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0 前言
罗洛·梅曾指出①,现代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空虚和焦虑,产生空虚感的原因是人们存在感的丧失,找不到生活的意义,而自我肯定与自我意识对于“存在感”是极其重要的,同时他还强调社会参与,他认为适当的社会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人就会产生空虚感。他同时也强调意志的重要,他说爱与意志的丧失会让人产生空虚感,我们对于此“爱”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具体的对象,而是对于别人的接受,甚至于对于人的接受,也包括自己。意义疗法的开创者弗兰克尔,②他强调人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只有对意义的追求会让人克服一切磨难,存在的虚空是因为人没有发现真正的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来做。马斯洛则重视人们自我实现的追求,他强调目标的重要性,自我实现是人的一种潜能,当这种潜能的发挥受到阻碍时心理就会产生不适,空虚感也会出现。美国哲学家蒂利希在《存在的勇气》中说道:“如果本体论上的自我肯定被非存在所削弱,精神的漠然与空虚便会接踵而至,就会出现两者相互否定的恶性循环”。③存在主义是研究空虚感的重要参考,他们关于存在与虚无的讨论是较深刻的。
张秀琴在《谈大学生空虚感的成因及其超越》中谈到大学生空虚感的原因,④她总结说大学生空虚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基础教育中“ 应试教育” 的不良影响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2)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的巨大反差,导致大学生适应不良;(3)大学生的认知偏差,导致对学习失去内在动力;(4)学校隐性课程缺乏生机活力。
大学阶段是个接受专业教育,为成就未来事业打基础的最佳时期,也是良好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⑤美国心理学家噢苏贝尔称之为“人格重建”,足见大学阶段在个体一生发展中具有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大学生却被不同程度的空虚感所困扰,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质量,同时也影响了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回顾以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对于空虚感的涉及几乎为零,有时也只是一提而过,而这一问题是无容忽视的。因此该论文志在引起对该问题的重视,做出进一步探讨。
空虚感是一个及其复杂的概念,它不但需要理论范畴上的思考,也就是说单纯的现象学的研究及内省是不够的,对于实证的研究方法是不可或缺。因此在未来的研究方向上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努力方向做了以下提示。
1 对20名大学生的深度半结构式访谈
1.1 被试
来自西南的20名大学生接受了深度半结构式访谈。
1.2 访谈提纲的制定
第一部分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询问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第三部分产生空虚感的具体情绪感受,以及自己的摆脱方法第四部分自己认为导致空虚的原因。
根据本次研究的目的,既能尽量多地收集所需信息又不能被研究者自己的思路所局限,因而本研究决定采取半结构式访谈。与完全开放式访谈和完全结构式访谈相比,半结构式访谈中研究者对访谈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同时也允许了受访者的积极参与。
1.3 访谈内容的整理与分析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把空虚感分成认知、情绪体验和行为三个维度。根据各维度具体内容的报告频次,空虚感在认知方面,主要表现为自我期望过高、生活意义感缺失和自我价值感降低;在情绪方面表现为焦虑内疚抑郁,其中焦虑为主;行为上表现为沉迷网络、逃避责任、自我暴露水平低。
大学生产生空虚感的原因访谈结果显示,目标缺失和自我控制力弱是造成空虚感的最普遍原因,其次动机水平、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同样也是关键因素。
2 空虚感问卷编制与调查结果
2.1 问卷项目
问卷内容根据访谈结果而编制的,问卷共两部分,一部分为空虚感状况的调查,一部分为空虚感原因的调查。答案为0、1分布。第一部分:关于空虚感共三个维度认知、情绪体验和行为,每个维度大致大致有6~7个题目,题目共有20个。第二部分有五个维度:目标状况、意志自由、自我意识、动机水平、人际关系。共25道题。
2.2 问卷调查结果
被试共124名被试有效问卷115名,其中男生55名,女生60名。第一部分问卷得分在10-13分有中度空虚感,在13-20有重度空虚感,统计结果得出,中度空虚的共23%,重度空虚的有16%,加起来共有39%。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5,该问卷的鉴别指数为0.54。第二部分问卷的五个维度与第一部分问卷结果的相关度:目标状况0.803、意志自由0.871、自我意识0.712、动机水平0.536、人际关系0.694。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的空虚感表现在认知、情绪和行为的三个方面。由于他们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自己没有价值,便产生各种负性情绪,为此他们选择了各种消极的回避行为,或沉溺于网络,或自我包裹。事实上这些消极行为只能产生更严重的空虚感,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目标缺失和意志薄弱是空虚感产生的最重要原因,目标缺乏时,便没有具体的奋斗行为,没有方向感,即使忙碌也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进而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意志薄弱,未能控制自己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时便会产生内疚自责,产生空虚感,高中时他们生活在老师的管理和学校的规则之下,而现在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属于自己,便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环境改变了,而自身却无法调节自己应适应外界。而另外自我意识水平的影响也无容忽视,对自己不了解,便不能很好的把握自己,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要,这些同样会困扰大学,产生空虚感。动机水平低的人更容易产生空虚感,因为缺乏动力,所以会缺乏积极的行为,这就导致了空虚。人际关系不良也会导致空虚感,因为缺乏感情的互动和情绪的合理宣泄途径,心理上就容易失衡。
大学的心理健康工作就要针对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帮助成长中的学生及早摆脱空虚感的困扰。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处理好性别和专业的关系,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锻炼意志力,增强自己对生活的自控能力。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安排一些有益于身心的团体辅导,及时发现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罗洛·梅曾指出①,现代人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空虚和焦虑,产生空虚感的原因是人们存在感的丧失,找不到生活的意义,而自我肯定与自我意识对于“存在感”是极其重要的,同时他还强调社会参与,他认为适当的社会参与是必不可少的否则人就会产生空虚感。他同时也强调意志的重要,他说爱与意志的丧失会让人产生空虚感,我们对于此“爱”的理解不能局限于具体的对象,而是对于别人的接受,甚至于对于人的接受,也包括自己。意义疗法的开创者弗兰克尔,②他强调人对生活意义的追求,只有对意义的追求会让人克服一切磨难,存在的虚空是因为人没有发现真正的对自己有意义的事情来做。马斯洛则重视人们自我实现的追求,他强调目标的重要性,自我实现是人的一种潜能,当这种潜能的发挥受到阻碍时心理就会产生不适,空虚感也会出现。美国哲学家蒂利希在《存在的勇气》中说道:“如果本体论上的自我肯定被非存在所削弱,精神的漠然与空虚便会接踵而至,就会出现两者相互否定的恶性循环”。③存在主义是研究空虚感的重要参考,他们关于存在与虚无的讨论是较深刻的。
张秀琴在《谈大学生空虚感的成因及其超越》中谈到大学生空虚感的原因,④她总结说大学生空虚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基础教育中“ 应试教育” 的不良影响导致学生的片面发展;(2)大学生活与中学生活的巨大反差,导致大学生适应不良;(3)大学生的认知偏差,导致对学习失去内在动力;(4)学校隐性课程缺乏生机活力。
大学阶段是个接受专业教育,为成就未来事业打基础的最佳时期,也是良好个性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⑤美国心理学家噢苏贝尔称之为“人格重建”,足见大学阶段在个体一生发展中具有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大学生却被不同程度的空虚感所困扰,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质量,同时也影响了他们良好个性的形成。回顾以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对于空虚感的涉及几乎为零,有时也只是一提而过,而这一问题是无容忽视的。因此该论文志在引起对该问题的重视,做出进一步探讨。
空虚感是一个及其复杂的概念,它不但需要理论范畴上的思考,也就是说单纯的现象学的研究及内省是不够的,对于实证的研究方法是不可或缺。因此在未来的研究方向上需要注意的问题及努力方向做了以下提示。
1 对20名大学生的深度半结构式访谈
1.1 被试
来自西南的20名大学生接受了深度半结构式访谈。
1.2 访谈提纲的制定
第一部分了解学生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询问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第三部分产生空虚感的具体情绪感受,以及自己的摆脱方法第四部分自己认为导致空虚的原因。
根据本次研究的目的,既能尽量多地收集所需信息又不能被研究者自己的思路所局限,因而本研究决定采取半结构式访谈。与完全开放式访谈和完全结构式访谈相比,半结构式访谈中研究者对访谈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同时也允许了受访者的积极参与。
1.3 访谈内容的整理与分析
通过对结果的分析,把空虚感分成认知、情绪体验和行为三个维度。根据各维度具体内容的报告频次,空虚感在认知方面,主要表现为自我期望过高、生活意义感缺失和自我价值感降低;在情绪方面表现为焦虑内疚抑郁,其中焦虑为主;行为上表现为沉迷网络、逃避责任、自我暴露水平低。
大学生产生空虚感的原因访谈结果显示,目标缺失和自我控制力弱是造成空虚感的最普遍原因,其次动机水平、自我意识和人际关系同样也是关键因素。
2 空虚感问卷编制与调查结果
2.1 问卷项目
问卷内容根据访谈结果而编制的,问卷共两部分,一部分为空虚感状况的调查,一部分为空虚感原因的调查。答案为0、1分布。第一部分:关于空虚感共三个维度认知、情绪体验和行为,每个维度大致大致有6~7个题目,题目共有20个。第二部分有五个维度:目标状况、意志自由、自我意识、动机水平、人际关系。共25道题。
2.2 问卷调查结果
被试共124名被试有效问卷115名,其中男生55名,女生60名。第一部分问卷得分在10-13分有中度空虚感,在13-20有重度空虚感,统计结果得出,中度空虚的共23%,重度空虚的有16%,加起来共有39%。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5,该问卷的鉴别指数为0.54。第二部分问卷的五个维度与第一部分问卷结果的相关度:目标状况0.803、意志自由0.871、自我意识0.712、动机水平0.536、人际关系0.694。
3 讨论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的空虚感表现在认知、情绪和行为的三个方面。由于他们觉得生活没有意义,自己没有价值,便产生各种负性情绪,为此他们选择了各种消极的回避行为,或沉溺于网络,或自我包裹。事实上这些消极行为只能产生更严重的空虚感,进而形成恶性循环。
目标缺失和意志薄弱是空虚感产生的最重要原因,目标缺乏时,便没有具体的奋斗行为,没有方向感,即使忙碌也并不是自己想要的结果,进而觉得生活失去了意义。意志薄弱,未能控制自己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时便会产生内疚自责,产生空虚感,高中时他们生活在老师的管理和学校的规则之下,而现在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属于自己,便缺乏自我管理能力,环境改变了,而自身却无法调节自己应适应外界。而另外自我意识水平的影响也无容忽视,对自己不了解,便不能很好的把握自己,不知道自己的真正需要,这些同样会困扰大学,产生空虚感。动机水平低的人更容易产生空虚感,因为缺乏动力,所以会缺乏积极的行为,这就导致了空虚。人际关系不良也会导致空虚感,因为缺乏感情的互动和情绪的合理宣泄途径,心理上就容易失衡。
大学的心理健康工作就要针对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帮助成长中的学生及早摆脱空虚感的困扰。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的兴趣和目标,处理好性别和专业的关系,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锻炼意志力,增强自己对生活的自控能力。学校要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安排一些有益于身心的团体辅导,及时发现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