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离世,乡关何处寄乡愁

来源 :作文周刊·高二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Tyra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12月14日,著名诗人、文学家余光中先生在台湾病逝。消息传出,人们追悼、纪念。
  一首《乡愁》,使余光中的名字传遍华语文化圈。每当炎黄子孙心中涌起家国之思、追问乡关何处,这位华发如雪的清癯老者就在人们的心头挥之不去。他已经成为一个象征、一个标志,他的离世似乎标志着他所代表的那一代人渐行渐远。
  读过《乡愁》的人很多,但不知道真正理解《乡愁》的人有多少。如果没有对于中华文化的深刻理解,没有对于中华民族历史命运的深刻体认,缺乏深沉的家国情怀和赤子之心,恐怕很难领会到它的字字千钧、意象深沉。中华民族顽强而澎湃的生命力,源于独一无二的中华文化。她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无远弗届,哪怕是浪迹天涯、漂泊四海的游子,都能感受到她的召唤,在这种文化母体里找到精神家园,安顿自己的情感和心灵。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父母迁居香港,次年赴台湾。在创作《乡愁》的时候,他已经离开祖国大陆20多年了。如笔者一样生活在开放年代的后辈,已经很难感受那种日夜煎熬的思乡情切,却曾经目睹长辈们久别重逢的肝肠寸断和欣喜若狂。笔者的家乡是广西最大的侨乡,两位堂伯父都于1949年迁居台湾。1989年,他们第一次重返大陸。阔别四十年之后,白发苍苍的兄弟姐妹终得相见。那种抱头痛哭、大恸大喜的场景,如今回想仍然历历在目。回到家乡之后,白天他们四处走动,逐一寻访故地故人;晚上就和族人聚集在一起,彻夜长谈。《乡愁》这样的诗歌,饱含着他们这一代人多少思乡之情、望乡之泪。
  如今,借助发达的通信和交通,“地球村”的居民早已“天涯若比邻”。然而,真正能把人们紧密地联结在一起的,文化仍然是一条根本性纽带。只要仍然传承着共同的文化根脉,共同体认着中华文化这一文化母体,那么无论是一湾海峡,还是政治、历史和现实的阻隔,都遮蔽不住人心思归,都无法抵挡两岸血浓于水的召唤。
  几十年来,两岸交流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当囿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羁绊,政治上还难有重大突破的时候,两岸文化的交流早就“轻舟已过万重山”。邓丽君的歌曲、琼瑶的小说,以及以综艺节目为代表的台湾电视节目,都在大陆流行。台湾的学术研究和文学艺术,包括余光中先生的文学创作,都在大陆获得很高评价。哪怕是时髦新潮的周杰伦,他低吟浅唱的《青花瓷》《发如雪》里面,不也摇曳着风雅中华的一缕情丝吗?
  令人担忧的是,随着余光中这一代文化人的日渐离去,当在大陆出生、迁居台湾的一代人退场之后,在台湾出生成长的一代能否传承好这份文脉?他们还会像余光中先生那样,将血渗透在墨里,书写自己对于家国故土和精神家园的炽烈情感吗?他们还会像笔者的堂伯父那样,望乡泪千行、思乡梦难平吗?当他们偶然读到“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时候,心里会有所触动吗?或者说,他们还有乡愁吗?
  如果切断了文化的根脉,斩断了思恋的乡愁,台湾将何以搏击太平洋的惊涛骇浪,将何以安顿她漂泊的灵魂?这应该也是晚年余光中的关切和担忧。最近10多年,余光中一直反对岛内某些人降低高中教材中文言文比例的动议,极力维护中华文化。他说,如果将文言文抛弃不用,“我们将会变成‘没有记忆的民族’”。余光中这种坚守的背后,既有拳拳的赤子情怀,也有深沉的文化忧思。如今,他已离去,唯愿他留给我们的“乡愁”可以照亮一条前路。
  (《光明日报》2017年12月15日,有删改)
  品读
  那个写出了“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诗句的人,那个曾经想象生命的终结是返乡的人,就这样静悄悄地走了,给灵魂贴上了一枚邮票,返回了他生命的上游与故乡。余光中走了,留下了那一抹悠悠的“乡愁”。
其他文献
斯蒂芬·霍金贵为英国国宝和流行文化的明星,在中国也不例外。他在轮椅上的形象有着极高的辨识度,又借着盛名家喻户晓。他的著作不仅进入了郭德纲的相声,在他去世后,多家中国媒体甚至请出通俗小说作家刘慈欣来评价他在科学史上的地位。  霍金一貫享受自己的大众偶像角色。出版界同样如此。  1988年,矮脚鸡出版了霍金的科普著作《时间简史》,意在向普通读者解释宇宙运行的规则,很快成了现象级的畅销书,二十年来以四十
期刊
【文题在线】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中国古诗词辉煌灿烂,诗人众多。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他们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都是值得细细玩味的。  请你选一个或者两个中国古代诗人,来诠释你心中的诗人形象。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林语堂说:“苏轼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此话不无道理,苏轼曾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来感慨自己
期刊
《厉害了,我的国》作为一部银幕少见的“纪录片化”的电影,视角独特,题材新颖,用影像书写了新时代中国的华美篇章。影片中大量壮观恢弘的航拍镜头,记录了人类历史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FAST、全球最大的海上钻井平台“蓝鲸2号”、被联合国环境署授予“地球卫士”奖的塞罕坝林场等一系列中国贡献;从圆梦工程、科技创新、绿色崛起等多角度全方位展現了我国的大国风采,用影像为观众呈现了一组组难得一见的震撼画面。影片将大事
期刊
【文题呈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读书是才智的源泉。读书是对思想的净化。读书是一种享受和乐趣。  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颜真卿说:“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孟德斯鸠说:“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时光换成巨大的享受时刻。”  联系自身实际,谈一谈自己对读书的体会和感想。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标题自拟;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
期刊
我曾在易水,掬着销肠伤骨的冰冷河水一口口喝下。已经时隔二十年了,忆起来仍然禁不住打一个寒噤:好凉啊……  如今窗下南眺,只见楼涛楼浪滚滚向南,只有混凝土沙漠上腾曝着的灼烫蒸气,哪里望得见南方的易水呢。  清夜在暗色中南望,还能在黑蒙中多少幻想易水的碎动呜咽;若是在这样凶恶肆淫的暑昼正午,人连那痴游幻视的一束神经也被残酷地烙断了。  炽日之下,我无法回忆遥遥的易水。  静想来,怀念易水真是乖僻招嫌得
期刊
闲来无事,唯好读书。  每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清风习习,暗香盈袖,皓月凌窗,这时候,一个人轻轻地,悄悄地,静静地,平心屏息,品一杯茗,捧一本书,或线装的古籍,或复印的时文,独自运目览视。时而圈点,时而吟哦,时而自语,时而沉思。读到李清照的“愁”字,不觉鼻子发酸,眼睛发胀,凄然欲泣。读到辛弃疾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不觉豪气填胸,热血沸腾。读到杜十娘投江一跃的“恨”,一气之下,挥拳击案,横眉
期刊
【素材一】  面子与“悖德”  1922年11月13日,爱因斯坦访问上海时,曾应著名画家王一亭之邀,到王一亭的家——梓园吃晚饭。  这是一顿异常丰盛的晚宴。“在那没完没了的宴席上,尽是连欧洲人也难以想象的悖德的美味佳肴。”(爱因斯坦语)爱因斯坦的夫人爱尔莎甚至惊呼:“光是这些粮食就足够我吃上一年的!”爱因斯坦对于如此“奢侈铺张”的招待,在日记中用了“悖德”两字来形容他当时的心情。  “悖”是违反、
期刊
【聚焦热点】  2018年1月9日,云南昭通一名头顶风霜上学的孩子照片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照片中的孩子站在教室中,头发和眉毛已经被风霜粘成雪白,脸蛋通红,穿着并不厚实的衣服,身后的同学看着他的“冰花”造型大笑。经记者核实,“冰花男孩”系鲁甸县新街镇转山包小学三年级的学生王福满,因当天气温较低,家离学校太远,走路来上学沾染冰霜导致。照片是班级老师在1月8日8∶50左右拍的,拍完发给校长,流传到了网上
期刊
荷花袅袅,接天莲叶,无穷无尽,踏着微风,涌起浪花,一浪又一浪……看着眼前无边的荷塘美景,挪不动脚步:梦里的莲乡,竟停驻在这里。  站在江畔梳理被江风吹乱的思绪,拭去时间的尘埃,故乡的莲与那些大大小小的故事涌现在眼前,温香如初。我爱故乡的莲,不是因为周敦颐的《爱莲说》,也不是因為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而是我和莲叶相互的陪伴,心灵的交流,无语的默契……  我爱故乡的莲叶。当它在我一个冬天的期盼中悄然睁
期刊
樊君近日老是做着同样一个梦,梦中他被一群人追着,来到一处荒野里,四周黑得吓人,到处都是井,那些井深不可测,像一个个恐怖的黑洞,似乎要把他吞噬掉。他战战兢兢地站在荒野中,拼命地想要逃出來,却紧张得一步也挪不动。他害怕一步走错,就会掉到井里去。他折转身想要逃离这个地方,可那些井却像长了腿一样,一个个紧跟着他,不断地把他包围在中间,让他无论怎样都逃不出来。每次从这样的梦里醒来,他都要惊出一身冷汗,心跳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