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与自然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任何形式的艺术都以自然即物质社会和人的心理为基础,但又高于自然的水平,进一步美化、超越自然。这里所说的自然具有双重意义:一种是原始的、简单的、有待美化和提高的自然;一种则是经过改造加工但又不违背自然规律的赋有美感的自然。从第一种自然过渡到第二种自然则是一切艺术的必经之路。声乐作为一种以人身为发声乐器的艺术,更需要自然。本文以歌曲《包楞调》为例,通过对《包楞调》发声与咬字的分析,来阐述演唱中的自然。
【关键词】自然;包楞调;发声;咬字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可以说,“自然”就是歌唱艺术所遵循的标准。在这里,我将从声乐发声状态和声乐咬字状态这两个方面来谈声乐的自然之道。在歌唱呼吸时带有非自然的人为特征。初学者在学习这种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的呼吸方法时,会有一个或长或短的不自然期,但如果学习者能知难而上,并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的训练,就能够尽快缩短学习过程中的不自然阶段,逐步达到灵活、自如的新自然阶段。
一、声乐发声状态
声乐艺术家和教育者都一直致于于如何唱出自然又动听的歌声,大部分非专业演唱者的声音状态笼统的可分为两种,真声与假声。真声听起来朴质、自然、厚实明亮,但又粗糙重拙,缺乏灵活性,假声灵活轻巧,却又单薄、失真给人以做作和不自然的感觉。而专业声乐艺术工作者“追求”的是一种真、假声的混合,即混声。这种发声方法既摒弃了真声太过自然和假声太过不自然的弊端,又将二者的优点进行融合,并在美与自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升演唱者的持久力与音质,扩展了歌唱者的音域,使演唱效果达到自然优美的境界。
《包楞调》是一首具有“民间花腔女高音独唱曲”之称的鲁西南民歌,被改编过的山东民歌《包楞调》曲风活泼热烈,节奏跳跃,传唱度极为广泛,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在民歌《包楞调》的演唱中,很多部分都运用了真假声混合,这是一种科学的民族唱法。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需要感受到声音的自然,但又要在自然的歌唱状态下又有着明亮而圆润的高音,要使真假声的混合灵活自如,才能表现出这首作品的民间特色。尤其在歌曲中有大量五度和八度的大跳,要求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喉头的稳定以及歌唱的状态,嘴角一定是微笑上扬的。(见谱例1)
二、声乐咬字状态
咬字是歌唱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无论歌者有多娴熟的发声技巧,咬字清晰才是最为基本的。自然的咬字以说话为基础。
山东民歌历史悠久,具有质朴、淳厚、粗犷、诙谐和风趣等表现出山东人民性情的特点。演唱这类型歌曲时要想使歌声打动听众,深入人心,必须在自然的歌唱状态下深刻理解作品的背景内涵切身体会其人物情感,真实地处理和表达。对于咬字的处理需要以山东方言为基准,给人以原汁原味、自然的美感。
《包楞调》在咬字方面不但要求演唱者清晰明亮,而且还要加入山东地区的方言特色去进行咬字练习。例如在《包楞调》的第一段歌词中“白”字,在山东方言中的发音就是“bei”而不是正宗的汉语拼音“bai”,“那”字不是念“na”而是念“nei”,“出”字则是原汁原味的山东方言直接带入。而且在唱“白”字的时候是下滑音调,要求在音调下滑的同时将音量甩出去,并且腔调要拉长,非常考验演唱者在演唱状态中位置的保持。演唱者在演唱这一段时要注意腔体要充分打开,腹部的支撑力量要足,可以适当地做一些有关于气息的练习。嘴部则要求呈微笑状打开,上颚抬起(见谱例1).
咬字在山东民歌《包楞调》的演唱过程中是尤为重要的,演唱者在演唱这首作品之前首先要观摩学习山东人对于方言的咬字方式和说话的语气,这样才有助于表现出这首歌浓重的地方特色。尤其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更应该注意的一点是:这首歌非常欢快,跳跃性极强,但是在节奏越快的情况下,每个字越要清晰地演唱,這样才能更加清楚明亮,音色也更加嘹亮欢快。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一定要保持热情热烈的歌唱状态,才能给观众以热烈喜庆的感觉,才能达到这首民歌所要求的演绎效果。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山东民歌《包楞调》发声状态与咬字的分析,阐述了自然在歌曲演唱中的体现,总之,歌唱之道始于自然,歌唱的发声与咬字也要遵循自然,这是我们每一个歌者与声乐教育者需要遵循的价值标准。
参考文献:
[1]谭冉.山东民歌《包楞调》的美学意义与演唱技巧浅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
[2]冉志明.歌唱如何从“自然”走向“自如”[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3).
作者简介:邓婉婷(1991-),女,汉族,山西晋中榆次人,研究生,助教,就职于山西应用科技学院,研究方向:音乐表演方面。
【关键词】自然;包楞调;发声;咬字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可以说,“自然”就是歌唱艺术所遵循的标准。在这里,我将从声乐发声状态和声乐咬字状态这两个方面来谈声乐的自然之道。在歌唱呼吸时带有非自然的人为特征。初学者在学习这种源于自然又不同于自然的呼吸方法时,会有一个或长或短的不自然期,但如果学习者能知难而上,并坚持不懈地进行科学的训练,就能够尽快缩短学习过程中的不自然阶段,逐步达到灵活、自如的新自然阶段。
一、声乐发声状态
声乐艺术家和教育者都一直致于于如何唱出自然又动听的歌声,大部分非专业演唱者的声音状态笼统的可分为两种,真声与假声。真声听起来朴质、自然、厚实明亮,但又粗糙重拙,缺乏灵活性,假声灵活轻巧,却又单薄、失真给人以做作和不自然的感觉。而专业声乐艺术工作者“追求”的是一种真、假声的混合,即混声。这种发声方法既摒弃了真声太过自然和假声太过不自然的弊端,又将二者的优点进行融合,并在美与自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提升演唱者的持久力与音质,扩展了歌唱者的音域,使演唱效果达到自然优美的境界。
《包楞调》是一首具有“民间花腔女高音独唱曲”之称的鲁西南民歌,被改编过的山东民歌《包楞调》曲风活泼热烈,节奏跳跃,传唱度极为广泛,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在民歌《包楞调》的演唱中,很多部分都运用了真假声混合,这是一种科学的民族唱法。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需要感受到声音的自然,但又要在自然的歌唱状态下又有着明亮而圆润的高音,要使真假声的混合灵活自如,才能表现出这首作品的民间特色。尤其在歌曲中有大量五度和八度的大跳,要求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喉头的稳定以及歌唱的状态,嘴角一定是微笑上扬的。(见谱例1)
二、声乐咬字状态
咬字是歌唱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无论歌者有多娴熟的发声技巧,咬字清晰才是最为基本的。自然的咬字以说话为基础。
山东民歌历史悠久,具有质朴、淳厚、粗犷、诙谐和风趣等表现出山东人民性情的特点。演唱这类型歌曲时要想使歌声打动听众,深入人心,必须在自然的歌唱状态下深刻理解作品的背景内涵切身体会其人物情感,真实地处理和表达。对于咬字的处理需要以山东方言为基准,给人以原汁原味、自然的美感。
《包楞调》在咬字方面不但要求演唱者清晰明亮,而且还要加入山东地区的方言特色去进行咬字练习。例如在《包楞调》的第一段歌词中“白”字,在山东方言中的发音就是“bei”而不是正宗的汉语拼音“bai”,“那”字不是念“na”而是念“nei”,“出”字则是原汁原味的山东方言直接带入。而且在唱“白”字的时候是下滑音调,要求在音调下滑的同时将音量甩出去,并且腔调要拉长,非常考验演唱者在演唱状态中位置的保持。演唱者在演唱这一段时要注意腔体要充分打开,腹部的支撑力量要足,可以适当地做一些有关于气息的练习。嘴部则要求呈微笑状打开,上颚抬起(见谱例1).
咬字在山东民歌《包楞调》的演唱过程中是尤为重要的,演唱者在演唱这首作品之前首先要观摩学习山东人对于方言的咬字方式和说话的语气,这样才有助于表现出这首歌浓重的地方特色。尤其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更应该注意的一点是:这首歌非常欢快,跳跃性极强,但是在节奏越快的情况下,每个字越要清晰地演唱,這样才能更加清楚明亮,音色也更加嘹亮欢快。在演唱过程中演唱者一定要保持热情热烈的歌唱状态,才能给观众以热烈喜庆的感觉,才能达到这首民歌所要求的演绎效果。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山东民歌《包楞调》发声状态与咬字的分析,阐述了自然在歌曲演唱中的体现,总之,歌唱之道始于自然,歌唱的发声与咬字也要遵循自然,这是我们每一个歌者与声乐教育者需要遵循的价值标准。
参考文献:
[1]谭冉.山东民歌《包楞调》的美学意义与演唱技巧浅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2).
[2]冉志明.歌唱如何从“自然”走向“自如”[D].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3(3).
作者简介:邓婉婷(1991-),女,汉族,山西晋中榆次人,研究生,助教,就职于山西应用科技学院,研究方向:音乐表演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