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说在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闽北浦城县有位告老还乡的御史。他美味佳肴、山珍海味吃多了,产生了味觉疲劳。于是,家里的厨师便想出一个新方法,取猪后臀肉,剔去肉筋、骨膜,切成细条,用木槌打成肉泥,逐渐加入用细孔绢筛筛的番薯粉和适量的清水,反复搅拌,不断槌匀,初成肉坯,然后放在案板上用擀面杖碾压成纸张般薄片。切成10 cm的小方片,馅选瘦猪肉和虾米、荸荠、紫菜等共剁成酱后,加少许酱油、葱白调味,包成小扁肉,表如石榴状,煮熟后配上高汤,做成一碗点心给主人端去。主人吃后,觉得滑嫩清脆,醇香沁人,很满意,问这是什么点心?厨师脑袋急转弯,看到碗中的扁肉形同飞燕,便信口说叫“扁肉燕”。由此,就有了燕皮一说。后来,燕皮的制作技术逐渐传开,并流入福州。燕皮成为普通商品,食客日众,成为福州家喻户晓的小吃。
上好的燕皮都需要人工精心打制,所以如今燕皮打制仍是靠手工,特别是在福州的偏僻小巷,只要听到一串有节奏的“嗒嗒,嗒里嗒”的声音,循声寻去,那便是卖燕皮的小店了。当然,要买一等燕皮必须到福州市南后街澳门路3号,林则徐纪念馆斜对面的百年老店——“同利老铺”。
福州有句老话:同利扁肉燕,天天吃不厌。清朝,福州北郊西园村有个农民叫陈官燃。当时福州盛产花茶,毛茶需用茉莉花窨熏,陈官燃便以种植茉莉花为业。可是,他又觉得光靠种花,收入微薄,若想发家,需要另开门路。于是,在清光绪二年(1876),便在福州城内的南后街澳门路,向别人租赁了半间店铺,兼做“燕皮”生意。他为何选择做“燕皮”生意?一来本小,只需要一副木槌,一块砧板,几斤瘦肉和番薯粉,便可开张赚钱。二来因其可以兼顾老本行,他清晨摘了茉莉花,挑上一对空桶进城,顺路在井楼门菜市场买几斤瘦猪肉,把花送到茶厂后,再回到店里配上番薯粉打成燕皮,中午时分把燕皮分送到一些官宦人家去卖,然后再从城里挑一担做花肥的粪水回家,两头都不耽误。陈官燃读过两年私塾,粗通文字,祠堂里的那副“明祖德,论纲常,修身齐家,世代兴旺;繁衍家风,讲义情,互帮互助,满门春风”的楹联,他便拿来当做祖训,熟记于心,成为他为人处世的信条。比如,他把自己的小小的燕皮铺起名为“同利”,就存于“利人、利己,利在大家”之涵义,表白做生意不可为一己之利而坑害他人。用现在的话说,便是服务社会,诚信经营,生产者和消费者双赢。
陈官燃打了20多年的燕皮后,儿子陈心齐接班,陈心齐也打了30多年,再传给儿子陈存谈。陈存谈从12岁开始打燕皮,打了50多年。几十年来,他捶打的燕皮一丝不苟,始终如一。猪肉必选后臀瘦肉,配上上好的地瓜粉,肉粉配比恰到好处。因为精益求精,同利铺的声誉如日中天,其燕皮远销大江南北,流传海内外,许多港澳台、南洋的乡亲回国探亲,也常拿了该铺的包装纸找上门来,大量地买去馈赠亲友。
经过历代美食家的创新,如今福州燕皮做的点心已有五种:其一,燕丝汤,即把燕皮切成丝煮汤;其二,扁肉燕,即用燕皮包肉馅做扁肉;其三,燕丸汤,剁肉成丸沾上燕皮丝煮汤;其四,酒肉包蛋,用红酒糟煮燕皮丝汤打荷包蛋;最后就是最为著名、最为流行的太平燕了,即用扁肉燕加剥壳熟鸭蛋、腐竹、香菇等煮汤。以上五种点心都要加香油、虾油、胡椒粉调味,口感滑嫩清鲜、甜润辛香。
太平燕也叫“小长春”,因为燕皮扁肉形如长春花。太平燕也叫“太平宴”,因为“燕”和“宴”谐音。“太平”来源于鸭蛋,福州人把蛋称为“卵”,鸡蛋即“鸡卵”,鸭蛋为“鸭卵”,前者与“羁乱”谐音,不吉利,而后者则谐音——“压乱”、“压浪”很吉利,生活中的各种“乱”被压下去了,出海谋生者行舟时,“浪”也被压下去了,含有平安、太平、大吉大利之意,因此福州人把鸭蛋有称之为“太平”。福州有句老话叫做:吃鸭卵讲太平。所以,福州做生日吃线面煮成的寿面,一定要加上两个鸭卵(太平),叫做“太平面”,象征平安长寿。外出远行,或久客归来,也要吃上一碗太平面,希望一路顺风和家居平安。
太平燕具有浓郁的民情风俗、乡土特色。福州人的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民间家宴,必吃太平燕,以讨个“太平”、“平安”的好彩头。太平燕在福州婚宴和生日诞席上,被称为“大菜”。而且在整个宴席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它上席时,东家则轰鸣礼炮,宾客停筷。如果是婚宴,新郎新娘在父母的陪同下,前来向宾客致意、劝酒劝菜;如是寿诞,寿星前来向宾客劝酒致谢,从而把喜庆气氛推向高潮。太平燕的这种作用,后来演绎为一种固定的仪式,而成为福州独特的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至今约定俗成,还在流行。
太平燕象征安定吉祥、万事如意,加上造型美观,质嫩鲜美,远游海外的福州人,特别钟情它,以解乡愁,那是很自然的了。
上好的燕皮都需要人工精心打制,所以如今燕皮打制仍是靠手工,特别是在福州的偏僻小巷,只要听到一串有节奏的“嗒嗒,嗒里嗒”的声音,循声寻去,那便是卖燕皮的小店了。当然,要买一等燕皮必须到福州市南后街澳门路3号,林则徐纪念馆斜对面的百年老店——“同利老铺”。
福州有句老话:同利扁肉燕,天天吃不厌。清朝,福州北郊西园村有个农民叫陈官燃。当时福州盛产花茶,毛茶需用茉莉花窨熏,陈官燃便以种植茉莉花为业。可是,他又觉得光靠种花,收入微薄,若想发家,需要另开门路。于是,在清光绪二年(1876),便在福州城内的南后街澳门路,向别人租赁了半间店铺,兼做“燕皮”生意。他为何选择做“燕皮”生意?一来本小,只需要一副木槌,一块砧板,几斤瘦肉和番薯粉,便可开张赚钱。二来因其可以兼顾老本行,他清晨摘了茉莉花,挑上一对空桶进城,顺路在井楼门菜市场买几斤瘦猪肉,把花送到茶厂后,再回到店里配上番薯粉打成燕皮,中午时分把燕皮分送到一些官宦人家去卖,然后再从城里挑一担做花肥的粪水回家,两头都不耽误。陈官燃读过两年私塾,粗通文字,祠堂里的那副“明祖德,论纲常,修身齐家,世代兴旺;繁衍家风,讲义情,互帮互助,满门春风”的楹联,他便拿来当做祖训,熟记于心,成为他为人处世的信条。比如,他把自己的小小的燕皮铺起名为“同利”,就存于“利人、利己,利在大家”之涵义,表白做生意不可为一己之利而坑害他人。用现在的话说,便是服务社会,诚信经营,生产者和消费者双赢。
陈官燃打了20多年的燕皮后,儿子陈心齐接班,陈心齐也打了30多年,再传给儿子陈存谈。陈存谈从12岁开始打燕皮,打了50多年。几十年来,他捶打的燕皮一丝不苟,始终如一。猪肉必选后臀瘦肉,配上上好的地瓜粉,肉粉配比恰到好处。因为精益求精,同利铺的声誉如日中天,其燕皮远销大江南北,流传海内外,许多港澳台、南洋的乡亲回国探亲,也常拿了该铺的包装纸找上门来,大量地买去馈赠亲友。
经过历代美食家的创新,如今福州燕皮做的点心已有五种:其一,燕丝汤,即把燕皮切成丝煮汤;其二,扁肉燕,即用燕皮包肉馅做扁肉;其三,燕丸汤,剁肉成丸沾上燕皮丝煮汤;其四,酒肉包蛋,用红酒糟煮燕皮丝汤打荷包蛋;最后就是最为著名、最为流行的太平燕了,即用扁肉燕加剥壳熟鸭蛋、腐竹、香菇等煮汤。以上五种点心都要加香油、虾油、胡椒粉调味,口感滑嫩清鲜、甜润辛香。
太平燕也叫“小长春”,因为燕皮扁肉形如长春花。太平燕也叫“太平宴”,因为“燕”和“宴”谐音。“太平”来源于鸭蛋,福州人把蛋称为“卵”,鸡蛋即“鸡卵”,鸭蛋为“鸭卵”,前者与“羁乱”谐音,不吉利,而后者则谐音——“压乱”、“压浪”很吉利,生活中的各种“乱”被压下去了,出海谋生者行舟时,“浪”也被压下去了,含有平安、太平、大吉大利之意,因此福州人把鸭蛋有称之为“太平”。福州有句老话叫做:吃鸭卵讲太平。所以,福州做生日吃线面煮成的寿面,一定要加上两个鸭卵(太平),叫做“太平面”,象征平安长寿。外出远行,或久客归来,也要吃上一碗太平面,希望一路顺风和家居平安。
太平燕具有浓郁的民情风俗、乡土特色。福州人的逢年过节、婚丧喜庆、亲友聚别、民间家宴,必吃太平燕,以讨个“太平”、“平安”的好彩头。太平燕在福州婚宴和生日诞席上,被称为“大菜”。而且在整个宴席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它上席时,东家则轰鸣礼炮,宾客停筷。如果是婚宴,新郎新娘在父母的陪同下,前来向宾客致意、劝酒劝菜;如是寿诞,寿星前来向宾客劝酒致谢,从而把喜庆气氛推向高潮。太平燕的这种作用,后来演绎为一种固定的仪式,而成为福州独特的饮食文化和民俗文化,至今约定俗成,还在流行。
太平燕象征安定吉祥、万事如意,加上造型美观,质嫩鲜美,远游海外的福州人,特别钟情它,以解乡愁,那是很自然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