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多语文专家认为,“语文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这句话阐释了语文教育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北大教授钱理群提出,“从语文的基础性质出发,我想强调的是‘打底子’的概念:打好终身学习的底子与终身精神发展的底子,以保证每一个人的‘一生可持续发展’”。
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当语文教师以满腔的人文情怀去引导学生时,常常遭遇到许多尴尬的事情。比如,高一的孩子就会急不可待地问:“老师,现代文的题目怎样答题才会得高分?”“老师,作文有没有固定的模式,背几篇高考作文管用吗?”每每听到这样的话语,看着他们那充满期待的眼睛,笔者的内心就会感到万分悲凉,为他们,更为我们语文教育的现状。
语文,在许多时候是“读”出来的,“写”出来的,而绝不仅仅是教师的几句技巧、方法就帮得了忙的。笔者试图找出一条路,一条清晰一点的路来指导教学,来帮助学生们,引导他们阅读我们经典的文学作品,引导他们写出更灵性的文字,从而,为他们打好终身学习的底子和终身精神发展的底子。
笔者尝试以《月下独酌》教学为引子,以读促写,以写悟读,以教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对李白的认识,在写作中实现自我的丰富与发展。
一、拓展阅读的宽度
语言不仅仅只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教材中每一篇作品背后,一定都树立着一个大写的“人”。这群作家或豪放旷达,或忧国忧民,或婉约细腻,他们的精神品格足以引导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得到精神的滋养。因此拓展阅读的宽度,就是要以文本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阅读与文本相关的文章,引导学生从了解作者到喜欢作者,从简单的理性概括到深入的感性交流,从而在体悟作者精神的基础上,自动自发地去阅读,去写作,最终达到精神的丰盈。
在教授《月下独酌》时,笔者尝试从以下方面去拓展学生阅读的宽度:课前编制学案,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李白的诗歌,了解李白一生的四个阶段、李白的思想与性格,以及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李白的诗酒人生,进而思考“李白是一位怎样的人?”这一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月下独酌》之前,先对李白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课中,比较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让学生深入理解李白的内在孤独。课后,师生动手选美文、颂美文、写美文,与学生一起编选余光中的《念李白》《寻李白》、鲍鹏山的《兴高而采烈——读李白》等关于李白的诗歌和文章。许多学生在阅读之后跃跃欲试,写下了不少精美的文字。
其实,阅读教学,不应该仅仅把阅读的视野放在一篇一文的阅读上,而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文章背后隐藏的那位有血有肉的作者。例如,学生读完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后,不是简单地知道鲁迅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就可以了,而是进而了解先生那种直面民族劣根性的勇气和担当,了解先生的幽默和睿智。同样,学生学完《像山那样思考》后,不是简单地知道文章的作者是一位美国的生态学家就可以了,还应该知道这位名叫利奥波德的生态学家不仅是生态环保思想的倡导者,还是一位践行者,并且在践行的路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总之,我们要努力做到把这些作家们请下“神坛”,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近他们,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二、挖掘阅读的深度
不同的诗歌,有不同的方法和要求进行解读。我们不应该把教学目标仅仅建立在简单的背诵或者技法的指导上,而应该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丰富自我、发展自我。
教授《月下独酌》时,笔者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在这首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最后,在阅读和思考中,学生体悟了李白在浪漫和潇洒的底色上无尽的孤独和寂寞,也体悟了李白把人生的大孤独升华为以天地为友的大欢乐的无尽的寂寞和凄凉。
在阅读与思考中学生进一步明白:实际上,但凡人在孤寂的时候,常常会找点什么东西来做伴,一只狗、一只猫,都可以成为良友,一棵树、一座山也可以成为知己。
这样,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确认,古今中外,许多能影响千秋万世,在后世被称贤称圣的伟人,大多数在当时处境中都很凄凉、孤独、寂寞。学生有的提到了梵高,有的提到了孔子,有的提到了鲁迅,也有的提到了卢梭。还有的学生干脆引经据典提供了周国平先生对孤独的一番解读:“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而又不陷于孤独,这怎么可能呢?然而,尽管注定孤独,仍然会感觉到孤独的可怕和难以忍受。上帝给了他一颗与众不同的灵魂,却又赋予他与普通人一样的对于人间温暖的需要,这正是悲剧性之所在。越是丰盈的灵魂,往往越能敏锐地意识到残缺,有越强烈的孤独感。在内在丰盈的衬照下,方见出人生的缺憾。反之,不谙孤独也许正意味着内在的贫乏。”学生说,读完这些文字,感觉就应该是写给李白的,写给李白那颗与众不同的灵魂的,并进一步体会到了孤独的价值所在。甚至学生开玩笑,原来能够孤独还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
这样,学生在鉴赏技巧、品读意向等基础上对一首小诗的解读,读到的不仅仅是李白的豪放豁达、李白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还有李白内在的孤独和寂寞,落点依然落在心与心的交流上。
当然,每一篇文章、诗文的背后都能反映出作者思想境界的某一个或几个侧面,学生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不仅要读到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怀,更重要的还要读到他的胸怀天下;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不仅要读到毛泽东的领袖气概,还要读到他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读李白的《将进酒》,不仅要读到他一贯的豪放飘逸,还要读到他的傲骨和洒脱。这样,用人来教育人,用人来引导人,用人来塑造人,学生的精神世界自然也会丰盈起来。
三、强化阅读的自由度
课堂是教师的课堂,也是学生的课堂,但首先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由地读,快乐地读,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在阅读中体验、在阅读中发现、在阅读中收获,进而在阅读中成长。
学习《月下独酌》,我们对这首小诗进行了多方面的阅读。首先,请学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情感;其次,请学生交流读,对对方的阅读展开沟通评价;再次,听录音示范读,师生共同评价;最后,学生选用恰当的曲子,唱出他们所解读的《月下独酌》。在最后这一环节,学生的表现出乎笔者的意料,他们或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选取自以为最能阐释情感的曲子,唱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月下独酌》。其中尤以郭志晓和张竟予同学演唱的最为精彩。她们选了王菲的《我愿意》的曲调,旋律轻柔缓慢,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悲伤和纯洁的氛围,扣人心弦。在阐述选歌理由时她们说,这首歌曲与李白的《月下独酌》所阐释的感情有着诸多相同之处,《我愿意》这首歌描述了孤独的单恋情,而《月下独酌》则描述了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孤独之情,相同的孤独感才能使旋律和诗词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撼动人们的心灵。 学完《月下独酌》,许多学生要求把这一“唱诗”的方法运用到其他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在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用《神话》的旋律歌唱,谱写了他们诗歌学习中的“神话”。还有学生说,原先总觉得背诗很难,可是当把这些诗歌“唱”出来,也就自然而然地记住了。其实,当学生投入了智力与情感,学习也应该是快乐和简单的了。
当然,强化阅读的自由度,不单单落在“读”的自由上,还应关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解读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读”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体验。在阅读《月下独酌》时,笔者请学生自由朗读该诗并思考在这首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是通过哪些信息获得的。有学生说,这是一位寂寞的李白,他一个人,对月饮酒;有学生说,这是一位潇洒的李白,即使是一个人,也能幻化成三个人,快乐饮酒;也有学生说,这是一位浪漫的李白,他能想到让月亮和影子陪伴自己饮酒;还有学生说,这是一位孤独的李白,浪漫也罢,潇洒也好,有花前月下的良辰美景,有既歌又舞的热闹景象,在春光明媚的春天,在花前,在月下,诗人只能举杯邀月,但诗人终归是一个人;更有学生说,这是一位旷达的李白,他孤独,但是他甘愿享受这份孤独,并且要“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诗人表面上写欢乐,写歌舞,实际上更反衬出他的孤独和寂寞。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我们可以关注教师的引导作用,但更应该关注学生与文本的思维碰撞,尽可能地让学生“自由”解读,并在“自由”中获得提升。
四、关注阅读的清晰度
“语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言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因此,对语言的敏感、驾驭能力,也应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钱理群这段话深入地阐释了写作的重要意义。其实,写作不仅是心灵世界的简单表达,同时也是内在精神的升华。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经典作品、亲近大家的同时,写下自己的文字,把自己朦胧的思想、情感、心理感受、体验明晰化,修正零星、残缺的思想片段,并进而提高自己的感知力、思考力、想象力、感悟力,从而实现内在自我的丰盈与发展。
教授《月下独酌》,笔者安排了两次写作任务:一是课前请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写下自己所知道的李白;二是课后,请学生在阅读鲍鹏山等人的文章之后,结合在《月下独酌》中对李白的认识,重新修改或创作自己的文字。
学生文字:
李太白,你是一位豪迈而有傲骨的人。那被涛声洗濯被浪花涤荡的傲骨啊,是在怎样的浑浊中闯出最动魄的豪迈!那时的你,一定是一袭青衣款款迈步,一定是目光炯炯笃定不移,一定是面色皎白吞吐天地,一定是一壶一酒笑傲“江湖”。多想叩开你的内心,抚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苦闷,分享“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气。
—— 张爽(课前创作稿)
忆太白
李太白,那被涛声洗濯被浪花涤荡的傲骨啊,是在怎样的浑浊中闯出最动魄的豪迈!那时的你,一定是一袭青衣款款迈步,一定是目光炯炯笃定不移,一定是面色皎白吞吐天地,一定是一壶一酒笑傲“江湖”。
多想叩开你的内心,搜寻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寂,抚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苦闷,分享“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气。只是,李太白,你丢给我们比雾气更缥缈的一生,终究让我们在呼吸了淋漓的空气之后,竟是就这么轻轻一拂,便舍弃了所有。
你的抱负,终是难能实现,我仿佛看见一个洗尽铅华、面容恬淡的你,在凉气逼人的月色中,一丝尘埃也不带走,就这么一步三回头,留恋着,观望着,走到了尽头。
—— 张爽(课后修改稿)
真正的阅读,需要智力的参与,是读者与作者文本心灵的对话。我们教师所能做的就是采用多种方法,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知识,升华精神,最终提升自己的生命本质,丰富自我的内在品格。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聊城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马赞)
而在现实的语文教学中,当语文教师以满腔的人文情怀去引导学生时,常常遭遇到许多尴尬的事情。比如,高一的孩子就会急不可待地问:“老师,现代文的题目怎样答题才会得高分?”“老师,作文有没有固定的模式,背几篇高考作文管用吗?”每每听到这样的话语,看着他们那充满期待的眼睛,笔者的内心就会感到万分悲凉,为他们,更为我们语文教育的现状。
语文,在许多时候是“读”出来的,“写”出来的,而绝不仅仅是教师的几句技巧、方法就帮得了忙的。笔者试图找出一条路,一条清晰一点的路来指导教学,来帮助学生们,引导他们阅读我们经典的文学作品,引导他们写出更灵性的文字,从而,为他们打好终身学习的底子和终身精神发展的底子。
笔者尝试以《月下独酌》教学为引子,以读促写,以写悟读,以教材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升对李白的认识,在写作中实现自我的丰富与发展。
一、拓展阅读的宽度
语言不仅仅只是工具,更是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教材中每一篇作品背后,一定都树立着一个大写的“人”。这群作家或豪放旷达,或忧国忧民,或婉约细腻,他们的精神品格足以引导我们的学生在阅读中得到精神的滋养。因此拓展阅读的宽度,就是要以文本为切入点,引导学生阅读与文本相关的文章,引导学生从了解作者到喜欢作者,从简单的理性概括到深入的感性交流,从而在体悟作者精神的基础上,自动自发地去阅读,去写作,最终达到精神的丰盈。
在教授《月下独酌》时,笔者尝试从以下方面去拓展学生阅读的宽度:课前编制学案,引导学生复习已经学过的李白的诗歌,了解李白一生的四个阶段、李白的思想与性格,以及李白诗歌的艺术成就、李白的诗酒人生,进而思考“李白是一位怎样的人?”这一问题。这样学生在学习《月下独酌》之前,先对李白有了一个具体的认识。课中,比较阅读李白的《独坐敬亭山》,让学生深入理解李白的内在孤独。课后,师生动手选美文、颂美文、写美文,与学生一起编选余光中的《念李白》《寻李白》、鲍鹏山的《兴高而采烈——读李白》等关于李白的诗歌和文章。许多学生在阅读之后跃跃欲试,写下了不少精美的文字。
其实,阅读教学,不应该仅仅把阅读的视野放在一篇一文的阅读上,而应该引导学生阅读文章背后隐藏的那位有血有肉的作者。例如,学生读完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后,不是简单地知道鲁迅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就可以了,而是进而了解先生那种直面民族劣根性的勇气和担当,了解先生的幽默和睿智。同样,学生学完《像山那样思考》后,不是简单地知道文章的作者是一位美国的生态学家就可以了,还应该知道这位名叫利奥波德的生态学家不仅是生态环保思想的倡导者,还是一位践行者,并且在践行的路上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总之,我们要努力做到把这些作家们请下“神坛”,让学生在学习中亲近他们,与他们进行心与心的交流。
二、挖掘阅读的深度
不同的诗歌,有不同的方法和要求进行解读。我们不应该把教学目标仅仅建立在简单的背诵或者技法的指导上,而应该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丰富自我、发展自我。
教授《月下独酌》时,笔者引导学生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在这首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最后,在阅读和思考中,学生体悟了李白在浪漫和潇洒的底色上无尽的孤独和寂寞,也体悟了李白把人生的大孤独升华为以天地为友的大欢乐的无尽的寂寞和凄凉。
在阅读与思考中学生进一步明白:实际上,但凡人在孤寂的时候,常常会找点什么东西来做伴,一只狗、一只猫,都可以成为良友,一棵树、一座山也可以成为知己。
这样,学生在阅读中进一步确认,古今中外,许多能影响千秋万世,在后世被称贤称圣的伟人,大多数在当时处境中都很凄凉、孤独、寂寞。学生有的提到了梵高,有的提到了孔子,有的提到了鲁迅,也有的提到了卢梭。还有的学生干脆引经据典提供了周国平先生对孤独的一番解读:“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而又不陷于孤独,这怎么可能呢?然而,尽管注定孤独,仍然会感觉到孤独的可怕和难以忍受。上帝给了他一颗与众不同的灵魂,却又赋予他与普通人一样的对于人间温暖的需要,这正是悲剧性之所在。越是丰盈的灵魂,往往越能敏锐地意识到残缺,有越强烈的孤独感。在内在丰盈的衬照下,方见出人生的缺憾。反之,不谙孤独也许正意味着内在的贫乏。”学生说,读完这些文字,感觉就应该是写给李白的,写给李白那颗与众不同的灵魂的,并进一步体会到了孤独的价值所在。甚至学生开玩笑,原来能够孤独还不是那么一件容易的事。
这样,学生在鉴赏技巧、品读意向等基础上对一首小诗的解读,读到的不仅仅是李白的豪放豁达、李白的写作技巧,更重要的还有李白内在的孤独和寂寞,落点依然落在心与心的交流上。
当然,每一篇文章、诗文的背后都能反映出作者思想境界的某一个或几个侧面,学生读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不仅要读到杜甫的忧国忧民之情怀,更重要的还要读到他的胸怀天下;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时,不仅要读到毛泽东的领袖气概,还要读到他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读李白的《将进酒》,不仅要读到他一贯的豪放飘逸,还要读到他的傲骨和洒脱。这样,用人来教育人,用人来引导人,用人来塑造人,学生的精神世界自然也会丰盈起来。
三、强化阅读的自由度
课堂是教师的课堂,也是学生的课堂,但首先应该是学生的课堂。只有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由地读,快乐地读,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在阅读中体验、在阅读中发现、在阅读中收获,进而在阅读中成长。
学习《月下独酌》,我们对这首小诗进行了多方面的阅读。首先,请学生自由读,读出自己的情感;其次,请学生交流读,对对方的阅读展开沟通评价;再次,听录音示范读,师生共同评价;最后,学生选用恰当的曲子,唱出他们所解读的《月下独酌》。在最后这一环节,学生的表现出乎笔者的意料,他们或两人一组,或四人一组选取自以为最能阐释情感的曲子,唱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月下独酌》。其中尤以郭志晓和张竟予同学演唱的最为精彩。她们选了王菲的《我愿意》的曲调,旋律轻柔缓慢,营造出一种淡淡的悲伤和纯洁的氛围,扣人心弦。在阐述选歌理由时她们说,这首歌曲与李白的《月下独酌》所阐释的感情有着诸多相同之处,《我愿意》这首歌描述了孤独的单恋情,而《月下独酌》则描述了政治抱负不能实现的孤独之情,相同的孤独感才能使旋律和诗词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撼动人们的心灵。 学完《月下独酌》,许多学生要求把这一“唱诗”的方法运用到其他诗歌的学习中。学生在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用《神话》的旋律歌唱,谱写了他们诗歌学习中的“神话”。还有学生说,原先总觉得背诗很难,可是当把这些诗歌“唱”出来,也就自然而然地记住了。其实,当学生投入了智力与情感,学习也应该是快乐和简单的了。
当然,强化阅读的自由度,不单单落在“读”的自由上,还应关注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教师不能把自己的解读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读”中读出属于自己的体验。在阅读《月下独酌》时,笔者请学生自由朗读该诗并思考在这首诗中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是通过哪些信息获得的。有学生说,这是一位寂寞的李白,他一个人,对月饮酒;有学生说,这是一位潇洒的李白,即使是一个人,也能幻化成三个人,快乐饮酒;也有学生说,这是一位浪漫的李白,他能想到让月亮和影子陪伴自己饮酒;还有学生说,这是一位孤独的李白,浪漫也罢,潇洒也好,有花前月下的良辰美景,有既歌又舞的热闹景象,在春光明媚的春天,在花前,在月下,诗人只能举杯邀月,但诗人终归是一个人;更有学生说,这是一位旷达的李白,他孤独,但是他甘愿享受这份孤独,并且要“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诗人表面上写欢乐,写歌舞,实际上更反衬出他的孤独和寂寞。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对话过程中,我们可以关注教师的引导作用,但更应该关注学生与文本的思维碰撞,尽可能地让学生“自由”解读,并在“自由”中获得提升。
四、关注阅读的清晰度
“语言是人的基本存在方式,言说的背后是人的心灵世界。因此,对语言的敏感、驾驭能力,也应是衡量人的精神素质的重要标尺,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使人变得更美好的不可或缺的方面。”钱理群这段话深入地阐释了写作的重要意义。其实,写作不仅是心灵世界的简单表达,同时也是内在精神的升华。让我们的学生在阅读经典作品、亲近大家的同时,写下自己的文字,把自己朦胧的思想、情感、心理感受、体验明晰化,修正零星、残缺的思想片段,并进而提高自己的感知力、思考力、想象力、感悟力,从而实现内在自我的丰盈与发展。
教授《月下独酌》,笔者安排了两次写作任务:一是课前请学生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写下自己所知道的李白;二是课后,请学生在阅读鲍鹏山等人的文章之后,结合在《月下独酌》中对李白的认识,重新修改或创作自己的文字。
学生文字:
李太白,你是一位豪迈而有傲骨的人。那被涛声洗濯被浪花涤荡的傲骨啊,是在怎样的浑浊中闯出最动魄的豪迈!那时的你,一定是一袭青衣款款迈步,一定是目光炯炯笃定不移,一定是面色皎白吞吐天地,一定是一壶一酒笑傲“江湖”。多想叩开你的内心,抚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苦闷,分享“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气。
—— 张爽(课前创作稿)
忆太白
李太白,那被涛声洗濯被浪花涤荡的傲骨啊,是在怎样的浑浊中闯出最动魄的豪迈!那时的你,一定是一袭青衣款款迈步,一定是目光炯炯笃定不移,一定是面色皎白吞吐天地,一定是一壶一酒笑傲“江湖”。
多想叩开你的内心,搜寻那“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寂,抚慰“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苦闷,分享“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气。只是,李太白,你丢给我们比雾气更缥缈的一生,终究让我们在呼吸了淋漓的空气之后,竟是就这么轻轻一拂,便舍弃了所有。
你的抱负,终是难能实现,我仿佛看见一个洗尽铅华、面容恬淡的你,在凉气逼人的月色中,一丝尘埃也不带走,就这么一步三回头,留恋着,观望着,走到了尽头。
—— 张爽(课后修改稿)
真正的阅读,需要智力的参与,是读者与作者文本心灵的对话。我们教师所能做的就是采用多种方法,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知识,升华精神,最终提升自己的生命本质,丰富自我的内在品格。
(作者单位: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聊城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马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