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竹、茶里的徽州

来源 :中国国家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6353067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漆 恭敬于物


  “大漆是活性的,它会呼吸,你要了解它、理解它、读懂它。以前的宫廷老艺人,要沐浴、更衣、上香之后才开始做漆,这是一种尊重。你对大漆不恭不敬,它会找你麻烦。你对它恭敬,你所要的东西,漆的美感、润泽、饱和度,它都会给予你。当人心有恭敬的时候,做东西时的感觉也会不一样。”徽州漆画家范福安描述大漆时,仿佛是在讲述一位钦慕多年的挚友。走进他在徽州的工作室,对他所说的恭敬之心便已感知到一二分。屋内洁净、透亮,各种作画工具和材料繁多,却秩序井然。
  中国现代“漆画之父”乔十光这样描述漆画的技法:“运用着人工和天公巧妙结合,人画一半、天画一半。”漆画最主要的材料是大漆,对于不熟悉大漆的人来说,它的脾性变化多端,刚涂上时颜色很漂亮,过一会儿就变黑了,如果把控不好,可能会再用颜色去覆盖它,这样会把画面弄脏;其实大漆变黑是因为氧化,随着时间推移,它会还原本来的颜色。“大漆有时候就像孩子,聪明又调皮。掌握它的特性之后,跟它互动,把它往好的方向引导,调皮也会成为好事。”
  年轻的时候,范福安听老艺人们说起大漆的活性,但并未放在心上:“不就是漆么,怎么会这么复杂?”后来他尝试用制作周期更短的化学漆进行创作,却总也达不到理想效果,方才意识到老祖宗留下的东西有它的奥秘。近几年,随着他对大漆的了解不断加深,对它的恭敬也逐渐增长。“大漆藏得很深,厚重,有韵味,老祖宗是有大智慧的。”
  日本一位刮漆匠岩馆正二曾经说:“我们是靠着漆树吃饭的。是靠成天折磨漆树、伤害漆树来让自己有饭吃,所以,我们平常都会在自己的心里供养漆树。几年前我们还曾搞过一次大的法事来祭祀漆树的亡灵。”岩馆正二与范福安对漆的恭敬、珍重之心异曲同工。和物打交道,亦像与人相交,而物中的灵性被藏得更深,需要更漫长的身心投入,方有可能与之成为挚友。
  人类早期是怀着对万物的敬畏之心生活,然而在工业社会,对物的珍重之心越来越稀薄,或许只有长年累月与一物朝夕相处的手艺人才能有幸体会。
  植根于徽州的土壤,范福安创作出一系列以徽州民居为主题的漆画,宏村中倒映在月池里的白墙黑瓦;夏日草木葱郁之际立于水边的老屋;秋日霜叶竞染之中的马头墙……此外他还创作了徽州民居木雕系列,木雕是过去徽州民居上必不可少的装饰,范福安去民间写生、拍照,将冬瓜梁、窗户、门扇上的木雕变成了漆画中的创作素材,原本没有颜色的木雕被赋予了漆的色彩,传统的面貌之下,呈现出一种现代光泽。
  
  1.范福安的徽州民居作品。
  2.范福安的山寨人家系列之一。他的很多作品都植根于徽州的山水和文化,地域特征鲜明。
  
  1.3.漆画制作工序十分繁复,图中正在进行的是蛋壳镶嵌,需根据画面的虚实感来镶嵌,之后罩染大漆,放入阴房干后,再通过研磨等几十道程序才可完成一幅漆画。
  2.大漆漆粉是漆画的主要材料之一,是油性大漆放到漆房粉碎之后做成的。
  徽州多山,产漆树,漆画在徽州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并在明清时期一度辉煌。中国古代唯一流传至今的漆工专著《髹饰录》(原著现存于日本),就是由明代徽州漆工黄大成撰写,书中对大漆的性质、颜色、漆画和漆器的制作工艺等做了系统的阐述。漆器在古代一直是奢华的象征,是宫廷、贵族式的艺术。明清两朝,徽商富甲天下,富商巨贾乐于收藏漆制品,为漆画在徽州的发展创造了适宜的环境。徽州漆器的制作工艺,与福建、江西等地的漆器有所不同,主要包括镶嵌、刻漆、描金彩绘、磨漆、堆漆五种工艺技巧,其中螺钿镶嵌、菠萝漆镶嵌以及脱胎彩绘最具特色。
  在范福安的工作室,我们见到了漆画的材料,除了大漆,还有蛋壳、贝壳、玉石、螺钿等,它们被研磨成粉末或颗粒,盛放于小瓷碟中。每种材料的选择都颇为讲究,漆画创作者会根据画面的不同需求来取舍。以蛋壳为例,不同种类的蛋壳颜色各异,在创作徽州民居的白墙时,范福安选择的是乌鸡蛋壳,“很白,对比度非常漂亮,形式感和装饰感好。”改变蛋壳形状大小,能形成不同的效果:大小不同的蛋壳参差排列,形成了徽州古民居墙面斑驳的视觉感;将蛋壳研磨成颗粒状,通过有技巧的泼洒,又能造就云彩的虚实。
  手艺人的手,往往灵活而粗糙,漆画创作尤其需要手上功夫。漆画的头一道工序是制作漆板,包括涂漆、刮漆、裱布、反复刮灰打磨等,制作过程辛苦,对技术要求较高,讲究的漆画师通常会自己亲手制版。漆画作品能否长时间保存,漆板质量的好坏是决定性因素。漆画的最后一道工序需要徒手完成,漆画师用手沾上油和灰对作品进行抛光,以达到饱和、浑厚的效果。近些年,范福安连工具都开始亲手制作,“买的总觉得不顺手,现在漆刷、刻刀、笔都是自己做的,这样才能掌握它的特性。”

Tips

徽州漆画技法


  堆漆:一幅漆画从开始到完成,要堆几十甚至上百道大漆,一层一层堆砌,然后打磨,再堆砌,再打磨,直至足以表达艺术效果为止。
  镶嵌:漆呈棕褐色,即使调成色漆也不会很鲜亮。为了弥补这一缺陷,人们镶嵌蛋壳、螺钿、金银片代替漆画中的颜色。在光线的照耀下,能发出犹如宝石般的光彩。
  打磨:漆画创作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在所有工序完成的基础上,用水砂纸进行打磨、抛光,磨出质感、块面、明暗、虚实。
  

竹雕 细节的表达


  在徽州古村落行走,常常感叹于徽州三雕的精彩。三雕是指木雕、石雕和砖雕,木雕多见于青砖黛瓦马头墙上的木制构件;石雕有完整的青石作品,也有文房四宝中的歙砚;砖雕多为门楣上方的装饰图案。许多人不知道徽州还有第四雕——竹雕。
  竹,是中国文化中备受文人推崇的传统意向,正因如此,在古代,竹雕并非像其他三雕那般深入寻常百姓家,而更多是作为文人清玩,文人不仅画竹、写竹,还亲自刻竹。但到清末,竹雕技艺逐渐凋落,最能体现竹刻功力和技艺水平的深浮雕更是少有人能刻。
  1996年,故宫博物院收藏了一件竹雕笔筒,为故宫20世纪50年代以来收藏的第一件现代竹刻艺术品,专家认为此件作品继承了明清时期雕刻技法和构图方法。雕刻内容是以晋代诗人嵇康为首的竹林七贤,雕刻手法为深浮雕,有4到5层刻工。所刻苍松翠竹,由远及近,层次众多且分明;人物的脸部表情、眉眼神态均被细细刻画,形神兼备。
  这件竹雕作品的作者洪建华,是徽州洪坑人。洪坑是徽州众多历史悠久的古村落之一,它不像西递、宏村那般保存了相对完整的古民居,如今到洪坑,最值得看的是村中的几处牌坊,虽然外表已斑驳,其雕刻之生动传神却依然让人驻足、感叹。洪建华小时候就在这些牌坊下玩耍,那时洪坑尚遍布着老屋,那些装饰了老屋的石雕、砖雕和木雕,想必也装饰过他的梦。长大后,洪建华无意间在屯溪老街的书店里看到著名文物鉴赏家、收藏家王世襄先生写的《竹刻》,感动于竹子竟可以做出这么美的东西,于是开始了他的竹雕生涯。
  徽州三雕的材料——木、石、砖随处可寻,竹雕所用的竹子却并不易得,需要去山间寻找。“我们选的一般是3~5年的竹子。阳光的照射程度、泥土、坡度都影响竹子的材质。黄泥土的竹子比较好一些,纤维好看,有点金黄;黑泥土的竹子,纤维和光彩度就没有黄泥土的好看。竹子被放倒后都是整根扛下山,不能在山上砍竹,装车时要用纸将竹子包好,避免受伤,一点小伤口都会让竹子的表皮发白,雕刻出来就不好看。”类似的描述,我在日本作家盐野米松的《留住手艺》一书中也看到不少:宫殿大木匠小川三夫认为,生活在不同山地环境下的木材习性不同,用的木材要保持它生长时的状态;船匠山元高一强调:“如果是一棵离群索居独自生长的树,一定会有裂缝……这样树一般都很弱。”手艺人对原材料的敏感是共通的,在他们眼中,每一种植物都有个性,首要任务是识别并延续它们的个性,将之用到最合适的地方。
  
  
  1.竹雕与木雕的工具基本类同,但是针对竹子的材料特性又会有差别。竹雕工具必须坚韧、锋利,主要有平口刀、斜口刀、圆口刀、三角刀等。
  2.明清传世的竹雕作品通常做成深浮雕或透雕,构图饱满,刀工深峻。
  3.洪建华的工作室里有十多名学徒,竹雕是细工,工作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专注于手中的活儿。
  4.洪建华的作品展示馆,古色古香。大厅正中是文物专家王世襄的题字——竹溪堂。
  竹雕多为小器,但往往穷工极巧、精雕细琢。一个人,数十把雕刀,挑、刺、挖、点……许多次看似寻常的动作,经年累月,形成了竹上的美妙造型。相传明代竹雕家朱小松每逢酒性大起时才开始雕刻,洪建华对这样的传言不以为然:“我们做竹雕的都知道,朱小松的竹雕是细工,喝了酒根本没法做。雕刻是一个严谨的活儿,心不能分,不像写意画,可以乘着酒兴作画。”
  掌握了基本的技法和套路,之后技艺的发展要靠雕刻师的领悟力,每一片云,每一块岩石,每一棵松树,都要有自己的判断。“现代人学习工艺美术,往往缺少对文化艺术的综合领悟力。而古人往往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文学造诣也高,这样雕刻出的作品才能生动有感染力。”近些年,洪建华开始注重创作的细节:“艺术品达到一定境界,就是细节语言的表达。比如说画一片云,起大风时,云被拉直,这时候松树和松针都要往一边吹;悠闲的时候,云像灵芝一般,此时松树和人的衣带都是静止的。有些雕刻师把人物的线条画得很飘逸,但雕刻松针又用静止的技法,这样的细节违背事实,减弱了作品的表现力。再比如牛拉犁这个题材,我看有人雕的作品,绳子搭到肩头上,没有衔在肉里,这就缺少力的表现。牛脚踩在地上溅起的水花有多大,车轮以及牛身上几个支点的表达,这些细节都是力的表现。”
  成熟的雕刻者会把自己的观念融进雕刻语言。洪建华对徽州的狮子颇有兴趣,“随便进到徽州哪个古村,都能看到牌坊,牌坊前都会有狮子,虽然造型、神态不一,但几乎都是大头大脸,表情和蔼可亲,和北方狮子的霸气截然不同。它们是徽州人性格的体现,徽州人希望把自己友善的形象通过狮子展示给世人,这样自己也更容易被外人接受。”现代人雕刻的仿古作品,也蕴含着雕刻师自身的表达,“许多看似传统的人物或山石,其实是经过重新组织的语言,是在表达现代人的想法——我们在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美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Tips

竹刻的保养


  竹刻保养,俗称“玩竹”。著名古建筑专家、园林艺术家陈从周先生曾论及玩竹:“每日摩玩,古意渐出,刻件经数援手摩与藏之被窝之中,色近金黄。凡刻品在于爱之者,正造园与养园也。”竹刻若要色泽古味,需经常手摩把玩,以手汗肤脂润泽竹件,则能使其神采焕然,味古色润。若无闲暇,也可以用布套起来,或收于匣中。

新安源头 说茶


  
  1745年,载有370吨中国茶叶的“哥德堡”号远洋商船在驶入瑞典哥德堡港口时沉没。1984年,船上的茶叶被打捞上来,令人惊叹的是,这些茶叶并未被氧化,其中一部分尚能饮用,“轻啜几口,虽茶味淡寡,似有木屑香气,口味依旧悠长。”经考证,“哥德堡”号上的茶叶是徽州休宁地区的松萝茶。   徽州声名在外的茶叶品种不少,这首先得益于徽州的地理,北纬30。是优质茶产区带,且多山,山前屋后的茶园成为徽州人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同时,对茶叶品质的追求,自古就是徽州茶商的传统。黄山毛峰的创制人谢正安,最重视的就是茶叶的质量,收购毛茶时,要细嫩、紧结,凡是有死茶、烂茶、断折等现象的即拒绝收购。
  位于新安江源头的右龙村,处在一个山坳之中,站在高处俯瞰,整个村子如同一片绿海,村围底层的缓坡被茶园覆盖,稍高的山坡有成片的油茶园,更高处是挺拔的松柏……在村里走几步就能见到一棵几百年的古树,最常见的是红豆杉和香榧树,郁郁葱葱。民居前的自来水龙头似乎从不关闭,水一直哗哗流淌着,村里人说,右龙村的自来水皆来自于山泉,由于雨量充沛,泉水从不枯竭。
  我们是为茶而来。从开春茶树第一次萌芽,到5月底之间采摘制作的茶叶通常被称为春茶。此时正是春茶采摘的末梢,茶园里还有三三两两的茶农背着竹篓在忙碌。一条古道穿园而过,沿着古道翻过山,即到江西。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道:“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江西浮梁是当年的茶叶集散地,而右龙与浮梁仅一山之隔。如今右龙生产的新安银毫,是连续13年被欧盟认证的有机茶,有机茶在种植过程中不能使用化肥,需要用更环保的手段消灭害虫,茶园中隔一段距离就安置有太阳能杀虫灯。
  右龙一直都产好茶,过去由于地处偏僻,不为外界所知,成为有机茶生产基地后,此地的茶开始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早在二十多年前,徽州山区的这片茶园就开始了有机茶的种植,我们拜访了新安源有机茶的经营者方国强,他1998年开始涉足有机茶行业,最初的推广并不顺利,“因为有机种植产量上不去,种植起来也麻烦,茶农们会抗拒。”一次,有位茶农将采摘不规范的茶叶送到收购点,方国强收下茶叶付了钱,但当场将不合格的茶叶销毁了。“这样的做法让农民渐渐开始相信我、相信有机茶的前景。”
  徽州多山,不适宜种庄稼,易滋养商业的发展。这方水土孕育出来的商人,具有典型的中国传统儒商性格。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王振忠先生这样描述徽商:“从总体上看,他们‘虽为贾者,咸近士风’,是一个素质较高的地缘性商人群体。根据余英时先生的研究,当时,儒家的道德规范已深深地影响着徽商的实际行动——文化水准较高的徽商直接从宋明理学中汲取道德的启示,而一般粗通文墨的商人则依赖通俗化的儒家伦理。”清末徽州经营胡开文墨店的胡余德,发现一批墨锭质量上有瑕疵,会立即将流向市场的部分墨锭高价收回,倒入池塘销毁。如今这样的行为已成为现代企业挽救品牌形象的必要手段,但在儒家思想深深扎根的古徽州,这些却是作为最基本的行商道德,植根于徽商的血脉中。

Tips

右龙村


  右龙村,地处新安江源头的皖赣交界处,是黄山市百佳摄影点之一。四周群山环抱,古树参天,有“黄山生态第一村”之称。唐末建村,至今有上千年历史,村内保存有几百年的古驿道、古石栏杆、古庙、古桥、古祠堂和古民居等。右龙还是有机茶、有机茶油、有机香榧的生产基地,已得到“有机茶园基地”的国际认证,并被纳入休宁县新安源茶业公司的万亩有机茶园基地主产区之一。
其他文献
古巴最招人喜欢的理由之一,就是街头奔驰着无数有型有款的老爷车,这些从海明威时代就招摇过市的家伙,使得古巴在奇幻的“雨林味儿”之外,又增添了一丝独特“时光味儿”。根据此前古巴的法律,允许自由买卖的汽车,必须是1959年卡斯特罗领导古巴革命之前就已经在路上跑的。虽然年过半百的老爷车们时速超不过60公里,但鉴于马车一个小时还跑不到30公里,古巴人对这个速度已经非常满意了。  哈瓦那大街上的老爷车,每一个
拍摄人:魏志勇  拍摄地点:四川,白玉 拍摄时间:7月8日  INFO:Canon EOS 5DS R,f/4.5,1/1000s,ISO 640  亚青寺位于四川白玉县昌台区阿察乡境内,1985年由喇嘛阿秋仁波切所建,是藏区很有影响的大寺庙,也是远近闻名的大型修学地。亚青寺的常住僧尼有两万余人,以觉姆(藏地对女性出家人的称呼)为主。在这张照片中,严肃的老觉姆和两个面带微笑的小觉姆的表情形成对照,
近日, 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45 周年及上海市甘泉外国语中学开设日语教学45周年,上海甘泉的师生接受日本长野县政府邀请,参加了由当地信誉口碑良好的(株)幸和旅行安排的暑假研学之旅。  研学之旅中安排的相关项目,如长野志贺高原环境保护学习、传统民家住宿体验、长野学校插班上课、县厅议会堂和灾害对策本部参观学习等,为孩子们的暑假带来了丰富而獨特的体验。长野县政府还举办了征文活动,为优秀学生颁发“长野知事
2015年5月下旬,日本旅游业界相关人士组成3000人的“中日观光文化交流团”访华,在此期间,日本国家旅游局(JNTO)特别策划、组织了“2015年中日观光商谈会”和“日本旅游专场博览会”,进一步开展赴日旅游的宣传推广,希望将大幅增加的中国游客介绍到日本全国。  根据日本国家旅游局5月22日发布的最新数据,今年1~4月,日本共接待中国游客132.93万人次,同比激增98.9%,同时,中国首次超过韩
中国古典式的生活,以智慧、闲适和觉醒作为自己的人生态度,琴棋书画诗酒茶,样样爱好,无心精通,过得精致而不追逐奢华,在惜时如金的快节奏社会中,似乎成了向往而不可即的奢侈品。如今在散落民间的各种手工艺旅行者身上,『中国古典式生活』的影子越来越多见。他们虽然精通于各种技艺,但『主业』其实是生活,每天都在研究怎么活着,做什么样的事情,穿着怎样的服装。这世间的人与事转眼就变换,而他们只想踏遍青山人未老,岁岁
意大利珠宝品牌宝格丽(Bvlgari,意大利语的拼法是Bulgari)已笑傲江湖130年,伊丽莎白·泰勒曾经说,她唯一知道的意大利语就是Bulgari。2016年,由这个珠宝帝国缔造的酒店帝国刚刚度过了12岁生日。  在米兰最繁华的“名牌街”蒙特拿破仑大街(Via Montenapoleone)和德拉史皮卡大街(Via della Spiga)之间,有一片僻静的所在,The Bulgari Hot
地质学家李四光曾称赞陇南“是一个宝贵的复杂地带”;而来自陇南的朋友提起这句话时,却总会引用为“陇南是一个复杂的宝贝地带”,珍爱之情溢于言表。陇南人还常用唐诗里的“养在深闺人未识”形容自己的家乡。为了印证这份热忱和珍爱,我们的报道组在这片兼具江南之秀美、汉唐之古韵的中国腹地盘桓多日,以超过2000公里的行程走访了陇南全境。将我们深深打动的,不仅是这里绝美的山川秘境、深厚的历史积淀,更是陇南呈现出的全
2016年6月11日至9月18日,以艺术藏品著称的多德尔大酒店喜迎第11届欧洲当代艺术双年展(Manifesta)。这是双年展首次来到瑞士苏黎世,有望迎来50多万名访客,届时多德尔大酒店将成为远道而来的艺术爱好者欣赏顶级欧洲艺术的理想下榻之所。    多德尔大酒店始建于1899年,是苏黎世享有盛誉的都市度假胜地,历经四年的现代化翻修后,2008年重新开门迎客,以展示当代艺术和100多件艺术佳作而闻
我们游台的第一站是慈湖。这是位于桃园市大溪镇的人工湖,本来名叫“埤尾”;据说蒋介石在居岛期间,特别喜爱此湖周遭的清幽环境,认为湖光山色酷似家乡浙江奉化,因而思念母亲之慈爱,特命名为“慈湖”。湖前有一条蜿蜒的小溪,溪边由酒坛镶成一道河沿——酒与乡愁相关,寓意甚佳。走过一小巧拱桥便是满眼的雕像——大多是老蒋的坐、立雕像,少数是孙中山的雕像。据说近年来,好事的经营者四处收购蒋介石雕像,集中到此而成一景点
徜徉在哈瓦那中央城区的各色街巷中,我发现临街的房子往往既是门店又是住家,哈瓦那人开门走上街道,就像一脚跨进自家前院般自在随性。在这里,私人住宅与公共场合界限模糊,街道也是生活场所的一部分。这让我的旅行占了大便宜,想了解当地人的生活,不必挖空心思、探头探脑,走上街头,就像坐进了一个大剧场,可以看到各种生活情景剧,背景是那些殖民时期遗留的华丽而破旧的建筑,有鲜明的墙面色彩和富于艺术气息的涂鸦,人物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