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莎士比亚一生的创作给人们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财富,无论从哪一方面讲,他的创作都给人们带来了欢笑和眼泪。人们都认为莎士比亚笔下的人物性格及爱情都是尽善尽美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他的作品中的人物、爱情只是我们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可能模仿,也模仿不来。舞台上的爱情总是比生活中的爱情要美好的多。因为在舞台上,爱情只是悲剧或喜剧的素材。但在生活中,爱情却常常使人疲惫不堪。“恋爱只是一个过程,结婚或不结婚,只是恋爱过程中的一个阶段。”[1]莎士比亚笔下的爱情,只是单纯地给我们带来美的享受,而不可能成为现实生活中爱情的典范。
【关键词】现实 理想 爱情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06-01
爱情,是这千百年来被人们所普遍赞颂,追求的事物。爱情不仅是诗人和艺术家抒发情感的永恒的主题,也是每个热爱生活的人所向往的美好事物。爱情到底是什么呢?就连莎士比亚也会问:“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怎样发生?怎样成长?”[2]
莎士比亚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璀璨的明星之一,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着无比重要的位置。无论是舞台戏剧,还是诗歌,都给后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就从他的爱情剧来谈谈理想爱情与现实爱情的差距。
莎士比亚所描写的爱情,大多数都属于一见钟情型。再回头看看现代青春偶像爱情肥皂剧,一旦主人公找到自己的所爱,就会遇上各种困难阻滞他们的结合。但他们也会爱的轰轰烈烈,坚贞不渝地追求他们纯洁的爱情,并为之奋斗,有的甚至最后还要陪上性命。为爱献上一切,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结局,拿到现实中来,都会逊色一筹。在现实生活中,爱情到底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肯定的是,它决不会在莎士比亚的爱情剧和现代的青春偶像剧中出现。在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中,我们都能寻觅到“一见钟情”这种爱情模式的踪影。如在《空爱一场》中,拿瓦尔国王和他的朋友已经立誓苦修,禁绝女色。但是当美丽的法国公主和她的侍女出现时,他却不能自持,把刚刚立下的誓言统统抛到一边,想尽一切办法讨好自己所爱的女人的欢心。又如在《训悍妇》中,鲁禅西欧与毕安卡的一见钟情等等。但是在浪漫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这种一见钟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理想中的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无视于家族的仇恨,在他们看来,妨碍他们结合的是徒具虚名的姓氏。朱丽叶说:“名字有什么,我们叫玫瑰的那种花换成别的名字也一样芬芳,罗密欧要是不叫罗密欧,同样会那么可爱完美,这本来和名字没有关系。罗密欧,抛弃你的名字吧!为了换取跟你本身毫无关系的名字,把我整个儿拿去吧。”[2]而罗密欧对于姓氏的态度更为激烈率直:“你只要把我叫做爱,我就重新受洗,重新命名,从今以后,永远不再叫罗密欧”。[2]仔细想想,他们的对话不无道理。爱情是与姓氏无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可能吗?对现代人而言,这也是家族中决不可能容忍的事情。另外,从一个人的生活的角度来说,你的姓氏虽然只是你的代号,但却是一个人来到这个社会的基础,存在于这个社会的全部。为了爱情,难道连自己的“根”都要抛弃吗?有人认为:“正是因为这是真正的爱情,才使他们变的勇敢而无畏。”[3]而我认为,这也许是真正的爱,但决不能使他们变的勇敢而无畏,而是使他们变的疯狂而痴迷,最终导致双双死亡,谱写了一曲最为悲壮动人的爱情颂歌。为什么说他们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是因为在他们的爱情中,没有什么功利目的,甚至还不了解对方的底细,就疯狂的爱上对方,即使后来知道了两家之间的恩怨,他们还是依然义无返顾的爱着对方,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追求的世上最纯洁的最无私的爱情。但我们要清醒的知道,现实总归是现实,与理想总是有一定差距的。而这种非功利的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楷模似乎倍受莎士比亚的推崇,还体现在悲剧《李尔王》中,法兰西王:“爱情若牵连到本身以外的各种顾虑,便不是真爱”。[2]这正体现了莎士比亚的观点。是的,这种无功利性无目的性的爱情,是值得学习,讴歌。但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呢?例如,在大学校园里这一小小的视角里,放眼望去,“灰姑娘和白马王子”到底有几个?要知道,现实终究是现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莎士比亚剧作中的爱情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洋溢着纯洁浪漫气氛。男女双方一旦陷入爱情,巨大的激情就在心里萌动,再加上莎士比亚的语言艺术已达到精练的纯熟的境界,所以戏剧中就出现了不少男女主人公浪漫抒情的动听情话,使主人公的爱情变的更为之动人。这种爱情在感觉上給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但它只是舞台演出,仅仅是舞台剧而已,这就毫无疑问的拉开了与现实生活中爱情的差距。因此,作为平凡人的我们,生活在世俗的圈子里的人类,要分清楚理想与现实,懂得衡量幻想与实际的距离。我们都知道爱情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我们要脱离莎士比亚剧中和现代青春偶像剧中超现实的爱情,丢弃幻想中的飘渺的爱情观,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正确的爱情观,确立爱情与生活的平衡点。
“法国是一个只具有虚荣性和肉欲的可爱的男人的国度”。[4]一位熟悉其国家的法国人(梅郎)说:“在法国,伟大的爱情同伟大的人物一样罕见。”[4]这与莎士比亚剧中那些爱情一样,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找到,而在法国更难。其实,不管在哪个地域,虽然中西方人的爱情观念不同,但是很难寻觅到完美的爱情。但完美的爱情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怎样的爱情观才是正确的呢?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这句话似乎说的很直白,同时也把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这似乎让人觉得,人生有这样一段美好的感情生活,死也无憾。其实,作为平凡人的我们,只能在现实中挣扎,幻想或是理想,在遇见现实时,都会被击的粉碎。生活中没有爱情是有缺憾的,但也不能作为全部或者期望过高。
从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来看,“但是,不应该忘掉莎士比亚撰写作品的时代——他的赞美者说。——这是一个风习残酷而又粗野的时代,奇丽文体风靡的时代,生活样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时代。因此,要品评莎士比亚必须注意,他从事写作的时代背景。有许多同我们格格不入的东西。”[5]由于在他生活的年代,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崛起。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蒙昧注意思想开始没落,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摆脱禁欲主义,追求自由,追求恋爱的权利。莎士比亚的创作中,把人物的形象,语言,性格都过分的夸张,只是反映出对封建制度的残酷黑暗及对人性的禁锢的批判,表现了人文主义歌颂自由爱情和反封建禁欲束缚的人生主张。但这不能作为我们衡量爱情的尺码。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区分什么是理想的爱情,什么是现实的爱情,避免落入虚幻的爱情中,从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参考文献
[1] 林徽因.张清平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2] 莎士比亚全集(第四卷).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8月.
[3] 莎士比亚名剧赏析.珍妮弗·马尔赫林(英)阿比盖尔·弗罗斯特(英).李涤非,董革非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4] 司汤达论爱情.司汤达著,崔士篪译.团结出版社,2005年8月.
[5] 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
【关键词】现实 理想 爱情观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06-01
爱情,是这千百年来被人们所普遍赞颂,追求的事物。爱情不仅是诗人和艺术家抒发情感的永恒的主题,也是每个热爱生活的人所向往的美好事物。爱情到底是什么呢?就连莎士比亚也会问:“告诉我,爱情生长在何方?是在脑海还是在心房?它怎样发生?怎样成长?”[2]
莎士比亚作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最璀璨的明星之一,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着无比重要的位置。无论是舞台戏剧,还是诗歌,都给后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影响。本文就从他的爱情剧来谈谈理想爱情与现实爱情的差距。
莎士比亚所描写的爱情,大多数都属于一见钟情型。再回头看看现代青春偶像爱情肥皂剧,一旦主人公找到自己的所爱,就会遇上各种困难阻滞他们的结合。但他们也会爱的轰轰烈烈,坚贞不渝地追求他们纯洁的爱情,并为之奋斗,有的甚至最后还要陪上性命。为爱献上一切,这种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但是,无论是哪一种结局,拿到现实中来,都会逊色一筹。在现实生活中,爱情到底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肯定的是,它决不会在莎士比亚的爱情剧和现代的青春偶像剧中出现。在莎士比亚的许多作品中,我们都能寻觅到“一见钟情”这种爱情模式的踪影。如在《空爱一场》中,拿瓦尔国王和他的朋友已经立誓苦修,禁绝女色。但是当美丽的法国公主和她的侍女出现时,他却不能自持,把刚刚立下的誓言统统抛到一边,想尽一切办法讨好自己所爱的女人的欢心。又如在《训悍妇》中,鲁禅西欧与毕安卡的一见钟情等等。但是在浪漫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这种一见钟情被表现得淋漓尽致。为了理想中的爱情,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无视于家族的仇恨,在他们看来,妨碍他们结合的是徒具虚名的姓氏。朱丽叶说:“名字有什么,我们叫玫瑰的那种花换成别的名字也一样芬芳,罗密欧要是不叫罗密欧,同样会那么可爱完美,这本来和名字没有关系。罗密欧,抛弃你的名字吧!为了换取跟你本身毫无关系的名字,把我整个儿拿去吧。”[2]而罗密欧对于姓氏的态度更为激烈率直:“你只要把我叫做爱,我就重新受洗,重新命名,从今以后,永远不再叫罗密欧”。[2]仔细想想,他们的对话不无道理。爱情是与姓氏无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这可能吗?对现代人而言,这也是家族中决不可能容忍的事情。另外,从一个人的生活的角度来说,你的姓氏虽然只是你的代号,但却是一个人来到这个社会的基础,存在于这个社会的全部。为了爱情,难道连自己的“根”都要抛弃吗?有人认为:“正是因为这是真正的爱情,才使他们变的勇敢而无畏。”[3]而我认为,这也许是真正的爱,但决不能使他们变的勇敢而无畏,而是使他们变的疯狂而痴迷,最终导致双双死亡,谱写了一曲最为悲壮动人的爱情颂歌。为什么说他们的爱情是真正的爱情,是因为在他们的爱情中,没有什么功利目的,甚至还不了解对方的底细,就疯狂的爱上对方,即使后来知道了两家之间的恩怨,他们还是依然义无返顾的爱着对方,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追求的世上最纯洁的最无私的爱情。但我们要清醒的知道,现实总归是现实,与理想总是有一定差距的。而这种非功利的一见钟情式的爱情楷模似乎倍受莎士比亚的推崇,还体现在悲剧《李尔王》中,法兰西王:“爱情若牵连到本身以外的各种顾虑,便不是真爱”。[2]这正体现了莎士比亚的观点。是的,这种无功利性无目的性的爱情,是值得学习,讴歌。但现实生活中的爱情呢?例如,在大学校园里这一小小的视角里,放眼望去,“灰姑娘和白马王子”到底有几个?要知道,现实终究是现实——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莎士比亚剧作中的爱情的另外一个特点就是洋溢着纯洁浪漫气氛。男女双方一旦陷入爱情,巨大的激情就在心里萌动,再加上莎士比亚的语言艺术已达到精练的纯熟的境界,所以戏剧中就出现了不少男女主人公浪漫抒情的动听情话,使主人公的爱情变的更为之动人。这种爱情在感觉上給我们带来美的享受。但它只是舞台演出,仅仅是舞台剧而已,这就毫无疑问的拉开了与现实生活中爱情的差距。因此,作为平凡人的我们,生活在世俗的圈子里的人类,要分清楚理想与现实,懂得衡量幻想与实际的距离。我们都知道爱情是我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我们要脱离莎士比亚剧中和现代青春偶像剧中超现实的爱情,丢弃幻想中的飘渺的爱情观,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正确的爱情观,确立爱情与生活的平衡点。
“法国是一个只具有虚荣性和肉欲的可爱的男人的国度”。[4]一位熟悉其国家的法国人(梅郎)说:“在法国,伟大的爱情同伟大的人物一样罕见。”[4]这与莎士比亚剧中那些爱情一样,在实际生活中很难找到,而在法国更难。其实,不管在哪个地域,虽然中西方人的爱情观念不同,但是很难寻觅到完美的爱情。但完美的爱情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怎样的爱情观才是正确的呢?
“问世间情为何物,只叫人生死相许”。这句话似乎说的很直白,同时也把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这似乎让人觉得,人生有这样一段美好的感情生活,死也无憾。其实,作为平凡人的我们,只能在现实中挣扎,幻想或是理想,在遇见现实时,都会被击的粉碎。生活中没有爱情是有缺憾的,但也不能作为全部或者期望过高。
从莎士比亚所处的时代来看,“但是,不应该忘掉莎士比亚撰写作品的时代——他的赞美者说。——这是一个风习残酷而又粗野的时代,奇丽文体风靡的时代,生活样式与我们迥然不同的时代。因此,要品评莎士比亚必须注意,他从事写作的时代背景。有许多同我们格格不入的东西。”[5]由于在他生活的年代,封建制度开始瓦解,新兴资产阶级开始崛起。当时中世纪以宗教神学为代表的蒙昧注意思想开始没落,资产阶级以个人主义为中心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人们开始摆脱禁欲主义,追求自由,追求恋爱的权利。莎士比亚的创作中,把人物的形象,语言,性格都过分的夸张,只是反映出对封建制度的残酷黑暗及对人性的禁锢的批判,表现了人文主义歌颂自由爱情和反封建禁欲束缚的人生主张。但这不能作为我们衡量爱情的尺码。因此,我们应该学会区分什么是理想的爱情,什么是现实的爱情,避免落入虚幻的爱情中,从而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参考文献
[1] 林徽因.张清平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2] 莎士比亚全集(第四卷).朱生豪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8月.
[3] 莎士比亚名剧赏析.珍妮弗·马尔赫林(英)阿比盖尔·弗罗斯特(英).李涤非,董革非译.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
[4] 司汤达论爱情.司汤达著,崔士篪译.团结出版社,2005年8月.
[5] 莎士比亚评论汇编.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