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运用“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教学,目的是通过理论联系实践来使学生形成独立性的认识,发现科学结论和行动方式,提高其解决地理问题能力,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探究 问题 地理教学
一、“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当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能激起问题的事物或现象,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收集事实证据、提出和求证假说、做出解释等建构知识的活动。实践证明该模式能够让学生真正体验科学之魅力的最好途径之一,为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因此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二、“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一)注重探究问题的设计
巧妙的问题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地理新课标要求,创设恰当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中产生探究意识、发现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1.探究问题常见的类型
①教本中“单元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生活观察能力和解决现实地理问题能力。
②教本中每节“活动”。由学生自行制定探究方案,因此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大。有的侧重探究的某个方面;有的则是探究较完整的知识内容。
③利用未经过分析的图表资料引出探究问题。未经分析的原始图表资料没有给出现成的总结性答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发现不少新问题,帮助学生找出规律或知识点。
④利用教材内容表述不深入,特别与不同版本教材有一定抵触处提出探究问题。
⑤课外调查。通过提出要求和提示,让学生到自然界或社会中进行调查,目的是培养学生调查能力。
2.探究问题的发现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创设模拟真实或类似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生成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在地理学科中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应该是具有基础地位的自然地理中那些概念和规律性知识,因为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自然地理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联系自然生活,善于为学生准备好问题情境素材,设置适当的途径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教学中,有同学提出“为什么太阳日比恒星日多3分56秒”,教师没有必要直接讲解答案,而是要借此引导所有学生深入思考下去,并让他们探讨可用什么方式进行研究问题,如从理论上看恒星日与太阳日二者参照物有什么不同、地球自转和公转模型演示,或借助于多媒体动画等方式进行研究。实质是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设计探究证明方案。通过以上这些引导,能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提出问题的程度上,更促使他们进一步掌握研究方法手段,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3.探究的问题设计要注重广度和深度
探究问题的答案设计尽量不要单纯课本内容的记忆和模仿,要兼顾多重性和单一性,要是学生有思考的余地、有研究的内容,而且要有意义。问题的出现使学生能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探究的动力,一种学习的因素,因此探究的问题设计要注重广度和深度。
教师设计问题时必须适合学生认知程度,引导学生自己揭示矛盾,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探究思考,尤其是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将这类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感觉到问题很熟悉、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却又无法解决,学生必须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达到知识内化的作用。
(二)模式实施中注重师生角色的定位
1.教师角色由“主宰”变为“主导”
探究活动不必都完全要在教师的“主宰”之中,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旧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按照新课标要求,教师的角色应由“主宰”变为“主导”。因为探究性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理解和发现世界的过程,因此,“问题—探究”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要刻意谋求的就不再是“主宰”课堂,而是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探索实践活动指向课时学习目标的达成。
2.学生的地位由“他主”变为“自主”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观察方法和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究的过程。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参与,进行独立或相互研讨,充分展现“自主”地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活动,应体现出学生通过阅读、观察、记忆、思维及操作等诸多能力的培养。参与探索答案的各种实践活动包括:按教师要求阅读、自学教材及有关参考资料;观察各种直观教具(含电教音像信息)或有关演示实验,以从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在引导探索、解疑释疑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的探索尝试活动可表现为动脑思考、动口回答问题的过程,也可表现为动手操作过程,它伴随着师生及同学之间的多边思维交流活动。
3.加强学习小组协作,共同参与问题解决过程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地理学习小组一般由6—8人组成,每个小组先自主选择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课题,然后各小组成员按照个人对探究主题的兴趣进行分工,来共同参与问题解决过程。当然同一课题小组之间也可以安排交流活动,这样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合作探究。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地理问题探究任务。
三、实施“问题—探究”模式的困难及解决途径
实施“问题—探究”模式的困难主要有:首先初中地理课时较少,探究时间难以保证,这就需要教师善于精选探究内容,高效实施;其次,基础和能力较弱的学生参与度低,这就要求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应采取不同设计和要求,切忌一刀切;另外,教师在模式实施中角色把握,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之前,教师自己应先学会“探究”,教师应深刻理解“探究”的涵义,把握“探究”的核心问题,通过创设良好的探究问题情境,用“兴趣”“悬念”“任务”等途径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展开充分思考;最后,注意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也不是每节课都必须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教学,教师要处理好探究教学与其他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关系,把各种教学模式有机地融合在地理新课程的学习中。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必修2;山东教育出版社
[2]郑金洲:《课改新课型》;教育科学出版社
[3]И·Я·列尔耐尔:《中学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关键词】“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探究 问题 地理教学
一、“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
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特别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倡导“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是地理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之一,当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或能激起问题的事物或现象,驱动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收集事实证据、提出和求证假说、做出解释等建构知识的活动。实践证明该模式能够让学生真正体验科学之魅力的最好途径之一,为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因此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和鲜明的时代气息。
二、“问题—探究”教学模式的基本环节
(一)注重探究问题的设计
巧妙的问题设计对于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地理新课标要求,创设恰当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在对问题的思考中产生探究意识、发现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这样学生既学到科学知识,又培养其科学探究能力,提高地理教学效果。
1.探究问题常见的类型
①教本中“单元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生活观察能力和解决现实地理问题能力。
②教本中每节“活动”。由学生自行制定探究方案,因此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大。有的侧重探究的某个方面;有的则是探究较完整的知识内容。
③利用未经过分析的图表资料引出探究问题。未经分析的原始图表资料没有给出现成的总结性答案,可以引导学生从中发现不少新问题,帮助学生找出规律或知识点。
④利用教材内容表述不深入,特别与不同版本教材有一定抵触处提出探究问题。
⑤课外调查。通过提出要求和提示,让学生到自然界或社会中进行调查,目的是培养学生调查能力。
2.探究问题的发现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创设模拟真实或类似的情境,在这样的情境中生成学生自主探究的问题,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由学生主动合作探究,最终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在地理学科中最值得探究的问题,应该是具有基础地位的自然地理中那些概念和规律性知识,因为学生真正理解了这些知识,就等于掌握了自然地理知识的主干,形成了扩充和扩展自己知识结构的能力。因此,教师应联系自然生活,善于为学生准备好问题情境素材,设置适当的途径使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如在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恒星日与太阳日的区别”教学中,有同学提出“为什么太阳日比恒星日多3分56秒”,教师没有必要直接讲解答案,而是要借此引导所有学生深入思考下去,并让他们探讨可用什么方式进行研究问题,如从理论上看恒星日与太阳日二者参照物有什么不同、地球自转和公转模型演示,或借助于多媒体动画等方式进行研究。实质是借助学生已有知识(直接经验或间接经验)设计探究证明方案。通过以上这些引导,能使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提出问题的程度上,更促使他们进一步掌握研究方法手段,进行更深入的探究。
3.探究的问题设计要注重广度和深度
探究问题的答案设计尽量不要单纯课本内容的记忆和模仿,要兼顾多重性和单一性,要是学生有思考的余地、有研究的内容,而且要有意义。问题的出现使学生能够产生一种解决问题的渴求,这种渴求就是一种探究的动力,一种学习的因素,因此探究的问题设计要注重广度和深度。
教师设计问题时必须适合学生认知程度,引导学生自己揭示矛盾,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探究思考,尤其是带有挑战性的问题,将这类问题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感觉到问题很熟悉、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却又无法解决,学生必须重新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达到知识内化的作用。
(二)模式实施中注重师生角色的定位
1.教师角色由“主宰”变为“主导”
探究活动不必都完全要在教师的“主宰”之中,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旧的教学观念,与时俱进,按照新课标要求,教师的角色应由“主宰”变为“主导”。因为探究性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理解和发现世界的过程,因此,“问题—探究”教学模式需要教师要刻意谋求的就不再是“主宰”课堂,而是如何正确引导学生探索实践活动指向课时学习目标的达成。
2.学生的地位由“他主”变为“自主”
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用科学的学习方法、科学的观察方法和科学的实验方法进行探究的过程。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主体,学生主动参与,进行独立或相互研讨,充分展现“自主”地位。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索尝试解决问题的活动,应体现出学生通过阅读、观察、记忆、思维及操作等诸多能力的培养。参与探索答案的各种实践活动包括:按教师要求阅读、自学教材及有关参考资料;观察各种直观教具(含电教音像信息)或有关演示实验,以从中获得新知识、新技能。在引导探索、解疑释疑的教学环节中,学生的探索尝试活动可表现为动脑思考、动口回答问题的过程,也可表现为动手操作过程,它伴随着师生及同学之间的多边思维交流活动。
3.加强学习小组协作,共同参与问题解决过程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学习任务主要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索和协作学习完成的。地理学习小组一般由6—8人组成,每个小组先自主选择与学习内容有关的课题,然后各小组成员按照个人对探究主题的兴趣进行分工,来共同参与问题解决过程。当然同一课题小组之间也可以安排交流活动,这样在问题探究过程中,小组成员既有独立思考,又有合作探究。学生在活动中学会与人交流、合作,共同完成地理问题探究任务。
三、实施“问题—探究”模式的困难及解决途径
实施“问题—探究”模式的困难主要有:首先初中地理课时较少,探究时间难以保证,这就需要教师善于精选探究内容,高效实施;其次,基础和能力较弱的学生参与度低,这就要求对不同班级不同学生应采取不同设计和要求,切忌一刀切;另外,教师在模式实施中角色把握,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学习之前,教师自己应先学会“探究”,教师应深刻理解“探究”的涵义,把握“探究”的核心问题,通过创设良好的探究问题情境,用“兴趣”“悬念”“任务”等途径引导学生进入情景展开充分思考;最后,注意探究性学习并不是唯一的学习方式,也不是每节课都必须按照这个模式进行教学,教师要处理好探究教学与其他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关系,把各种教学模式有机地融合在地理新课程的学习中。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1、必修2;山东教育出版社
[2]郑金洲:《课改新课型》;教育科学出版社
[3]И·Я·列尔耐尔:《中学教学论》;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