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北瑶族村落錾刻首饰艺术性异同化探究

来源 :中国民族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3377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桂北地区不同瑶族村落的錾刻类首饰进行研究,深入花篮瑶和茶山瑶聚集地,对二者的錾刻首饰进行差异化比对分析,从工艺、形制、纹样等几方面分析不同瑶族村落文化对錾刻首饰的影响,从中探讨瑶族艺术元素发展演变的可能性及趋势。
  【关键词】瑶族;錾刻工艺;首饰艺术;差异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J5 【文献标识码】A
  瑶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分布最为广泛、人口数量众多的民族之一,广泛分布在广西、湖南、广东、云南、贵州、江西等六省(区),其中在广西分布最多,共有149.35万人,占全国瑶族总人口的62%,又尤以桂北地区最为集中。我国著名学者、人类学家、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就曾说过:“世界瑶族研究中心在中国,中国瑶族研究中心在金秀”。纵观瑶族的整部迁徙发展史可知,由唐代开始瑶族就已经沿着湘江、沅江一路由北向南迁徙,至明代瑶族的活动中心地区逐渐以两广地区为主。在瑶族几百年的迁徙过程中,由于无法随身携带过多的贵重物品,同时,也是为了降低在迁徙过程中而导致的遗失、损坏等财产减少的可能性,因而,瑤族群众多数喜欢将银锭等打造成可便于随身携带的银质首饰,久而久之,瑶族群众也形成了随身佩戴银质首饰的习惯,并根据首饰造型、纹饰、工艺的不同划分族群当中身份地位的象征,可以说,首饰不仅仅是瑶族群众对于身份的展示、审美价值的体现,更在瑶族族群迁徙、发展过程中承担着家族财富的守护作用。
  单就瑶族现存传统首饰的制作工艺角度而言,在已知的瑶族银质首饰当中錾刻类首饰占据着最为重要的位置,无论是庆典首饰还是日常首饰当中,都普遍存在大批量的錾刻类首饰,该类首饰时至今日都是瑶族群众更倾向于选择的首饰品类。
  一、瑶族村落对錾刻首饰的认同调研
  桂北地区分布的各瑶族部落可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根据各自特色的语言、生产生活习俗、文化艺术等,主要可以分为茶山瑶、盘瑶、花篮瑶、山子瑶等多个瑶族支系部落。
  瑶族民众无论男女老幼都非常喜欢佩戴银饰,在桂北瑶族聚集地金秀县的实地走访调研中发现,上至60岁以上的老人下至5岁的孩童,几乎都随身佩戴有1~2件银首饰,瑶族在佩戴银饰时并无指定数量,一般情况下佩戴数量越多,越显示富裕。其中,小孩多数佩戴银手镯、银项圈等首饰,认为可以除邪解秽,保佑小孩能够健康成长;瑶族女性则多数佩戴银耳环、银手镯、银项圈,有的还喜欢在银项圈胸口处挂上银针、银耳刮、银关刀、银麒麟等小坠子作为项圈的配饰,出门时有的瑶族妇女还常遵照传统佩戴银质或铜质的铃铛,她们认为行走时铃铛的叮当声可以除恶避邪;茶山瑶的女性还会在头上佩戴银钗作为身份地位的象征。
  他们身上所经常佩戴的银饰当中有80%以上的银首饰制作工艺为錾刻工艺。錾刻工艺是一种利用錾刀在金属表面沿着事先绘制好的各种图案和花纹纹样,通过锤子敲打錾刀使金属表面呈现凹陷和凸起的一种首饰制作工艺,在制作过程中仅需要使用锤子和錾刀两种不同的工具便可使纹样凹凸分明、错落有致,在金属表面形成明暗清晰的半立体浮雕纹饰,具有很好的装饰效果。
  二、錾刻首饰的工艺异同分析
  在瑶族部落中,首饰錾刻工艺也由于其所使用的工具简便易携带、易操作、装饰效果明显等优势成为瑶族首饰工艺当中最喜欢采用的工艺之一,也在瑶族首饰当中形成了非常鲜明的民族特色。由于瑶族部落的分布位置不同及部落的历史喜好等原因,在银首饰制作上不同的瑶族部落也形成了不同的工艺流派。
  花篮瑶的雕刻在众多瑶族部落当中水平最高,通常在对银片錾刻时以雕刻形制入手,提前以硬木或其他材质来制作首饰配件的模具,将淬火后的银片放置在模具上进行轻轻敲击制成大型,而后将其取出后沿纹样边缘走边线,使纹样更为清晰。花篮瑶的錾刻首饰一般造型较为统一,且可以实现批量式的重复加工,花纹规整,表面平滑但凹凸起伏较小,凸起的纹样表面通常会附加錾刻多种简单的几何纹样进行装饰,如“井”字纹、鱼鳞纹、菱形纹等。花篮瑶的银首饰也常将錾刻工艺与花丝工艺相结合进行制作,在造型上有更多的组合变化方式,也更为精美。
  茶山瑶的服饰以其独特的头饰最为特别,主要有四种样式:第一种银钗式,用三块长约一尺二寸、宽约二寸、重一斤至一斤四两的银板弯成弧形顶戴头上,银钗的数量也代表了佩戴者在部落中的地位,数量越多地位越高,以“九”为最高限;第二种银簪式,形制为三两重的长方形银片錾刻有花卉图案的四齿大银簪,有的茶山瑶村落妇女佩戴的银簪较小,且无花纹錾刻;第三种竹篾式,即在发髻上用银或铜或竹片弯成高寸许、直径为三寸的圆形进行佩戴,一般没有錾刻纹样;第四种絮帽式,即在发簪上罩有头巾,头巾的一端接有棉纱絮絮,包头时叠成帽状。四种样式中以银钗式最为普遍,无论是婚嫁、节庆、宗教活动时佩戴的盛装用首饰,还是平日民族便装佩戴的日常首饰都会佩戴三块银钗。
  茶山瑶在制作头饰时,对银片錾刻时多数是淬火后直接进行线条錾刻,讲究线条平整顺畅,之后再进行弯折拗形。
  无论是花篮瑶还是茶山瑶,在银錾刻工艺上都有其典型的部落特征,但在錾刻技法上都基本一致,都是采用平刀线刻的錾刻方式为主,再根据首饰的造型、纹样的走向在錾刻刀法上进行调整。
  三、村落地理分布对艺术性发展影响
  由于瑶族部落分布区域的不同,与当地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之间的交流互动层次的不同,也使瑶族不同部落中所使用的文化元素符号具有很强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征,这都是瑶族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并积累下来的文化财富。
  (一)色彩搭配的文化地域特征
  色彩搭配一直都是各个少数民族当中极具感染力的表现手段之一。茶山瑶和花篮瑶的部落大多数分布在山区,基础色都以深蓝、黑色为主,相比茶山瑶只是用少量的红色刺绣进行装饰,花篮瑶的服装显得更为华丽,常采用橘红色的绣线对服装进行大面积刺绣装饰,刺绣面积会达到整体服装的40%以上。而与之搭配的银饰则也会有所区别,茶山瑶的银饰简单直接,首饰块面保留较大,錾刻集中在边缘部分;花篮瑶则以大量密集的錾刻花纹覆盖首饰的表面,首饰配件数量较多,使用多个不同的小造型进行组合,首饰结构相对更复杂一些。   (二)图案的文化地域特征
  任何一件首饰作品都脱离不开图案的搭配和衬托,它是首饰的一种表象语言,对于民族首饰而言,具有民族特色的图案更会带给人们直观的强烈视觉冲击力。瑶族首饰錾刻时所采用的图案不仅是该瑶族部落的民族文化象征,有的更是部落迁徙和演变的历史体现。总体而言,花篮瑶和茶山瑶所采用的首饰錾刻图案都是以大自然当中的动物、花草为主,此外,还有大量根据瑶族传说演变而来的一些图案,例如八角纹、太阳纹等。花篮瑶的錾刻首饰还会更多地使用花栅架、井字纹等由日常生活演变出来的图案,以及乳丁纹、回形纹等在长期与汉族交流中逐渐引入的其它图案等;茶山瑶部落则对于传统图案更为推崇,常将瑶族古老传说演变成图案錾刻到首饰当中,例如,由危难之时营救过瑶族先祖的犬神传说演变而来的酷似锋利的狗牙状的狗牙花图案,由神龙传说中演变而来的“Z”字形龙形纹等,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瑶族传统文化的特色。
  (三)首饰形制的文化地域特征
  首饰形制的形成与演变与瑶族整个民族的演变史都息息相关,不同的瑶族部落在长期的迁徙演变过程中均形成了极具部落特色的首饰形制。
  以茶山瑶为例,茶山瑶盛装所使用的银钗式头饰极为复杂,需要佩戴布包飞长方薄银片、银壳梳子、银钗三位一体的头饰,然后依次缠上三条红、黑两色的长约一丈的棉纱、丝绒混织的带子,之后再用长方布条缠于额前用于稳定银钗,脑后发髻处还会佩戴上十支并排焊好的银簪和一块长方形錾刻有花卉、山峰图案的银板,银板下端坠有四个小银铃,在插上两支别致的小银簪,与十支银簪成70°角,而后再自上而下穿过银壳梳,最外侧缠上一条两头共穿有九个银制的长筒形的软珠链,鏈尾结上五彩丝絮的带子并将其从前边向后戴上再用银针插稳,才完成了整套盛装头饰的佩戴。整套头饰錾刻银饰与刺绣的布带相互映衬,工艺非常精美。此外,茶山瑶盛装时还会佩戴耳环一对,不少于5个一组的银项圈,棱形龙头银手镯一对,一副三件套的戒指,戒指同戴在左手中指上,内外圈戒指都是细圈形,中间则为一个扁形戒指。通常,茶山瑶盛装所佩戴的银饰总重量可达3~4斤左右。
  而花篮瑶盛装中的重点银饰则集中在项圈处,且与茶山瑶5个一组的银项圈不同,花篮瑶的银项圈多为单个项圈,但在项圈胸口部位为一较大的平面,多錾刻有八角纹、太阳纹的图案,下方坠有六条以上的银坠链,链条上的多将银绣包、银铜钱、银关刀形、银蝴蝶、银鹿等小坠用细链条串联而成,制作小巧精致。
  四、总结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原生态的瑶族文化元素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点的迁徙在逐渐发生改变,其錾刻首饰当中所蕴含着的丰富民族信仰和文化内涵是瑶族人们精神力量和情感力量的集中体现,研究不同瑶族村落的錾刻类首饰有利于我们对于瑶族文化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也能够对传统的錾刻工艺有更充分的认识,有助有今后更好地将不同的瑶族元素以及传统的首饰工艺应用在现代首饰的设计当中,让瑶族文化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更具魅力。
  作者简介:李慧(1982-),女,广西桂林人,桂林旅游学院,硕讲,研究方向:设计艺术学、首饰设计。
其他文献
【摘要】面对“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濯水石鸡坨土陶”的困境和濒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濯水石鸡坨土陶的教育转化和开发途径研究势在必行。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结合意义非凡,通过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非遗传承实践结合的路径,从而帮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市场,在实践中寻求创新,使“非遗”得到根本性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同时为服务地方经济提供指引。  【关键词】非遗;石鸡坨的土陶;民族民间艺术;传承;课
课题项目: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项目制课程师生作品展,所有作品为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传统草木染在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应用研究”(项目编号:17C0994)阶段性研究成果。  唐苏珍  唐苏珍,湖南师范大学工程与设计学院,作品《霁月清风》。  張 凤  张凤,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作品《层林尽染》。
李剑锋,四川乐山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美学博士,师从郑晓华教授,主攻书法理论与实践。曾任艺术类核心期刊《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造型艺术》、《中国书法》杂志编辑。曾获教育部“学术新人奖”。现为北京印刷学院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特聘书法教师、书法工作室教学主持,中国书法家协会會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刘海粟美术馆特聘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厚重人才成长支持计划”导师,李可染画院青
穆青书写岳父续范亭诗《潼关道上》:华阴一路景凄凉,夜宿潼关更露长。鸡鸣犬吠豫秦晋,浪激沙翻洛渭黄。老凤西游悲左计,中条北望忆前场。十二连城称要害,风云迭次起萧墙。  穆青书法:心积和平气,手成天地功。  穆青書法:铁马冰河入梦来。  穆青书法: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穆青书法:与有肝胆人共事
清华简是清华大学所藏战国竹简的简称,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全部是秦始皇焚书以前的写本书籍,关键内容还顶级。除了《尚书》和类似《系年》的编年体史书之外,近2500枚清华简中还有类似《国语》的国别体史书、类似《仪礼》的礼书、与《周易》有关的书……都是两千多年来没人见过的。  横空出世一套新版“四书五经”,你说激动不激动?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已于2019年2月24日去世,他曾笑言:
【摘要】蒲松龄的《婴宁》为人们展现了一个名叫婴宁的美好女子变得成熟、懂事的成长过程。随着婴宁的不断成长,她逐渐成为一个真正成熟的女性。本文主要从婴宁的成长角度,解读婴宁这一人物,旨在通过不同角度重新分析婴宁这一独特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成长;宿命;婴宁;蒲松龄  【中图分类号】I207.41 【文献标识码】A  在文学中,最打动人心的往往不是那些故事,而是作家笔下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有了
安炤宇  安炤宇(1997-),男,山西省晉中市平遥县,学历 :硕士研究生,云南艺术学院, 研究方向:油画。  船系列作品是我读研期间的作的,开始看到这些素材的时候,被船的年代性,质感,造型所深深吸引,百看不厌。所以萌生了画船的想法,在创作过程中,我主观的运用了色彩,来充分凸显船的质感,造型以及画面的所呈现的效果。
【摘要】在《汉书·地理志》所述风俗区中,今山西境内的有太原、上党,云中定襄、云中、五原,河东三个风俗区;据《汉书·地理志》载其成因一是自然环境(水土风气)的塑造,二是社会环境(君主情欲)的整合。  【关键词】《汉书·地理志》;晋;风俗区  【中图分类号】K892 【文献标识码】A  据《史记》载: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叔虞受封唐(今
【摘要】笔者由一篇《格套、榜题、文献与画像解释——以一个失传的“七女为父报仇”汉画故事为例》的文章受到启发,发现文中出现一处错误。根据文中所贯穿的线索,更加体现了美术史与考古学联系的密切性,汉画像石的解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随着出土文物的发现,美术史的研究也受其影响。美术史与考古学互为交叉学科,它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在没有文字资料作为佐证时,美术史的解读如何发挥其作用。  【关键词】汉画像石;和
【摘要】随着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当今涌现了许多优秀的影视作品,在影视作品传播过程中,翻译就成为其中的重要一环。本文根植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以影片《哪吒之魔童降世》维吾尔语译片为例,对其翻译特点、方法、翻译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明确翻译方法及翻译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对翻译方法的研究有利于翻译者翻译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有利于文化之间的传递与交流。  【关键词】汉维语对比;功能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