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水稻纹枯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真菌感染疾病,感染了该疾病的水稻会不能抽穗,或抽穗的秕谷较多,粒重下降。该疾病是由于瓜亡革菌感染造成的,由于瓜亡革菌具有良好的环境抗性,彻底治愈该疾病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为此,在农业生产时一定要做好预防工作,在感染初期就要及时发现,及时治疗,避免病情进一步扩散。
关键词:水稻疾病;纹枯病;植物疾病;防治
水稻纹枯病病菌在-20 ℃的环境也可生存,这使得我国东北地区也有水稻纹枯病的病例。水稻纹枯病病菌在水稻插秧结束后,就会随着水附着在水稻叶片表面,在水稻孕穗到抽穗期间对水稻的侵蚀极快,而且其病菌还会以气状菌丝的形式蔓延到其它水稻植株上,从而对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水稻纹枯病的病因及传播途径,重点介绍了适合于我国东北水稻产区的防治方法。
1 对水稻纹枯病的分析与研究
1.1 什么是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原常见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后蔓延至我国北方地区,对我国北方地区的水稻生产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坏。感染了水稻纹枯病的水稻植株会生长缓慢,进而变黄、变黑,黑斑中可见污绿色斑点。感染了该疾病的水稻植株会因为叶片营养不足而枯死,水稻死后可出现白色菌丝。水稻纹枯病常见于南方高热、高湿地区,但近年来在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也有发现。
1.2 水稻纹枯病病菌分析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感染类疾病,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真菌瓜亡革菌[1]。该种病菌适合生长于温度较高、适度较大的地区。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瓜亡革菌会在2~3 d内形成菌核,在3 d以后具有完整的侵蚀能力。瓜亡革菌具有良好的环境抗性,在-20 ℃~40 ℃的环境下皆可保持生理活性,由此可见,水稻纹枯病是一种比较难以治愈的疾病。
1.3 水稻纹枯病传播途径
菌株在环境不佳的条件下会以孢子、菌核的形式寄生在土壤中,也会寄生在杂草上,在我国东北地区,以土壤寄生为主。待环境好转后,休眠状态的菌核和孢子会悬浮于水面,在插秧后菌丝附着于接近水面的水稻幼苗上,进而侵蚀整个植株。当感染一株水稻之后,菌丝会由气生菌丝的形式转移到其它水稻叶片上,继续感染相邻的植株。水稻纹枯病病菌的生长速度很快,尤其是水稻在孕穗至抽穗期时,病菌会以极快的速度侵蚀整个植株,并在抽穗期之前转移到其它水稻植株之上。
2 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方法
2.1 控制种植密度、合理施肥
为了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农业生产人员要根据东北各稻区的生产特点,在注重高产、优质、熟期适中的前提下,选择抗病性较强的水稻植株。我国东北地区日照时间较短,植株接受日照时间较短,植株生长温度较低,可能给水稻纹枯病病菌带来较好的生长环境,为此,农业生产人员务必要控制好水稻的种植密度,对于叶片较大、株型分散的水稻植株,更要降低种植密度,以防空气相对湿度过高,为病菌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2]。另外,为了提高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种植人员务必要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最好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来为植株提供足够的营养,提高水稻抗病能力,避免水稻纹枯病的产生。
2.2 采取药物防治措施
药物防治是一种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的防治技术,比较适合我国的环境。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可采用井冈霉素与丙环唑,在水稻抽穗前后使用,可以避免影响水稻的生长,而且在该时期使用,可以降低病菌的生理活性,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农业作业人员要充分利用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的特点,在开春时就要及时采取药物防治,以保证在病菌侵入水稻植株之前完成对病菌的灭杀。
2.3 采取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技术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高新技术。该技术利用转基因技术来使水稻植株具有抗病性,目前比较常见的转基因有诱导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病程相关蛋白等方式。生物防治可以有效的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了食品的安全性,也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而且,生物防治技术具有高效、可遗传等特点,也适合水稻的种植。以诱导病程相关蛋白为例,植物在受到病原物侵染后会产生一种能够降解已经损坏的细胞壁的蛋白质,通过转基因技术诱导植物大量产生病程相关蛋白,可以有效的减缓病菌在水稻内侵染的速度,再配合少量的化学药物,即可达到非常可观的防治效果[3]。
3 结语
目前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方法可归结为三种,农业防治、药物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是指在水稻种植时通过优选品种、控制水稻种植面积、合理施肥来提高水稻植株的抗病性;药物防治是指在合适的时期采取农药喷洒的防治来灭杀病菌;生物防治是通过采取转基因技术来从根源上降低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几率。然而,近年来有关转基因食品有很多的争议,通过生物防治来使水稻具有抗病性还不能被全部人所认可,因此,生物防治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耕,宫晓冰.中国常见水稻疾病的分析与讨论[J].中国农业周刊,2013(4):20-120.
[2]刘子才.水稻纹枯病的病因及防止方法分析[J].农业技术2012(2):25-30.
[3]王佳.东北地区常见水稻疾病分析与介绍[J].农业工作通报2013(4):540-630.
关键词:水稻疾病;纹枯病;植物疾病;防治
水稻纹枯病病菌在-20 ℃的环境也可生存,这使得我国东北地区也有水稻纹枯病的病例。水稻纹枯病病菌在水稻插秧结束后,就会随着水附着在水稻叶片表面,在水稻孕穗到抽穗期间对水稻的侵蚀极快,而且其病菌还会以气状菌丝的形式蔓延到其它水稻植株上,从而对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影响。本文介绍了水稻纹枯病的病因及传播途径,重点介绍了适合于我国东北水稻产区的防治方法。
1 对水稻纹枯病的分析与研究
1.1 什么是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原常见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后蔓延至我国北方地区,对我国北方地区的水稻生产造成了很大程度的破坏。感染了水稻纹枯病的水稻植株会生长缓慢,进而变黄、变黑,黑斑中可见污绿色斑点。感染了该疾病的水稻植株会因为叶片营养不足而枯死,水稻死后可出现白色菌丝。水稻纹枯病常见于南方高热、高湿地区,但近年来在我国东北、华北等地区也有发现。
1.2 水稻纹枯病病菌分析
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感染类疾病,病原菌为担子菌亚门真菌瓜亡革菌[1]。该种病菌适合生长于温度较高、适度较大的地区。在良好的生长环境下,瓜亡革菌会在2~3 d内形成菌核,在3 d以后具有完整的侵蚀能力。瓜亡革菌具有良好的环境抗性,在-20 ℃~40 ℃的环境下皆可保持生理活性,由此可见,水稻纹枯病是一种比较难以治愈的疾病。
1.3 水稻纹枯病传播途径
菌株在环境不佳的条件下会以孢子、菌核的形式寄生在土壤中,也会寄生在杂草上,在我国东北地区,以土壤寄生为主。待环境好转后,休眠状态的菌核和孢子会悬浮于水面,在插秧后菌丝附着于接近水面的水稻幼苗上,进而侵蚀整个植株。当感染一株水稻之后,菌丝会由气生菌丝的形式转移到其它水稻叶片上,继续感染相邻的植株。水稻纹枯病病菌的生长速度很快,尤其是水稻在孕穗至抽穗期时,病菌会以极快的速度侵蚀整个植株,并在抽穗期之前转移到其它水稻植株之上。
2 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方法
2.1 控制种植密度、合理施肥
为了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农业生产人员要根据东北各稻区的生产特点,在注重高产、优质、熟期适中的前提下,选择抗病性较强的水稻植株。我国东北地区日照时间较短,植株接受日照时间较短,植株生长温度较低,可能给水稻纹枯病病菌带来较好的生长环境,为此,农业生产人员务必要控制好水稻的种植密度,对于叶片较大、株型分散的水稻植株,更要降低种植密度,以防空气相对湿度过高,为病菌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2]。另外,为了提高水稻植株的抗病能力,种植人员务必要施足基肥,追肥早施,不可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最好采用配方施肥技术,来为植株提供足够的营养,提高水稻抗病能力,避免水稻纹枯病的产生。
2.2 采取药物防治措施
药物防治是一种成本低廉、效果显著的防治技术,比较适合我国的环境。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可采用井冈霉素与丙环唑,在水稻抽穗前后使用,可以避免影响水稻的生长,而且在该时期使用,可以降低病菌的生理活性,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农业作业人员要充分利用我国东北地区冬季气候寒冷的特点,在开春时就要及时采取药物防治,以保证在病菌侵入水稻植株之前完成对病菌的灭杀。
2.3 采取生物防治措施
生物防治技术是近年来新兴起的一种高新技术。该技术利用转基因技术来使水稻植株具有抗病性,目前比较常见的转基因有诱导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病程相关蛋白等方式。生物防治可以有效的减少农药的使用,提高了食品的安全性,也避免了对环境的污染。而且,生物防治技术具有高效、可遗传等特点,也适合水稻的种植。以诱导病程相关蛋白为例,植物在受到病原物侵染后会产生一种能够降解已经损坏的细胞壁的蛋白质,通过转基因技术诱导植物大量产生病程相关蛋白,可以有效的减缓病菌在水稻内侵染的速度,再配合少量的化学药物,即可达到非常可观的防治效果[3]。
3 结语
目前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方法可归结为三种,农业防治、药物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是指在水稻种植时通过优选品种、控制水稻种植面积、合理施肥来提高水稻植株的抗病性;药物防治是指在合适的时期采取农药喷洒的防治来灭杀病菌;生物防治是通过采取转基因技术来从根源上降低水稻纹枯病的发病几率。然而,近年来有关转基因食品有很多的争议,通过生物防治来使水稻具有抗病性还不能被全部人所认可,因此,生物防治技术还需要进一步的改进、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耕,宫晓冰.中国常见水稻疾病的分析与讨论[J].中国农业周刊,2013(4):20-120.
[2]刘子才.水稻纹枯病的病因及防止方法分析[J].农业技术2012(2):25-30.
[3]王佳.东北地区常见水稻疾病分析与介绍[J].农业工作通报2013(4):54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