评价幼儿提供依据。
关键词
角色语言 幼儿 游戏心理 秩序感 需要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西方学者萨米勒斯根据游戏的描述性特征,认为角色游戏是儿童通过模仿别人的言行假装成其他人,这种假装依赖于言语表达。捕捉角色游戏中出现的话语,对其进行分析与思考能够让我们觉察出幼儿游戏时的语言不单纯是模仿别人的语言、假装成角色,还反映出幼儿游戏时的心理和真实状况,帮助我们从不经意的话语间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及需要。
一、三句话看幼儿秩序感
大班幼儿能够较深刻地反映生活中的现象和社会角色的劳动。他们不仅直接模仿看到的事物,而且还模仿他们从故事、书中、电视、电影中所了解的事物。角色游戏《红太狼过生日》正是幼儿根据兴趣,对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加以改编而生成的一个游戏。由红太狼过生日的场景衍生出客人买礼物(蛋糕和鲜花)的情境,实现了游戏情境的连贯性,为幼儿之间的相互协商创设了情境,为幼儿通过彼此间的帮助与提醒,从而掌握社会性秩序提供了环境与机会。
游戏中,小羊们和灰太狼一家是客人与主人的关系,客人作客要文明,主人待客要热情;客人与营业员之间是买与卖的关系,客人可以选择物品但必须要付钱才可以拿走东西,营业员要热情推介,但当客人不付钱时要礼貌拒绝。这些都是游戏《红太狼过生日》角色本身所具有的社会秩序。除此之外,通过游戏中幼儿的语言,我们还可以看出幼儿正通过角色游戏建构自我的内在秩序。
第一句话:“宝宝,快去迎接客人!”
游戏开始了,扮演顾客的孩子都在鲜花店和蛋糕店买礼物,红太狼妈妈忙着准备厨房里的食品,灰太狼爸爸布置餐桌,小灰灰的任务是迎接客人。可小灰灰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来到厨房里帮忙。这时门外有客人在敲门了,灰灰不知道去迎接,红太狼妈妈赶紧对灰灰悄悄地说:“宝宝,快去迎接客人!”灰灰立即答应着并放下手中的碗,打开门对客人说:欢迎,请进!
角色游戏中幼儿面临着两种关系,游戏中角色间的关系和现实中的同伴关系。游戏情境中的妈妈角色扮演的较为成功,她了解和认识“妈妈”这一角色的活动,理解角色的规则,同时还能够根据游戏中同伴的表现作出相应的提醒,提示同伴明确角色职责。由于幼儿对角色规则的把握能力较强,将同伴关系和角色关系处理得很好,所以角色扮演很逼真,维护了游戏时的秩序。
另外还可以看出,大班幼儿在情节丰富的基础上,各个角色间的配合、合作水平都有所提高,游戏中妈妈、爸爸、孩子、朋友、客人角色产生了不同的分工和合作,体现出的角色合作关系(妈妈准备食物、爸爸布置餐桌、孩子迎接客人、朋友们购买礼物),明显超过原先的同伴关系,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一些内在规则。人就是秩序的生命体,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社会角色将自然的生命秩序融入、延伸和成长到了社会秩序中,使得游戏过程成了幼儿建构自我的内在秩序的过程。
第二句话:“别挤了,快排队!”
小客人们为了参加红太狼的生日聚会,纷纷买了礼物。一时间蛋糕房人满为患,拥挤不堪,越越大声说:“别挤了,快排队!”他在柜台前喊了三次,见没有好转,就拉伙伴们排队,结果失败了,只得跑去求助于老师。
所谓秩序感就是人对秩序的感受和追求,一方面表现为由和谐、有序所带来的一种愉悦、兴奋和舒服,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当人处于混乱、无序时所产生的焦虑、恐惧、急切改变的情绪体验。人具有避免混乱,追求有序的本能。因为只有面对秩序时,人的内心诸种心理功能才能和谐运动,生命结构才会与外界秩序结构发生同构和契合,从而产生愉悦、舒服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生命的安宁和发展。人处在混乱的环境之中,内在秩序(知道要排队)与周围混乱无序的环境产生了矛盾,于是用“别挤了,快排队!”提醒同伴,表达了对秩序的感受和需要,他试图通过语言、动作(拉大家排队)等来维持秩序,虽然没有成功,但他所表现出的维持秩序的主人翁意识却令人感动。
第三句话:“我还没有整理好呢!”
到了评价环节,幼儿都陆陆续续地回到座位上,听课老师也都坐定。灰太狼的家里还没有整理好,灰太狼放好水瓶,摞好碗,正准备将桌布整理好,一位听课老师对他说:“快去,快去,大家都准备好了!”他停住手迟疑了一下,又接着整理起来,老师又说:“快去,快去!”灰太狼边整理边说:“我还没有整理好呢!”
秩序与规则的制定需要不断地遵守与强化。当形成的秩序或规则被打乱时,要想重新制定,必然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听课老师让幼儿没有整理好场地与材料就离开,显然违反了游戏的规则与秩序,可贵的是幼儿没有受听课老师的语言干扰,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而是坚持整理用品。他所表现出的对游戏规则与秩序的坚守,(即便是获得老师的允许他也不愿打破秩序)是出自内心自我的控制。可见,游戏结束要整理好用品和玩具的秩序已深入到了该幼儿的内心,他不是在他人控制下遵守秩序,而是在得到许可违规的情况下仍然遵守秩序,使他成为了他自己。可见角色游戏活动促进了这名幼儿内在秩序的形成。
角色游戏帮助幼儿学习社会规则,并且遵守规则。在角色游戏《红太狼过生日》中,幼儿合作游戏,同伴间彼此约束和提醒,共同遵守游戏规则,及时整理玩具、用品。他们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遵守对他们将来学习一定的社会规则与秩序大有裨益。
通过幼儿的这些语言我们可以发现,幼儿正努力地维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秩序”,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他们通过角色游戏的“情境性体验”来潜移默化地铸造着自己的个性心理和品格,内在秩序感在不断建构和发展。
二、两句话察幼儿游戏需要
角色游戏作为一种通过幼儿模仿、想像、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形式,它的突出特征是社会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也不断攀升,拥有汽车成了家庭较普遍的需求,汽车也成了孩子们关注的焦点,可以说,孩子们选择和设置角色游戏区“汽车总动员”,满足了内在的需要和兴趣。
第一句话: “老师,他们在打架!”(第一次游戏)
游戏开展过程中,一番热热闹闹的叫卖和相互之间的介绍与询问之后,孩子们拿着买到的小汽车玩了起来,活动区内的交流渐渐趋于平静,售车员百无聊赖,也加入玩车行列,与顾客玩起了汽车大战。有幼儿向老师汇报:“老师,他们在打架!”
不可操作的材料、简单的情节、花哨的玩具等是幼儿注意力转移、导致角色游戏不成功、角色意识不明确的原因。开动玩具小汽车的乐趣已经超过了角色游戏本身,售车员在精美的玩具面前忘记了角色职责。从“老师,他们在打架!”可以看出幼儿需要可操作的游戏材料、需要有社会交往的游戏情节,缺乏这些,幼儿就会无所事事继而自己创造“情节”。
此时,教师应以游戏角色的身份进入并指导游戏。如:销售员无事可做了,这时教师扮演一位顾客说:“我想买一辆汽车,你可以带我参观一下汽车展吗?”于是售车员带顾客参观,将汽车逐一介绍给顾客。
另外可以根据角色游戏情节发展的需要来调整和增加游戏材料的操作性。在游戏的评价环节请幼儿想一想汽车买回去后还需要做些什么。如有幼儿说汽车需要装潢、需要领证、需要保险……通过这样的集体讨论,由大家共同决定开一个汽车装潢公司,可以增加汽车的可操作性,满足幼儿的角色需要。
第二句话:“怎么还没有轮到我啊?”(第二次游戏)
乐乐买好了汽车去装潢,连续去了两次,每次去,工作人员都说:“等一等,这一辆我还没有装潢好呢。”乐乐只能在装潢店周围转来转去焦急地等待,嘴里不停地说:“怎么还没有装潢好啊?怎么还没有轮到我啊?”
经过集体讨论,活动区内增设了规范的收银区、装潢店。销售区与其他两个区都进行了有意识的划分,游戏材料也有了改进和充实。游戏中角色之间的语言交流也变得丰富起来。幼儿选好汽车去刷卡付款,买好汽车就去装潢。游戏情节的丰富和发展帮助幼儿明确角色职责,使他们在通过模仿成人行为的过程来了解买卖过程中的规则和秩序。
从“怎么还没有轮到我啊?”可以觉察出幼儿的焦虑与无奈。原来,装潢店的规模太小,只有两位工作人员,忙不过来。由于幼儿对装潢店游戏材料的使用方法不够熟练,所以装潢速度偏慢。再加上装潢店没有专门接待顾客的员工,没有创设一个交往的环境,延长了等待的时间,冷落了等待的顾客。由于幼儿在装潢店消极等待的时间太长,无法满足合作与交往的需要,削弱了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影响他们在游戏时获得愉悦情绪。
教师可以在游戏评价环节向幼儿提出如何解决消极等待的问题。引导幼儿适量增加游戏角色,创造交往环境。如可以增加接待人员,有礼貌地接待顾客,安排座位,倒杯开水等游戏情节与动作。。
另外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知识和经验及游戏的需要,增加游戏材料的种类。如增加幼儿装饰材料的选择范围,这次游戏装潢材料有即时贴、彩纸等,下次可以增加印染好的作品,或废旧图书等。
同时还可以增加游戏的区域,丰富游戏内容来减少消极等待,满足幼儿合作与交往的需要。如可以通过与幼儿一起讨论、制作画有交通标志的试车板,引导幼儿增设游戏区,丰富游戏内容。如此,幼儿在装潢车辆之前可以先试车,一方面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又熟悉了交通秩序,同时又可以减少消极等待。
三、一句话总结
倾听幼儿角色游戏时的语言,有助于教师分析幼儿的游戏心理,对游戏进行有效地评价和指导。
幼儿角色游戏时的话语容易被忽视,有时会被误解为只是模仿角色的语言。教师倾听幼儿角色游戏时的话语,并对这些话语进行细致而全面的分析,就会对角色游戏主题的确立、玩具材料的更替、游戏水平与现状有进一步了解,为如何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如何评价幼儿提供依据。
教师捕捉和倾听幼儿角色游戏中出现的话语,并对其进行分析与思考,能够从中觉察出幼儿游戏时的语言不单纯是模仿别人的语言、假装成角色,还反映出幼儿游戏时的心理和真实状况,帮助我们从不经意的话语间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和需要,从而对角色游戏主题的确立、玩具材料的更替、游戏的水平与现状有进一步的了解,为如何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如何评价幼儿提供依据。
关键词
角色语言 幼儿 游戏心理 秩序感 需要
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模仿和想象,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游戏。西方学者萨米勒斯根据游戏的描述性特征,认为角色游戏是儿童通过模仿别人的言行假装成其他人,这种假装依赖于言语表达。捕捉角色游戏中出现的话语,对其进行分析与思考能够让我们觉察出幼儿游戏时的语言不单纯是模仿别人的语言、假装成角色,还反映出幼儿游戏时的心理和真实状况,帮助我们从不经意的话语间了解幼儿的发展水平及需要。
一、三句话看幼儿秩序感
大班幼儿能够较深刻地反映生活中的现象和社会角色的劳动。他们不仅直接模仿看到的事物,而且还模仿他们从故事、书中、电视、电影中所了解的事物。角色游戏《红太狼过生日》正是幼儿根据兴趣,对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加以改编而生成的一个游戏。由红太狼过生日的场景衍生出客人买礼物(蛋糕和鲜花)的情境,实现了游戏情境的连贯性,为幼儿之间的相互协商创设了情境,为幼儿通过彼此间的帮助与提醒,从而掌握社会性秩序提供了环境与机会。
游戏中,小羊们和灰太狼一家是客人与主人的关系,客人作客要文明,主人待客要热情;客人与营业员之间是买与卖的关系,客人可以选择物品但必须要付钱才可以拿走东西,营业员要热情推介,但当客人不付钱时要礼貌拒绝。这些都是游戏《红太狼过生日》角色本身所具有的社会秩序。除此之外,通过游戏中幼儿的语言,我们还可以看出幼儿正通过角色游戏建构自我的内在秩序。
第一句话:“宝宝,快去迎接客人!”
游戏开始了,扮演顾客的孩子都在鲜花店和蛋糕店买礼物,红太狼妈妈忙着准备厨房里的食品,灰太狼爸爸布置餐桌,小灰灰的任务是迎接客人。可小灰灰忘记了自己的职责,来到厨房里帮忙。这时门外有客人在敲门了,灰灰不知道去迎接,红太狼妈妈赶紧对灰灰悄悄地说:“宝宝,快去迎接客人!”灰灰立即答应着并放下手中的碗,打开门对客人说:欢迎,请进!
角色游戏中幼儿面临着两种关系,游戏中角色间的关系和现实中的同伴关系。游戏情境中的妈妈角色扮演的较为成功,她了解和认识“妈妈”这一角色的活动,理解角色的规则,同时还能够根据游戏中同伴的表现作出相应的提醒,提示同伴明确角色职责。由于幼儿对角色规则的把握能力较强,将同伴关系和角色关系处理得很好,所以角色扮演很逼真,维护了游戏时的秩序。
另外还可以看出,大班幼儿在情节丰富的基础上,各个角色间的配合、合作水平都有所提高,游戏中妈妈、爸爸、孩子、朋友、客人角色产生了不同的分工和合作,体现出的角色合作关系(妈妈准备食物、爸爸布置餐桌、孩子迎接客人、朋友们购买礼物),明显超过原先的同伴关系,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一些内在规则。人就是秩序的生命体,在角色游戏中,幼儿通过扮演社会角色将自然的生命秩序融入、延伸和成长到了社会秩序中,使得游戏过程成了幼儿建构自我的内在秩序的过程。
第二句话:“别挤了,快排队!”
小客人们为了参加红太狼的生日聚会,纷纷买了礼物。一时间蛋糕房人满为患,拥挤不堪,越越大声说:“别挤了,快排队!”他在柜台前喊了三次,见没有好转,就拉伙伴们排队,结果失败了,只得跑去求助于老师。
所谓秩序感就是人对秩序的感受和追求,一方面表现为由和谐、有序所带来的一种愉悦、兴奋和舒服,另一方面则表现为当人处于混乱、无序时所产生的焦虑、恐惧、急切改变的情绪体验。人具有避免混乱,追求有序的本能。因为只有面对秩序时,人的内心诸种心理功能才能和谐运动,生命结构才会与外界秩序结构发生同构和契合,从而产生愉悦、舒服的情感体验,并从中获得生命的安宁和发展。人处在混乱的环境之中,内在秩序(知道要排队)与周围混乱无序的环境产生了矛盾,于是用“别挤了,快排队!”提醒同伴,表达了对秩序的感受和需要,他试图通过语言、动作(拉大家排队)等来维持秩序,虽然没有成功,但他所表现出的维持秩序的主人翁意识却令人感动。
第三句话:“我还没有整理好呢!”
到了评价环节,幼儿都陆陆续续地回到座位上,听课老师也都坐定。灰太狼的家里还没有整理好,灰太狼放好水瓶,摞好碗,正准备将桌布整理好,一位听课老师对他说:“快去,快去,大家都准备好了!”他停住手迟疑了一下,又接着整理起来,老师又说:“快去,快去!”灰太狼边整理边说:“我还没有整理好呢!”
秩序与规则的制定需要不断地遵守与强化。当形成的秩序或规则被打乱时,要想重新制定,必然需要花费一定的精力。听课老师让幼儿没有整理好场地与材料就离开,显然违反了游戏的规则与秩序,可贵的是幼儿没有受听课老师的语言干扰,没有忘记自己的职责,而是坚持整理用品。他所表现出的对游戏规则与秩序的坚守,(即便是获得老师的允许他也不愿打破秩序)是出自内心自我的控制。可见,游戏结束要整理好用品和玩具的秩序已深入到了该幼儿的内心,他不是在他人控制下遵守秩序,而是在得到许可违规的情况下仍然遵守秩序,使他成为了他自己。可见角色游戏活动促进了这名幼儿内在秩序的形成。
角色游戏帮助幼儿学习社会规则,并且遵守规则。在角色游戏《红太狼过生日》中,幼儿合作游戏,同伴间彼此约束和提醒,共同遵守游戏规则,及时整理玩具、用品。他们对游戏规则的认识和遵守对他们将来学习一定的社会规则与秩序大有裨益。
通过幼儿的这些语言我们可以发现,幼儿正努力地维持一个良好的“心理秩序”,尽力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他们通过角色游戏的“情境性体验”来潜移默化地铸造着自己的个性心理和品格,内在秩序感在不断建构和发展。
二、两句话察幼儿游戏需要
角色游戏作为一种通过幼儿模仿、想像、扮演角色,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形式,它的突出特征是社会性。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逐步提高,生活质量也不断攀升,拥有汽车成了家庭较普遍的需求,汽车也成了孩子们关注的焦点,可以说,孩子们选择和设置角色游戏区“汽车总动员”,满足了内在的需要和兴趣。
第一句话: “老师,他们在打架!”(第一次游戏)
游戏开展过程中,一番热热闹闹的叫卖和相互之间的介绍与询问之后,孩子们拿着买到的小汽车玩了起来,活动区内的交流渐渐趋于平静,售车员百无聊赖,也加入玩车行列,与顾客玩起了汽车大战。有幼儿向老师汇报:“老师,他们在打架!”
不可操作的材料、简单的情节、花哨的玩具等是幼儿注意力转移、导致角色游戏不成功、角色意识不明确的原因。开动玩具小汽车的乐趣已经超过了角色游戏本身,售车员在精美的玩具面前忘记了角色职责。从“老师,他们在打架!”可以看出幼儿需要可操作的游戏材料、需要有社会交往的游戏情节,缺乏这些,幼儿就会无所事事继而自己创造“情节”。
此时,教师应以游戏角色的身份进入并指导游戏。如:销售员无事可做了,这时教师扮演一位顾客说:“我想买一辆汽车,你可以带我参观一下汽车展吗?”于是售车员带顾客参观,将汽车逐一介绍给顾客。
另外可以根据角色游戏情节发展的需要来调整和增加游戏材料的操作性。在游戏的评价环节请幼儿想一想汽车买回去后还需要做些什么。如有幼儿说汽车需要装潢、需要领证、需要保险……通过这样的集体讨论,由大家共同决定开一个汽车装潢公司,可以增加汽车的可操作性,满足幼儿的角色需要。
第二句话:“怎么还没有轮到我啊?”(第二次游戏)
乐乐买好了汽车去装潢,连续去了两次,每次去,工作人员都说:“等一等,这一辆我还没有装潢好呢。”乐乐只能在装潢店周围转来转去焦急地等待,嘴里不停地说:“怎么还没有装潢好啊?怎么还没有轮到我啊?”
经过集体讨论,活动区内增设了规范的收银区、装潢店。销售区与其他两个区都进行了有意识的划分,游戏材料也有了改进和充实。游戏中角色之间的语言交流也变得丰富起来。幼儿选好汽车去刷卡付款,买好汽车就去装潢。游戏情节的丰富和发展帮助幼儿明确角色职责,使他们在通过模仿成人行为的过程来了解买卖过程中的规则和秩序。
从“怎么还没有轮到我啊?”可以觉察出幼儿的焦虑与无奈。原来,装潢店的规模太小,只有两位工作人员,忙不过来。由于幼儿对装潢店游戏材料的使用方法不够熟练,所以装潢速度偏慢。再加上装潢店没有专门接待顾客的员工,没有创设一个交往的环境,延长了等待的时间,冷落了等待的顾客。由于幼儿在装潢店消极等待的时间太长,无法满足合作与交往的需要,削弱了幼儿对游戏的兴趣,影响他们在游戏时获得愉悦情绪。
教师可以在游戏评价环节向幼儿提出如何解决消极等待的问题。引导幼儿适量增加游戏角色,创造交往环境。如可以增加接待人员,有礼貌地接待顾客,安排座位,倒杯开水等游戏情节与动作。。
另外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知识和经验及游戏的需要,增加游戏材料的种类。如增加幼儿装饰材料的选择范围,这次游戏装潢材料有即时贴、彩纸等,下次可以增加印染好的作品,或废旧图书等。
同时还可以增加游戏的区域,丰富游戏内容来减少消极等待,满足幼儿合作与交往的需要。如可以通过与幼儿一起讨论、制作画有交通标志的试车板,引导幼儿增设游戏区,丰富游戏内容。如此,幼儿在装潢车辆之前可以先试车,一方面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另一方面又熟悉了交通秩序,同时又可以减少消极等待。
三、一句话总结
倾听幼儿角色游戏时的语言,有助于教师分析幼儿的游戏心理,对游戏进行有效地评价和指导。
幼儿角色游戏时的话语容易被忽视,有时会被误解为只是模仿角色的语言。教师倾听幼儿角色游戏时的话语,并对这些话语进行细致而全面的分析,就会对角色游戏主题的确立、玩具材料的更替、游戏水平与现状有进一步了解,为如何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如何评价幼儿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