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改革的目的就在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个体潜在的内在学习动因,从而使绝大多数学生都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个体最大的创造力。笔者以地理学科教学为载体,充分调动学生自身的内在学习动因,进而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个亘古至今的终极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教育界大力倡导的使学生学会学习,就是这种目标的具体化。
一、紧扣课标要求,精心设计教案和学案
这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初中新课程改革一大特色是原则性的课标、多版本的教材,它给老师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同时也给老师带来选择的难度,需要教师付出更多创造性的劳动。在设计学案的时候,教师应该结合课标,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相关地理原理与规律,明确其所要求达到的要求,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理清层次,使学生的学习始终是处于有序的状态。注意改革教材内容,改进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促进知识的迁移。学习任务与目标的设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它通过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有的知识水平来精心设计问题,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和发现问题,进而打破定势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二、让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质疑、分析及合作探究活动
新课程改革后,出现了多个版本的教材,同一个课标,不同版本上的案例并不相同,其所表述的地理事实本身也并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教学的重点应该是使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中,掌握其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并能迁移运用。因此,教师有必要对教材中提供的案例进行重新整合,使学生能围绕其开展有意义的质疑、分析及合作探究活动。通过比较各版本教材案例或身边乡土典型事例和时事热点事件以及课堂上学生提出的疑问,选择确定最适合所教学生探究的案例生成教学内容。教学中,不回避问题,应根据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调整教学的内容和进度。把教材中的案例进行重整后,配以相应的、具有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展开讨论与探究,有利于学生从典型案例所提供的信息中提取有普遍性的地理原理与规律,并运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去分析、解决新问题,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提高教师素质
教育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提高教师的素质应该是首要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就初中地理教学来说,教师个人的地理知识水平的深度和广度应该达到一定的级别才有资格进行教学工作。在讲课时,照本宣科,完全没有个人见解和清晰而透彻的讲解,对学生来说,本来就有点晦涩难懂地理课本,他们会彻底失去信心。所以,还要对教师进行考核,对最新地理知识的地理事件的接受和学习程度,地理是一个时刻变化着个的学科,不断有地理现象出现,也有一些旧的地址的消失,比如说长江三峡现在只是一段过去的美丽记忆了,而三峡大坝的投入使用,又是新的地理事件。学生需要紧跟时代的脉搏,掌握这些不断变化着的知识内容,这叫需要知识的传授者能较快的学会这些知识并交给学生。教师的道德素质可以说是一个教师人格魅力的灵魂所在,而人格魅力也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对教师的思想教育也不可以放松,使得教师成为当之无愧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四、如何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
(一)选择适宜探究式教学的地理内容。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地开展探究式教学,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有些知识内容,用探究的方式效率太低,效果不一定很好。那么,哪些类型的地理知识内容适合用探究式教学呢?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观来考察,可把地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陈述性知识是有关世界“是什么”的知识,如地理名称、概念、事实等。这类地理知识通过听讲或阅读就可以为学生记忆或掌握,不适合也不需要学生去探究或发现,如我国的“疆域和面积”。程序性知识又称为操作性知识,回答“怎么做”的问题,如有关操作、程度、步骤、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涉及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技能、方法策略的形成等。策略性知识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地理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知识,主要涉及对地理概念、规律、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在上述知识中,单靠老师的讲解很难为学生掌握,只能通过学习者亲身的参与、探究或实践才能逐渐被体验或内化。如“月相的变化规律”、“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地球公转与四季的形成”这类知识是内隐的、个人化的知识,通过学生的观察、记录、探究,获得亲身体验,才能为学生所掌握。这种从实践中获得的地理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因此,这类地理知识更适合通过自主探究来实现。
(二)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方法。
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并不神秘,仍需要依托相应的地理课程载体,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是创设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情景。学习是围绕“发问”开始的。创设高水平的富于探究性的问题情景易于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问题情景可以来自教师独立的开发,也可以应用新教材中已有的阅读材料等。二是任务驱动式教学组织。将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地理学习任务,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基于一定的问题情景,调动认知的积极性,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课程内容。如在中国地理有关长江的教学中,有教师将长江的支流湖泊、所跨地形区、沿岸景观等一系列教学内容,设计成对长江的考察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考察长江的支流湖泊、地形和景观等,“考察”完毕,小组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查阅相关地图以及与组内同学的交流,自己去了解长江的这些情况,在组内形成统一意见后,派代表上讲台交流。这一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全面提高每一个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探究式教学。因此,地理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将探究式教学引入日常的中学地理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地理问题,培养地理学习能力,从而给中学地理教学带来新的活力。
一、紧扣课标要求,精心设计教案和学案
这是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初中新课程改革一大特色是原则性的课标、多版本的教材,它给老师提供了多元化的选择,同时也给老师带来选择的难度,需要教师付出更多创造性的劳动。在设计学案的时候,教师应该结合课标,深刻理解教学内容所包含的相关地理原理与规律,明确其所要求达到的要求,然后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规律,顺着学生的思路来设计教学,理清层次,使学生的学习始终是处于有序的状态。注意改革教材内容,改进问题情境的呈现方式,促进知识的迁移。学习任务与目标的设计对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它通过影响学习任务的完成来影响学生的学习心理,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现有的知识水平来精心设计问题,这样有利于引导学生独立分析和发现问题,进而打破定势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二、让学生开展有意义的质疑、分析及合作探究活动
新课程改革后,出现了多个版本的教材,同一个课标,不同版本上的案例并不相同,其所表述的地理事实本身也并不需要学生死记硬背。教学的重点应该是使学生在案例学习过程中,掌握其中所涉及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并能迁移运用。因此,教师有必要对教材中提供的案例进行重新整合,使学生能围绕其开展有意义的质疑、分析及合作探究活动。通过比较各版本教材案例或身边乡土典型事例和时事热点事件以及课堂上学生提出的疑问,选择确定最适合所教学生探究的案例生成教学内容。教学中,不回避问题,应根据学生合作学习的情况调整教学的内容和进度。把教材中的案例进行重整后,配以相应的、具有梯度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展开讨论与探究,有利于学生从典型案例所提供的信息中提取有普遍性的地理原理与规律,并运用这些原理和规律去分析、解决新问题,真正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教学目标。
三、提高教师素质
教育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提高教师的素质应该是首要的。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和道德素质,就初中地理教学来说,教师个人的地理知识水平的深度和广度应该达到一定的级别才有资格进行教学工作。在讲课时,照本宣科,完全没有个人见解和清晰而透彻的讲解,对学生来说,本来就有点晦涩难懂地理课本,他们会彻底失去信心。所以,还要对教师进行考核,对最新地理知识的地理事件的接受和学习程度,地理是一个时刻变化着个的学科,不断有地理现象出现,也有一些旧的地址的消失,比如说长江三峡现在只是一段过去的美丽记忆了,而三峡大坝的投入使用,又是新的地理事件。学生需要紧跟时代的脉搏,掌握这些不断变化着的知识内容,这叫需要知识的传授者能较快的学会这些知识并交给学生。教师的道德素质可以说是一个教师人格魅力的灵魂所在,而人格魅力也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对教师的思想教育也不可以放松,使得教师成为当之无愧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四、如何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
(一)选择适宜探究式教学的地理内容。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要有效地开展探究式教学,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有些知识内容,用探究的方式效率太低,效果不一定很好。那么,哪些类型的地理知识内容适合用探究式教学呢?以现代认知心理学的广义知识观来考察,可把地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三类。陈述性知识是有关世界“是什么”的知识,如地理名称、概念、事实等。这类地理知识通过听讲或阅读就可以为学生记忆或掌握,不适合也不需要学生去探究或发现,如我国的“疆域和面积”。程序性知识又称为操作性知识,回答“怎么做”的问题,如有关操作、程度、步骤、方法等方面的知识,涉及学生解决地理问题的技能、方法策略的形成等。策略性知识是回答“为什么”的问题,即地理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的知识,主要涉及对地理概念、规律、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在上述知识中,单靠老师的讲解很难为学生掌握,只能通过学习者亲身的参与、探究或实践才能逐渐被体验或内化。如“月相的变化规律”、“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地球公转与四季的形成”这类知识是内隐的、个人化的知识,通过学生的观察、记录、探究,获得亲身体验,才能为学生所掌握。这种从实践中获得的地理知识,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因此,这类地理知识更适合通过自主探究来实现。
(二)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的方法。
地理课堂探究式教学并不神秘,仍需要依托相应的地理课程载体,可以采取以下方法:一是创设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情景。学习是围绕“发问”开始的。创设高水平的富于探究性的问题情景易于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积极进行发散思维。问题情景可以来自教师独立的开发,也可以应用新教材中已有的阅读材料等。二是任务驱动式教学组织。将地理课堂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的地理学习任务,学生在任务驱动下,基于一定的问题情景,调动认知的积极性,在主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课程内容。如在中国地理有关长江的教学中,有教师将长江的支流湖泊、所跨地形区、沿岸景观等一系列教学内容,设计成对长江的考察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考察长江的支流湖泊、地形和景观等,“考察”完毕,小组派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内容、查阅相关地图以及与组内同学的交流,自己去了解长江的这些情况,在组内形成统一意见后,派代表上讲台交流。这一探究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全面提高每一个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是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探究式教学。因此,地理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将探究式教学引入日常的中学地理教学,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地理问题,培养地理学习能力,从而给中学地理教学带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