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我国科学传播的异化问题研究

来源 :公关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w19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分析了新时代我国科学传播异化问题,新时代科普作品对神秘现象予以过度渲染,科幻作品中一些没有科学理论依据的内容对大众产生一定程度的欺骗效应,在科学传播过程中打着宣扬科学的旗号,利用人们尊重科学的心理宣传伪科学和反科学,并分析了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其原因一方面是新时代传播渠道的丰富使传播内容的准确性没有了保障,另一方面是公众的科学教育水平和科学素养较低,针对问题成因提出合理性对策。希望能够对我国科学传播进行有效的规范,公众能够对相应的科学知识予以正确的理解。
  关键词:科学传播 伪科学 传播异化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信息传播渠道更加丰富、传播速度更加迅速、传播范围更加广泛,公众对于科学知识的求知欲望更加强烈,这就使科学传播处于较为活跃的状态。目前对各类科学知识的传播都开设了专题节目,部分产品及广告也会对相关科学知识进行宣传。然而,在各种渠道进行科学传播的过程中,出现了异化现象,使科学传播存在诸多负面问题,以下内容对科学传播中的异化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一、我国在科学传播中所存在的异化形态及其成因分析
  科学传播的异化就其概念而言,是指进行科学传播过程中,对科学知识不能进行有效且完整与正面化的宣传,在具体的传播过程中,以科学的名义对公众进行一定程度的现实误导,或是对一些反科学与伪科学内容进行传播,名义上为科学传播,而实际上却具有与科学传播相反的特性,科学传播的异化问题及其产生原因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详细的研究。
  (一)科普节目中将特殊事件神秘化及其产生原因
  在科普节目中频繁出现对神秘现象进行过度渲染的特征,诸如走近科学、探索发现等诸多优秀的电视科普节目已经被观众所熟悉,并且在社会范围内拥有了广泛的认同,而部分科普类节目为了进一步使自身的收视率得到有效的提升,在具体的宣传过程中,会假借科学之名,对相应的神秘现象予以渲染,使科普节目在对公众进行思想引导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负面效应,对于公众而言,受猎奇心理驱使,难以探知的神秘现象往往有较为突出的吸引力,公众为了对其结果进行探索,而不得不继续观看相应的节目,部分媒体利用受众的这种心理通过神秘化的方式达到吸引受众注意力的目的。然而就整体科学探索而言,并不应该是对神秘现象予以消极解密的过程,如果科普类节目为了使自身的收视率得到提升,而采取故弄玄虚等诸多猎奇化方式使神秘气氛笼罩科普节目,便会使科普专题节目的科学传播过程存在异化形态的现实问题。科普节目在构建过程中应该使自身的节目语言更加通俗,将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予以进一步的探索,从而深入浅出地对相应的科学道理进行讲解,通过神秘化的渲染方式,使其具有神秘化色彩,并且以自圆其说的方式对其进行所谓的揭秘,将理性且科学的世界与神秘事件牵强的进行联系,会使公众在观看节目中产生极大的不适感,进一步增强公众对于科普节目的不信任度。
  就科普节目责任而言,在进行节目的过程中,需要克服诸多的现实矛盾與困难,并且整体制作周期相对较长而制作成本相对较高,科学探索的过程往往具有漫长而艰辛的现实特征,并不会过多的出现各类戏剧性环节,科技内容也往往无法通过具有生动的场景予以有效的体现。在进行相应的科学探索过程中,为了使相应的科学原理得以有效的呈现,允许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有效的艺术加工,但是不能为了使观众的关注度得以提升而添油加醋,故意篡改相应的科学事件面貌,更不能通过具有神秘特性与戏剧化特性的悬念设置方式,使原本的科学思维方式予以替代。虽然观众在进行节目观看时会被其悬疑化情节所吸引,但如果让悬疑情节的重要程度高于科普目的本身,就会使整体科普节目所存在的公众信服力大幅度降低,在科普专题节目构建的过程中,对于无法充分解释的科学现象,不能妄下定论,也不能把相应的问题归结于神秘化,进而对公众产生反科学的误导。
  (二)科幻作品部分内容缺乏科学依据及其产生原因
  科幻作品能够给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提供创新性想法和更多的可能性,进一步推进相对应事物的发明和创造。科幻作品就其自身而言,其中想表达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思想在未来的现实中有可能得到有效的应用。比如海底潜航、登月等诸多存在于以往科幻作品中的内容,目前已经成为现实。所以科幻作品从某种程度而言可以将其看作是科学事实以及科学预测,从某种角度上可以将其作为对相应科学技术予以传播的渠道。因此,科幻作品就其自身而言需要对科学文化的特征予以准确的表达和传递,并且需要在其结构的构建过程中,对于现有的科学知识进行合理化的推断。
  而在我国,科幻作品曾经一度被广泛地视为对科学知识进行科普的工具,将科幻作品以简单化的态度予以看待,将使科幻作品整体所拥有的社会效益和产生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科幻作品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其自身的科学理论和思想含量相对较低,部分科幻作品在具体的构建和创作过程中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和支撑,存在着对科学知识认知上的错误,甚至出现了反科学的迷信思想。其内容已经与相应的科学理论相悖,比如部分科幻小说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对巫术、占星术等诸多迷信特征予以宣扬,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受众对于一些科学现象的理解上趋向迷信化。究其原因,目前部分科幻作家在进行相应的科幻小说创作过程中,无法得到有效的科学性训练,并且不会对具体的科幻内容予以科学化的原理设计,难以对其自身的科幻内容构建提供有效的科学支撑,而部分人甚至认为在对科幻小说进行构建的过程中,其唯一标准便是在科学上予以感觉正确,而具有诡辩特征的结构框架也同样能够得以接受。科幻作家虽然不是科学家,但自身的想象力对于工作而言有着较为突出的现实性影响,公众对于科幻作品中的科学内容,往往采取极高的现实关注度,如果相应的科幻作品中存在诸多的科学认知性错误,甚至存在诸多迷信思想,将会使公众产生极为严重的负面思想,并且使科幻作品所拥有的科学奇思妙想,沦为违背科学常理的胡思乱想。   二、新时代我国科学传播异化问题的对策探析
  关于科学传播异化问题,不仅要加强对传播主体、传播渠道的监督和约束作用,更要注重对公众本身进行科学教育的作用,在科学传播过程中对科学知识予以有效的推广,加强公众的科学意识培养,提高公众的科学素养,使其能够拥有较为突出的科学态度,并且能够通过科学规律对自身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只有信息的接受者能够自觉、主动的辨别信息是否具有科学性,才能从根本上减少科学传播异化问题带来的影响。在具体的构建过程中,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进行综合的考量。
  (一)保障传播主体进行科学传播内容的准确性
  新时代背景下,除了传统的媒体工作者以外,科研工作者或社会大众可以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直接对信息进行传播甚至制作,任何人可以随时关注并参与评论和交流,传播者与受众之间形成双向传播的互动体系,人们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但是,公众自身很难对信息进行准确的价值判断。所以,任何传播主体在进行科学传播过程中要对科学知识进行准确的解释和通俗表达,也要做科学传播的监督者,推进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关系,让公众更精准更有效地接受科学传播的信息,有效的避免科学传播异化的产生。
  (二)加强对公众的科学教育
  通过素质教育,使科学传播计划得以有效的开展,在学校教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自身的科学素养,在科学课程中进一步对科学内容进行探索,使学生自身的科学体验性得以有效提升,在具体的科学体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的科学态度以及相应的科学价值观得以养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拥有的社会责任感也能大幅度提高。在进行相应的科普工作中,需要以更加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进而使学生对科学知识的识别能力得以提高,并且使学生在进行相应的科普过程中,养成较为优质的科学素养。近代的科学技术发展已经经过了几百年的历史,其内容的抽象性得以进一步提升,并且相应内容所具有的被理解的难度也同样得到提升,所以其内容中所蕴含的深层次含义想要被公众所充分的理解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进行公众科普的过程中,其主要的内容是对相应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予以有效的宣传,并且使公众能够充分的将科学精神用于一般性社会问题的有效解决。
  (三)提升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协调性
  学校在对科学知识予以客观化讲授的同时,还需要进一步使学生对人类发展所具有的双刃剑效应有一定了解。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需要养成质疑与求实创新精神,不应该对相应的科学进行盲目崇信,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对社会关系与科学伦理进行广泛关注,从而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能够得到有效的融合。学校培育的人才既要有较全面的科学知识与技能,也要有较高的道德素养,使其在进行社会生产时,能够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合理的约束,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科学传播异化现象进行良好的控制和解决。
  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使我们接收信息的渠道多元化的同时也给科学传播的有效进行带来了挑战,解决科学传播异化问题,减少科学传播异化问题带来的影响对于净化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养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加强我国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法治社会的建设。在这个过程中要着重于对传播渠道的监督和公众科学意识的培养,要通过建立健全长期有效的约束和鼓励机制努力减少科学传播异化问题,以此改善我国科学传播异化的境况,推动我国科学传播事业健康发展,推动我国科学知识及技术的正确有效传播。
  参考文献:
  [1]于洋,徐琳琳,王前.科学传播异化现象的理论透视[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6(06):563-567.
  [2]于洋,王前.我國科学传播的异化形态研究[J].科学技术哲学研究,2011,28(01):105-109.
其他文献
摘要:2020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10月10日开班。习近平总书记在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干部特别是年轻干部要提高政治能力、调查研究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改革攻坚能力、应急处突能力、群众工作能力、抓落实能力,勇于直面问题,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不断解决问题、破解难题。这七种能力为年轻干部下一步更好地干事创业指明了方向。  关键词:政治能力 改革攻坚能力 抓落实能力 
摘要: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已成为实现基础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而教师身份认同直接影响能否造就一支热爱乡村、扎根乡村、反哺乡村、奉献乡村的新时代卓越乡村教师队伍。本研究基于传统与现代社会走向、乡村教师政策支持导向和乡村教育现实发展需要的背景,新时代我国乡村教师身份认同困境主要体现在自我身份、专业身份、文化身份和社会身份方面,其影响因素来源于政策制度、社会人际、学生家长和教师个人等方面。通过
本文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和知识图谱工具,以2005—2019年发表于CSSCI期刊的537篇文献为研究样本,从多个视角系统揭示国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研究发现:(1)近15年来,国内该领域发文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高水平学者及研究机构对此作出了卓越贡献;(2)研究遵循的理论基础主要是价值认同理论、资源整合理论和特色教育理论,研究的关键词包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高校辅导员、实效性、立德树人、新媒体等;(3)政治热点和信息技术发展水平是影响学者研究方向的重要因素,未来高校
摘要: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在线教学已成为各高校实施教学的重要举措之一,如何在保障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开展教学实践已成为当前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学习者的学习投入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在教学质量的评估中备受关注。本文以《高等数学B》课程为例,开展在线教学实践,共有266名师范生自愿参与了在线教学中学习投入度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本次教学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线教学中师范生的学习投入度
中国不仅拥有全球10%的植物物种与14%的动物物种,还在全世界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中占据4席,被认定为全世界17个大型生物多样性国家之一。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地球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变暖,这不仅影响着生物的多样性,还威胁着我们赖以生存的地表环境。
摘要:中国共产党十九届四中全会专门研究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问题,是新时代制度自信的宣言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具体建立在以下四个方面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身的内在价值、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汲取、我国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自身的一系列显著优势以及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比较优势。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国家治理体系 制度自信  引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
摘要:参与乡村振兴是高校青年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责任,目的是助力农村农业实现现代化。乡村振兴的内在价值追求就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也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特征。农民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者,积极引导高校青年参与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激发农村内在动力,提高农村人口的能力,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其本质体现了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的价值目标,以及社会公平正义的价值信念。  关键词:高校青年 乡村振兴 社会融入与社会参与 社
摘要:新媒体以网络和计算机为载体,在传播模式、时空交流、差异化服务等方面都和传统媒体有着本质性的区别。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改变甚至颠覆了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政治等。从这个角度看,新媒体对于党建工作也产生了不可回避的影响。为此,我们应该顺势而为,从行为规范、社情了解、解决矛盾、促进公平等方面与之契合。本文以新媒体为背景,就党建工作面临的机遇、挑战、方法进行分析。  关键词:新媒体 党建工作 机
摘要: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发展议程。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是人类存在和延续的基础,保护生态就是保护我们赖以存在的家园。基于乡村振兴发展推动,通过分析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要义,从农村绿色生态现状进一步探索绿色发展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理论依据与发展历程,进而为下一步对症下药、创新加强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路径打下坚实基础,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为乡村振兴战略中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可持续发展打
教育是有着明确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一方面,它是为了满足人的个性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它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因此,课程思政建设不应该单纯局限于挖掘思政元素知识点.在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共行的同时,特别要重视在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实现教师的终身学习、实现教育力的整体提升.显然,课程思政的建设过程有助于教师的师德养成,有助于推进施教者的全面发展,有助于师生的共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