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政策能否有效执行事关政策目标的实现.本研究以“过程-事件”分析方法透视学校课后服务执行的动态过程,揭示隐藏于其中的实践逻辑及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学校课后服务遵循着“权益性执行”的实践逻辑,表现出“重策略而轻规则”、“重硬指标而轻软指标”、“重短期而轻长远”的特征,造成了“高参与率、低实效性”名实分离的执行偏差.政策制定的一统性与政策执行的灵活性、压力型体制下的层层加码与学校组织运行资源匮乏、教育竞争的愈演愈烈与学校关系网络下的共谋行为分别为权宜性执行的生成提供了制度空间、组织基础和社会土壤.促进学校课后服
【机 构】
: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南京210097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政策能否有效执行事关政策目标的实现.本研究以“过程-事件”分析方法透视学校课后服务执行的动态过程,揭示隐藏于其中的实践逻辑及生成机制.研究发现,学校课后服务遵循着“权益性执行”的实践逻辑,表现出“重策略而轻规则”、“重硬指标而轻软指标”、“重短期而轻长远”的特征,造成了“高参与率、低实效性”名实分离的执行偏差.政策制定的一统性与政策执行的灵活性、压力型体制下的层层加码与学校组织运行资源匮乏、教育竞争的愈演愈烈与学校关系网络下的共谋行为分别为权宜性执行的生成提供了制度空间、组织基础和社会土壤.促进学校课后服务的有效实施,需要统筹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推动压力型体制向民主合作体制转变,优化社会环境以形成执行合力.
其他文献
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牵引,推动教育领域全方位深度改革,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国家教育改革的总体思路.“破五唯”是评价改革的一个核心目标.在“五唯”中,“唯分数”是最严重的,学生评价改革注定是困难重重的.学生评价改革需要做战略规划,厘清哪些事情是做不了的、哪些事情是重点,以及哪些事情是必须做的.学生评价改革能改变学生竞争的内容,但很难改变竞争的激烈度,因此,不能对评价改革降低学生课业负担寄予过多期望,学生评价改革的重点是通过引导学生负担的投入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破解“唯分数”,必须要攻克综合素质评价的难关,除此
近年来职普比逐年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围绕职普比大体相当的争论其背后隐含的是企业、社会、国家对中等职业技能人才的社会需求与学生、家长对中职教育的个人需求之间的矛盾问题,两者目前并不能很好地平衡.对职普比大体相当政策的执行能否找到一个底线值,从降低中职教育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出发,是可以从学生、家长这端做些工作的,如果能找到学生、家长从心理接受职普比大体相对执行比例的一个最大公约数,如大多数(三分之二及以上)人都能接受的一个比例值,则以此为职普比大体相当政策执行的底线值是可行的.提升职普比从源头上来讲就是要
当前,重视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中梗阻”问题,可谓恰逢其时又属情理之中.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中梗阻”其实质是高校研究生教育从业者的变革倦怠、工作惯性、行动低能和逐利心向在研究生教育活动中的集中投射与综合反映.加强研究生教育内部质量保障“中梗阻”研究具有时代必要性.变革管理视野下加强此类研究的路向是:基于问题导向对质量保障“中梗阻”化解进行研究设计,在构建质量保障“中梗阻”识别与预警体系基础上实施调查研究,依循研究生教育质量治理的改革环节开展行动研究,远离“口号化”研究和概念学术.
我国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政策呈现国家政策短时间内调整较大、地方政策细则差异显著的特征.当前课后服务实践中服务人员的模糊性、教育收费的敏感性、服务时间的复杂性、服务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成为课后服务政策落地的现实堵点.课后服务可以分为课后看护服务和课后发展服务,二者的价值取向、功能定位不一样,.相关主体的权利义务关系也不同.为此,应及时更新国家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政策,对课后服务实施分类管理,将课后看护服务纳入国家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管理,同时探索建立开放多元的课后发展服务体系.
新课程改革需要学校考试改革协同推进,新课程理念要求考试理念同向同行.本文围绕新课程下的学校考试改革,以促进学生发展为主体功能,就打造适合学生的考试进行了论述.立足新课程,可以将考试比喻为“健康体检”,是一种积极的保健方式.要借鉴认知诊断理论改革考试命题,变革考试方式,加强考试数据的分析和解释力度,改变考试结果使用的方式方法.学校要将考试、学业分析反馈、学习指导构成一个整体性评价体系.考试改革不是为了让学生懂得考试,而是让考试学着“懂得”学生,要用适合学生发展的方式突出每个生命的个体价值.
乡村名师是乡村教师群体中的领军力量,其专业发展获得感关乎个体生活质量、职业吸引力、教育公平与发展进程,是连接乡村教育振兴与个体幸福体验的交汇点.本研究运用获得感结构模型和自我觉察分析框架,对乡村名师的成长档案进行文本分析,归类出乡村名师专业发展在获得内容、获得途径、获得环境、获得体验与获得共享上的群体样态,以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获得感提升提供些许启示.
乡村校长在特殊的乡村社会环境制约下,长期处于严重的角色冲突之中.本研究以中、东、西部25名乡村校长及4名教育行政管理者为对象进行访谈研究,结果表明乡村校长扮演着垂直管理场域中的“边缘者”、政府统筹规划下的“妥协者”等多重社会角色,并揭示了其角色冲突的表征为行政逻辑与专业逻辑的矛盾、通过非正式方式行使正式权力的无奈和多重角色的力不从心.研究以角色互动模型为理论视角,从组织因素、人际因素和个人因素三个维度进行剖析,发现组织内部的权力博弈与体制性矛盾、以执行沟通为主的人际互动模式以及个体角色学习与角色调适能力不
科学技术加速进步导致劳动力在经济生命周期中人力资本存量贬损前移、速度加快、程度加深,需要补偿和/或防范型人力资本投资以应对之.政府应对人力资本存量贬损的行动定位为:再配置人力资本投资资源、引导和促进劳动就业迭代、分长短期实施失业治理.日本、韩国、新加坡和印度四国的劳动力职业能力开发实践验证了政府的行动定位,对人力资本投资资源的再配置表现为政府针对劳动力职业开发制定顶层设计,在包容性发展理念下将通用性技能全民覆盖以助力劳动就业迭代,基于可持续生计实施终身职业能力开发以治理长期失业.研究结论有二:政府在劳动力
民族舞蹈是具有鲜明地域性、民族性特色的艺术瑰宝,产生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劳动活动中.与宫廷舞相对,民族民间舞蹈因为植根民间,由劳动人民所创,在艺术形式上表现出灵活生动、不拘一格的姿态;在艺术风格上表现出生活化、俚俗化、简单化等特征,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是现代艺术创作发展和舞蹈教学重要的艺术灵感来源.要保留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风采,最好的形式莫过于对其进行传承与发展,在原有民族民间舞蹈形式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舞蹈精髓,根据当代舞蹈审美原则对其进行改编创作,并推广到舞蹈教育领域,进一步传播与发展民族民间舞蹈魅力.民族
为探寻“全科型”小学教师素质结构要求与培养规律,本文采用质性文本分析方法,选取中国、美国、芬兰三所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于韦斯屈莱大学)设立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为样本,运用NVivo 12进行编码后从形式和实质两方面进行比较.研究显示:三个课程方案文字表述特点呈现“传统”和“创新”两种样式;根据教育类课程的设置分别对应“教育基本理论主导型”“学科教学的知识能力主导型”和“学习与研究能力主导型”.通过比较发现“全科型”小学教师素质结构突出学习、教学、研究能力;高起点、重研究、多实践、适切性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