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教师通过美的教育,引领幼儿感受到了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从而形成了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趣味性的审美观念。促进了幼儿知、情、意和谐发展,追求真、善、美相结合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
幼儿 审美感 美术活动
长期以来,幼儿园美术活动沿袭旧的传统教育模式,教师多半是教孩子照范画来画,导致孩子只会机械地模仿,把广阔的生动的美术教育,仅仅停留在一张缺乏生气的画纸上,把丰富而具体的审美活动,局限在几句抽象的语言上。
在《纲要》中艺术领域的基本精神的指导下,使我们更深切的认识到,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的教育,因此笔者认为: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应以审美型教育为主线,所谓审美型,就是重视对幼儿美感的培养,简言之,就是注重培养审视美好事物的感受。早在六十年前,丰子恺先生就在在他的《艺术趣味》里这样说:“这是儿童绘画本能的发现,笔笔皆从小小的美术心中流出,幅幅皆是小小的感兴所寄托,使你不忍动手毁损却要考虑培植这美术心与涵养这感兴的方法了。”丰子恺先生不但热情洋溢地称赞了儿童绘画,还恳切地提出了要培植美术之心,涵养感兴的方法。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虽然喜欢绘画,有着对美的强烈憧憬,但由于缺乏知识经验,对美的理解,还带有更多的直观性和自发性。就是说,孩子虽然有爱美的要求,却弄不清什么是真正的美。从爱美到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这中间还有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这个过程是体现在教育的全过程之中的,特别是美术活动,由于它具有形象性和可感性的特点,在进行美感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优越条件。
美感的教育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到处都可见到,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对三个领域的感受。
一、对自然美的感受
大自然是神奇的,它有孩子们探索不尽的奥秘;大自然又是诱人的,它蕴含着永恒的美,那潺潺的流水、鲜艳的花朵、婉转的鸟鸣、茂密的森林,无不给孩子们带来乐趣和遐想,激励着他们借助小画笔进行描绘。
美术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到大自然中亲身体验自然形态中各种美的景象,比如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幼儿到公园去游览,去野外远足。让幼儿在其中充分感知色彩的美:绿色的宁静,红色的喜悦,白色的纯洁……让幼儿在松软的草地上躺着观看天空各种形状的云,鸟群从天空飞过,飞机长长的雾气尾巴。在野外,幼儿会饶有趣味地指点谈论路边的小草、花朵,田野里的果实、庄稼。有的用假照相机拍照,有的俯下身子去嗅大地妈妈的温馨……归来时,孩子们总是手舞足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就为孩子的进一步创作奠定了基础。这种美的教育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远远超过那种依样画葫芦的枯燥乏味的作画。因为 一旦孩子们由衷地热爱自然之美,在教师的引导教育下便会升华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中美的境界了,这种美好感情是极为可贵的。加里宁曾指 出:儿童的感受性是很强的,要多给儿童介绍周围世界,特别是土地、森林、山脉、河流、海洋等这些大自然的形形色色,从而为孩子形成“人类性格的最好的特质。”
二、对生活美的感受
生活美比起自然美要复杂得多,变化也大得多,但生活美也和自然美一样是具体的实在的。绘画来源于生活,所以孩子的绘画主题大多来自对生活的感受,如我的妈妈、我爱幼儿园等等。有一位小朋友画了一幅画,起名为《请》。画面极为简单:在画中下方放着一个木马,木马的两边各站着一个小朋友,他俩做着谦让的手势,请对方坐骑。事情虽然平凡,但它揭示出幼儿纯洁美好的情感,这正是生活美在幼儿绘画中的表现。
三、对艺术美的感受
艺术美是通过艺术家们创造的艺术形象美反映出来。因此它比实际生活中的美更集中、更强烈、更理想,它所塑造的形象也更能以情动人,使欣赏者获得更强烈的美感。例如让幼儿欣赏吴冠中的绘画作品《花草地》,一块花草地,上面呈现出了红橙黄绿等五彩缤纷的颜色,是多么的神奇。这样的活动对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均有极大作用!还可以让幼儿欣赏那些贴近孩子生活,又比较容易理解的作品,欣赏齐白石的虾、蟹、青蛙,迪斯尼画的米老鼠、白雪公主,张乐平画的三毛,对于这些作品可以从表现的形象、主题内容、作品类别以及造型手法等方面作些简单介绍,即使幼儿一时不能理解,但也是能感受的。
那么,幼儿园审美型的美术活动,应具有哪些特点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形象性
审美的过程,不能离开生动丰富的感性材料,要特别强调、重视对观察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创设相关的环境,如把教室装饰具有绘画艺术特色的墙面和空间美,因为教室是幼儿观察、学习、感知的良好场所,教师利用教室的平面、立面、墙面贴画、摆放彩陶、十二生肖泥塑、脸谱、剪纸、风筝等美术工艺品和幼儿优秀手工作品。另外,还可通过欣赏年画、蓝印花布、中国画等活动,获得造型美的知识。
(二)情感性
任何一次审美活动,都能激起强烈的情感活动,特别是美术活动,其特点就是能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如,张丹小朋友花朵《妈妈快来救救我》,画面上只有两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鸡,这是张丹小朋友在幼儿园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时,从游戏中联想到如果真的小鸡被老鹰捉到后,是要被吃掉的,于是喊出了“妈妈快来救救我”。这是孩子有感而发,所以也能以情动人,因为没有美感,就不可能有美的表现,而美的表现,恰恰是美的情感反映,这样的画才能使人们在审美时情感与审美对象相互交融,产生共鸣。
(三)趣味性
蔡元培先生曾说:“注意童美的享乐”。只有寓美于乐,才能使幼儿获得美感的体验。美感是通过各种饶有趣味的途径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幼儿的兴趣就是美感的基础。在幼儿 有了充分的感受和体验后,提供不同种类、各种材质多种材料,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如:欣赏了脸谱后幼儿在活动区用水粉或泥塑来表现;在欣赏了年画后幼儿运用学过的吹塑纸版画来制作年画;在欣赏了剪纸画后幼儿动手利用废报纸、彩色挂历纸剪自己喜欢的十二生肖,并进行编故事活动;在欣赏了蓝印花布后幼儿参与印染活动,幼儿用宣纸、水彩进行扎染活动,体验色彩的浸透和晕化;在欣赏了中国画后,幼儿尝试在宣纸上画鱼图,并通过师生合作动手制作灯笼,把自己的作品变成美丽的手工艺品,这些活动充分调动了地激发了幼儿再创作的积极性。有了积极性才能培养孩子完整的个性。美术活动之所以强调和重视活动过程,就是这个道理。
总而言之,教师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应注重对幼儿审美意识的培养。应对儿童的美术潜能有从新的认识和估计,相信儿童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保护其艺术天性,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绘画的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与适时、适当的指导,开展生动活泼、富有个性、有生命的艺术教育,方能使幼儿在审美意识上保其纯真的“个性”。为其以后的素质教育打下基础,为其顺理成长创造条件。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教师通过美的教育,引领幼儿感受到了自然美、生活美、艺术美,从而形成了具有形象性、情感性、趣味性的审美观念。促进了幼儿知、情、意和谐发展,追求真、善、美相结合的人生境界。
关键词
幼儿 审美感 美术活动
长期以来,幼儿园美术活动沿袭旧的传统教育模式,教师多半是教孩子照范画来画,导致孩子只会机械地模仿,把广阔的生动的美术教育,仅仅停留在一张缺乏生气的画纸上,把丰富而具体的审美活动,局限在几句抽象的语言上。
在《纲要》中艺术领域的基本精神的指导下,使我们更深切的认识到,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的教育,因此笔者认为:幼儿园的美术活动,应以审美型教育为主线,所谓审美型,就是重视对幼儿美感的培养,简言之,就是注重培养审视美好事物的感受。早在六十年前,丰子恺先生就在在他的《艺术趣味》里这样说:“这是儿童绘画本能的发现,笔笔皆从小小的美术心中流出,幅幅皆是小小的感兴所寄托,使你不忍动手毁损却要考虑培植这美术心与涵养这感兴的方法了。”丰子恺先生不但热情洋溢地称赞了儿童绘画,还恳切地提出了要培植美术之心,涵养感兴的方法。由此给我们的启示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虽然喜欢绘画,有着对美的强烈憧憬,但由于缺乏知识经验,对美的理解,还带有更多的直观性和自发性。就是说,孩子虽然有爱美的要求,却弄不清什么是真正的美。从爱美到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这中间还有一个长期的教育过程。这个过程是体现在教育的全过程之中的,特别是美术活动,由于它具有形象性和可感性的特点,在进行美感教育中有其独特的优越条件。
美感的教育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在我们周围的生活中到处都可见到,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对三个领域的感受。
一、对自然美的感受
大自然是神奇的,它有孩子们探索不尽的奥秘;大自然又是诱人的,它蕴含着永恒的美,那潺潺的流水、鲜艳的花朵、婉转的鸟鸣、茂密的森林,无不给孩子们带来乐趣和遐想,激励着他们借助小画笔进行描绘。
美术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到大自然中亲身体验自然形态中各种美的景象,比如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幼儿到公园去游览,去野外远足。让幼儿在其中充分感知色彩的美:绿色的宁静,红色的喜悦,白色的纯洁……让幼儿在松软的草地上躺着观看天空各种形状的云,鸟群从天空飞过,飞机长长的雾气尾巴。在野外,幼儿会饶有趣味地指点谈论路边的小草、花朵,田野里的果实、庄稼。有的用假照相机拍照,有的俯下身子去嗅大地妈妈的温馨……归来时,孩子们总是手舞足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这就为孩子的进一步创作奠定了基础。这种美的教育价值,从某种意义上讲,远远超过那种依样画葫芦的枯燥乏味的作画。因为 一旦孩子们由衷地热爱自然之美,在教师的引导教育下便会升华到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生活中美的境界了,这种美好感情是极为可贵的。加里宁曾指 出:儿童的感受性是很强的,要多给儿童介绍周围世界,特别是土地、森林、山脉、河流、海洋等这些大自然的形形色色,从而为孩子形成“人类性格的最好的特质。”
二、对生活美的感受
生活美比起自然美要复杂得多,变化也大得多,但生活美也和自然美一样是具体的实在的。绘画来源于生活,所以孩子的绘画主题大多来自对生活的感受,如我的妈妈、我爱幼儿园等等。有一位小朋友画了一幅画,起名为《请》。画面极为简单:在画中下方放着一个木马,木马的两边各站着一个小朋友,他俩做着谦让的手势,请对方坐骑。事情虽然平凡,但它揭示出幼儿纯洁美好的情感,这正是生活美在幼儿绘画中的表现。
三、对艺术美的感受
艺术美是通过艺术家们创造的艺术形象美反映出来。因此它比实际生活中的美更集中、更强烈、更理想,它所塑造的形象也更能以情动人,使欣赏者获得更强烈的美感。例如让幼儿欣赏吴冠中的绘画作品《花草地》,一块花草地,上面呈现出了红橙黄绿等五彩缤纷的颜色,是多么的神奇。这样的活动对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欣赏能力以及学习兴趣的培养均有极大作用!还可以让幼儿欣赏那些贴近孩子生活,又比较容易理解的作品,欣赏齐白石的虾、蟹、青蛙,迪斯尼画的米老鼠、白雪公主,张乐平画的三毛,对于这些作品可以从表现的形象、主题内容、作品类别以及造型手法等方面作些简单介绍,即使幼儿一时不能理解,但也是能感受的。
那么,幼儿园审美型的美术活动,应具有哪些特点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形象性
审美的过程,不能离开生动丰富的感性材料,要特别强调、重视对观察力的培养,教师可以创设相关的环境,如把教室装饰具有绘画艺术特色的墙面和空间美,因为教室是幼儿观察、学习、感知的良好场所,教师利用教室的平面、立面、墙面贴画、摆放彩陶、十二生肖泥塑、脸谱、剪纸、风筝等美术工艺品和幼儿优秀手工作品。另外,还可通过欣赏年画、蓝印花布、中国画等活动,获得造型美的知识。
(二)情感性
任何一次审美活动,都能激起强烈的情感活动,特别是美术活动,其特点就是能动之以情,以情感人,如,张丹小朋友花朵《妈妈快来救救我》,画面上只有两只被关在笼子里的小鸡,这是张丹小朋友在幼儿园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时,从游戏中联想到如果真的小鸡被老鹰捉到后,是要被吃掉的,于是喊出了“妈妈快来救救我”。这是孩子有感而发,所以也能以情动人,因为没有美感,就不可能有美的表现,而美的表现,恰恰是美的情感反映,这样的画才能使人们在审美时情感与审美对象相互交融,产生共鸣。
(三)趣味性
蔡元培先生曾说:“注意童美的享乐”。只有寓美于乐,才能使幼儿获得美感的体验。美感是通过各种饶有趣味的途径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幼儿的兴趣就是美感的基础。在幼儿 有了充分的感受和体验后,提供不同种类、各种材质多种材料,让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如:欣赏了脸谱后幼儿在活动区用水粉或泥塑来表现;在欣赏了年画后幼儿运用学过的吹塑纸版画来制作年画;在欣赏了剪纸画后幼儿动手利用废报纸、彩色挂历纸剪自己喜欢的十二生肖,并进行编故事活动;在欣赏了蓝印花布后幼儿参与印染活动,幼儿用宣纸、水彩进行扎染活动,体验色彩的浸透和晕化;在欣赏了中国画后,幼儿尝试在宣纸上画鱼图,并通过师生合作动手制作灯笼,把自己的作品变成美丽的手工艺品,这些活动充分调动了地激发了幼儿再创作的积极性。有了积极性才能培养孩子完整的个性。美术活动之所以强调和重视活动过程,就是这个道理。
总而言之,教师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应注重对幼儿审美意识的培养。应对儿童的美术潜能有从新的认识和估计,相信儿童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保护其艺术天性,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绘画的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与适时、适当的指导,开展生动活泼、富有个性、有生命的艺术教育,方能使幼儿在审美意识上保其纯真的“个性”。为其以后的素质教育打下基础,为其顺理成长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