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老今年70岁,老伴68岁。
退休前,李老夫妇都是省城电子研究所研究人员。两个儿子,一个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一个毕业于清华大学,都在北京定居。夫妇俩的老年空巢生活,过了将近十年。
唯有空巢
起初,一切似乎都还和谐,充裕的养老金足够老两口安度晚年,那段时间,两位老人还经常出门旅游,逍遥自在。但是,岁月不饶人,他们越来越感到生命的重荷。
李老患有严重的心脏病,老伴患有严重的高血压,日常生活中,老两口是彼此的医生,一个替另一个量血压,一个监督另一个按时服药。他们心里都很清楚,一旦其中一个倒下,另一个都没力气将对方背出家门,而且,另一个也势必会跟着累倒。
这种担忧在今年年初得到证实。
当时李老心脏病突发,幸亏邻居帮忙,打电话叫了急救车。老伴也想一同去医院,被邻居好说歹说地劝住。邻居也是好心,担心老太太跟到医院去,只会把自己也急出毛病来。
可是当天晚上,老太太突感天旋地转。依靠平时掌握的医疗常识,她理智地躺在地板上。直到黎明时分,老太太的病情才渐渐缓和。她始终不敢动,更不敢睡着,怕自己一旦睡着,就再也不会醒过来。等到第二天,邻居发现,把老太太也送进医院。
这件事情发生后,李老夫妇的空巢生活正式敲响警钟。
他们不是没有想过去北京和儿子一起生活。以他俩的收入,即使生活在北京,也不会给孩子们增添太多的负担。但是,两个儿子刚在北京买了房子,面积都在150平方米左右。按说这么大的房子,除了他们一家三口,也够住下李老夫妇了,但孩子们谁都不主动开口请他们去住。有一年过年,两个儿媳用开玩笑的方式互相说,现在国家人均居住面积的小康标准是30平方米,如果咱们谁家再挤进两个人,立刻就生活在小康线以下了。
李老夫妇只能相视苦笑。
他们也想过去北京租房住,可是怎么盘算都觉得划不来。即便他们住在北京,儿子就在身边,可日子一样是老两口自己过,还是空巢家庭,顶多周末的时候孩子们能过来看一眼。这等于花了一笔冤枉钱。
思前想后,唯有老两口独守空巢。
尝试失败
对于暮年的生活,他们不是没有做过设计。可现在看,他们的想法都太过乐观。当年退休的时候,想着自己老了,绝不拖累孩子们,依靠自己不薄的退休金,可以游山玩水,完全投身到大自然的怀抱中,直到老得哪儿也去不了的时候,就找一个保姆。
起初,夫妇俩年年去外地旅游,在丽江还租了一间民房,连续3年都在那边过夏天。他们自得其乐,孩子们也很高兴,都说父母真是潇洒。彼此无扰,大家的关系非常融洽。
这样的日子没有过上几年,计划就完全被打乱。他们没想到,自己的身体垮得会这么快。年轻的时候做科研,玩命加班,身体留下的亏欠很大。
只有提前进入请保姆的程序。
李老认为,花钱请人为自己服务,就是一个简单的雇佣关系,只要付得起钱,一切水到渠成。
很快,第一个保姆被请进家门,月薪3千元。
购买保姆的服务,远远不像我们购买别的商品那么简单。保姆提供的服务质量,和他们的预期相差很远。
这样接二连三换了4个保姆,他们放弃了这条路,决定在还能动的情况下彼此照顾。
发生在老伴身上的危险,让李老知道了,现在身边有个人非常必要,起码不会在突发险情的时候坐以待毙。因此,两人又有了一个共识,那就是住院两个人必须一同去,反正以现在的身体狀况,任何时候都够得上住院的条件。
李老住院后,两个孩子都回来了,其实用不着,他们回来并不能改变老两口需要救治的事实,而且也给不出更好的解决方案。当然,这是理性的看法。但是这一次李老不这么认为了,当孩子们出现在病房门口时,那一刻,他真的感受到情感上的满足,居然有些伤心,好像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一样。
老伴更是哭得一塌糊涂,孩子们越安慰,她哭得越凶。
在医院陪了几天,看李老夫妇的病情都稳定下来,孩子们回北京了。他们太忙,是李老让他们回去的,有生以来第一次,他在理性思考的时候,感到这么违心。
选择养老机构
孩子们走后,李老和老伴突然变得特别亲。不是说他们以前不亲,是这次事情发生后,他们之间那种相濡以沫的情绪变得空前浓厚。
他们的病床挨着,各自躺在床上,伸出手,正好轻轻地牵住彼此的手,就这样躺在病床上手拉着手。护士都夸赞说,他们比初恋情人还要亲密。
这就是相依为命啊。在医院里,李老和老伴做出一个决定———住进养老院去。
出院后,他们考察了一下,有几家养老院还是不错的,比较正规,主要是管理相对严格,毕竟是有那么一个机构,为老人提供服务的人员,有组织的管理。
他们看中的那家养老院还提供家庭式公寓,就是一个小家庭的样式,厨房、卫生间一应俱全。每天服务员会送来三餐,自己愿意的话,也可以自己做饭,医务人员会随时巡视老人的身体状况。当然,收费比较高,一个月需缴纳6000元钱。
去养老院,看来就是李老夫妇的另一个开始。
这段日子在家,老两口的情绪有些低落。在孤独中,他们特别思念孩子们,有时候还会有些错觉,好像看到两个孩子就在这套房子里玩耍。
如今他们特别关注养老方面的新闻,发现不论是政府倡导还是老百姓自己探索,养老的方式越来越多。有的老人甚至敞开自家的院子“欢迎入住”,与同龄的老人们抱团养老。这些都打开了李老的心结,但眼下,他和老伴还是决定完成他们的大工程———把孩子们从前的照片都整理出来,分门别类,按照年代的顺序,扫描进电脑里,做成了电子相册。他还买了两部平板电脑,分别给孩子们储存进去,心想,有一天,孩子们也会开始追忆自己的童年吧……
(摘自《恋爱婚姻家庭》2018年第2期图/高晓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