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育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挥是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教师“导”得好,才能淋漓尽致地激发学生主动地“学”,从而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关键词:学生;引导;主动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4-0081-01
一、教师要知道自己要“导什么”
(1)导兴趣。兴趣是“帆”,有兴趣才能走得远、学得好,就如有帆船才行得远一样。教师可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通过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列举生活实例和讲解物理故事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促使学生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学习活动中来。
(2)导方法。方法是“桨”,有方法才会有效率,就如有桨才能行得更快。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还要学会运用知识的方法,从而形成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3)导思维。思维是“河”,条条小河通江海,也许目的地是相同的,但是路上的风景或许会不一样,也许你比人迟点到达目的地,但是你的收获不一定比他少。鼓励学生去探究、去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一直处于探索、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奋状态下,如此活跃的思维必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教师要不断反思“怎么导”
(1)创设情境,建构清晰的主线。如在对“生命活动的调节”复习时,没有选择合适的情境,教学的内容就感觉干巴巴的,知识成了简单的堆积,没有建构成一个高楼。经过修改后,以“调节”为中心,利用跑步的情境,让学生挖掘神经系统、反射活动、反射弧、激素和内分泌系统等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把它们整合成网,呈现在黑板上。这一过程不仅落实了本堂复习课的重点,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学会了构建的方法,最关键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的主人翁得到了发挥。所以,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诱发学习欲望的情境。同时,我们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生活出发,精心选择那些学生熟悉的、并蕴含多种知识生长点的物质或现象作为“生活原型”。从这一原型出发,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创设真实、生动、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活动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的学习融于有关的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之中。切忌创设那种只有花哨的外形,而与学习主题无关的伪情境。
(2)有效问题,暴露思维的片面。1)问题的设计要有角度。设计的问题的切入点要准确:大了,学生容易天马行空,偏离主题;小了,容易限制学生思维,变成单一的对答形式。2)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设计的问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或由浅入深,或深入浅出,要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特点和水平。3)问题的设计要有宽度。设计问题要给学生恰当的思考空间,给学生质疑的空间,更要给学生解惑的空间,还要允许学生有生成的空间。4)问题的设计要有效度。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有收获,不管是旧知的反馈,还是新知的获得,至少让学生看到了问题之后的成效。综上所述,当学生对我们所问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们要去琢磨问题是否设计难了,该搭怎样的台阶帮学生走上来;当学生说出的问题与我们的教学设计、流程不同步的时候,我们要去琢磨学生的理解有无可取之处,为什么会有认识上的差异,是否理解偏了,该如何引导才能让学生顺利理解。
(3)关注生成,成就精彩的课堂。学生本身是充满想象力的,在很多时候学生的回答会带给我们很多的惊喜。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要牢牢地把握住主动权。他们的能力有提高吗?他们的思维受到训练了吗?他们领会这节课的内在理念了吗?我很惭愧地说:“肯定没有。”我们只有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关注课堂的生成,课堂教学重难点才能有效落实,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或复习真正建立建构知识体系,认识到生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备课时一定要琢磨自己所教的东西,学生在认知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如何去克服这个障碍。课堂上要做到耳聪目明,既要听到学生说了什么,也要看到学生的表现是什么。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及时抓住学生在课堂上临时生发的东西及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性东西,琢磨如何引导学生畅想、迁移、创建,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课后我们还要及时进行反思总结,琢磨教材所承载的目标实现了没有,实现了多少,没实现的部分如何弥补等。相信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课堂生成,相信将会有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新气象,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我们来说,都将是一个惊喜和收获。
三、结束语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智教”和“教智”的过程,就是我们利用自己教学的智慧向学生传播学的智慧,把最本质、最具迁移性的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既掌握书本知识从而取得好成绩,又具备有利于未来发展的学科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卓绝的劳动,处理好“控”与“放”的关系,该控的时候要控制好,该放的时候要放充分。世界上没有一本书能穷尽所有的知识,也没有哪一位教师能教完所有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最终还要靠他们自己去完成。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向导、是引路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就必须很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田新现.设计课堂导向,调动学生思维——课堂教学改革尝试[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05).
[2]包小红.教育主体与师生关系阐释[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02).
[3]朱家存.论教育在个体主体性生成中的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1997(03).
关键词:学生;引导;主动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4-0081-01
一、教师要知道自己要“导什么”
(1)导兴趣。兴趣是“帆”,有兴趣才能走得远、学得好,就如有帆船才行得远一样。教师可利用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征,通过设置悬念、创设问题情境、列举生活实例和讲解物理故事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究兴趣,促使学生以高昂的热情投入学习活动中来。
(2)导方法。方法是“桨”,有方法才会有效率,就如有桨才能行得更快。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知识的方法,还要学会运用知识的方法,从而形成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
(3)导思维。思维是“河”,条条小河通江海,也许目的地是相同的,但是路上的风景或许会不一样,也许你比人迟点到达目的地,但是你的收获不一定比他少。鼓励学生去探究、去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使学生一直处于探索、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奋状态下,如此活跃的思维必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教师要不断反思“怎么导”
(1)创设情境,建构清晰的主线。如在对“生命活动的调节”复习时,没有选择合适的情境,教学的内容就感觉干巴巴的,知识成了简单的堆积,没有建构成一个高楼。经过修改后,以“调节”为中心,利用跑步的情境,让学生挖掘神经系统、反射活动、反射弧、激素和内分泌系统等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把它们整合成网,呈现在黑板上。这一过程不仅落实了本堂复习课的重点,更是培养了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学会了构建的方法,最关键的是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课堂的主人翁得到了发挥。所以,我们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思维、诱发学习欲望的情境。同时,我们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实际生活出发,精心选择那些学生熟悉的、并蕴含多种知识生长点的物质或现象作为“生活原型”。从这一原型出发,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创设真实、生动、能引发学生思考和活动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导学生将学科知识的学习融于有关的生活现象和解决具体的社会问题之中。切忌创设那种只有花哨的外形,而与学习主题无关的伪情境。
(2)有效问题,暴露思维的片面。1)问题的设计要有角度。设计的问题的切入点要准确:大了,学生容易天马行空,偏离主题;小了,容易限制学生思维,变成单一的对答形式。2)问题的设计要有梯度。设计的问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或由浅入深,或深入浅出,要符合学生的思维方式、认知特点和水平。3)问题的设计要有宽度。设计问题要给学生恰当的思考空间,给学生质疑的空间,更要给学生解惑的空间,还要允许学生有生成的空间。4)问题的设计要有效度。设计的问题要让学生有收获,不管是旧知的反馈,还是新知的获得,至少让学生看到了问题之后的成效。综上所述,当学生对我们所问的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我们要去琢磨问题是否设计难了,该搭怎样的台阶帮学生走上来;当学生说出的问题与我们的教学设计、流程不同步的时候,我们要去琢磨学生的理解有无可取之处,为什么会有认识上的差异,是否理解偏了,该如何引导才能让学生顺利理解。
(3)关注生成,成就精彩的课堂。学生本身是充满想象力的,在很多时候学生的回答会带给我们很多的惊喜。在平时的课堂中,我们要牢牢地把握住主动权。他们的能力有提高吗?他们的思维受到训练了吗?他们领会这节课的内在理念了吗?我很惭愧地说:“肯定没有。”我们只有关注学生的主动性、关注课堂的生成,课堂教学重难点才能有效落实,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或复习真正建立建构知识体系,认识到生物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我们备课时一定要琢磨自己所教的东西,学生在认知的时候可能会遇到什么障碍,如何去克服这个障碍。课堂上要做到耳聪目明,既要听到学生说了什么,也要看到学生的表现是什么。我们要运用自己的教学机智,及时抓住学生在课堂上临时生发的东西及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性东西,琢磨如何引导学生畅想、迁移、创建,让课堂焕发出勃勃生机。在课后我们还要及时进行反思总结,琢磨教材所承载的目标实现了没有,实现了多少,没实现的部分如何弥补等。相信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课堂生成,相信将会有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新气象,不管是对学生还是对我们来说,都将是一个惊喜和收获。
三、结束语
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个“智教”和“教智”的过程,就是我们利用自己教学的智慧向学生传播学的智慧,把最本质、最具迁移性的知识教给学生,让学生既掌握书本知识从而取得好成绩,又具备有利于未来发展的学科能力。这就需要我们付出艰苦卓绝的劳动,处理好“控”与“放”的关系,该控的时候要控制好,该放的时候要放充分。世界上没有一本书能穷尽所有的知识,也没有哪一位教师能教完所有的知识,学生的学习最终还要靠他们自己去完成。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向导、是引路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想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就必须很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参考文献:
[1]田新现.设计课堂导向,调动学生思维——课堂教学改革尝试[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05).
[2]包小红.教育主体与师生关系阐释[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02).
[3]朱家存.论教育在个体主体性生成中的作用[J].安徽大学学报,19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