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5年,随着纺织品配额的取消,新的国际市场空间涌现。涌现的利润空间对于中国服装业又是欢喜又是忧。因为,我们的服装业要面临国外知名品牌的巨大冲击,激烈的竞争中,中国的服装业如何生存令人担忧。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习惯仰视。瞄准五大时装之都,京、沪两地各筑时尚擂台;看好世界顶级展会,本土品牌趋之若鹜;艳羡海外成功运作,国内企业纷纷借脑;更有财智集大成者,意欲收购国际顶级品牌,单刀直入全球业界“封神榜”。这一切似乎都为2004年的中国服装业贴上了“国际化”的标签。
这一切似乎又提醒着2005年的中国服装业,张扬过后还需要一点俯瞰的睿智。
“中国制造”新趋势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席团主席刘瑞旗说,在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中60%的部分来自品牌产业创造的价值。像拥有众多全球著名品牌的美国,完全可以不需要制造业,而只需要通过经营品牌,就可以创造出不菲的价值。而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只有不到20%的价值是由品牌制造业所贡献的。
“中国制造”最终要面向国际。对此,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大鹏的设想渗透着“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不可偏废的深意:在东亚、东南亚地区推广“品牌采购”的概念,因为成本低、无须再注册,比到中国寻找加工回去后再重新建立品牌要现实得多;但是中国品牌输出欧美还有一定距离,所以重点要放在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加工产业链,推广“加工采购”的概念。
2004年的我国服装出口状况显示,服装出口主要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占53.26%,对大多数国家出口保持着平稳增长,亚太经合组织国家是我国服装产品出口的主要流向。但是,服装出口加工业仍是发展我国服装行业的重要途径。在全国服装出口地区出口金额排名当中广东省排名第一位,占全国的20.37%,浙江省第二,江苏第三,但是在前3个大省当中广东、浙江的出口增幅有比较大的回落。2004年服装产业进出口贸易情况稳定,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说,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2004年我国服装以及衣着品进口为15.31亿美元,同比增长9.07%,出口金额616.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8.69%。服装进出口的顺差是600.85亿美元。
2005年是中国服装产业进入后配额时代的元年,服装业将面对全新的、更为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生产的成本、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竞争将会更加趋于激烈。庞大的国内市场将促进服装业的进一步发展,纺织品配额的取消,新的国际市场空间的产生。同时,新实行的《纺织品出口的税收政策》将进一步优化我国服装业产品出口的结构。在谈到2005年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时,蒋衡杰认为,市场始终是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品牌战略为契机,要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时,以诚信为立业之本,着力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秩序,并努力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加强各项行业基础工作;还要大力加强产业链建设,尽快形成完整贯通链条以控制流通成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目前,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趋势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蒋衡杰分析,当前服装行业已实现各种产业、各种经济形态和生活形态以及经营业态相融合的特点,涉及原材料、制造、物流等多个行业;而且,服装业变成一种边界开始模糊的产业,服装业通过产业的延伸,在服务、文化、概念、方式上获得附加值,从而获得盈利和发展,其边界越来越模糊;时尚经营将使服装业再次成为前沿领域的行业,时尚经营使服装业真正进入国际化的一个必经之路。这样,必然推动我国服装行业的长足的进步。
缘何质疑“中国制造”?
2004年纺织服装鞋帽制造行业全部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比较好,全国的服装产量总量增加为418亿件套,其中梭织服装150亿件,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5.79%和10.29%。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服装行业规模以上的企业服装产量是118.33亿件套,其中梭织服装产量为55.71亿件套,针织服装产量为61.14亿件,分别增长15.1%、12.7%和17.5%。蒋衡杰认为,2004年,我国的服装产业虽然保持了健康的发展趋势,但整体不容乐观。我们该看到后配额时代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挑战,成本费用方面却明显的提高,行业整体盈利能力略有下降,亏损面略有扩大,亏损额也有明显的上升,也就是说我国服装产业两极分化的现象开始凸显。
2004年的广交会上,不少国外采购商都赞叹中国服装价格不错、质量也好,可当记者进一步问及与法国、意大利服装的比较时,他们都忍不住笑了,仿佛这之间根本不具可比性。陈大鹏一言以蔽之:“‘中国制造’与‘意大利制造’的差距不在于品牌,就在于制造。”
回溯意大利时装跻身全球时尚前沿的历程不难发现,它是“加工基础带动设计领先”的一个实证。早年的意大利时装与法国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但重要的是,它以品质著称,从给法国品牌做加工开始,逐步跟上世界潮流,出现了瓦伦蒂诺等一批设计大师,最终将意大利时装推向世界。无独有偶,日本作为诞生世界级服装设计大师的惟一亚洲国家,大师的形成期也出现在整个国内产业基础高度发展之后。
与早年的意大利相仿,中国服装业目前的比较优势就在加工制造。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2004年男装年会上肯定地表示:“中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跨国采购首选,能生产任何品种、任何质量的产品。”但必须正视的现实是,这条评语暂不适用于所有的服装企业,“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远没有树立起来。
一位业内人士惋惜地说:“‘中国制造’为繁荣全球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西方世界,感受到‘中国制造’冲击波的人不少,对其由衷佩服的人却不多。”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制造”的最大优势在于价格低廉,而低廉的价格并非出自技术革新,而是廉价劳动力。
最近几年走“国际化路线”的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显然有更深的体会,“‘中国制造’不仅要开拓国际市场‘走出去’、产业链实现当地化‘走进去’,还要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走上去’,进入主流社会,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吸引当地消费者。”这对于中国服装业的借鉴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提升“中国制造”
如何提升“中国制造”?这是中国服装业目前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记者在不久前参加的CHIC2005研讨会上预感到:一个有专业化背景、有世界影响力的展会可以让我们有新的发现。
谈到“与世界共享”的全新构思,陈大鹏告诉记者:“这是后配额时代全球融合的大市场背景下的自然产物。”CHIC最初的定位是面向国内品牌、国内市场,虽然近两年国外品牌参展踊跃,但目标还是拓展国内。随着后配额时代的到来,市场不再是分割的,产业不再是封闭的,资源是共享的,CHIC作为中国服装对外贸易的一个标志性的窗口,理应显示拥抱世界的开放姿态。
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国外展商来CHIC是为了推广品牌,有些就是为了寻找加工,他们面对的不仅是国内同行,同时也面对国际采购商。陈大鹏表示,CHIC原来做国际推广主要是以招展的形式,现在则更多考虑跨国采购。CHIC将加强与相关国家的零售商协会、采购商组织、品牌企业的沟通,力推“中国制造”。
陈大鹏说:“有些企业,产品品牌做得不一定好,但企业非常成功,我们就要适当地通过树立企业品牌来促进产品品牌的发展,在全行业倡导提升‘中国制造’的档次和形象。”
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习惯仰视。瞄准五大时装之都,京、沪两地各筑时尚擂台;看好世界顶级展会,本土品牌趋之若鹜;艳羡海外成功运作,国内企业纷纷借脑;更有财智集大成者,意欲收购国际顶级品牌,单刀直入全球业界“封神榜”。这一切似乎都为2004年的中国服装业贴上了“国际化”的标签。
这一切似乎又提醒着2005年的中国服装业,张扬过后还需要一点俯瞰的睿智。
“中国制造”新趋势
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主席团主席刘瑞旗说,在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中60%的部分来自品牌产业创造的价值。像拥有众多全球著名品牌的美国,完全可以不需要制造业,而只需要通过经营品牌,就可以创造出不菲的价值。而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只有不到20%的价值是由品牌制造业所贡献的。
“中国制造”最终要面向国际。对此,中国服装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大鹏的设想渗透着“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不可偏废的深意:在东亚、东南亚地区推广“品牌采购”的概念,因为成本低、无须再注册,比到中国寻找加工回去后再重新建立品牌要现实得多;但是中国品牌输出欧美还有一定距离,所以重点要放在中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加工产业链,推广“加工采购”的概念。
2004年的我国服装出口状况显示,服装出口主要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占53.26%,对大多数国家出口保持着平稳增长,亚太经合组织国家是我国服装产品出口的主要流向。但是,服装出口加工业仍是发展我国服装行业的重要途径。在全国服装出口地区出口金额排名当中广东省排名第一位,占全国的20.37%,浙江省第二,江苏第三,但是在前3个大省当中广东、浙江的出口增幅有比较大的回落。2004年服装产业进出口贸易情况稳定,中国服装协会常务副会长蒋衡杰说,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2004年我国服装以及衣着品进口为15.31亿美元,同比增长9.07%,出口金额616.1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8.69%。服装进出口的顺差是600.85亿美元。
2005年是中国服装产业进入后配额时代的元年,服装业将面对全新的、更为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生产的成本、劳动力成本的上升、竞争将会更加趋于激烈。庞大的国内市场将促进服装业的进一步发展,纺织品配额的取消,新的国际市场空间的产生。同时,新实行的《纺织品出口的税收政策》将进一步优化我国服装业产品出口的结构。在谈到2005年中国服装行业的发展趋势时,蒋衡杰认为,市场始终是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以品牌战略为契机,要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同时,以诚信为立业之本,着力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市场秩序,并努力坚持可持续发展观,加强各项行业基础工作;还要大力加强产业链建设,尽快形成完整贯通链条以控制流通成本、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目前,我国服装产业的发展趋势也呈现出新的特点,蒋衡杰分析,当前服装行业已实现各种产业、各种经济形态和生活形态以及经营业态相融合的特点,涉及原材料、制造、物流等多个行业;而且,服装业变成一种边界开始模糊的产业,服装业通过产业的延伸,在服务、文化、概念、方式上获得附加值,从而获得盈利和发展,其边界越来越模糊;时尚经营将使服装业再次成为前沿领域的行业,时尚经营使服装业真正进入国际化的一个必经之路。这样,必然推动我国服装行业的长足的进步。
缘何质疑“中国制造”?
2004年纺织服装鞋帽制造行业全部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比较好,全国的服装产量总量增加为418亿件套,其中梭织服装150亿件,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5.79%和10.29%。据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服装行业规模以上的企业服装产量是118.33亿件套,其中梭织服装产量为55.71亿件套,针织服装产量为61.14亿件,分别增长15.1%、12.7%和17.5%。蒋衡杰认为,2004年,我国的服装产业虽然保持了健康的发展趋势,但整体不容乐观。我们该看到后配额时代所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挑战,成本费用方面却明显的提高,行业整体盈利能力略有下降,亏损面略有扩大,亏损额也有明显的上升,也就是说我国服装产业两极分化的现象开始凸显。
2004年的广交会上,不少国外采购商都赞叹中国服装价格不错、质量也好,可当记者进一步问及与法国、意大利服装的比较时,他们都忍不住笑了,仿佛这之间根本不具可比性。陈大鹏一言以蔽之:“‘中国制造’与‘意大利制造’的差距不在于品牌,就在于制造。”
回溯意大利时装跻身全球时尚前沿的历程不难发现,它是“加工基础带动设计领先”的一个实证。早年的意大利时装与法国相比也有很大差距,但重要的是,它以品质著称,从给法国品牌做加工开始,逐步跟上世界潮流,出现了瓦伦蒂诺等一批设计大师,最终将意大利时装推向世界。无独有偶,日本作为诞生世界级服装设计大师的惟一亚洲国家,大师的形成期也出现在整个国内产业基础高度发展之后。
与早年的意大利相仿,中国服装业目前的比较优势就在加工制造。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在2004年男装年会上肯定地表示:“中国已成为世界公认的跨国采购首选,能生产任何品种、任何质量的产品。”但必须正视的现实是,这条评语暂不适用于所有的服装企业,“中国制造”的整体形象远没有树立起来。
一位业内人士惋惜地说:“‘中国制造’为繁荣全球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在西方世界,感受到‘中国制造’冲击波的人不少,对其由衷佩服的人却不多。”这主要是因为“中国制造”的最大优势在于价格低廉,而低廉的价格并非出自技术革新,而是廉价劳动力。
最近几年走“国际化路线”的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显然有更深的体会,“‘中国制造’不仅要开拓国际市场‘走出去’、产业链实现当地化‘走进去’,还要融入当地社会和文化‘走上去’,进入主流社会,否则就不可能真正吸引当地消费者。”这对于中国服装业的借鉴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提升“中国制造”
如何提升“中国制造”?这是中国服装业目前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记者在不久前参加的CHIC2005研讨会上预感到:一个有专业化背景、有世界影响力的展会可以让我们有新的发现。
谈到“与世界共享”的全新构思,陈大鹏告诉记者:“这是后配额时代全球融合的大市场背景下的自然产物。”CHIC最初的定位是面向国内品牌、国内市场,虽然近两年国外品牌参展踊跃,但目标还是拓展国内。随着后配额时代的到来,市场不再是分割的,产业不再是封闭的,资源是共享的,CHIC作为中国服装对外贸易的一个标志性的窗口,理应显示拥抱世界的开放姿态。
不可否认的是,有些国外展商来CHIC是为了推广品牌,有些就是为了寻找加工,他们面对的不仅是国内同行,同时也面对国际采购商。陈大鹏表示,CHIC原来做国际推广主要是以招展的形式,现在则更多考虑跨国采购。CHIC将加强与相关国家的零售商协会、采购商组织、品牌企业的沟通,力推“中国制造”。
陈大鹏说:“有些企业,产品品牌做得不一定好,但企业非常成功,我们就要适当地通过树立企业品牌来促进产品品牌的发展,在全行业倡导提升‘中国制造’的档次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