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2012年1月15日本市某养鸭场出现鸭传染病疫情;临床观察主要表现为雏鸭精神沉郁、咳嗽,打喷嚏,眼、鼻分泌物增多、病理剖检主要以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为特征。经确诊为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鸭传染性浆膜炎。在防治上采取加强饲养管理和进行药物治疗的措施;通过不同药物对比治疗试验表明,氟苯尼考、头孢噻呋钠和恩诺沙星等药物治疗效果良好,治愈率达96.6%,可以有效减少病鸭死亡率,提高存活数。
【关键词】雏鸭 ; 鸭疫里默氏杆菌 ; 传染性浆膜炎 ; 饲养管理 ; 药物治療试验 ; 治愈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023-02
1.前言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以危害雏鸭为主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疾病。其特征性病变是发生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近年来,随着养鸭业的迅速发展,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易发难治。目前,本病已成为制约养鸭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疫病之一,给养鸭业造成很大损失。因此,控制和消灭本病,对于促进养鸭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鸭疫李氏杆菌主要感染2~8周龄雏鸭,其中2~4周龄雏鸭最易感,成年鸭和1周龄以内的鸭少发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破损的皮肤、黏膜感染,发病死亡率与年龄、毒株、饲养管理水平和应激因素有密切联系,一般为5%~75%。本病四季均可发生,秋冬季节尤甚。2012年1月,本市某养鸭场暴发了一起鸭传染性浆膜炎病,现将发病及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2.发病情况
2012年1月15日本市某养鸭场开始饲养2000羽樱桃谷肉鸭,在2012年1月27日雏鸭2周龄时,鸭群中开始出现精神沉郁,萎顿;缩颈;不愿意走动的病鸭,病鸭流眼泪,流鼻;下黄绿色粪便,肛门周围的羽毛被污染。28日出现仰卧,双腿划动呈游泳状的病例,到29日就出现了第一例病鸭死亡,此时全场鸭群采食量下降,30日死亡5例。
经在养鸭场现场调查与询问鸭农发现:1月份有连续15天的阴雨,室外平均温度仅6°C,温度过低;该养鸭场为室内地面育雏,垫草严重潮湿,饲养环境粗放,污染严重,卫生条件差;育雏室过小,饲养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鸭农于25日养鸭更换饲料,雏鸭出现过应激不采食现象;饲料不是全价饲料,查对其饲料配方,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蛋白水平过低。上述因素导致本病在该场地的发生和流行。
3.临床症状
病鸭明显的症状是咳嗽,打喷嚏,眼、鼻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干涸后,常堵塞鼻孔,表现呼吸困难。病鸭排黄绿色稀粪,稀粪稀薄,部分病鸭腹部膨胀,不食或少食,临死前出现神经症状,如痉挛、摇头或点头,头背脖和两腿伸直呈角弓反张状,尾部轻轻摇摆,不久抽搐死亡,病程一般为1~3d。日龄较大的鸭(4周龄以上),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少,腿软弱,不愿走动,共济失调,痉挛性点头运动或摇头摇尾,呈仰卧姿势,有的可见头颈歪斜,转圈,后退行走,病鸭消瘦,呼吸困难,最后衰竭死亡[1] 。
4.剖检变化
经过对死亡鸭进行剖检,主要病变是心脏包膜浑浊增厚、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心脏、肝脏表面有黄白色纤维素包膜。
最明显的病变是浆膜表面的纤维素性渗出物,主要在心包膜、肝表面和气囊。心包液增多,呈白色絮状物,心外膜表面覆盖有纤维素性渗出物。病程较长者,心包有纤维素性物充填,使心包膜与心外膜粘连。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或红褐色,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膜,极易剥离。脾肿大,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点,呈斑驳状。多数病例气囊壁增厚、混浊,上面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脑膜充血、出血,脑膜上也有纤维素渗出物附着[2]。
5.实验检查诊断
本病的病原体为鸭疫巴氏杆菌。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即可初步诊断为鸭传染性浆膜炎。
5.1实验室涂片镜检
取病死鸭肝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镜下发现阴性小杆菌;瑞士染色可见两极浓染的细菌,确诊为鸭疫巴氏杆菌[3]。
5.2琼脂扩散试验
通过琼脂扩散试验,该菌在普通琼脂和麦康凯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确诊为鸭传染性浆膜炎。
6.预防方法与药物防治
6.1加强饲养管理
育雏室应注意通风、干燥、保温防寒和适当的饲养密度,地面育雏的要勤换垫草,最好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6.2免疫接种
目前效果较好的疫苗是鸭传染性浆膜炎油乳剂灭活苗,只需在7~10日龄进行一次免疫即可。对于雏鸭大肠杆菌病发生严重的地区,可使用鸭传染性浆膜炎-雏鸭大肠杆菌二联灭活苗,在7~10日龄进行一次免疫注射[4]。
6.3药物防治
在育雏和发生应激时(如更换饲料以及天气变化等),可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喹诺酮类药物如恩诺沙星和电解质多种维生素,连用3~5d。发病后可选用氟苯尼考、头孢噻呋、庆大霉素、利高霉素、新霉素、林可霉素等治疗。氟苯尼考为首选药,与多西环素合用更好。此外,乙酰甲喹、甲氧苄啶配伍使用也有效果[5]。
7.分组治疗实验材料与方法
7.1实验动物和实验药品
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鸭传染性浆膜炎的18日龄病鸭120只,由本市郊区某养鸭场提供。
实验药品为头孢噻呋钠、20%盐酸恩诺沙星、10%磺胺6-甲氧嘧啶钠注射液、20%硫酸新霉素、10%氟苯尼考注射液、20%氟苯尼考粉。
7.2 病理变化
通过对10只死鸭和濒死期的鸭进行病理解剖,发现:浆膜表面的纤维性渗出物,以心包膜、肝表面和气囊最为明显。大多数鸭病变为全身脱水性心包炎、心包液增多,心包内填充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外膜附着纤维素性渗出物,使心包膜增厚,表面粗糙。其中病程长者,心包膜与心外膜或胸腔发生粘连,肝肿大呈橙红色或土黄色,质脆,肝表面覆盖一层极易剥离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膜;病程较长者,渗出物呈干酪样,不易剥离。气囊壁增厚,浑浊、不透明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个别病例有腹腔积液,脾脏肿大,胆囊肿大,跗关节肿胀等病变。 7.3治疗
由于其病原鸭疫里氏杆菌具有多种血清型,和容易产生耐药性,致使该病的防止愈加困难。为了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我采用不同的药物配伍对该病进行对比治疗效实验,以寻找对该病疗效较好的药物组合,现报告如下。
7.3.1病鸭的确定及分组
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该场发生鸭传染性浆膜炎后,将所有出现症状的鸭选出,并从中挑选体重和严重程度基本相似的病鸭120只,随机分为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和对照组。
7.3.2给药方法
实验1组按30mg/kg体重用头孢噻呋钠逐只腿部肌肉注射1次后,按每100kg水中加入20%盐酸恩诺沙星50g溶于水中供鸭自由食用,连用3d。
实验2组用10%磺胺6-甲氧嘧啶钠注射液按0.7ml/kg体重逐只肌肉注射后,按100kg水中加入20%硫酸新霉素50g溶于水中供鸭自由食用,连用3d。
实验3组按0.3ml/kg体重逐只肌肉注射10%氟苯尼考注射液后,按100kg水中加入20%氟苯尼考粉50g溶于水中供鸭自由食用,连用3d。
对照组不用药。
7.3.3饲养观察
4组病鸭均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同样的饲料喂养1周,每天定时观察记录鸭的精神状态、食欲、粪便及死亡情况。并解剖死亡鸭,观察病变,采取病料作涂片镜检。
7.3.4死亡情况
凡在实验期间出现拉稀、绝食、站立不稳、神经症状等症状并死亡,尸检发现肝周炎、心包炎、气囊炎等典型病变。涂片镜检发现两极着色的小杆菌,根据死亡数计算各组死亡率。
7.3.5治愈率
凡在实验结束后精神、食欲恢复正常,不再出现腹泻、站立不稳等临床症状者均属治愈,根据治愈数计算治愈率。
7.3.6数据分析和处理
治愈率用T检验计算其组间差异性。
7.4实验结果
7.4.1用药后各组鸭的死亡情况
将每天死亡的病鸭带回实验室解剖并涂片镜检,凡具有浆膜炎典型病变,经镜检发现两极着色小杆菌者均记录死亡时间和数量,用药后各组鸭死亡数及死亡時间记录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1组和实验3组病鸭在用药1d后停止死亡,而实验2组则在用药后3d后停止死亡,对照组直到实验第7d仍在发生死亡。说明无论是头孢噻呋钠配合恩诺沙星,还是氟苯尼考注射液配合氟苯尼考粉对鸭传染性浆膜炎都能迅速制止患鸭死亡,对鸭传染性浆膜炎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7.4.2各组药物的治疗效果
从表2可以看出,3种配伍方法对鸭传染性浆膜炎都有治疗效果,但实验1组和实验3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实验2组(P<0.05)
7.4.3 分析与讨论
头孢噻呋钠配合恩诺沙星和氟苯尼考注射液配合氟苯尼考粉治疗鸭传染性浆膜炎具有疗效确实、见效快等优点。对于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治疗原来很多药物都有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鸭疫里氏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和大量养殖场(户)不按规定用药或滥用药物,致使该病的临床治疗愈发困难。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1组和实验3组病鸭在分别注头孢噻呋钠射和氟苯尼考后,死亡迅速停止,在喂食恩诺沙星和氟苯尼考粉后,一直未再出现死亡现象,但实验3组患鸭的食欲、精神状态迅速恢复,直到实验结束也未再出现异常[6]。
单用氟苯尼考内服可对受传染性浆膜炎威胁的鸭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在实验的同时,应养殖户要求,对同群受威胁鸭采用氟苯尼考粉剂按50g/100kg饲料混匀后供鸭自由采食,1600余只鸭仅有7只鸭出现发病症状,(后经氟苯尼考肌肉注射痊愈),连续内服氟苯尼考粉5d后,该鸭群所有鸭只均恢复正常。说明内服氟苯尼考对鸭传染性浆膜炎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7]。
选用有效药物先注射后内服不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而且可节省人力物力。鸭传染性浆膜炎发病急、死亡快,一旦发病,如果不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常可造成大量的患鸭死亡。由表2可知:实验2组的30只病鸭,尽管采用了药物治疗,死亡率仍高达16%以上。而实验1组和实验3组同样也采用先注射后内服的治疗方法,其死亡率明显低于实验2组(P<0.05)。说明治疗鸭传染性浆膜炎在选用药物方面的重要性。由于患鸭死亡迅速,为减少死亡,最好采用注射投药,以快速发挥药效,减少损失。但由于一次用药常不能彻底消除细菌的危害,必须连续给药,维持疗效。如果每次都采用注射给药,不但费用高,而且增加了工作量及引起鸭的应激反应[8]。实验中,对病鸭先采用注射,使药物迅速发挥药效,以控制急性死亡,再采用口服投药以维持疗效,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8.结论
通过上述对鸭传染性浆膜炎病的诊断、防治过程可知:鸭传染性浆膜炎具有高度的易感性和高度的传染性,此病的主要诱因是长期的低温阴雨,室内地面育雏的垫草严重潮湿,饲养环境粗放,污染严重,卫生条件差;育雏室过小,饲养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更换饲料,雏鸭出现应激;饲料不是全价饲料,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蛋白水平过低以及养殖户预防用药意识差等等。在防治上采取加强饲养管理和进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措施;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不能盲目乱用药,选择高敏药物和早发现早治疗是本病治愈的关键。通过不同药物对比治疗试验表明,目前采用氟苯尼考、头孢噻呋钠和恩诺沙星等药物治疗效果较好,治愈率可达96.6%,可以有效提高存活数,减少病鸭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李生涛主编,《禽病防治》(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84-86.
[2]杨慧芳主编,《养禽与禽病防治》,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311-314.
[3]张长锋、罗科财,《水禽世界》,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41-249.
[4]徐大为、符华林 ,《中国家禽》,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32-144.
[5]王花茹、王加才,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J],兽医导刊,2008(12):48.
[6]王艳明,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147-148.
[7]何维山,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5):321.
[8]连斌,小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报告[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7,28(1):63.
【关键词】雏鸭 ; 鸭疫里默氏杆菌 ; 传染性浆膜炎 ; 饲养管理 ; 药物治療试验 ; 治愈率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023-02
1.前言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默氏杆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杆菌引起的以危害雏鸭为主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疾病。其特征性病变是发生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近年来,随着养鸭业的迅速发展,鸭传染性浆膜炎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易发难治。目前,本病已成为制约养鸭业快速发展的重要疫病之一,给养鸭业造成很大损失。因此,控制和消灭本病,对于促进养鸭业的快速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鸭疫李氏杆菌主要感染2~8周龄雏鸭,其中2~4周龄雏鸭最易感,成年鸭和1周龄以内的鸭少发病。主要经消化道、呼吸道和破损的皮肤、黏膜感染,发病死亡率与年龄、毒株、饲养管理水平和应激因素有密切联系,一般为5%~75%。本病四季均可发生,秋冬季节尤甚。2012年1月,本市某养鸭场暴发了一起鸭传染性浆膜炎病,现将发病及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2.发病情况
2012年1月15日本市某养鸭场开始饲养2000羽樱桃谷肉鸭,在2012年1月27日雏鸭2周龄时,鸭群中开始出现精神沉郁,萎顿;缩颈;不愿意走动的病鸭,病鸭流眼泪,流鼻;下黄绿色粪便,肛门周围的羽毛被污染。28日出现仰卧,双腿划动呈游泳状的病例,到29日就出现了第一例病鸭死亡,此时全场鸭群采食量下降,30日死亡5例。
经在养鸭场现场调查与询问鸭农发现:1月份有连续15天的阴雨,室外平均温度仅6°C,温度过低;该养鸭场为室内地面育雏,垫草严重潮湿,饲养环境粗放,污染严重,卫生条件差;育雏室过小,饲养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鸭农于25日养鸭更换饲料,雏鸭出现过应激不采食现象;饲料不是全价饲料,查对其饲料配方,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蛋白水平过低。上述因素导致本病在该场地的发生和流行。
3.临床症状
病鸭明显的症状是咳嗽,打喷嚏,眼、鼻分泌物增多,分泌物干涸后,常堵塞鼻孔,表现呼吸困难。病鸭排黄绿色稀粪,稀粪稀薄,部分病鸭腹部膨胀,不食或少食,临死前出现神经症状,如痉挛、摇头或点头,头背脖和两腿伸直呈角弓反张状,尾部轻轻摇摆,不久抽搐死亡,病程一般为1~3d。日龄较大的鸭(4周龄以上),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少,腿软弱,不愿走动,共济失调,痉挛性点头运动或摇头摇尾,呈仰卧姿势,有的可见头颈歪斜,转圈,后退行走,病鸭消瘦,呼吸困难,最后衰竭死亡[1] 。
4.剖检变化
经过对死亡鸭进行剖检,主要病变是心脏包膜浑浊增厚、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心脏、肝脏表面有黄白色纤维素包膜。
最明显的病变是浆膜表面的纤维素性渗出物,主要在心包膜、肝表面和气囊。心包液增多,呈白色絮状物,心外膜表面覆盖有纤维素性渗出物。病程较长者,心包有纤维素性物充填,使心包膜与心外膜粘连。肝脏肿大,呈土黄色或红褐色,表面覆盖一层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膜,极易剥离。脾肿大,表面有灰白色坏死点,呈斑驳状。多数病例气囊壁增厚、混浊,上面附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脑膜充血、出血,脑膜上也有纤维素渗出物附着[2]。
5.实验检查诊断
本病的病原体为鸭疫巴氏杆菌。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即可初步诊断为鸭传染性浆膜炎。
5.1实验室涂片镜检
取病死鸭肝涂片,革兰氏染色后镜检,镜下发现阴性小杆菌;瑞士染色可见两极浓染的细菌,确诊为鸭疫巴氏杆菌[3]。
5.2琼脂扩散试验
通过琼脂扩散试验,该菌在普通琼脂和麦康凯培养基上不能生长,确诊为鸭传染性浆膜炎。
6.预防方法与药物防治
6.1加强饲养管理
育雏室应注意通风、干燥、保温防寒和适当的饲养密度,地面育雏的要勤换垫草,最好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6.2免疫接种
目前效果较好的疫苗是鸭传染性浆膜炎油乳剂灭活苗,只需在7~10日龄进行一次免疫即可。对于雏鸭大肠杆菌病发生严重的地区,可使用鸭传染性浆膜炎-雏鸭大肠杆菌二联灭活苗,在7~10日龄进行一次免疫注射[4]。
6.3药物防治
在育雏和发生应激时(如更换饲料以及天气变化等),可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喹诺酮类药物如恩诺沙星和电解质多种维生素,连用3~5d。发病后可选用氟苯尼考、头孢噻呋、庆大霉素、利高霉素、新霉素、林可霉素等治疗。氟苯尼考为首选药,与多西环素合用更好。此外,乙酰甲喹、甲氧苄啶配伍使用也有效果[5]。
7.分组治疗实验材料与方法
7.1实验动物和实验药品
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诊断为鸭传染性浆膜炎的18日龄病鸭120只,由本市郊区某养鸭场提供。
实验药品为头孢噻呋钠、20%盐酸恩诺沙星、10%磺胺6-甲氧嘧啶钠注射液、20%硫酸新霉素、10%氟苯尼考注射液、20%氟苯尼考粉。
7.2 病理变化
通过对10只死鸭和濒死期的鸭进行病理解剖,发现:浆膜表面的纤维性渗出物,以心包膜、肝表面和气囊最为明显。大多数鸭病变为全身脱水性心包炎、心包液增多,心包内填充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外膜附着纤维素性渗出物,使心包膜增厚,表面粗糙。其中病程长者,心包膜与心外膜或胸腔发生粘连,肝肿大呈橙红色或土黄色,质脆,肝表面覆盖一层极易剥离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素膜;病程较长者,渗出物呈干酪样,不易剥离。气囊壁增厚,浑浊、不透明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个别病例有腹腔积液,脾脏肿大,胆囊肿大,跗关节肿胀等病变。 7.3治疗
由于其病原鸭疫里氏杆菌具有多种血清型,和容易产生耐药性,致使该病的防止愈加困难。为了提高该病的治疗效果,我采用不同的药物配伍对该病进行对比治疗效实验,以寻找对该病疗效较好的药物组合,现报告如下。
7.3.1病鸭的确定及分组
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该场发生鸭传染性浆膜炎后,将所有出现症状的鸭选出,并从中挑选体重和严重程度基本相似的病鸭120只,随机分为实验1组,实验2组,实验3组和对照组。
7.3.2给药方法
实验1组按30mg/kg体重用头孢噻呋钠逐只腿部肌肉注射1次后,按每100kg水中加入20%盐酸恩诺沙星50g溶于水中供鸭自由食用,连用3d。
实验2组用10%磺胺6-甲氧嘧啶钠注射液按0.7ml/kg体重逐只肌肉注射后,按100kg水中加入20%硫酸新霉素50g溶于水中供鸭自由食用,连用3d。
实验3组按0.3ml/kg体重逐只肌肉注射10%氟苯尼考注射液后,按100kg水中加入20%氟苯尼考粉50g溶于水中供鸭自由食用,连用3d。
对照组不用药。
7.3.3饲养观察
4组病鸭均在相同条件下分别用同样的饲料喂养1周,每天定时观察记录鸭的精神状态、食欲、粪便及死亡情况。并解剖死亡鸭,观察病变,采取病料作涂片镜检。
7.3.4死亡情况
凡在实验期间出现拉稀、绝食、站立不稳、神经症状等症状并死亡,尸检发现肝周炎、心包炎、气囊炎等典型病变。涂片镜检发现两极着色的小杆菌,根据死亡数计算各组死亡率。
7.3.5治愈率
凡在实验结束后精神、食欲恢复正常,不再出现腹泻、站立不稳等临床症状者均属治愈,根据治愈数计算治愈率。
7.3.6数据分析和处理
治愈率用T检验计算其组间差异性。
7.4实验结果
7.4.1用药后各组鸭的死亡情况
将每天死亡的病鸭带回实验室解剖并涂片镜检,凡具有浆膜炎典型病变,经镜检发现两极着色小杆菌者均记录死亡时间和数量,用药后各组鸭死亡数及死亡時间记录表1。
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1组和实验3组病鸭在用药1d后停止死亡,而实验2组则在用药后3d后停止死亡,对照组直到实验第7d仍在发生死亡。说明无论是头孢噻呋钠配合恩诺沙星,还是氟苯尼考注射液配合氟苯尼考粉对鸭传染性浆膜炎都能迅速制止患鸭死亡,对鸭传染性浆膜炎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7.4.2各组药物的治疗效果
从表2可以看出,3种配伍方法对鸭传染性浆膜炎都有治疗效果,但实验1组和实验3组的效果明显优于实验2组(P<0.05)
7.4.3 分析与讨论
头孢噻呋钠配合恩诺沙星和氟苯尼考注射液配合氟苯尼考粉治疗鸭传染性浆膜炎具有疗效确实、见效快等优点。对于鸭传染性浆膜炎的治疗原来很多药物都有很好的效果,但是由于鸭传染性浆膜炎的病原鸭疫里氏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和大量养殖场(户)不按规定用药或滥用药物,致使该病的临床治疗愈发困难。从表1可以看出:实验1组和实验3组病鸭在分别注头孢噻呋钠射和氟苯尼考后,死亡迅速停止,在喂食恩诺沙星和氟苯尼考粉后,一直未再出现死亡现象,但实验3组患鸭的食欲、精神状态迅速恢复,直到实验结束也未再出现异常[6]。
单用氟苯尼考内服可对受传染性浆膜炎威胁的鸭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在实验的同时,应养殖户要求,对同群受威胁鸭采用氟苯尼考粉剂按50g/100kg饲料混匀后供鸭自由采食,1600余只鸭仅有7只鸭出现发病症状,(后经氟苯尼考肌肉注射痊愈),连续内服氟苯尼考粉5d后,该鸭群所有鸭只均恢复正常。说明内服氟苯尼考对鸭传染性浆膜炎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7]。
选用有效药物先注射后内服不但可以提高治疗效果,而且可节省人力物力。鸭传染性浆膜炎发病急、死亡快,一旦发病,如果不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常可造成大量的患鸭死亡。由表2可知:实验2组的30只病鸭,尽管采用了药物治疗,死亡率仍高达16%以上。而实验1组和实验3组同样也采用先注射后内服的治疗方法,其死亡率明显低于实验2组(P<0.05)。说明治疗鸭传染性浆膜炎在选用药物方面的重要性。由于患鸭死亡迅速,为减少死亡,最好采用注射投药,以快速发挥药效,减少损失。但由于一次用药常不能彻底消除细菌的危害,必须连续给药,维持疗效。如果每次都采用注射给药,不但费用高,而且增加了工作量及引起鸭的应激反应[8]。实验中,对病鸭先采用注射,使药物迅速发挥药效,以控制急性死亡,再采用口服投药以维持疗效,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8.结论
通过上述对鸭传染性浆膜炎病的诊断、防治过程可知:鸭传染性浆膜炎具有高度的易感性和高度的传染性,此病的主要诱因是长期的低温阴雨,室内地面育雏的垫草严重潮湿,饲养环境粗放,污染严重,卫生条件差;育雏室过小,饲养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更换饲料,雏鸭出现应激;饲料不是全价饲料,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蛋白水平过低以及养殖户预防用药意识差等等。在防治上采取加强饲养管理和进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措施;及时发现,及时治疗,不能盲目乱用药,选择高敏药物和早发现早治疗是本病治愈的关键。通过不同药物对比治疗试验表明,目前采用氟苯尼考、头孢噻呋钠和恩诺沙星等药物治疗效果较好,治愈率可达96.6%,可以有效提高存活数,减少病鸭死亡率。
参考文献
[1]李生涛主编,《禽病防治》(第二版),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84-86.
[2]杨慧芳主编,《养禽与禽病防治》,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311-314.
[3]张长锋、罗科财,《水禽世界》,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241-249.
[4]徐大为、符华林 ,《中国家禽》,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132-144.
[5]王花茹、王加才,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J],兽医导刊,2008(12):48.
[6]王艳明,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3):147-148.
[7]何维山,鸭传染性浆膜炎的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2010(5):321.
[8]连斌,小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治报告[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7,28(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