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王崧舟老师曾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精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位”。我想,只要我们说明抓住说明文的表达特点,挖掘说明文丰富的教学资源,运用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我们的说明文课堂一定会飘满浓浓的语文味。
在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说明文。这些说明文往往蕴含着自然、科学、数学等和我们密切关系的知识。可是一提及说明文,许多老师都会“谈虎色变”,在各级赛课中都会尽量避开说明文,甚至连校级举行的公开课活动、迎接检查人员的听课上,也不愿意选择说明文。纵观平日的说明文教学,有时上成了科普知识的讲座课;有时成了科教片的放映课;还有的时候,按部就班,成为千篇一律的概念课。究其原因,一是内容枯燥,老师学生不感兴趣,二是课堂教学难以把握,偏“工具性”更多一些,尺度难以拿捏。
面对这样的现象和问题,我们不禁沉思:说明文应该怎样教?说明文究竟该教什么?恰巧在县级讲课比赛的舞台上,我抽到了三年级下册说明文《太阳》,静心研读教材,一遍一遍的读,一次一次的想,最终我设计了一节自我认为把“工具性”“人文性”拿捏的都比较到位的教学案例。
一、赏析词语——感受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实用性很强,语言表达“失之毫厘”,其结果就会“谬以千里”。我们教材中的说明文,大多借用客观事物的具体介绍来渗透科学知识,在语言方面的最大特点是语言描述通常十分精确、简洁、形象,对学生进行正确运用语言、准确描述事物是个很好的训练点。
比如《太阳》一文中介绍太阳中心温度时这样说:“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估计”指的是预测、推测,而不是确定,说明在没有人、没有物能到这么热的地方去测量,不能确定。像这样的表示不确定性的的词语,说明文中还有很多,都表现了作者良好的语言功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我们应引导学生细细揣摩文字,体会说明文与众不同的语言特色,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体会语言文字表达的作用。
二、比较鉴赏——感受语言的趣味性。
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大凡科普说明文常常是短小精悍,用词也比较生动,有趣味。如果仅仅停留在让学生了解知识性,那么品味语言文字的趣味性就会受到削弱甚至是缺失。如何让学生感受科普说明文中语言的趣味性呢?比较鉴赏就是一种好方式。
在《太阳》一课教学第一段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先把课文第一段中描写后羿射日的传说去掉,接着让学生与课文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少了什么,让学生谈谈喜欢传说故事的原因。教师语言引导“作者就用这么一个有趣的传说开头让我们很想往下读”,让孩子们有意思的读传说,孩子们的积极性顿时高涨,语气非常有趣,我趁热打铁,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读的这么有感情了?”学生回答:“有趣,我们就愿意读下去。”“那么课文的开头好不好?”通过比较品评,文章开头的好处和妙处,学生自然就心领神会了。课堂上没有繁琐的分析,没有牵枝攀藤地引申、拓展,内容集中、形式干净,但效果却很好。
三、领悟写法——感受语言的具体性。
我们常常在学生的作文中发现,学生在描述一个物体或描写一处景物时,语言总是那样的干瘪,那样的概括,不够具体、生动和形象。这里除了他们不善观察以外,还在于他们不懂地如何表达。说明文除了在语言上与别的文体不同外,它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了许多的说明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使得一些抽象的或不太好懂的科学知识显得具体、通俗、明了。
如:《太阳》一文中,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特点,说得既通俗又具体。为了避免枯燥的讲授说明方法,在讲解“列数字”这种方法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填一填,让学生在填空的时候感受到太阳距离地球“远”;在讲解“作比较”说明方法时,通过一幅图片让学生直接感知“作比较”的直观性,体会自然而生,不需多言语;教学“举例子”说明方法时,我这样说“太阳真的很远很远,步行要3500年,坐飞机要20几年,这是作者举的两个例子,所以中间用分号隔开。”这样一来,学生直观、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说明方法,胜于口头的说教。
所以,我们在说明文教学中应抓住这个宝贵资源,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方法的多样丰富,为将来的写作打下基础。
除了不善于表达外,小学生在写景状物时,还有一个令人头痛的毛病,那就是言之无序,常东扯一句,西拉一句,毫无条理。而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对科学知识的说明,都是按照顺序逐层展开的。
四、挖掘情感资源——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一小点和第四小点中都分别提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对情感及科学精神教学的重视。
对于说明文来说,尽管它的情感性弱,不靠以情动人,但文章不是无情物,说明文也不例外,她和抒情、写景、叙事的文章一样有情感。
五、写法拓展——实现知识的迁移
孔子说过,学习要“温故而知新”。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亦有精辟的论述:“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些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技能。”这些论述,足以说明迁移在教学中的重要。我在教学时不仅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说明文的能力,还注重学习说明的语言和说明事物的方法。学习了解了课文的说明方法,体会了“这样写的好处”之后,我就进行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运用“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介绍自己的教室、学校的操场、家里的客厅等。指导学生仿写。在运用说明方法的过程中,巩固所学,学以致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围绕中心把事物寫具体的能力,又让语文味在学生的笔尖流淌着。
王崧舟老师曾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精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位”。我想,只要我们“因材施教”,从不同文本的表达特点出发,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运用以上这些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我们的说明文课堂一定会飘满浓浓的语文味。
在我们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说明文。这些说明文往往蕴含着自然、科学、数学等和我们密切关系的知识。可是一提及说明文,许多老师都会“谈虎色变”,在各级赛课中都会尽量避开说明文,甚至连校级举行的公开课活动、迎接检查人员的听课上,也不愿意选择说明文。纵观平日的说明文教学,有时上成了科普知识的讲座课;有时成了科教片的放映课;还有的时候,按部就班,成为千篇一律的概念课。究其原因,一是内容枯燥,老师学生不感兴趣,二是课堂教学难以把握,偏“工具性”更多一些,尺度难以拿捏。
面对这样的现象和问题,我们不禁沉思:说明文应该怎样教?说明文究竟该教什么?恰巧在县级讲课比赛的舞台上,我抽到了三年级下册说明文《太阳》,静心研读教材,一遍一遍的读,一次一次的想,最终我设计了一节自我认为把“工具性”“人文性”拿捏的都比较到位的教学案例。
一、赏析词语——感受语言的准确性。
说明文的实用性很强,语言表达“失之毫厘”,其结果就会“谬以千里”。我们教材中的说明文,大多借用客观事物的具体介绍来渗透科学知识,在语言方面的最大特点是语言描述通常十分精确、简洁、形象,对学生进行正确运用语言、准确描述事物是个很好的训练点。
比如《太阳》一文中介绍太阳中心温度时这样说:“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2500倍”。“估计”指的是预测、推测,而不是确定,说明在没有人、没有物能到这么热的地方去测量,不能确定。像这样的表示不确定性的的词语,说明文中还有很多,都表现了作者良好的语言功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我们应引导学生细细揣摩文字,体会说明文与众不同的语言特色,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体会语言文字表达的作用。
二、比较鉴赏——感受语言的趣味性。
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大凡科普说明文常常是短小精悍,用词也比较生动,有趣味。如果仅仅停留在让学生了解知识性,那么品味语言文字的趣味性就会受到削弱甚至是缺失。如何让学生感受科普说明文中语言的趣味性呢?比较鉴赏就是一种好方式。
在《太阳》一课教学第一段时,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先把课文第一段中描写后羿射日的传说去掉,接着让学生与课文进行比较,让学生发现少了什么,让学生谈谈喜欢传说故事的原因。教师语言引导“作者就用这么一个有趣的传说开头让我们很想往下读”,让孩子们有意思的读传说,孩子们的积极性顿时高涨,语气非常有趣,我趁热打铁,问学生:“你们为什么读的这么有感情了?”学生回答:“有趣,我们就愿意读下去。”“那么课文的开头好不好?”通过比较品评,文章开头的好处和妙处,学生自然就心领神会了。课堂上没有繁琐的分析,没有牵枝攀藤地引申、拓展,内容集中、形式干净,但效果却很好。
三、领悟写法——感受语言的具体性。
我们常常在学生的作文中发现,学生在描述一个物体或描写一处景物时,语言总是那样的干瘪,那样的概括,不够具体、生动和形象。这里除了他们不善观察以外,还在于他们不懂地如何表达。说明文除了在语言上与别的文体不同外,它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运用了许多的说明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使得一些抽象的或不太好懂的科学知识显得具体、通俗、明了。
如:《太阳》一文中,作者在介绍太阳的特点时,运用了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举例子等说明方法,把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特点,说得既通俗又具体。为了避免枯燥的讲授说明方法,在讲解“列数字”这种方法时,我设计了让学生填一填,让学生在填空的时候感受到太阳距离地球“远”;在讲解“作比较”说明方法时,通过一幅图片让学生直接感知“作比较”的直观性,体会自然而生,不需多言语;教学“举例子”说明方法时,我这样说“太阳真的很远很远,步行要3500年,坐飞机要20几年,这是作者举的两个例子,所以中间用分号隔开。”这样一来,学生直观、轻松、愉快地掌握了说明方法,胜于口头的说教。
所以,我们在说明文教学中应抓住这个宝贵资源,引导学生体会说明方法的多样丰富,为将来的写作打下基础。
除了不善于表达外,小学生在写景状物时,还有一个令人头痛的毛病,那就是言之无序,常东扯一句,西拉一句,毫无条理。而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对科学知识的说明,都是按照顺序逐层展开的。
四、挖掘情感资源——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一小点和第四小点中都分别提到“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合作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学习科学的思想方法。逐步养成实事求是,崇尚真知的科学态度。”由此可以看出,新课程对情感及科学精神教学的重视。
对于说明文来说,尽管它的情感性弱,不靠以情动人,但文章不是无情物,说明文也不例外,她和抒情、写景、叙事的文章一样有情感。
五、写法拓展——实现知识的迁移
孔子说过,学习要“温故而知新”。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亦有精辟的论述:“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些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技能。”这些论述,足以说明迁移在教学中的重要。我在教学时不仅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说明文的能力,还注重学习说明的语言和说明事物的方法。学习了解了课文的说明方法,体会了“这样写的好处”之后,我就进行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运用“列数据”、“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介绍自己的教室、学校的操场、家里的客厅等。指导学生仿写。在运用说明方法的过程中,巩固所学,学以致用。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围绕中心把事物寫具体的能力,又让语文味在学生的笔尖流淌着。
王崧舟老师曾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精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位”。我想,只要我们“因材施教”,从不同文本的表达特点出发,充分挖掘文本中的丰富的教学资源,运用以上这些灵活有效的教学手段,我们的说明文课堂一定会飘满浓浓的语文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