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重型脑损伤患者脑组织氧代谢监测及意义

来源 :中华创伤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rtal_1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对急性重型脑损伤患者行脑组织氧代谢监测的临床意义. 方法对28例急性重型脑损伤患者(均在全麻下急诊行血肿清除术和(或)去骨瓣减压术)术中及术后持续进行脑组织氧代谢监测,观察脑组织氧分压(PbtO2)、二氧化碳分压(PbtCO2)和pH值(pHbt)的变化. 结果 (1)28例脑外伤患者在剪开硬脑膜后PbtO2、pHbt分别从(13±4) mm Hg、(6.96±0.15)增加至(21±5) mm Hg、7.05±0.12(P< 0.05),PbtCO2 从(61±6) mm Hg下降至(53±5) mm Hg(P< 0.05). (2)其中24例脑外伤患者在血肿清除后,PbtO2 、pHbt值分别从(21±4) mm Hg、7.05±0.11增加至(28±6)mm Hg、7.15±0.10(P< 0.05),PbtCO2 从(52±6) mm Hg下降至(45±4) mm Hg(P< 0.05).(3)PbtO2 < 10 mm Hg持续30 min以上的患者预后差. 结论 (1)脑组织氧代谢监测是一种安全、可靠的监测手段,能直接动态反映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变化,及时发现脑组织缺血缺氧,以指导治疗.(2)持续进行脑组织氧代谢监测可判断重型脑外伤患者的预后。

其他文献
目的 描述淋巴管肌瘤病的CT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例经病理证实的淋巴管肌瘤病的胸腹CT表现.结果2例胸部高分辨率CT表现为两肺均匀或不均匀分布的薄壁囊状影,1例伴乳糜胸.腹部CT于2例检出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例伴有肾脏及腹膜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另1例伴腹膜后淋巴管肌瘤.结论淋巴管肌瘤病的胸腹部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熟悉其胸腹部CT表现有助于该病的诊断,但最终确诊须依靠组织病理学检出。
目的了解选择性支气管动脉双重栓塞术治疗肺结核咯血的远期疗效,探讨术后咯血复发、影响该治疗技术疗效的主要原因.方法对50例行支气管动脉造影+双重栓塞术的肺结核咯血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疗效追踪观察,其中男37例、女23例;年龄8~75岁,平均47.6岁.对其中咯血复发病例确定复发原因并予病因治疗及疗效观察结果50例肺结核咯血患者术后2年治愈31例,治愈率为62%,总止血有效47例,有效率为94%.术后短
目的 通过观察家兔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模型肺不同区域有效血流灌注变化及肺保护性通气对其的影响,探讨ARDS所致严重低氧血症的发生机制。方法 采用静脉注射油酸的方法建立家兔ARDS模型,应用PIM-Ⅱ激光多普勒血流灌注扫描仪观察不同肺通气模式[(大潮气、小潮气+外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大潮气+俯卧位、俯卧位+小潮气+PEEP]下肺不同区域(肺上区、肺下区腹侧和肺下区背侧)局部有效血流
自2001年11月至2003年8月,我们为28例术前未能明确病理诊断的胸部肿块患者施行了电视纵隔镜术(Videomediastinoseopy),现总结分析如下。一、资料与方法1.临床资料:本组28例,男21例,女7例;年龄36~76岁,平均54岁。均经临床查体、胸部x线、CT、痰细菌及细胞学检查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其中14例行正电子发射断层(PET)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