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倾注了作者的真知灼见和真情实感。苏霍姆林斯基形象地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地上。”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也说:“情感是小学语文的灵魂,儿童学习语文必须伴随情感。”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具有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要求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品味、揣摩、感悟、积累,逐步学会欣赏。因此,在读书的过程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做一台没有感觉重复播放的录音机来操作,应该让他们投入感情阅读,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引发思考和感悟,加强探究和体验,获得启迪和熏陶,真正让情感这一泓活水浸润于文字里,流淌于阅读中。
一、以题揣文,催生情感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完整的课堂学习意味着学生从他的认知起点出发,是一个向学习目标不断渐进与接近的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准合适的切入口,开启认知之门。题目是文章的门窗,读文从读题开始。课文中,许多标题带有丰富的情感色彩,且意味深长,是引发人们情感共鸣的“兴奋点”。因此, 想要把握文章的主旨,就先要深刻理解标题的含义。读书时,先让学生掩卷分析标题,进行一番琢磨咀嚼,以题揣文,揣摩课文主要写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催生情感。为此,我注重培养学生审题目,找题眼的能力。
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叙述了作者耳闻目睹敬爱的周总理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工作的感人事迹。为让学生准确高效地读懂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要旨,我让学生思考:当你看到这个题目会想到什么?课文为什么用“一夜的工作”作为题目?作用是什么?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分析文章标题的知识和方法,抓住题眼,捕捉题旨,从而深刻领悟到:文章标题开门见山,文字简练,又与结尾“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一句呼应,发人深省,令人回味。它高度赞扬了人民的好总理工作辛劳、生活俭朴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在揣摩题目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方法都被激活,透过文章的题目,学生领悟了作者所拟题目的精妙,对总理的爱戴之情油然而生,满腔热情地去自主阅读、探究课文,为深刻理解全文奠定基础。
二、斟词酌句,感悟情感
情是可感的。越是实际的才是最容易引起通感反应的。课文的字里行间承载着作者的思想、睿智和深情,凝聚着崇高的人品和感人的魅力,通过阅读理应成为引导悟情的首选。遵循叶圣陶先生关于“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要求,只要我们抓住思想感情的“支撑点”,即重点词语,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词语的含义,就能感受作者情感脉搏的跳动,受到熏陶和感染,对文章情感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反之,就会像叶圣陶先生告诫的那样,“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解,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有”。
作者总是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情达意的。因此,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活跃的元素,也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如《詹天佑》一文中 “赞叹不已”一词,既是点睛之笔,又是课文的“情眼”。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理解“赞叹不已”的本义,接着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课文,思考外宾是怎样赞叹詹天佑的,从而感知“赞叹不已”一词流露的真挚情感和饱满情绪,最后让学生探究外宾为什么赞叹詹天佑。这样,从关键词语入手,斟词酌句,寻幽探微,让学生准确理解文旨。为了更好地了解詹天佑对工作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让学生反复朗读詹天佑对工作人员说的话, “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面对所有的铁路建设者,詹天佑慷慨激昂地鼓励他们;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影响施工质量,詹天佑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对极个别因为条件艰苦而消极怠工的工程人员,詹天佑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们。学生仿佛感受了詹天佑在不同的情况下说话时的情感、语气,充分认识詹天佑不畏艰险的豪迈气概,为中国人民争气的爱国情怀,创造修路奇迹的超群智慧。学生们不禁对詹天佑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肃然起敬,作者隐匿于语言文字深处的情感之水在孩子们的心田流淌。朗读时,学生或高亢激扬,或轻柔优美,节奏舒缓自如,自然而然地将敬仰之情和自豪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再造想象,品味情感
科学研究一致认为: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人的想象力。再造想象就是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它是品味情感的“生长点”。 如何让学生通过抽象的语言符号体会到作者的情深意笃?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中,感知事物的特点,与头脑中已有的意象建立联系,进入文本所蕴含的意境。这是拓展文本阅读,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
运用再造想象可以构建故事情节,可以渲染情景画面,可以促使主题升华。阅读时,学生凭借想象仿佛进入五彩缤纷的世界。如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诗,诗中这样写道:“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帕米尔高原依然是群星闪烁;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南疆早已洋溢着盎然的春色。”当这些漂亮的语言外衣披上孩子们的求知心灵时,想象欲望顿时萌发,并迅速建构起绚丽画面:东海日出、高原星空、北国雪景、南国春色……通过已有表象与遐想之间的落差磨合,现实与神思之间的缝隙焊接,积攒的情感能量应运而释放,浓浓的爱国情、自豪感就会充溢心房。因此,再造想象可以不失时机地激励和刺激学生,让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状态,这是课堂教学最为活跃的情感因素。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去思维、去品味,把一个个文字演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把一个个形象勾勒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学生在情感活水的涌动中引发想象,进而又在飞扬的想象中完成对文本情境、形象、情感的再创造和再体验。
四、感受形象,体验情感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它反映着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它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好像波涛汹涌、激情澎湃的大海,渴望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作用非同小可,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文章皆非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是“文”的命脉,优秀的文章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课文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诗如画的秀丽景象,千姿百态的自然现象,让学生历历在目,触景生情,这是情感体验的“聚焦点”,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加深理解和体验。
如学习《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文章介绍了丹顶鹤的美丽外形以及它们每年到黄海之滨越冬的迁徙习性。第二、三自然段重点描写了丹顶鹤的外形美和姿态美,语句流畅优美,字里行间饱含赞美之情。教学前,我结合地处黄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带领学生观察海边滩涂湿地,一睹丹顶鹤的芳容娇姿;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欣赏课文中自己认为最美的文字描写,让学生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了丹顶鹤的美丽和高雅,情不自禁地将对丹顶鹤的喜爱、欣赏融入课文的字里行间。学生读完课文会被丹顶鹤特殊的形象美所深深地吸引。在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学生有了一次次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情感升华,激发了学生心中无限的情思:家乡真美,丹顶鹤真美,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再如课文中巍然屹立、以身殉职的哈尔威船长,舍“身”救“生”的谭千秋老师,失聪失明却不屈不挠的海伦……;老舍笔下一碧千里的草原,瑰丽如仙境般的九寨沟,蔚为壮观的烟台的海……这些虽非亲眼目睹,但都令人神往。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脑海中会形成无数的美不胜收的文学形象,构成无穷的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随着感受程度的加深,学生的内心会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涛,使形象与情感融合,形成作者、教师、学生之间情感的“同频共振”。
阅读,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让学生领略语言魅力,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创新灵感,保持学习热情,有赖于“活水“之源——情感。它让我们无法释怀,它牵引学生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墨韵书香,徜徉于书海之中,根植于心灵深处。
一、以题揣文,催生情感
教育学理论告诉我们:完整的课堂学习意味着学生从他的认知起点出发,是一个向学习目标不断渐进与接近的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我们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准合适的切入口,开启认知之门。题目是文章的门窗,读文从读题开始。课文中,许多标题带有丰富的情感色彩,且意味深长,是引发人们情感共鸣的“兴奋点”。因此, 想要把握文章的主旨,就先要深刻理解标题的含义。读书时,先让学生掩卷分析标题,进行一番琢磨咀嚼,以题揣文,揣摩课文主要写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催生情感。为此,我注重培养学生审题目,找题眼的能力。
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叙述了作者耳闻目睹敬爱的周总理日理万机、夜以继日工作的感人事迹。为让学生准确高效地读懂课文,整体感知文章要旨,我让学生思考:当你看到这个题目会想到什么?课文为什么用“一夜的工作”作为题目?作用是什么?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分析文章标题的知识和方法,抓住题眼,捕捉题旨,从而深刻领悟到:文章标题开门见山,文字简练,又与结尾“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一句呼应,发人深省,令人回味。它高度赞扬了人民的好总理工作辛劳、生活俭朴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崇高品质。在揣摩题目的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情感体验和思维方法都被激活,透过文章的题目,学生领悟了作者所拟题目的精妙,对总理的爱戴之情油然而生,满腔热情地去自主阅读、探究课文,为深刻理解全文奠定基础。
二、斟词酌句,感悟情感
情是可感的。越是实际的才是最容易引起通感反应的。课文的字里行间承载着作者的思想、睿智和深情,凝聚着崇高的人品和感人的魅力,通过阅读理应成为引导悟情的首选。遵循叶圣陶先生关于“字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要求,只要我们抓住思想感情的“支撑点”,即重点词语,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词语的含义,就能感受作者情感脉搏的跳动,受到熏陶和感染,对文章情感的感悟也就水到渠成。反之,就会像叶圣陶先生告诫的那样,“如果对于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不很了解,那就如入宝山空手回,结果将一无所有”。
作者总是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情达意的。因此,词语教学是语文教学中最活跃的元素,也是阅读教学的重头戏。如《詹天佑》一文中 “赞叹不已”一词,既是点睛之笔,又是课文的“情眼”。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理解“赞叹不已”的本义,接着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课文,思考外宾是怎样赞叹詹天佑的,从而感知“赞叹不已”一词流露的真挚情感和饱满情绪,最后让学生探究外宾为什么赞叹詹天佑。这样,从关键词语入手,斟词酌句,寻幽探微,让学生准确理解文旨。为了更好地了解詹天佑对工作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让学生反复朗读詹天佑对工作人员说的话, “我们的工作首先要精密,不能有一点儿马虎。‘大概’、‘差不多’之类的说法,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面对所有的铁路建设者,詹天佑慷慨激昂地鼓励他们;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影响施工质量,詹天佑语重心长地告诫他们;对极个别因为条件艰苦而消极怠工的工程人员,詹天佑苦口婆心地教育他们。学生仿佛感受了詹天佑在不同的情况下说话时的情感、语气,充分认识詹天佑不畏艰险的豪迈气概,为中国人民争气的爱国情怀,创造修路奇迹的超群智慧。学生们不禁对詹天佑这位杰出的爱国工程师肃然起敬,作者隐匿于语言文字深处的情感之水在孩子们的心田流淌。朗读时,学生或高亢激扬,或轻柔优美,节奏舒缓自如,自然而然地将敬仰之情和自豪之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再造想象,品味情感
科学研究一致认为: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就是人的想象力。再造想象就是根据语言的表述或非语言的描绘在头脑中形成有关事物的形象的想象。它是品味情感的“生长点”。 如何让学生通过抽象的语言符号体会到作者的情深意笃?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从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中,感知事物的特点,与头脑中已有的意象建立联系,进入文本所蕴含的意境。这是拓展文本阅读,提高语文素养的有效方法。
运用再造想象可以构建故事情节,可以渲染情景画面,可以促使主题升华。阅读时,学生凭借想象仿佛进入五彩缤纷的世界。如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诗,诗中这样写道:“当灿烂的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帕米尔高原依然是群星闪烁;当北国还是银装素裹的世界,南疆早已洋溢着盎然的春色。”当这些漂亮的语言外衣披上孩子们的求知心灵时,想象欲望顿时萌发,并迅速建构起绚丽画面:东海日出、高原星空、北国雪景、南国春色……通过已有表象与遐想之间的落差磨合,现实与神思之间的缝隙焊接,积攒的情感能量应运而释放,浓浓的爱国情、自豪感就会充溢心房。因此,再造想象可以不失时机地激励和刺激学生,让学生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悱愤状态,这是课堂教学最为活跃的情感因素。学生通过阅读文本去思维、去品味,把一个个文字演变成一个个生动的形象,把一个个形象勾勒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学生在情感活水的涌动中引发想象,进而又在飞扬的想象中完成对文本情境、形象、情感的再创造和再体验。
四、感受形象,体验情感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的态度,它反映着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它的研究表明:青少年的心理好像波涛汹涌、激情澎湃的大海,渴望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情感对个体的认知过程作用非同小可,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文章皆非无情物,一切景语皆情语”。“情”是“文”的命脉,优秀的文章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课文中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诗如画的秀丽景象,千姿百态的自然现象,让学生历历在目,触景生情,这是情感体验的“聚焦点”,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加深理解和体验。
如学习《美丽的丹顶鹤》一文,文章介绍了丹顶鹤的美丽外形以及它们每年到黄海之滨越冬的迁徙习性。第二、三自然段重点描写了丹顶鹤的外形美和姿态美,语句流畅优美,字里行间饱含赞美之情。教学前,我结合地处黄海之滨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带领学生观察海边滩涂湿地,一睹丹顶鹤的芳容娇姿;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欣赏课文中自己认为最美的文字描写,让学生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了丹顶鹤的美丽和高雅,情不自禁地将对丹顶鹤的喜爱、欣赏融入课文的字里行间。学生读完课文会被丹顶鹤特殊的形象美所深深地吸引。在一系列教学活动中,学生有了一次次独特的情感体验和深刻的情感升华,激发了学生心中无限的情思:家乡真美,丹顶鹤真美,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它。再如课文中巍然屹立、以身殉职的哈尔威船长,舍“身”救“生”的谭千秋老师,失聪失明却不屈不挠的海伦……;老舍笔下一碧千里的草原,瑰丽如仙境般的九寨沟,蔚为壮观的烟台的海……这些虽非亲眼目睹,但都令人神往。随着阅读的深入,学生脑海中会形成无数的美不胜收的文学形象,构成无穷的动人心弦的艺术世界;随着感受程度的加深,学生的内心会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涛,使形象与情感融合,形成作者、教师、学生之间情感的“同频共振”。
阅读,是学生成长的精神家园。让学生领略语言魅力,插上想象的翅膀,激发创新灵感,保持学习热情,有赖于“活水“之源——情感。它让我们无法释怀,它牵引学生沉潜于字里行间,流连于墨韵书香,徜徉于书海之中,根植于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