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越来越强调学生的合作互动、全面参与。数学教学,离不开解题的教学,然而,面对一个课堂中几十名个性特长、学习动机、学习能力、认知结构等方面有差异的学生,教师在供给统一信息的情况下很难兼顾学习优秀和学有困难的学生的不同要求,以致影响学生参与的全面性,不利于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笔者几经实践,认为“问题分层”教学法是职高数学课中能取得较好效果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是将难度偏大且学生参与率不高的问题,分解成适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几个支问题,学生通过对这些支问题的层层解决,最终达到预期效果。
关键词:问题分层;数学课;探索;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缘起
目前实行的班级授课制,使班级数学教学的划一性和学生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中学职业学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职高,在各班的数学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是不少的。诸如: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个体能力差异大,两极分化极为严重,等等。随着普高的扩招,生源数量的下降,职校生文化素质逐渐下降,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更令人担忧。笔者几经探索与实践,认为在数学课采用“问题分层”教学法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课题界定——“问题分层”教学法的定义
“问题分层”教学法是教师不断将较难问题转化为较易问题,是在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自我建构的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应知识和经验,通过老师的启发,新的知识就在“现有水平”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处找到“固着点”,在学生原有知识和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间建立支架,使问题序列形成台阶,这样便于将新知识同化,也使思维得以深化,同时还积极地创造条件,便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向“潜在水平”转化,不断形成一个又一个新的“最近发展区”,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三、实施策略
问题分层教学法流程:
(一)营造氛围,创设情境,为问题分层教学搭设平台
1.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分层组建学习集体
(1)建立互助合作小组。一般一个小组有一位“下层”的学生,三位“中层”的学生和一位“上层”的学生,“上层”学生当组长,“中层”“下层”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
(2)使用技能的培养。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使用技能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掌握一些使用技能。包括倾听他人的见解,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从讨论中捕捉信息等。
(3)组际交流。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每组派数名代表陈述本组的解法或思想,各组互相补充,通过交流使得學生之间、师生之间信息流通量加大。
2.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主动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向我们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应成为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过程,师生在课堂活动中实现经验的分享、思维的碰撞、精神的融合,数学学科就其学科特点而言,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尤其是数学习题课,更需要师生与生生间的合作互动。
3.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索问题的欲望
让问题成为教学活动的开端,成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归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情境,营造一个学生能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去探究。
(二)精心对问题进行分层设计
(1)问题设计应在知识发生和发展的关联处深化,在探究意识上提升,为思维向更高层次推进服务。教材中每章节内容都处在特定的知识结构中,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表述方式犹如一条链子环环相扣,任何一节的松动就会造成链子的脱节,因而知识之间的关联处是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形成数学能力的关键部分,处理不好,会影响学生正确理解教材。
(2)问题设计应在启迪思维,解决困惑上多下工夫,为顺利理解和掌握知识创造条件。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之所以产生一些思维的困惑或理解的偏差,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还不能同化和顺应教学内容,因而形成思维障碍,所以教师要寻找矛盾形成的原因,并以此为切入点,选择合适的习题,设计好有针对性的问题。
(3)问题设计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网络,为夯实“双基”,改善认知结构导航。课堂教学中为了更有效地发挥问题在建构知识网络中的作用,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上设计一些变式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寻找结果。
(三)授课时应把握好各层问题的提出时机
问题分层教学,它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的转化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的不同,不断地将较难问题转化为较简单的问题,使课堂富有层次性,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使每个同学,特别是数学学困生,都能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挑战性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四)巩固分层、及时评价,强化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新课程更强调教育的人本化、人性化,对数学问题进行分层,势必会产生不同学生对各层问题有不同的理解的现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运用发展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每一项经过努力而取得的结论予以恰如其分、有的放矢的评价。
1.作业分层
分层次布置作业,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能力,克服了“大一统”的做法,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摸得着”的境地。
2.测验分层
测验是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试卷的设计要顾及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的可达程度。基本题、巩固题、提高题、深化题与“布鲁姆掌握学习”的水平衔接,呈梯度设置。学生完卷形式有三种:有时要求全体学生全卷解答,但评分尺度宽严有别,权重系数大小不等;有时要求不同层次学生解答不同题量;对于没有合格的允许补考,以补考的成绩作为评价依据。
3.评价分层
数学成绩评价坚持鼓励性原则,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在实践中我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如成长记录袋方式、答辩(包括学生设计的实践活动和调查报告)、作业(长周期作业和短周期作业)、集体评议(包括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评与来自家长的信息)、测验与考试等。在评价的技巧上,应注重生命的活力,富有人情味,尽量减少同类评价结果的比较,减轻学生的横向比较的心理负担。
四、体会
(1)“问题分层”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必须花大力气抓好每一个学生,要防止学生的分化,尽可能缩小学生学习之间的差异,要求教师必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各方面情况,特别是要做好个别学生的工作。
(2)“问题分层”教学法教学,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实践证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仅仅采用“问题分层”的方法是不够的,同时还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
(3)职高数学“问题分层”教学不仅要重视解决困难生问题,也要加强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培养。从实践结果来看,得益最多的是中层学生,优等生常被作为中层学生的教学资源来使用。因此,在职高数学“问题分层”教学中,怎样加强尖子生的培养成了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课堂上,鼓励尖子生加大学习密度,进行独立的学习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促使他们进行专题研究和深入研究,发展成为自主学习者。
总之,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只有用先进的教育观、学生观、发展观来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才能创造适合学生的职高数学教育,才能通过课堂落实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21世纪的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问题分层;数学课;探索;研究
一、课题研究的缘起
目前实行的班级授课制,使班级数学教学的划一性和学生的差异性之间的矛盾日趋突出。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第三中学职业学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职高,在各班的数学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是不少的。诸如: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个体能力差异大,两极分化极为严重,等等。随着普高的扩招,生源数量的下降,职校生文化素质逐渐下降,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尤其是数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更令人担忧。笔者几经探索与实践,认为在数学课采用“问题分层”教学法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二、课题界定——“问题分层”教学法的定义
“问题分层”教学法是教师不断将较难问题转化为较易问题,是在为学生提供一个能够自我建构的问题情境,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调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相应知识和经验,通过老师的启发,新的知识就在“现有水平”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处找到“固着点”,在学生原有知识和所要完成的学习目标间建立支架,使问题序列形成台阶,这样便于将新知识同化,也使思维得以深化,同时还积极地创造条件,便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向“潜在水平”转化,不断形成一个又一个新的“最近发展区”,进而形成良性循环,使学生思维向深层次发展。
三、实施策略
问题分层教学法流程:
(一)营造氛围,创设情境,为问题分层教学搭设平台
1.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分层组建学习集体
(1)建立互助合作小组。一般一个小组有一位“下层”的学生,三位“中层”的学生和一位“上层”的学生,“上层”学生当组长,“中层”“下层”学生是积极的参与者。
(2)使用技能的培养。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使用技能的重要性,帮助他们掌握一些使用技能。包括倾听他人的见解,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从讨论中捕捉信息等。
(3)组际交流。小组讨论后进行组际交流,每组派数名代表陈述本组的解法或思想,各组互相补充,通过交流使得學生之间、师生之间信息流通量加大。
2.创设和谐、宽松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主动思维
《数学课程标准》向我们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新型的师生关系,课堂应成为师生之间平等、民主、和谐的对话过程,师生在课堂活动中实现经验的分享、思维的碰撞、精神的融合,数学学科就其学科特点而言,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尤其是数学习题课,更需要师生与生生间的合作互动。
3.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产生探索问题的欲望
让问题成为教学活动的开端,成为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归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情境,营造一个学生能明显意识到的疑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认识上的困惑,从而激发他们去探究。
(二)精心对问题进行分层设计
(1)问题设计应在知识发生和发展的关联处深化,在探究意识上提升,为思维向更高层次推进服务。教材中每章节内容都处在特定的知识结构中,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表述方式犹如一条链子环环相扣,任何一节的松动就会造成链子的脱节,因而知识之间的关联处是学生有效理解和掌握教材内容并形成数学能力的关键部分,处理不好,会影响学生正确理解教材。
(2)问题设计应在启迪思维,解决困惑上多下工夫,为顺利理解和掌握知识创造条件。认知心理学认为:学生在学习中之所以产生一些思维的困惑或理解的偏差,其主要原因是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还不能同化和顺应教学内容,因而形成思维障碍,所以教师要寻找矛盾形成的原因,并以此为切入点,选择合适的习题,设计好有针对性的问题。
(3)问题设计应有利于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网络,为夯实“双基”,改善认知结构导航。课堂教学中为了更有效地发挥问题在建构知识网络中的作用,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上设计一些变式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寻找结果。
(三)授课时应把握好各层问题的提出时机
问题分层教学,它面向全体学生,以问题的转化为主线,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的不同,不断地将较难问题转化为较简单的问题,使课堂富有层次性,很好地促进了学生积极、主动、创造性的思维活动。使每个同学,特别是数学学困生,都能感受到数学问题的挑战性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四)巩固分层、及时评价,强化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新课程更强调教育的人本化、人性化,对数学问题进行分层,势必会产生不同学生对各层问题有不同的理解的现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运用发展性评价方法,对学生的每一项经过努力而取得的结论予以恰如其分、有的放矢的评价。
1.作业分层
分层次布置作业,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能力,克服了“大一统”的做法,使每个学生的思维都处于“跳一跳,摸得着”的境地。
2.测验分层
测验是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试卷的设计要顾及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的可达程度。基本题、巩固题、提高题、深化题与“布鲁姆掌握学习”的水平衔接,呈梯度设置。学生完卷形式有三种:有时要求全体学生全卷解答,但评分尺度宽严有别,权重系数大小不等;有时要求不同层次学生解答不同题量;对于没有合格的允许补考,以补考的成绩作为评价依据。
3.评价分层
数学成绩评价坚持鼓励性原则,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在实践中我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评价。如成长记录袋方式、答辩(包括学生设计的实践活动和调查报告)、作业(长周期作业和短周期作业)、集体评议(包括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的互评与来自家长的信息)、测验与考试等。在评价的技巧上,应注重生命的活力,富有人情味,尽量减少同类评价结果的比较,减轻学生的横向比较的心理负担。
四、体会
(1)“问题分层”教学法教学过程中,必须花大力气抓好每一个学生,要防止学生的分化,尽可能缩小学生学习之间的差异,要求教师必须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各方面情况,特别是要做好个别学生的工作。
(2)“问题分层”教学法教学,必须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实践证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仅仅采用“问题分层”的方法是不够的,同时还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和结构。
(3)职高数学“问题分层”教学不仅要重视解决困难生问题,也要加强对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培养。从实践结果来看,得益最多的是中层学生,优等生常被作为中层学生的教学资源来使用。因此,在职高数学“问题分层”教学中,怎样加强尖子生的培养成了一个十分迫切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课堂上,鼓励尖子生加大学习密度,进行独立的学习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促使他们进行专题研究和深入研究,发展成为自主学习者。
总之,多年来的实践告诉我,只有用先进的教育观、学生观、发展观来研究学生,研究教材,研究教育教学规律和学习规律,才能创造适合学生的职高数学教育,才能通过课堂落实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21世纪的高职人才。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新理念[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徐斌艳.数学教育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