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是提高学生的智力水平,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的重要一环,也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抓住以下三个方面。
一、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颁布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体现了对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高要求。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好动、好胜。如何使学生爱上数学课,喜欢学数学,是备课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一)创情激趣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课之计起于“导”。导入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如果能以教材内容需要出发,以组织有趣的教学小游戏、以讲述生动的小故事、以设置悬念情境等方法来激趣引入,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够引人入胜,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地积”、“面积”时,组织学生到户外参观或实地测量,课堂上再揭示新知,组织讨论。实践活动适合学生好动的特点,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新知的欲望,同时也为学习新知作了铺垫。
(二)设疑激趣
思始于疑,我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设疑,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如教学比和比例一章,首先提出:一棵很高的大树,不用爬上树梢,你量出树的高度吗?一座很高的塔,不爬上塔,你能量出塔的高吗?你能在地图上量出昆明到北京或昆明到上海相距多少千米吗?这些知识和方法就在比和比例一章里。学好这一章,不仅能解决以上的问题,还能认识掌握一种题的新思路。提出这些新奇小问题,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三)目标引趣
数学学科的特点,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要充分运用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揭示学习目标,并注意把具体目标与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使兴趣转化为志趣,成为学习的永恒动力。如在教学“数的整除”知识时,介绍给学生这样的知识: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数论是皇后头上的皇冠,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部分知识学好了,可以为大家学好其他数学知识打下基础。长大以后,象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一样,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付出努力。
二、启思
(一)设问引思
如何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和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地去探索知识。我注意在教材的重难点设计中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发现新知识。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出示课题后,设问:(1)异分母分数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2)异分母分数怎样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学生通过以上问题的思考、议论、试做。
(二)操作促思
小学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其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往往从动作开始。在教学中,我注重设计学生操作或教师演示的环节,使学生在操作观察中,动手、动眼、动脑、动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成为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规律的主人。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先让学生动手探学具,用10个小圆片当作苹果,用2个两圆片当作盘子。先摆:把10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学生很快分好,每个盘子里放5个。再摆: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同学们感到麻烦了。一个个小手举起,有的说:“教师,我每个盘子里放5个,不够了。”有的说:“老师,我每个盘子里放4个,不剩一个!”在学生摆学具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常遇到平均分一些东西,分到最后剩余的情况,进而揭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动手实践,对分的结果有充分的感知,就为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有关概念,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思维方式打下很好的基础。
再如,教学“圆环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各自动手画一个半径是6厘米的圆,并剪下来,再以这个圆为圆心,画一个半径小于6厘米的圆,并剪去内圆,这样就等到一个“圆环”。接着,让学生口述操作过程,进而思考计算方法。这样的动手操作→语言叙述→公式推导,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手、眼、口、脑多种感官交替使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发展了思维能力,也使学生尝到收获和成功的乐趣。
三、巧练
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手段;是教师接收信息反馈调整教学的重要环节。练习的设计体现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度和驾驭知识的能力。要使练习达到精练高产,必须巧练。教师一方面要研究课本中与本节教学内容相配套的习题的设置意图,难易程度;另一方面为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增设一些单项练习题型。还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适当设计一些趣味性的练习。然后精选习题,编制练习的程序,使学生在有层次的练习中,逐步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能力。
本文如教学“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计算比较复杂,学生很容易感到厌倦,这时就变化题型和练习方式,适当地补充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
一、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颁布的《小学数学教学大纲》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体现了对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高要求。小学生的特点是好奇、好动、好动、好胜。如何使学生爱上数学课,喜欢学数学,是备课中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一)创情激趣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课之计起于“导”。导入课是一堂课的重要环节。如果能以教材内容需要出发,以组织有趣的教学小游戏、以讲述生动的小故事、以设置悬念情境等方法来激趣引入,不仅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而且能够引人入胜,激起学生探求新知识的欲望。
教学“地积”、“面积”时,组织学生到户外参观或实地测量,课堂上再揭示新知,组织讨论。实践活动适合学生好动的特点,容易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新知的欲望,同时也为学习新知作了铺垫。
(二)设疑激趣
思始于疑,我抓住儿童好奇心强的心理特点,有意设疑,着意把一些数学知识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引起学生探索的欲望。如教学比和比例一章,首先提出:一棵很高的大树,不用爬上树梢,你量出树的高度吗?一座很高的塔,不爬上塔,你能量出塔的高吗?你能在地图上量出昆明到北京或昆明到上海相距多少千米吗?这些知识和方法就在比和比例一章里。学好这一章,不仅能解决以上的问题,还能认识掌握一种题的新思路。提出这些新奇小问题,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三)目标引趣
数学学科的特点,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要充分运用学科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揭示学习目标,并注意把具体目标与远大理想结合起来,使兴趣转化为志趣,成为学习的永恒动力。如在教学“数的整除”知识时,介绍给学生这样的知识:数学是自然科学的皇后,数论是皇后头上的皇冠,而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这部分知识学好了,可以为大家学好其他数学知识打下基础。长大以后,象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一样,为攻克哥德巴赫猜想,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付出努力。
二、启思
(一)设问引思
如何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调动和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能主动地去探索知识。我注意在教材的重难点设计中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发现新知识。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在出示课题后,设问:(1)异分母分数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2)异分母分数怎样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学生通过以上问题的思考、议论、试做。
(二)操作促思
小学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其思维方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思维往往从动作开始。在教学中,我注重设计学生操作或教师演示的环节,使学生在操作观察中,动手、动眼、动脑、动口。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使学生成为探索知识和发现知识规律的主人。
如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先让学生动手探学具,用10个小圆片当作苹果,用2个两圆片当作盘子。先摆:把10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学生很快分好,每个盘子里放5个。再摆:把9个苹果平均放在2个盘子里。同学们感到麻烦了。一个个小手举起,有的说:“教师,我每个盘子里放5个,不够了。”有的说:“老师,我每个盘子里放4个,不剩一个!”在学生摆学具的基础上,教师指出:在日常生活中,常遇到平均分一些东西,分到最后剩余的情况,进而揭示这节课学习的内容是“有余数的除法”。学生动手实践,对分的结果有充分的感知,就为建立有余数除法的有关概念,掌握有余数除法的思维方式打下很好的基础。
再如,教学“圆环面积的计算”时,先让学生各自动手画一个半径是6厘米的圆,并剪下来,再以这个圆为圆心,画一个半径小于6厘米的圆,并剪去内圆,这样就等到一个“圆环”。接着,让学生口述操作过程,进而思考计算方法。这样的动手操作→语言叙述→公式推导,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手、眼、口、脑多种感官交替使用,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发展了思维能力,也使学生尝到收获和成功的乐趣。
三、巧练
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手段;是教师接收信息反馈调整教学的重要环节。练习的设计体现教师对教材理解深度和驾驭知识的能力。要使练习达到精练高产,必须巧练。教师一方面要研究课本中与本节教学内容相配套的习题的设置意图,难易程度;另一方面为突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增设一些单项练习题型。还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适当设计一些趣味性的练习。然后精选习题,编制练习的程序,使学生在有层次的练习中,逐步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思维能力。
本文如教学“除数是两三位数的除法”,计算比较复杂,学生很容易感到厌倦,这时就变化题型和练习方式,适当地补充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趣味题,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