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旅游市场的火热,各地政府也开始大力开发当地的旅游资源。游客的到来势必会拉动当地的消费,旅游纪念品也因局势走俏起来。本文以绍兴地域为例来对当地的旅游文化纪念品设计进行研究,为以后的绍兴市旅游文化纪念品设计做理论上的参考。
【关键词】绍兴 旅游文化 纪念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市场也开始火热起来,旅游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是逐年上升,各地政府也积极根据自己地区的特色来开发旅游业,通过游客的消费来拉动经济。在此背景下,旅游纪念品也应运而生。但是经过前期的调研我们发现,现在的旅游纪念品没有地域性和文化性。本文将以绍兴为例,对当地的旅游文化纪念品进行研究。
首先,我们了解旅游纪念品的以下特性。地域性:纪念品就是为了体现当地的人文特色,目的是让人们一看到就想到某个景点,才能将它与其他的纪念品区别开来。文化性:游客来到景区最大的目的是为了体验不同地区的文化,所以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上不但要在物质层次上表现区域特点更要从文化精神深层上挖掘,达到传播当地文化的目的。美观性:美观的物体总是能深深抓住游客的眼球,因为游客在快速游走的过程中会被独特外观的产品所吸引。便携性:由于受到交通工具的限制,纪念品一般都具备便携的特性,而体积过大、过重或者易碎的产品往往不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特色性:一成不变的旅游纪念品会让游客产生视觉上的疲劳,让游客失去购买的欲望。我们在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上不管是在设计理念还是材料方法上都要保持创新。
针对绍兴旅游文化纪念品的研究,我们先来了解绍兴文化。绍兴是一座建成2500年的文化古城,地理位置在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具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也是中国大文豪家鲁迅的故里。绍兴也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古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前来参观,每年因为旅游的收入都在增加。来到绍兴就好像来到了如梦境一样的水乡,它的朦胧含蓄之美仿佛让人们走进了如诗画一样的地方,小桥、流水和人家。纪念品要能够很好的体现绍兴的文化性,我们首先要了解绍兴的元素。
鲁迅故里。说起绍兴,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鲁迅故里”,作为绍兴的“镇城之宝”,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成为人们解读大文豪家的地方。来到这里,可以让游客深刻体味鲁迅当时的生活情境,窄窄的青石板、粉墙黛瓦在向人们诉说着历史。
乌篷船。乌篷船是江南也是绍兴的古文化象征之一,两头尖翘,半圆形的船篷覆盖在船身,中夹竹篱涂上桐油黑漆就是绍兴乌篷船的形象,它摇曳的船桨荡漾着诗画绍兴的人文千古,在梦里水乡驶过千年的乌篷船承载着绍兴人们走进美好的生活。
绍兴古建筑。绍兴的建筑风格以徽派建筑为主,白墙黑瓦,配以小桥流水将江南韵味发挥到了极致。千年的古城张开它的怀抱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绍兴古桥。“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村”,或婉约或简朴的古桥是绍兴水乡间的另一道独特的风光。
黄酒。绍兴黄酒以诱人的芳香声誉斐然,在清朝时被评为全国十大名产之一。绍兴黄酒主要呈琥珀色,透明清澈再在其中加入少许糖色。
综合以上的元素,我们在设计纪念品的时候,就要融合这些古文化情感,提高游客对文化遗产的体验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第一,故事性。苏珊·朗格在其名著《情感与形式》中指出,“有意味”的形式(其确实有意味)是各类艺术的本质[1]。有故事性的产品可以增加产品的趣味,故事情节的加入可以让纪念品活起来,感受到文化的灵魂。比如杭州的西湖和雷峰塔正是因为有了白蛇与许仙的故事才会让游客充满了想象力与期望。旅游纪念品作为文化遗产与游客的桥体,本身来说就是在讲诉故事。对于不了解故事的游客,通过旅游纪念品就会让他们了解这些故事的存在,加深了对文化遗产的了解。比如蓑灯的设计,这款灯的材质采用了江南这一带比较常见的竹子,造型上吸取了坐在绍兴特有的乌篷船上戴着蓑帽的渔民形象,好像一个渔民在垂钓绍兴的美景。当开灯的时候,灯体上会出现绍兴这座城市的剪影,给人一种朦胧之美,让人沉醉其中。
第二,文化符号。旅游体验其实也可以说是文化符号体验的过程。旅游文化纪念品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遗产文化符号,我们可以将这些符号物化出来,让游客多层次感知文化遗产。作为设计师要深刻多角度挖掘文化符号,来丰富纪念品的表现形式,从而让游客有更多的选择。比如文化衫图案的设计就吸取了绍兴的乌篷船和古建筑元素,通过中国水墨画的形式来展现,体现了绍兴的地域性和文化性。
第三,愉悦体验。旅游本质上是一种休闲运动,主要在于给人一种愉悦的体验。在忙碌的生活中抽离出来需要身心的放松、精神的陶冶。陶具在设计上吸取了绍兴的茶文化和建筑特征,以黑白为主色调,并且在每件器具上都会绘上绍兴一些城市元素剪影。它的造型吸取了鲁迅故里的七巧板桌子造型,既有现代感,又有传统文化的韵味。
第四,实用和参与性。如今已经进入到了体验的时代,人们更享受自己能够参与其中的乐趣。旅游纪念品在追求美观的同时,它的实用性也受到人们的重视。比如茶具的设计在造型上吸取了绍兴的建筑元素,让人们在品茶的时候仿佛就置身在小桥流水如梦境的绍兴城市。
参考文献
[1](美)苏珊·朗格,刘大基译.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3.
【关键词】绍兴 旅游文化 纪念品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市场也开始火热起来,旅游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也是逐年上升,各地政府也积极根据自己地区的特色来开发旅游业,通过游客的消费来拉动经济。在此背景下,旅游纪念品也应运而生。但是经过前期的调研我们发现,现在的旅游纪念品没有地域性和文化性。本文将以绍兴为例,对当地的旅游文化纪念品进行研究。
首先,我们了解旅游纪念品的以下特性。地域性:纪念品就是为了体现当地的人文特色,目的是让人们一看到就想到某个景点,才能将它与其他的纪念品区别开来。文化性:游客来到景区最大的目的是为了体验不同地区的文化,所以在旅游纪念品设计上不但要在物质层次上表现区域特点更要从文化精神深层上挖掘,达到传播当地文化的目的。美观性:美观的物体总是能深深抓住游客的眼球,因为游客在快速游走的过程中会被独特外观的产品所吸引。便携性:由于受到交通工具的限制,纪念品一般都具备便携的特性,而体积过大、过重或者易碎的产品往往不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特色性:一成不变的旅游纪念品会让游客产生视觉上的疲劳,让游客失去购买的欲望。我们在旅游纪念品的设计上不管是在设计理念还是材料方法上都要保持创新。
针对绍兴旅游文化纪念品的研究,我们先来了解绍兴文化。绍兴是一座建成2500年的文化古城,地理位置在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具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也是中国大文豪家鲁迅的故里。绍兴也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古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吸引着大批的游客前来参观,每年因为旅游的收入都在增加。来到绍兴就好像来到了如梦境一样的水乡,它的朦胧含蓄之美仿佛让人们走进了如诗画一样的地方,小桥、流水和人家。纪念品要能够很好的体现绍兴的文化性,我们首先要了解绍兴的元素。
鲁迅故里。说起绍兴,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鲁迅故里”,作为绍兴的“镇城之宝”,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成为人们解读大文豪家的地方。来到这里,可以让游客深刻体味鲁迅当时的生活情境,窄窄的青石板、粉墙黛瓦在向人们诉说着历史。
乌篷船。乌篷船是江南也是绍兴的古文化象征之一,两头尖翘,半圆形的船篷覆盖在船身,中夹竹篱涂上桐油黑漆就是绍兴乌篷船的形象,它摇曳的船桨荡漾着诗画绍兴的人文千古,在梦里水乡驶过千年的乌篷船承载着绍兴人们走进美好的生活。
绍兴古建筑。绍兴的建筑风格以徽派建筑为主,白墙黑瓦,配以小桥流水将江南韵味发挥到了极致。千年的古城张开它的怀抱迎接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绍兴古桥。“无桥不成路、无桥不成村”,或婉约或简朴的古桥是绍兴水乡间的另一道独特的风光。
黄酒。绍兴黄酒以诱人的芳香声誉斐然,在清朝时被评为全国十大名产之一。绍兴黄酒主要呈琥珀色,透明清澈再在其中加入少许糖色。
综合以上的元素,我们在设计纪念品的时候,就要融合这些古文化情感,提高游客对文化遗产的体验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
第一,故事性。苏珊·朗格在其名著《情感与形式》中指出,“有意味”的形式(其确实有意味)是各类艺术的本质[1]。有故事性的产品可以增加产品的趣味,故事情节的加入可以让纪念品活起来,感受到文化的灵魂。比如杭州的西湖和雷峰塔正是因为有了白蛇与许仙的故事才会让游客充满了想象力与期望。旅游纪念品作为文化遗产与游客的桥体,本身来说就是在讲诉故事。对于不了解故事的游客,通过旅游纪念品就会让他们了解这些故事的存在,加深了对文化遗产的了解。比如蓑灯的设计,这款灯的材质采用了江南这一带比较常见的竹子,造型上吸取了坐在绍兴特有的乌篷船上戴着蓑帽的渔民形象,好像一个渔民在垂钓绍兴的美景。当开灯的时候,灯体上会出现绍兴这座城市的剪影,给人一种朦胧之美,让人沉醉其中。
第二,文化符号。旅游体验其实也可以说是文化符号体验的过程。旅游文化纪念品也可以看作是一种遗产文化符号,我们可以将这些符号物化出来,让游客多层次感知文化遗产。作为设计师要深刻多角度挖掘文化符号,来丰富纪念品的表现形式,从而让游客有更多的选择。比如文化衫图案的设计就吸取了绍兴的乌篷船和古建筑元素,通过中国水墨画的形式来展现,体现了绍兴的地域性和文化性。
第三,愉悦体验。旅游本质上是一种休闲运动,主要在于给人一种愉悦的体验。在忙碌的生活中抽离出来需要身心的放松、精神的陶冶。陶具在设计上吸取了绍兴的茶文化和建筑特征,以黑白为主色调,并且在每件器具上都会绘上绍兴一些城市元素剪影。它的造型吸取了鲁迅故里的七巧板桌子造型,既有现代感,又有传统文化的韵味。
第四,实用和参与性。如今已经进入到了体验的时代,人们更享受自己能够参与其中的乐趣。旅游纪念品在追求美观的同时,它的实用性也受到人们的重视。比如茶具的设计在造型上吸取了绍兴的建筑元素,让人们在品茶的时候仿佛就置身在小桥流水如梦境的绍兴城市。
参考文献
[1](美)苏珊·朗格,刘大基译.情感与形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