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教师通过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具有探索性、启发性、引人入胜的、创造性的物理情境,让学生在物理情境中积极地进行思考,主动提出相关的物理问题,然后通过各种有效的思维活动和实践活动获取必要的科学知识来解决问题。通过这创设情境的教学模式的训练,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式,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情境教学 方法
任何有意义的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应该从情境出发,使情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主线,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观察,体验,通过自主探究,逐渐养成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的思维习惯,达到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提高探究能力的最终目的。
一、情境教学设计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能加强对物理知识的记忆。记忆是思维的起点,对物理情境的认识是对现象本质规律的认识,这有利于把错综复杂的物理现象条理化、模型化、形象化。比如关于“势能”的教学,如果我们讲清了重力势能要领的建立过程,重力势能大小的计算,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的关系等,就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一个物体在重力场中运动时重力势能变化的情境,在学到电势能时,通过与重力势能的类比,从而建立相应的物理情境。
2、能促进物理知识的顺利迁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原理和态度的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迁移就是大脑中已有认知结构所储存信息的复活,在新输入信息的作用下,参与同化或顺应,从而获得新的认知结构的心理过程。建立物理情境的过程就是认知结构化的过程。当新刺激物输入住处后就会产生一种格式的反映,而忽视物理情境的建立,一味强调物理量的含义、单位、方向等,学生学到的物理知识就如空中楼阁,不能顺利迁移。
3、是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手段。物理情境是抽象的“抽”与具体的“物”结合的产物,它不是空洞的,也不是死板的;它是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景。它结合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既富于启发性,又富于哲理性;既能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又能激发他们的间接兴趣,这正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高中物理情境教学的具体途径
1、运用多媒体再现物理情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常用自己的语言去创设情境,有时未免单调、枯燥。而且有些物理问题比较抽象,仅凭教师的语言表述学生难以想象,影响了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正确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再现物理情境,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直观化。
2、通过演示实验创设物理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再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教师的演示实验也为学生提供了实验操作的示范。例如在学习《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时,教师借助于横波演示器演示横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横波的形成和传播特征:波源的振动依次引起周围介质中的质点振动,振动在介质中由近及远的传播就形成了機械波。介质中各质点发生振动时,各个质点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质点本身并不随波迁移,机械波向外传播的只是机械振动的形式与能量等。通过这个演示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使学生观察到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的细节,直观认识到机械波形成的实质,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3、通过学生实验体验物理情境。学生实验分为测量实验、验证实验、探究实验等。通过测量实验可以让学生学会基本工具的使用。例如在《长度测量》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就会正确使用游标卡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圆柱体的直径、圆管的内径以及圆瓶的深度等。通过验证实验可以让学生在直接参与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逐步领会科学家是如何通过实验获得事实,如何从获得的事实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4、通过社会生活展现物理情境。物理来源于生活,走向生活。物理教学中许多规律都是建立在对生活现象观察的基础之上,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这些抽象的知识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将物理概念、规律还原到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与生活体验。
三、高中物理情境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
1、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针对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学生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等资料,找到切入点,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物理情境。
2、情境创设要有科学性。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情境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情境过于繁杂,又会使学生感到不知从何做起,可能会失去探究的兴趣。情境创设还要有层次性,有梯度,这样才能由浅入深,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3、情境创设要有前瞻性。物理情境的前瞻性,指的是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所创设的物理情境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怎样起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所创设的物理情境必须具有前瞻性。
总之,如何把情境教学设计更好地应用于物理教学,是一个值得教学工作者长期探讨的问题。实施情境教学设计既是一个挑战,又是物理基础教育得到更好发展的一次机遇。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情境教学 方法
任何有意义的教学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进行的,每节课的教学设计都应该从情境出发,使情境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主线,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进行观察,体验,通过自主探究,逐渐养成对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的思维习惯,达到培养学生探究精神,提高探究能力的最终目的。
一、情境教学设计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1、能加强对物理知识的记忆。记忆是思维的起点,对物理情境的认识是对现象本质规律的认识,这有利于把错综复杂的物理现象条理化、模型化、形象化。比如关于“势能”的教学,如果我们讲清了重力势能要领的建立过程,重力势能大小的计算,重力势能与重力做功的关系等,就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一个物体在重力场中运动时重力势能变化的情境,在学到电势能时,通过与重力势能的类比,从而建立相应的物理情境。
2、能促进物理知识的顺利迁移。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原理和态度的迁移是教育过程的核心。”迁移就是大脑中已有认知结构所储存信息的复活,在新输入信息的作用下,参与同化或顺应,从而获得新的认知结构的心理过程。建立物理情境的过程就是认知结构化的过程。当新刺激物输入住处后就会产生一种格式的反映,而忽视物理情境的建立,一味强调物理量的含义、单位、方向等,学生学到的物理知识就如空中楼阁,不能顺利迁移。
3、是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手段。物理情境是抽象的“抽”与具体的“物”结合的产物,它不是空洞的,也不是死板的;它是一幅幅富有生气,富有规律的图景。它结合了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既富于启发性,又富于哲理性;既能培养学生的直接兴趣,又能激发他们的间接兴趣,这正符合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二、高中物理情境教学的具体途径
1、运用多媒体再现物理情境。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常常用自己的语言去创设情境,有时未免单调、枯燥。而且有些物理问题比较抽象,仅凭教师的语言表述学生难以想象,影响了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正确理解和掌握。为此,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再现物理情境,使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直观化。
2、通过演示实验创设物理情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生动的感性认识,再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有关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同时教师的演示实验也为学生提供了实验操作的示范。例如在学习《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时,教师借助于横波演示器演示横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横波的形成和传播特征:波源的振动依次引起周围介质中的质点振动,振动在介质中由近及远的传播就形成了機械波。介质中各质点发生振动时,各个质点仪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往复运动,质点本身并不随波迁移,机械波向外传播的只是机械振动的形式与能量等。通过这个演示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使学生观察到机械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的细节,直观认识到机械波形成的实质,从而有效地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提高了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3、通过学生实验体验物理情境。学生实验分为测量实验、验证实验、探究实验等。通过测量实验可以让学生学会基本工具的使用。例如在《长度测量》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就会正确使用游标卡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圆柱体的直径、圆管的内径以及圆瓶的深度等。通过验证实验可以让学生在直接参与实验研究的过程中,逐步领会科学家是如何通过实验获得事实,如何从获得的事实得出物理概念和规律的,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4、通过社会生活展现物理情境。物理来源于生活,走向生活。物理教学中许多规律都是建立在对生活现象观察的基础之上,但具有很强的抽象性,这些抽象的知识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利用生活实例创设情境,将物理概念、规律还原到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兴趣,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与生活体验。
三、高中物理情境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
1、情境创设要有针对性。针对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学生认知水平及心理特点、学校的实际情况以及当地的风土人情,结合教学大纲、教学参考书等资料,找到切入点,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物理情境。
2、情境创设要有科学性。情境的创设要与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水平相适应。情境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情境过于繁杂,又会使学生感到不知从何做起,可能会失去探究的兴趣。情境创设还要有层次性,有梯度,这样才能由浅入深,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
3、情境创设要有前瞻性。物理情境的前瞻性,指的是教师在进行物理教学的过程中,要考虑所创设的物理情境对学生以后的学习将起到什么样的作用,怎样起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所创设的物理情境必须具有前瞻性。
总之,如何把情境教学设计更好地应用于物理教学,是一个值得教学工作者长期探讨的问题。实施情境教学设计既是一个挑战,又是物理基础教育得到更好发展的一次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