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在全面深入学习贯彻中共19大会议精神的重要时刻,《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正式颁布,必将为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产生巨大影响;但该课程尚未达到全面实施和有效实施,我们国家需补上基础教育质量这一短板,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实力和推进素质教育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新形势;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策略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对照2020年发展目标和人民群众的期待,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党支部书记、司长吕玉刚认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要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啃硬骨头,推动项目攻坚,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十几年来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若干误区与问题:主要误区是把它当成“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练一练”的课程,有活动开展的学校,只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涵,有的学校几年就只有一个课题、一个案例,用于应付上级督导、检查;课程表上安排此课程,被其他所谓主课占有,从不真正实施等等;主要问题是对课程性质、定位、目标等认识不统一;综合实践活动得不到家长、社会的理解与支持;相当部分区域和学校不重视,没有开设课程;教师队伍基本是非正规军,难以发挥主导作用;管理制度和课程规划滞后,实施过程随意;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缺乏课程评价制度和督查机制等等。这表明,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和规范指导。
新《指导纲要》的出台,改變了只有课程设置而无课程指导纲要的历史,改变了学校在摸索中实施课程的局面,使教育部门、学校实施该课程看到方向、充满了信心。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笔者粗略谈一谈几点想法:
一、 领导高度重视是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前提
为有效推进实施该课程,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学校领导要改变观念、高度重视,齐抓共管,积极出台落实新《纲要》落实方案、考核机制,保证课程开齐开足,不折不扣落实新《纲要》。政府督导切实发挥职能,确保其常态化实施。
二、 有效措施是课程常态化实施的保证
为了常态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措施建议:
1. 加强新《指导纲要》的宣传。各级政府、部门要多措并举,加强新《指导纲要》实施意义和课程改革的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可,取得他们对该课程的理解。
2.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教师队伍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办好基础教育,根本在教师,关键在教师。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生活、跨学科、实践性、发展性很强的中小学必修课程,师资要求高。而目前,大多数有开设课程学校老师都是“非正规军”,所以,我国当前急需建设一支专业优秀的综合实践教师队伍,是实施好该课程的保证。各师范院校要专门设立该课程学科专业,各教育部门要及时出台实施方案和细则,要有专业教研员、各校要设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打破学校、区域之间的界限,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开展教研系列活动,促进各校均衡发展;同时倡导人人参与其中,人人都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如专家、公务员、社区工作人员及家长等。
3.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与综合素质评价深度衔接。201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招生录取模式”。由此说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的要求窗口。但是,目前从全国各地中高考制度来看,还是穿旧鞋走新路,学生综合评价仍然主要还是各学科考试成绩。新《指导纲要》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突出发展导向,做好写实记录,建立成长档案袋,方便招生录取使用。同时,各校也要根据课程目标研究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标准和学分认定办法,进行科学评价。
三、 合理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是促进常态化实施的关键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于丰富的生活资源,没有课程资源,课程设想就难以实现。加强与指定主题融合。既要将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指定的活动方式深度结合,又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门学科课程深度结合,还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各种专题教育深度结合。新《指导纲要》向各地和学校推荐152个“营养丰富”的活动主题,对每个活动主题还提供事例,使该课程可操作、接地气,各校要积极落实中央部委专题教育要求,特别是国家安全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转化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主题,然后学生通过实践、感悟、反思等方式,实现专题教育的育人目标。同时,也留给学校较大的自主开发和实施空间,学校可以本土资源,选择适合本校自己或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加强与空间有机结合。创造机会,保证活动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有机会走出校门,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生活即课堂。让学生走进社区、社会、大自然,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听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探究世界,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世界。
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阶段,各学校要深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创造中学”、“体验中学”等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科课程中推广和运用,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任的精神,切实将此课程实施好。
参考文献:
[1]田慧生.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J].中国教育报,2017(11).
[2]张华.体现时代精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实践[J].人民教育,2017(22).
[3]柳夕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呼唤新型课程形态[J].人民教育,2017(22).
[4]欧益生,张建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实践与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雷建斌,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教育局。
关键词:新形势;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策略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对照2020年发展目标和人民群众的期待,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党支部书记、司长吕玉刚认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要认真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补短板、强弱项、啃硬骨头,推动项目攻坚,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的关切,让每个学生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基础教育。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通过十几年来探索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时也面临着若干误区与问题:主要误区是把它当成“走一走”“看一看”“玩一玩”“练一练”的课程,有活动开展的学校,只流于形式,缺乏实质内涵,有的学校几年就只有一个课题、一个案例,用于应付上级督导、检查;课程表上安排此课程,被其他所谓主课占有,从不真正实施等等;主要问题是对课程性质、定位、目标等认识不统一;综合实践活动得不到家长、社会的理解与支持;相当部分区域和学校不重视,没有开设课程;教师队伍基本是非正规军,难以发挥主导作用;管理制度和课程规划滞后,实施过程随意;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率低;缺乏课程评价制度和督查机制等等。这表明,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迫切需要进一步推进和规范指导。
新《指导纲要》的出台,改變了只有课程设置而无课程指导纲要的历史,改变了学校在摸索中实施课程的局面,使教育部门、学校实施该课程看到方向、充满了信心。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笔者粗略谈一谈几点想法:
一、 领导高度重视是课程常态化实施的前提
为有效推进实施该课程,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学校领导要改变观念、高度重视,齐抓共管,积极出台落实新《纲要》落实方案、考核机制,保证课程开齐开足,不折不扣落实新《纲要》。政府督导切实发挥职能,确保其常态化实施。
二、 有效措施是课程常态化实施的保证
为了常态化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措施建议:
1. 加强新《指导纲要》的宣传。各级政府、部门要多措并举,加强新《指导纲要》实施意义和课程改革的宣传,提高社会各界、家长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认可,取得他们对该课程的理解。
2.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教师队伍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办好基础教育,根本在教师,关键在教师。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门生活、跨学科、实践性、发展性很强的中小学必修课程,师资要求高。而目前,大多数有开设课程学校老师都是“非正规军”,所以,我国当前急需建设一支专业优秀的综合实践教师队伍,是实施好该课程的保证。各师范院校要专门设立该课程学科专业,各教育部门要及时出台实施方案和细则,要有专业教研员、各校要设立综合实践活动教研组,加大师资培训力度,打破学校、区域之间的界限,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开展教研系列活动,促进各校均衡发展;同时倡导人人参与其中,人人都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如专家、公务员、社区工作人员及家长等。
3. 加强综合实践活动与综合素质评价深度衔接。2016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探索基于初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结合综合素质评价招生录取模式”。由此说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既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情况的要求窗口。但是,目前从全国各地中高考制度来看,还是穿旧鞋走新路,学生综合评价仍然主要还是各学科考试成绩。新《指导纲要》强调综合实践活动评价要突出发展导向,做好写实记录,建立成长档案袋,方便招生录取使用。同时,各校也要根据课程目标研究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标准和学分认定办法,进行科学评价。
三、 合理开发利用好课程资源是促进常态化实施的关键
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来源于丰富的生活资源,没有课程资源,课程设想就难以实现。加强与指定主题融合。既要将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指定的活动方式深度结合,又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门学科课程深度结合,还要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各种专题教育深度结合。新《指导纲要》向各地和学校推荐152个“营养丰富”的活动主题,对每个活动主题还提供事例,使该课程可操作、接地气,各校要积极落实中央部委专题教育要求,特别是国家安全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生态文明教育等转化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主题,然后学生通过实践、感悟、反思等方式,实现专题教育的育人目标。同时,也留给学校较大的自主开发和实施空间,学校可以本土资源,选择适合本校自己或学生感兴趣的主题。加强与空间有机结合。创造机会,保证活动安全的前提下,让学生有机会走出校门,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言,生活即课堂。让学生走进社区、社会、大自然,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看世界,用自己的耳朵听世界,用自己的心灵探究世界,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世界。
在新的历史时期和新阶段,各学校要深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促使学生在“做中学”、“创造中学”、“体验中学”等多样化学习方式在学科课程中推广和运用,为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负责任的精神,切实将此课程实施好。
参考文献:
[1]田慧生.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独特育人价值[J].中国教育报,2017(11).
[2]张华.体现时代精神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与实践[J].人民教育,2017(22).
[3]柳夕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呼唤新型课程形态[J].人民教育,2017(22).
[4]欧益生,张建芳.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化实施实践与研究[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雷建斌,浙江省温州市,文成县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