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程改革提倡小组合作学习,那么,怎样做才能让学生的合作学习实现有效性、高效性呢?实践证明,首先教师要做到科学、合理划分合作小组;其次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是关键。
关键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习惯
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改革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中,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而进行的相互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强调了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因此,如何有效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就显得十分重要。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也就是说,教学过程必须真正围绕学生的自主活动来开展,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优势,使其将自己的独特见解与小组其他成员一起交流、讨论,并把自己成功的做法说出来与小组同伴一起分享。设法调动起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一、科学、合理划分合作小组
科学、合理地分组是实现分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分组应该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然后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基本技能、性格特点、心理特点等等方面,合理分组。根据现有班额来看,我认为每组的人数应该控制在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有自己的角色、担当,分工明确,如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每个小组都要选择出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等,并且定期对角色进行互换,使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在小组的不同角色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养成良好的合作學习习惯
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是实现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合作学习中要求学生必须养成积极参与、勤于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表述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与同伴在组内进行广泛交流,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增强,发挥了集体的作用,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教师要适时有效点拨、巡视、观察合作动向,尊重学生的想法,懂得倾听、学会倾听。合作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为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
1.组内成员互相交流
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一般采用4人一组分组法,这样的分组科学合理,建组方便迅速。挑选好的适合分为一组的学生,只要前边的两名学生往后一转对着坐,便成为一组,每一小组的成员都必须遵守组内纪律,民主选出小组长。组内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小组长的有序组织下进行,别的同学发言时,其他成员一定要认真倾听,记录员一定要认真做好记录,其他成员要在倾听的同时不断思考,找出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地方,甚至对于同伴的不足之处要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使得小组成员无一旁观,人人参与。
2.教师应特别重视巡视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参与者、引领者、促进者,并不是课堂中应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教师就可以“大撒手,放任自流”,而是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督促,不断巡视,适时点拨,在巡视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指导讨论交流,对研讨的局面必须熟练调控,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使交流、讨论得以顺利进行。无数教学实践表明,对于一节课的重难点知识或是学生不理解的疑难问题,特别是数学公式的推导、计算规律的揭示等等,这些知识的传授采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再好不过了。
3.小组合作学习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
要想良好合作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否则拿什么合作、拿什么学习?同样,合作学习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合作学习应以自主学习为前提条件。那么,如何恰当合理地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呢?首先要确立明确的合作交流目标,先让每个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当每个学生带着自己对问题的想法后,再与合作伙伴们进行探究、交流,共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给足学生交流、研讨的时间,这样做就会有效地避免以往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可能,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高效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但这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切不可急于求成,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同仁不断摸索,善于反思,努力使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达到有效、高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李宗让,李思睿.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甘肃教育,2014.
编辑 段丽君
关键词: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习惯
新课程改革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改革教学过程中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中所提倡的学习方式主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中,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而进行的相互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强调了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合作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因此,如何有效地在小学数学课堂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就显得十分重要。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这也就是说,教学过程必须真正围绕学生的自主活动来开展,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挥每个小组成员的优势,使其将自己的独特见解与小组其他成员一起交流、讨论,并把自己成功的做法说出来与小组同伴一起分享。设法调动起所有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有效。
一、科学、合理划分合作小组
科学、合理地分组是实现分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条件。分组应该建立在学生自愿的基础上,然后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基本技能、性格特点、心理特点等等方面,合理分组。根据现有班额来看,我认为每组的人数应该控制在4~6人为宜。每个小组成员都要有自己的角色、担当,分工明确,如根据小组合作学习的需要,每个小组都要选择出小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等等,并且定期对角色进行互换,使每个小组的成员都能在小组的不同角色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二、养成良好的合作學习习惯
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是实现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关键。合作学习中要求学生必须养成积极参与、勤于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识,表述自己的真实想法,并与同伴在组内进行广泛交流,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增强,发挥了集体的作用,体现了集体的智慧。值得注意的是,作为教师要适时有效点拨、巡视、观察合作动向,尊重学生的想法,懂得倾听、学会倾听。合作学习习惯直接影响到合作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一定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习惯,为实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
1.组内成员互相交流
教学实践中,我们根据实际情况一般采用4人一组分组法,这样的分组科学合理,建组方便迅速。挑选好的适合分为一组的学生,只要前边的两名学生往后一转对着坐,便成为一组,每一小组的成员都必须遵守组内纪律,民主选出小组长。组内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小组长的有序组织下进行,别的同学发言时,其他成员一定要认真倾听,记录员一定要认真做好记录,其他成员要在倾听的同时不断思考,找出与自己意见不同的地方,甚至对于同伴的不足之处要提出自己的改进建议,使得小组成员无一旁观,人人参与。
2.教师应特别重视巡视
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参与者、引领者、促进者,并不是课堂中应让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地位,教师就可以“大撒手,放任自流”,而是对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进行督促,不断巡视,适时点拨,在巡视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指导讨论交流,对研讨的局面必须熟练调控,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寻求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才能使交流、讨论得以顺利进行。无数教学实践表明,对于一节课的重难点知识或是学生不理解的疑难问题,特别是数学公式的推导、计算规律的揭示等等,这些知识的传授采用这种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是再好不过了。
3.小组合作学习应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
要想良好合作必须要有自己的想法和思路,否则拿什么合作、拿什么学习?同样,合作学习也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合作学习应以自主学习为前提条件。那么,如何恰当合理地处理好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学习的关系呢?首先要确立明确的合作交流目标,先让每个学生自己独立思考问题,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当每个学生带着自己对问题的想法后,再与合作伙伴们进行探究、交流,共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教师一定要给足学生交流、研讨的时间,这样做就会有效地避免以往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的可能,增强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高效性。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但这是一个长期训练的过程,切不可急于求成,需要我们广大教育同仁不断摸索,善于反思,努力使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学习形式达到有效、高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李宗让,李思睿.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J].甘肃教育,2014.
编辑 段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